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新聞:技術、媒介物質性與人機融合(新聞傳播學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322063
- 條形碼:9787300322063 ; 978-7-300-32206-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新聞:技術、媒介物質性與人機融合(新聞傳播學文庫) 本書特色
★在智能技術給新聞理論帶來巨大挑戰的時代,《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新聞》探討的議題具有創新意義。作者在理論分析框架上突破了國內現有研究的薄弱環節,大量引入國際新聞傳播學研究和相關跨學科領域的新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相關研究領域的理論資源。本書還結合當前我國新聞行業豐富的創新實踐成果,將前沿理論與中國實踐有機結合,進一步深化了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 結合國內外出版情況來看,本書將是國內外首批立足技術視角、融合多學科領域的前沿理論,同時觀照我國新聞實踐特色,系統闡述智能技術如何改變新聞的著作之一。 ——胡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吳璟薇博士曾負笈德國,近年來在引進柏林學派的媒介研究理論方面用力頗勤。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她出入于基特勒、克萊默爾的理論之間,同時涉及斯蒂格勒、西蒙棟、拉圖爾、溫納、許煜等人的技術理論,并上溯到伊尼斯、麥克盧漢的經典理論,創新性地將它們與新聞生產結合在一起。她指出要打破社會與技術的二元對立,超出技術決定論與社會決定論,從人與技術融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無論是她提出的“新聞研究的物質性轉向”,還是對于技術哲學和媒介理論的融會貫通,都充滿了朝氣與魄力,給中國的新聞研究和傳播研究注入了新的學術想象力。 ——劉海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新聞:技術、媒介物質性與人機融合(新聞傳播學文庫) 內容簡介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新聞》探討的是智能新技術給新聞業帶來的深刻變革。身處智能數字化時代,這一探討具有現實意義和創新價值。
本書從理論與實踐兩條線索出發。理論方面,作者融合了當下較為前沿的媒介平臺化與平臺社會研究、媒介與技術研究、媒介的物質性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在國際學術界范圍內,這些理論成果在新聞學研究領域的運用也屬于較為新穎和前沿的,突破了國內現有研究的薄弱環節,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相關研究領域的理論資源。實踐方面,作者結合當前我國新聞行業的實踐成果,對多家媒體(含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商業化平臺)如何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并創新發展進行調研訪談,前沿理論與中國實踐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深化了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新聞:技術、媒介物質性與人機融合(新聞傳播學文庫) 目錄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新聞:技術、媒介物質性與人機融合(新聞傳播學文庫) 相關資料
在智能技術給新聞理論帶來巨大挑戰的時代,《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新聞》探討的議題具有創新意義。作者在理論分析框架上突破了國內現有研究的薄弱環節,大量引入國際新聞傳播學研究和相關跨學科領域的新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相關研究領域的理論資源。本書還結合當前我國新聞行業豐富的創新實踐成果,將前沿理論與中國實踐有機結合,進一步深化了中國特色新聞學研究。 結合國內外出版情況來看,本書將是國內外首批立足技術視角、融合多學科領域的前沿理論,同時觀照我國新聞實踐特色,系統闡述智能技術如何改變新聞的著作之一。 ——胡鈺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吳璟薇博士曾負笈德國,近年來在引進柏林學派的媒介研究理論方面用力頗勤。在這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她出入于基特勒、克萊默爾的理論之間,同時涉及斯蒂格勒、西蒙棟、拉圖爾、溫納、許煜等人的技術理論,并上溯到伊尼斯、麥克盧漢的經典理論,創新性地將它們與新聞生產結合在一起。她指出要打破社會與技術的二元對立,超越技術決定論與社會決定論,從人與技術融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無論是她提出的“新聞研究的物質性轉向”,還是對于技術哲學和媒介理論的融會貫通,都充滿了朝氣與魄力,給中國的新聞研究和傳播研究注入了新的學術想象力。 ——劉海龍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新聞:技術、媒介物質性與人機融合(新聞傳播學文庫) 作者簡介
吳璟薇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博士,德國洪堡基金會聯邦總理獎學金獲得者。主要著作有《德國新聞傳播史》(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英文專著Private and Public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Germany and China in a Globalized World(Frankfurt: Perter Lang, 2017)。 學術成果曾獲中國新聞史學會第七屆會員優秀學術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獎、第四屆青年新媒體學術研究“啟皓獎”優秀學術獎。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