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經史子集基礎知識手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610014
- 條形碼:9787517610014 ; 978-7-5176-1001-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史子集基礎知識手冊 本書特色
該書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基本涵蓋了中國古代經典經籍以及相關代表人物、思想流派等,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古代經籍概況。
經史子集基礎知識手冊 內容簡介
該書按照經、史、子、集的分類順序編排。經部主要論述儒家十三經、代表人物、思想流派;史部主要介紹各類史書、歷史人物、歷史常識;子部主要收入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思想;集部主要梳理歷代文學家及其詩集、文集;等等。該書內容豐富,重點突出,條理清晰,闡述精妙,可以滿足不同讀者對經史子集基礎知識的需求,幫助大家提升傳統文化素養。
經史子集基礎知識手冊 目錄
/ 經 部 /
“經(書)”的概念3
經部沿革的大概情形4
經部各類的大體情況4
“六經”和“五經”5
“十三經”等名目的形成6
《周易》的概況7
《周易》書名的含義8
《易經》的內容和形式9
卦辭和爻辭10
《易傳》的概況10
《易傳》“十翼”11
《尚書》的概況12
《尚書》書名的含義13
《尚書》之今文、古文、偽古文本13
《尚書》的“六體”14
《尚書》被視為帝王教科書15
《詩經》的概況15
《國風》的內容與風格16
《雅》的內容與風格17
《頌》的內容與風格18
《詩經》的“四始”18
《詩經》的“六詩”“六義”19
《詩經》的賦、比、興19
何謂“三家詩”20
何謂“毛詩”21
《毛傳》和《鄭箋》21
《毛詩序》22
《毛詩序》中*著名的一段論述23
《詩經》的興、觀、群、怨23
何謂“三禮”24
《周禮》的概況25
《周禮》的體例與內容25
《周禮》的歷史褒貶26
《儀禮》的概況27
《儀禮》的內容27
《儀禮》對后世的影響28
《禮記》的概況29
《大戴禮記》與《小戴禮記》的異同29
《禮記》的內容30
《禮記》在“三禮”中的地位31
《春秋》的概況31
《春秋》書名的來歷32
何謂“斷爛朝報”33
何謂“春秋筆法”33
《春秋》“三傳”34
《左傳》的成書及地位35
《左傳》解說《春秋》的特點36
《左傳》的史學、文學價值36
《公羊傳》《穀梁傳》的成書及地位37
《公羊傳》《穀梁傳》解說《春秋》的特點38
何謂“四書”38
“四書”建立的成人修養體系39
《四書集注》的特點與影響40
《論語》的概況40
《論語》書名的由來41
何謂“三論”41
《論語》形式上的特點42
《論語》的主要內容43
《論語》對后世的影響43
《孟子》的概況44
《孟子》的內容45
《孟子》與《論語》的異同46
《孟子》遭刪削的原因46
《大學》的概況47
《大學》經、傳的內容47
《中庸》的概況48
《中庸》的思想內容48
《孝經》的概況49
今文《孝經》和古文《孝經》49
《孝經》的思想50
《爾雅》的概況51
《爾雅》的體例與內容52
《爾雅》的價值53
何謂經學54
何謂“經學開辟時代”54
兩漢經學全盛的表現55
今、古文經的區別56
今文經學的發展狀況56
古文經學的發展狀況57
白虎觀會議的概況58
《白虎通義》的內容與影響59
劉歆在經學史上的貢獻59
熹平石經的由來及其內容60
馬融對經學的貢獻61
何謂“經神”“學海”61
何休對今文經學的貢獻62
鄭玄對經學的貢獻62
魏晉經學的特點63
王肅對經學的貢獻63
南北朝經學的南學、北學64
唐代經學走向統一64
《五經正義》的編定背景65
《五經正義》的特點與影響65
孔穎達對經學發展的貢獻66
宋學的產生和發展67
《十三經注疏》所收的歷代注疏67
元明經學成就甚少的原因68
漢學及其特點69
乾嘉學派的形成和發展69
乾嘉漢學的吳派和皖派70
清代今文經學71
何謂緯書72
何謂“七緯”72
何謂小學73
何謂六書74
造字之法 :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74
用字之法:假借、轉注75
古書漢字注音之法76
何謂韻部78
訓詁與訓詁學78
形訓、義訓、聲訓的異同79
字書、韻書、訓詁書的區別80
我國古代知名的字書80
《說文解字》的概況82
“說文四大家”及其著述83
《康熙字典》的概況83
我國古代知名的韻書84
我國古代知名的訓詁書85
《釋名》的概況86
《經典釋文》的概況86
《經籍籑詁》的概況87
/ 史 部 /
“史(書)”的概念91
史部沿革的大概情形92
史部各類的大體情況93
何謂正史94
何謂紀傳體95
《世本》對紀傳體創立的影響96
“二十四史”等名目的形成97
《史記》的概況98
司馬遷寫《史記》的宗旨98
司馬遷寫《史記》的資料來源99
《史記》為紀傳體史書的鼻祖100
《史記》史筆的特點101
《史記》乃“無韻之《離騷》”101
班固其人及《漢書》102
《漢書》的發展與創新103
《漢書》志的價值103
何謂“班馬”“史漢”104
《東觀漢紀》的概況105
范曄其人及《后漢書》105
陳壽其人及《三國志》106
《三國志》裴注的價值107
《晉書》的概況108
《宋書》的概況108
《南齊書》的概況109
《梁書》《陳書》的概況109
《魏書》的概況110
《北齊書》的概況111
《周書》的概況112
令狐德棻撰修五朝史112
李延壽撰修南北朝史113
《隋書》的概況114
《舊唐書》的概況115
《新唐書》的概況115
《舊五代史》的概況116
《新五代史》的概況116
《新五代史》的“春秋筆法”117
《宋史》“四弊”118
《遼史》《金史》的概況119
《元史》的價值與不足119
《新元史》的價值與不足120
《明史》的概況121
《明史稿》與《明史》的關系121
《清史稿》的概況122
何謂編年體123
《竹書紀年》的概況123
《漢紀》的概況124
何謂“班荀二體”125
《后漢紀》的概況125
《資治通鑒》的概況126
《資治通鑒》“胡注本”如何127
《續資治通鑒長編》價值如何128
《續資治通鑒》的概況129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概況130
《東華錄》之“蔣錄”“王錄”130
何謂實錄131
《明實錄》《清實錄》的概況132
何謂起居注132
《大唐創業起居注》的概況133
何謂紀事本末體133
《通鑒紀事本末》的概況134
何謂“九朝紀事本末”135
何謂別史136
何謂雜史136
《戰國策》的概況137
《國語》的概況137
何謂會要體138
《唐會要》的概況139
《宋會要輯稿》的概況139
徐天麟其人及《兩漢會要》140
明清兩代的會典140
何謂方志141
《華陽國志》的概況142
宋敏求其人及《長安志》142
《大唐西域記》的概況143
《洛陽伽藍記》的概況143
《元和郡縣志》的概況144
《元豐九域志》的概況145
記述宋代都城的四部名著145
《大元一統志》的概況146
明清兩代的總志147
清代地方志148
顧祖禹及其《讀史方輿紀要》149
《天下郡國利病書》的特點149
何謂典志體(政書)150
《通典》的主要內容及其貢獻151
何謂“三通”“九通”“十通”151
《通志》“二十略”152
鄭樵的“會通”主張153
《文獻通考》的概況153
何謂“續三通”“清三通”154
劉知幾及其《史通》155
劉知幾的史家“三長”156
錢大昕及其《廿二史考異》157
王鳴盛及其《十七史商榷》158
趙翼及其《廿二史劄記》158
《讀通鑒論》中的獨到見解159
章學誠及其《文史通義》160
何謂目錄學161
《四庫全書總目》的體例及其成就162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的概況162
《書目答問》及其《補正》163
《中國叢書綜錄》的體例和內容164
/ 子 部 /
“子(書)”的概念167
子部沿革的大概情形168
子部各類的大體情況169
儒家的概況170
儒家的形成171
儒家的發展情況171
孔子的生平事跡172
孔子思想的大概內容及影響173
何謂“八儒”175
孔門弟子的代表人物176
孟子及其思想178
荀子及其思想180
孟、荀學說的差異181
墨家的獨特之處182
前期墨家與后期墨家的異同182
墨子的生平事跡183
墨子的十大主張184
楊朱及其楊朱學派的思想185
楊、墨主張的不同186
道家的形成和發展186
道家思想及其影響187
老子的生平與思想188
莊子的生平與思想188
《莊子》內七篇的思想內容190
《莊子》外篇、雜篇的大概內容191
關尹及其《關尹子》191
文子及其《文子》192
鹖冠氏及其《鹖冠子》192
《列子》中的寓言193
法家的大概情形194
法家之祖李悝的生平思想194
商鞅的生平事跡195
《商君書》的概況196
申不害及其《申子》196
慎到及其《慎子》197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197
法、術、勢的內涵與影響199
名家的概況199
名家之祖鄧析200
惠施的生平與思想200
公孫龍及其《公孫龍子》201
尹文及其《尹文子》202
縱橫家的形成和發展202
陰陽家的形成和發展203
雜家的概況204
兵家的概況205
孫武其人及兵書之首《孫子兵法》205
農家的概況207
許行的生平與思想207
《氾勝之書》的概況208
小說家的概況209
黃老之學的形成和發展209
《春秋繁露》的概況210
揚雄的生平事跡210
《太玄》《法言》的概況211
《論衡》及王充的思想212
劉劭及其《人物志》213
玄學的概況213
王弼的生平與思想215
嵇康的生平與思想216
郭象的生平與思想216
王通及其《文中子》217
韓愈的思想主張218
何謂道統218
李翱及其《復性書》219
“宋初三先生”及其思想220
王安石的生平與思想221
周敦頤及其《周子全書》222
張載及其《張子全書》223
邵雍及其《皇極經世》225
理學奠基人二程226
朱熹的生平與思想227
程朱理學的形成和發展229
何謂道學230
何謂新儒學231
張栻的生平與思想232
呂祖謙的生平與思想232
《近思錄》的概況233
陸九淵的生平與思想233
陸王心學的形成和發展235
王守仁的生平與思想235
陽明學派的形成和發展237
李贄的生平與思想237
黃宗羲的生平與思想239
顧炎武的生平與思想240
王夫之的生平與思想241
戴震的生平與思想243
《定庵遺著》中龔自珍的思想244
魏源的生平與思想245
何謂類書246
《北堂書鈔》的概況247
《藝文類聚》的概況247
《太平御覽》的概況248
《冊府元龜》的概況248
《永樂大典》的概況249
《古今圖書集成》的概況250
何謂叢書251
《四庫全書》的概況251
《四部叢刊》和《四部備要》的特點252
/ 集 部 /
“集(書)”的概念257
集部沿革的大概情形258
集部各類的大體情況259
楚辭的概況259
屈原及其著述260
《離騷》的概況261
《九歌》的概況262
《天問》的概況263
《卜居》《漁父》《遠游》等篇的概況263
宋玉及其辭賦264
賦的形成和發展265
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265
賦體正宗:漢大賦266
賈誼及其著述267
枚乘及其《七發》268
司馬相如及其辭賦268
揚雄及其著述269
張衡及其著述270
漢樂府的概況270
《孔雀東南飛》的內容與藝術特色271
曹操及其《魏武帝集》272
曹植及其《曹子建集》272
建安七子274
何謂“建安風骨”274
王粲及其著述275
竹林七賢275
阮籍及其著述276
左思及其著述277
陶淵明及其《陶淵明集》278
謝靈運及其《謝康樂集》279
鮑照及其《鮑參軍集》279
謝朓及其《謝宣城集》280
庾信及其《庾子山集》281
古體詩、新體詩、近體詩282
何謂“四唐詩”282
初唐四杰283
王勃及其著述284
楊炯及其《盈川集》285
盧照鄰及其《幽憂子集》286
駱賓王及其《駱賓王文集》286
陳子昂及其《陳伯玉集》287
張若虛及其《春江花月夜》288
田園詩的特點及發展概況289
孟浩然及其詩作289
“七絕圣手”王昌齡290
王維及其詩作291
王維詩“詩中有畫”292
王維“詩佛”之稱292
賀知章及其詩作293
邊塞詩的特點及創作概況294
高適及其《高常侍集》294
岑參及其《岑嘉州詩集》295
李白及其詩作295
李白“詩仙”之譽297
杜甫及其詩作297
杜甫“詩圣”之名299
杜詩緣何被稱作“詩史”300
韋應物及其《韋蘇州集》300
孟郊及其詩作301
韓愈及其《昌黎先生集》301
柳宗元及其《河東先生集》303
劉禹錫及其詩文成就304
詠史詩在內容上的特點305
白居易及其詩文成就306
白居易“即無全集,已自不朽”的兩首詩307
白居易詩是“平易”還是“鄙俚”308
元稹及其詩文成就309
李賀及其詩歌特色309
杜牧及其詩文成就310
李商隱及其詩文成就311
溫庭筠及其詞作成就313
南唐二主及《二主詞》314
詞的形成和發展314
詞的令、引、近、慢315
婉約詞派和豪放詞派316
范仲淹及其詩文成就317
柳永及其詞作成就318
晏殊及其《珠玉詞》318
梅堯臣及其《宛陵先生集》319
歐陽修及其詩文成就320
王安石的散文成就321
蘇洵及其《嘉祐集》322
曾鞏及其《元豐類稿》322
蘇軾及其詩文成就323
蘇軾詞的特色324
蘇轍及其《欒城集》325
黃庭堅及其詩歌成就326
秦觀詞的婉約風格327
晏幾道及其詞作成就328
賀鑄及其詩歌成就328
“詞家之冠”周邦彥329
李清照及其詞作成就 330
陸游及其詩歌成就 331
范成大及其詩文特色 333
楊萬里及其詩文特色 333
辛棄疾及其詞作成就 334
姜夔及其詩詞成就 336
吳文英及其《夢窗詞》 336
文天祥及其詩文特色 337
元好問及其詩文成就 338
散曲的形成及特點 339
張養浩及其散曲成就 339
張可久及其散曲成就 340
明代“前七子” 340
李夢陽及其詩歌創作 341
明代“后七子” 341
王世貞及其詩文成就 342
歸有光及其散文成就 343
公安三袁 344
袁宏道及其《袁中郎全集》 345
張岱及其《夢憶》《夢尋》 346
吳偉業及其詩詞名篇 347
方苞及其《望溪先生文集》 347
袁枚及其《小倉山房集》 348
姚鼐及其著述 348
納蘭性德詞“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350
龔自珍及其著述 350
黃遵憲及其著述 351
蕭統及其《文選》 352
《玉臺新詠》的文學史價值 353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概況 354
《樂府詩集》的概況 354
《古文辭類纂》的概況 355
《歷代賦匯》的概況 356
李兆洛及其《駢體文鈔》 357
《全唐詩》的概況 358
《全唐文》的概況 358
《唐宋八大家文鈔》的兩種版本 359
《全宋詞》的概況 360
《全元散曲》的概況 361
劉勰及其《文心雕龍》 361
鐘嶸生平與詩歌創作觀點 362
《詩品》的概況 363
展開全部
經史子集基礎知識手冊 作者簡介
喬繼堂:喬繼堂,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師從鐘敬文、許鈺兩位先生。曾任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曾主編國家“八五”出版規劃“中國民俗叢書”。出版《中國人生禮俗》《中國歲時禮俗》等專著數十部,以及譯著《文化人類學事典》等。
書友推薦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