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規劃與設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92272
- 條形碼:9787568092272 ; 978-7-5680-9227-2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規劃與設計 本書特色
1.本書作者是著名建筑大師,業內知名度高,具有行業影響力,本書記錄了作者的建筑設計實踐和城市建設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案例豐富,具有示范性。2.本書內容豐富,案例時間跨度大,對于展示我國近年來城市建設的技術與經驗有不可替代行。
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規劃與設計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介紹了可持續的建筑設計和規劃設計,內容基于作者近年來所做的設計探索,將地域文化與項目融合,在綠色建筑及可持續規劃、木構建筑建造技術、低碳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和經驗總結。通過眾多重點建設項目展示對我國可持續的建筑設計和城鄉規劃設計的思考,對我國未來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經驗指引,使讀者可以全面了解綠色建筑設計和可持續的規劃設計技術。本項目是我國城市建設理論和技術領域研究成果的集合,反映了當前我國城市建設工程技術領域發展的優選成果;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從技術層面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積累我國城市建設技術成果,為我國進一步的城市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為我國城市發展提供指引;還可以作為高校師生、工程技術人員學習和了解我國城市建設走向的專業讀物,有利于培養我國城市建設技術人才。因此,本項目具有較高的社會價值、學術價值、出版價值、文獻價值。
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規劃與設計 目錄
1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規劃與設計
——上海錦華花園規劃設計002
1.1工程概述002
1.2尊重自然、保護自然003
1.3舊建筑再利用004
1.4結合氣候規劃設計004
1.5引入開放住宅靈活性、持續性設計理念006
2基于地域文脈的小康住宅示范工程設計
——西安大明宮花園小區規劃設計008
2.1工程概述008
2.2規劃設計堅持以人為本,落地設計010
2.3規劃中堅持尊重歷史,延續文脈013
2.4增強社區意識,加強鄰里感,創建和諧住宅區016
2.5開發空間,提高效益020
2.6創建多樣化適應性住宅021
3源于環境融于環境創造環境
——南京月牙湖花園小區規劃設計024
3.1工程概述024
3.2源于環境、融于環境024
3.3“一三五”的總體結構布局028
3.4低密度、高效率的空間組織036
3.5開放性住宅套型設計039
3.6創建有標志性的小區形象043
4**個生態住宅小區試驗工程
——揚州新能源生態住宅小區規劃設計046
4.1工程概述046
4.2結合自然資源條件進行規劃設計047
4.3充分利用太陽能和地熱能050
4.4太陽光的利用051
4.5集約化土地利用054
4.6水系的利用057
4.7綠化系統規劃利用058
4.8智能化技術的應用059
4.9組建跨學科的研究設計團隊060
5一個高層住宅小區的規劃與設計
——南京凱悅天琴花園小區規劃與設計062
5.1工程概述062
5.2高層住宅的設計思考063
5.3規劃設計概念066
5.4建筑單體設計071
6老建筑新生命
——一個老廠房改造為住宅的工程設計074
6.1工程概述074
6.2應用支撐體住宅和高效空間住宅設計理念與方法進行設計078
6.3定制式的改造設計080
7有天有地住宅新探索
——貴州省安順翠麓新屯堡規劃設計087
7.1工程概述087
7.2規劃理念與規劃目標088
7.3新區規劃089
7.4建筑設計理念091
7.5住宅群體的組合098
第二篇綠色校園規劃與綠色建筑設計
8走向回歸本源的校園規劃與設計
——安徽省池州學院校園規劃與設計102
8.1工程概述102
8.2回歸自然,道法自然103
8.3回歸理性,堅持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設計原則113
8.4回歸本土,增強自信,繼承發揚地域建筑文化119
8.5回歸本體,做好平實、簡約設計130
9環境友好型的池州八中校園規劃與設計
——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學校園規劃設計136
9.1工程概述136
9.2師法自然,依山就勢,構建總體布局137
9.3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劃校園140
9.4順應自然做好豎向設計147
9.5結合自然進行建筑設計149
9.6利用自然,營造校園綠色景觀152
10尊重自然融于環境的校園規劃設計
——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新校區規劃設計157
10.1依據場地環境進行總體構想157
10.2尊重自然,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特點的規劃理念160
10.3實用、高效、特色的規劃設計原則161
10.4與周邊環境協調,從場地特征出發規劃結構與功能分區162
10.5人車分流的校園交通組織166
10.6利用自然,創建軸景 環景的校園空間景觀167
10.7近期和遠期相結合的面向未來的建設規劃169
10.8技術經濟指標170
11緊湊高效理性的校園規劃設計
——河南城建學院校園規劃設計171
11.1工程概述171
11.2分析環境,從環境著手進行規劃171
11.3遵循大學內在的教學、科研、生產和生活的活動特點
及活動規律進行規劃設計172
11.4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思考新校園的規劃173
11.5創造有特色的校園環境173
12因地制宜設計的綠色校園
——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中學高中部新校園規劃設計182
12.1工程概述182
12.2從分析到立意182
12.3尊重地形,因勢規劃布局184
12.4借鑒地域村落建筑形態,形成組團式建筑布局186
12.5中西合璧,古為今用的建筑設計191
13教育空間多樣化的校園規劃設計
——池州市第十一中學校園規劃設計197
13.1工程概述197
13.2規劃設計基本構思197
13.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198
13.4尊重和利用自然202
13.5主要建筑設計介紹203
13.6技術經濟指標209
14生態補償營造的花園學校
——江蘇省邳州市宿羊山高級中學校園規劃設計211
14.1工程概述211
14.2保護好先天有利的自然環境211
14.3變不利為有利,通過規劃進行生態修補214
14.4結合地勢、地形進行功能分區及建筑的布局215
14.5充分利用自然陽光的建筑設計216
15覆土建筑探索
——廈門麗心夢幻樂園規劃設計220
15.1工程概述220
15.2麗心夢幻樂園規劃總體布局220
15.3主體建筑設計223
15.4建筑造型設計226
16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六地平安新府設計
——安徽省六安市行政中心規劃設計229
16.1工程概述229
16.2規劃設計概念232
17一個可感知的綠色建筑設計
——安徽省六安市城鄉規劃展覽館建筑設計244
17.1工程概述244
17.2結合地形進行總體布局,表現其在地性245
17.3從適用、現實條件出發進行單體建筑設計,體現綠色建筑的適應性247
17.4獨特的造型語言及建筑形態,增強建筑的可識別性250
18保護與發展并舉,文化與經濟并重
——徐州市戲馬臺歷史街區建筑規劃與設計256
18.1工程概述256
18.2兩個“并舉”的指導思想257
18.3保護與發展的規劃結構260
18.4結合地形,規劃構建放射線 三環線的道路交通網絡263
18.5基于環境特點,構建三個層次空間266
18.6傳承的建筑設計267
19古為今用仿古商業街規劃設計
——江蘇省宿遷市楚街規劃與設計275
19.1工程概述275
19.2古為今用的思考276
19.3“三效益”的街區規劃276
19.4經濟與文化并舉的商業街景觀規劃279
19.5古樸、簡約又開放的建筑設計287
20依山就勢營建的紅色故里
——安徽省涇縣新四軍史料陳列館設計293
20.1工程概述293
20.2設計思路295
20.3標志性紀念塔設計308
21建筑——城市一體化的綠色市民廣場
——浙江省義烏大劇院建筑方案設計309
21.1工程概述309
21.2人民的城市,市民的舞臺310
21.3建筑城市一體化的劇院312
21.4生態城市,綠色建筑313
21.5高效塑造空間,構建獨特建筑形象313
22富有民族特色的大跨度木構建筑設計
——貴州省黔東南榕江縣游泳館設計316
22.1工程概述316
22.2總體布局317
22.3游泳館建筑設計318
22.4游泳館的建筑造型設計320
22.5可持續建筑綠色原則的設計328
22.6結語329
第三篇木構綠色低碳建筑探索
23輕型·框板·集成·綠色·低碳
——木構建筑體系的建構334
23.1反思、構想334
23.2策略335
23.3方法336
23.4特點341
24木構綠色低碳建筑探索之一
——抗震救災過渡安置房樣板房設計與建造345
24.1過渡安置房345
24.2過渡安置房樣板房設計346
24.3過渡安置房樣板房建造349
25木構綠色低碳建筑探索之二
——浙江省天目山西谷度假屋設計與建造355
25.1規劃設計355
25.2建造357
26木構綠色低碳建筑探索之三
——南京秣陵農民之家設計與建造363
26.1工程概述363
26.2規劃設計363
26.3建造367
27木構綠色低碳建筑探索之四
——貴州省侗族、苗族傳統木構集成樣板房設計與建造371
27.1工程概述371
27.2現代木房子的樣板房設計372
27.3建造374
28低碳經濟時代的建筑之道383
28.1危機催生新的時代383
28.2低碳經濟呼喚低碳建筑384
28.3低碳經濟時代的建筑之道385
28.4對綠色低碳建筑的探索389
28.5結語393
29木構集成房屋效益分析394
29.1環境意義394
29.2經濟意義396
29.3社會意義397
29.4傳熱系數398
參考文獻406
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規劃與設計 作者簡介
鮑家聲,1935年出生,安徽池州人,1985-1992年任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建筑系主任,在此期間與廈門大學合作,共同創辦了廈門大學建筑系(今改建筑學院);1992年創建東南大學開放建筑研究發展中心,任主任;2000年創辦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今南京大學建筑與城規學院),任所長,現為南京大學資深教授、名譽院長。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