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中國傳媒法治:以媒介融合為視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17272
- 條形碼:9787522717272 ; 978-7-5227-1727-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媒法治:以媒介融合為視角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媒介融合”和“媒介融合進程中的中國傳媒法治”,系統梳理和分析了我國媒介融合研究的學術史、基于主流媒體視角的媒介融合史、我國針對媒介融合的政策史;系統論述了我國傳媒法治的理念問題、意識問題、結構問題和自20世紀末以來的互聯網內容立法的發展史;深入闡釋了執政黨的新聞傳媒政策以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傳媒規范、新媒體治理和表達權規制;具體解釋了傳媒法與文化法、信息法、娛樂法、網絡法的關系。本書從文化角度揭示的我國傳媒法治的塑形原因、對未來完善的思考,也是對文化法學研究的貢獻。
中國傳媒法治:以媒介融合為視角 目錄
**章 媒介融合的理論與實踐
**節 媒介融合的概念與學術史考察
一 “媒介融合”的意涵
二 學術史角度的考察
三 媒介融合的意義
第二節 我國媒介融合進程研究
一 技術發展階段
二 標志性事件
三 媒介融合進程的階段劃分
第三節 媒體融合的**階段:1995—2005年
一 報刊媒體網絡版階段(1995—1999年)
二 新聞網站形成規模階段(2000—2004年)
三 新聞網站改革和多元發展階段(2004—2005年)
第四節 媒體融合的第二階段:2006—2013年
一 傳統媒體轉型時期(2006—2008年)
二 3G帶動的媒體融合(2009—2011年)
三 大數據、云計算帶動的媒體融合(2012—2013年)
第五節 媒體融合的第三階段:2014年至今
一 建設國家廣播電視網絡(2014年)
二 人民日報啟動全媒體平臺運行(2015年)
三 中國廣電成為第四個基礎電信運營商(2016年)
四 基于云服務的全媒體平臺(2017年)
五 2018年及之后
第二章 我國推進媒介融合政策的歷史回顧與分析
**節 政策概念的意涵與結構
一 “政策”詞源及本土化
二 政策的結構分析:元政策及其應用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推動媒介融合的政策回顧
一 信息化帶動的“媒介融合”時期的政策(1980—1999年)
二 信息化加快建設與傳媒深化改革時期的政策(2000—2005年)
三 “新媒體時期”的政策(2006—2010年)
四 網信新時期的政策(2011—2015年)
五 全面融合時期的政策(2016—2018年):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六 深度融合發展時期的政策(2019年至今):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
第三節 我國媒介融合政策分析
第三章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媒監管建構與歷史演變
**節 頂層設計:網絡安全觀的提出及領導體制構建
一 “網絡安全”話語的歷史衍變
二 “網絡安全觀”的提出及制度完善
三 媒介監管語境下的“內容安全
第二節 傳播秩序建構和輿論領導
一 網絡內容管理:新聞采編特許和網絡實名制
二 網絡新聞宣傳體系的構建
三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全媒體傳播
第三節 管理融合:網上網下統一尺度
一 “主體責任觀”與監管模式轉型
二 網絡平臺“管理責任”的賦予和沿革
二 網絡平臺“主體責任”的提出和確立
三 網絡平臺“主體責任”的內涵及制度建構
四 “嚴格責任”的取向及審核責任的實現
展開全部
中國傳媒法治:以媒介融合為視角 作者簡介
李丹林 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學術委員副主任。曾長期任法律系主任、媒體法規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現為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文化娛樂法學會副會長,蘇州石湖智庫咨詢委員會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傳媒政策與法律、文化文化法治、娛樂法、英國傳媒及監管。
書友推薦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