-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包豪斯沖突,1919—2009:爭論與別體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98335
- 條形碼:9787568098335 ; 978-7-5680-9833-5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包豪斯沖突,1919—2009:爭論與別體 本書特色
《包豪斯沖突》收錄了15篇不同學者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與呈現了沖突之中的包豪斯的不同面孔,為理解包豪斯提供了更全面的視野,對今天重新理解藝術與社會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包豪斯沖突,1919—2009:爭論與別體 內容簡介
包豪斯,作為二十世紀上半葉藝術先鋒運動的一個縮影,如今已被奉為經典,并出現在各種設計院校的教科書里,成為風格目錄中的一個備選項。但如果揭開罩在這所學校身上的種種名號,進到歷史現場,便會發現,從建校開始,就不存在一個單數的包豪斯。在共同構劃正在到來的新社會,并為新社會培養新人類這一總體目標之下,是學校內部各種異質性力量的分歧和沖突,在一次次沖突中,學校被賦予了新的面貌和內容。這部文集以包豪斯的沖突敘事為切入點,解剖學校自身的內外部沖突,以及學校關閉之后各方勢力在詮釋和利用包豪斯遺產上的爭論,其中包括美國和東西德國的建筑界、藝術界、文化界乃至政府和黨派。包豪斯的不同面孔呈現出的這些沖突與爭論,對今天重新理解藝術與社會的關系仍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出版于2009年包豪斯誕生九十周年之際,有意識地對此前接受史中的各類教條和定見做出有力反撥,也預先對隨后越來越偏重身份政治的考察視角提前給出忠告。
包豪斯沖突,1919—2009:爭論與別體 目錄
非德國人的活動
來自右派的攻擊,1919—1933
“自然人與機械人的沖突”
提奧·范杜斯堡對陣約翰內斯·伊頓,1922年
冷酷的指令
來自左派的批評,1919—1933
繼承人被剝奪繼承權
漢內斯·邁耶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的沖突
技術過時世界的表皮
巴克敏斯特·富勒,《庇護所》雜志,以及反對國際風格
一次失敗的重生
包豪斯與斯大林主義,1945—1952
戰后西德的爭端
理性主義的復興
致敬死去的父親?
作為包豪斯繼承人的情境主義者
包豪斯與烏爾姆
作為冷戰武器的包豪斯
一家美–德合資企業
國家支持的無聊
與1968年學生運動的距離
要么國家信條,要么政權批判
1963—1990 年東德對包豪斯的接受
巴塞羅那椅上的檸檬蛋撻
湯姆·沃爾夫的《從包豪斯到我們的豪斯》
“這把椅子是一件藝術品”
包豪斯家具的曲折成名路
只是一個正立面?
關于重建大師住宅的沖突
譯后記
包豪斯沖突,1919—2009:爭論與別體 相關資料
《包豪斯沖突,1919—2009:爭論與別體》[Bauhaus Conflicts, 1919?–?2009: Controversies and Counterparts]是菲利普·奧斯瓦爾特于2009年擔任德紹包豪斯基金會負責人時推出的第一個項目。著作出版的時間正值包豪斯成立90周年,它與同時期的其他紀念包豪斯的展覽、研討會和出版物一道,引發了新一輪重新評估包豪斯遺產的浪潮。
長久以來,包豪斯常常被與某種風格綁定起來理解,無論是“包豪斯風格”還是“國際風格”,或是“現代主義風格”,似乎都在暗示這是一所擁有一致面貌的設計學校,而那些幾何形的、功能主導的、利用原色和現代材料制作的東西,則代表了一種將機械技術邏輯與藝術形式外觀結合起來的取向。不可否認,這樣一種簡化的理解有它的方便之處,包豪斯借此迅速贏得了名聲,但也為它在日后,特別是20世紀后半葉反思與批判現代主義運動的潮流中,被輕易地扔進歷史垃圾堆的命運埋下了伏筆。而包豪斯最初的愿景,則在滾滾的歷史輪回中不斷遭受磨損,直至面目全非。也無怪包豪斯的主要成員終其一生都在與此類理解作斗爭,向公眾表明根本沒有所謂的包豪斯風格這回事。因此,當下迫切需要一種新的包豪斯敘事,將包豪斯的理念之光從層層迷霧中解放出來,讓它重新照進我們眼前的黑暗,而這正是《包豪斯沖突》這本書要做的。單從書名的“沖突”一詞,多少也能反映出奧斯瓦爾特編著此書的意圖。分歧、矛盾、沖突始終是支撐起包豪斯生前與死后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甚至可以說是包豪斯的力量源泉,在奧斯瓦爾特看來,它們也將成為沖破包豪斯總體幻象的潛能。正如他在序言中所期望的那樣,“包豪斯遺產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對抗性,這種對抗性能夠且應該不斷被激活”。
本書由十五篇不同學者的文章構成。選文既涉及包豪斯存在時學校內部的分歧,以及與左右兩派和藝術先鋒派等外界各方勢力的沖突,也涉及包豪斯關閉之后包豪斯遺產在美國、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的境遇,在最后還涉及了新近的關于重建德紹包豪斯大師住宅的種種問題與爭論。遺憾的是,書中除了第五篇文章討論美國本土的“功能主義”建筑師對“國際風格”這一包豪斯在美國的代名詞的反應外,并未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包豪斯在美國的歷史作過多的展開。但我們知道,在討論包豪斯遺產的繼承與使用問題時,該段歷史同樣難以回避。恰好譯者此前的研究方向與此相關,以下則將據此前所學與研究,從這段包豪斯美國化的經歷中截取一二片段,作為補充,希望以此為讀者理解之后包豪斯遺產在歐洲的類似處境提供更全面的視野。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