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譯叢 斯坦布爾:印尼殖民時期的大眾戲劇:1891—1903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6297
- 條形碼:9787559846297 ; 978-7-5598-4629-7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譯叢 斯坦布爾:印尼殖民時期的大眾戲劇:1891—1903 本書特色
★32開精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講述了19世紀印尼*火的劇團——斯坦布喜劇團的故事。以小見大,以一個劇團的興衰、一個經理人的奮斗歷程,再現整個印尼在19、20世紀之交的戲劇藝術發展。
★19世紀*火的劇團如何運作成功?那個時代的“粉絲經濟”如何呈現?劇團的特效、宣傳如何實現?華人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在本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這不是一部枯燥的學術讀物,該書行文通俗,深入淺出,故事性極強,適合大眾閱讀。
★本書隸屬“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譯叢”,入選“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魯西奇、芭芭拉哈特利、卡拉·瓊斯、《美國歷史評論》等國內外知名作者、媒體推薦。
斯坦布爾(Komedi Stambul)指一種劇院風格和表演藝術形式。它活躍于19、20世紀之交的印度尼西亞,主要由華人支持,受到印度尼西亞諸種人群的廣泛喜愛。
本書將斯坦布爾戲劇置于殖民帝國政治文化與荷屬東印度群島大眾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描繪出19、20世紀之交的印度尼西亞戲劇藝術與文化的全方位圖景,揭示了斯坦布爾戲劇在印度尼西亞族群融合與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為探討現代印度尼西亞民族形成與文化構建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作者馬修·艾薩克·科恩多年來致力于全球藝術文化與木偶藝術研究,他在既多且雜的資料中,梳理出了一條研究斯坦布爾戲劇的主線——便是以當時*優秀的演員兼導演奧古斯特·馬希厄的經歷為切入點,用他的一生將19、20世紀之交的印尼戲劇發展過程串聯起來。諸多人物、事件也栩栩如生地再現筆端,讀者不僅可以了解這個劇團的組建、演技、宣傳、特效、人物、八卦等等,也能讀到作者本人對印尼殖民時期整個大眾戲劇的思考。通過講述奧古斯特·馬希厄和他的斯坦布喜劇團的故事,讓讀者認識十九、二十世紀的大眾娛樂,并且重新審視華人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探討現代印尼民族的形成與文化構建。
本書對20世紀之交的印度尼西亞戲劇和荷屬印度文化史文獻做出了重要貢獻。它經過細致、徹底的研究,以清晰、流暢、易懂的文風撰寫。
——芭芭拉 ·哈特利 《印度尼西亞舞臺上的爪哇表演》作者
作者能夠從豐富的地方民族志中總結出精辟的理論,對東南亞的學者來說,是一份極好的禮物。
——卡拉 ·瓊斯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副教授
具有啟發性且令人印象深刻——我們面對的這位學者,他能根據從大量資料收集回來的許多小事實來思考大問題。
——《美國歷史評論》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譯叢 斯坦布爾:印尼殖民時期的大眾戲劇:1891—1903 內容簡介
斯坦布爾(Komedi Stambul)指一種劇院風格和表演藝術形式。它活躍于19、20世紀之交的印度尼西亞,主要由華人支持,受到印度尼西亞諸種人群的廣泛喜愛。本書將斯坦布爾戲劇置于殖民帝國政治文化與荷屬東印度群島大眾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描繪出19、20世紀之交的印度尼西亞戲劇藝術與文化的全方位圖景,揭示了斯坦布爾戲劇在印度尼西亞族群融合與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為探討現代印度尼西亞民族形成與文化構建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作者馬修·艾薩克·科恩多年來致力于全球藝術文化與木偶藝術研究,他在既多且雜的資料中,梳理出了一條研究斯坦布爾戲劇的主線——便是以當時很優秀的演員兼導演奧古斯特·馬希厄的經歷為切入點,用他的一生將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尼戲劇發展過程串聯起來。諸多人物、事件也栩栩如生地再現筆端,讀者不僅可以了解這個劇團的組建、演技、宣傳、特效、人物、八卦等等,也能讀到作者本人對印尼殖民時期整個大眾戲劇的思考。作者通過講述奧古斯特·馬希厄和他的斯坦布喜劇團的故事,讓讀者認識十九、二十世紀的大眾娛樂,并且重新審視華人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探討現代印尼民族的形成與文化構建。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譯叢 斯坦布爾:印尼殖民時期的大眾戲劇:1891—1903 目錄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譯叢 斯坦布爾:印尼殖民時期的大眾戲劇:1891—1903 節選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譯叢 斯坦布爾:印尼殖民時期的大眾戲劇:1891—1903 相關資料
斯坦布爾(Komedi Stambul)既是一個劇團的名稱,又用來指稱一種劇院風格和表演藝術形式。它活躍于19、20世紀之交的印度尼西亞,主要由華人支持,受到印度尼西亞諸種人群的廣泛喜愛。 本書將斯坦布爾戲劇置于殖民帝國政治文化與荷屬東印度群島大眾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描繪出19、20世紀之交的印度尼西亞戲劇藝術與文化的全方位圖景,揭示了斯坦布爾戲劇在印度尼西亞族群融合與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為探討現代印度尼西亞民族形成與文化構建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魯西奇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對20世紀之交的印度尼西亞戲劇和荷屬印度文化史文獻做出了重要貢獻。它經過細致、徹底的研究,以清晰、流暢、易懂的文風撰寫。 ——芭芭拉 ·哈特利 《印度尼西亞舞臺上的爪哇表演》作者 作者能夠從豐富的地方民族志中總結出精辟的理論,對東南亞的學者來說,是一份極好的禮物。 ——卡拉 ·瓊斯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副教授 具有啟發性且令人印象深刻——我們面對的這位學者,他能根據從大量資料收集回來的許多小事實來思考大問題。 ——《美國歷史評論》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譯叢 斯坦布爾:印尼殖民時期的大眾戲劇:1891—1903 作者簡介
[英] 馬修·艾薩克·科恩(Matthew Isaac Cohen),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戲劇藝術系教授,研究方向為全球藝術文化與木偶藝術。 王曉惠,廣西大學外語學院英語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英漢翻譯實踐及英美文學研究。兼任學術期刊《文化與傳播》英文編輯,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詩歌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