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蘇德戰爭1942.12-1943.2:終局 上下(全兩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814970
- 條形碼:9787516814970 ; 978-7-5168-1497-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蘇德戰爭1942.12-1943.2:終局 上下(全兩冊) 本書特色
全方位多視角介紹斯大林格勒戰役,參考了過去從未見過或被忽略的資料,將取代過去關于此戰的歷史記述。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蘇德戰爭1942.12-1943.2:終局 上下(全兩冊) 內容簡介
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這套權*著作第三部卷二,戴維?格蘭茨繼續并完成了他這份*具權*性的歷史大作。第三卷第二部闡述了紅軍順利實施的反攻—“天王星”行動。
借助過去難以獲得或被認為已缺失的資料,格蘭茨對德軍命運多舛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后十周做出詳盡描述。簡言之,紅軍阻擋、隨后擊敗了德軍解救第6集團軍的兩場嘗試,粉碎意大利第8、匈牙利第2集團軍,重創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終將德國第6集團軍殲滅在斯大林格勒廢墟中。隨著50多萬名將士消失于東線作戰序列,希特勒的軸心國軍隊驚恐地發現,他們從勝利方陡然淪為失敗者。本書對軸心國這場深具決定性的失敗做出生動、詳細的描述。
對于這場戰役的*后階段,相關事件的神話遠甚于先前的事件,特別是“天王星”行動為何能取得勝利、德軍解圍行動為何失敗、德國第6集團軍能否逃出包圍圈或得到救援、誰應為*終失敗承擔主要責任這些頗具爭議的問題。格蘭茨提供的答案,加之對斯大林格勒會戰*終較量所做的完整敘述,使本書成為這場史詩性戰役的蓋棺之作。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蘇德戰爭1942.12-1943.2:終局 上下(全兩冊)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蘇德戰爭1942.12-1943.2:終局 上下(全兩冊) 前言
阿道夫·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國防軍及其盟國軍隊在斯大林格勒與約瑟夫·斯大林的蘇聯紅軍展開激烈廝殺,11月,紅軍發起反攻,這場史詩般的戰役就此到達高潮。自軸心國軍隊向東突擊、跨過蘇聯南部以來,時間已過去約6個月。這段時間里,軸心國入侵者重創了防御中的蘇軍,斃傷100多萬紅軍將士,前進600多公里,一舉到達高加索山脈北坡和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雖然紅軍屢遭挫敗,一次次遏止并擊退入侵者的嘗試徒勞無獲,但1942年10月,他們終于在斯大林格勒瓦礫遍地的街道上阻擋住軸心國軍隊。德國獨裁者及其軍隊的聲譽危在旦夕,希特勒命令德軍*精銳的集團軍——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將軍的第6集團軍——不惜一切代價攻占斯大林格勒。激烈的戰斗耗盡了第6集團軍的實力,失望的希特勒別無選擇,只得將軸心盟友的軍隊投入前線。正如一年前所做的那樣,斯大林和蘇軍*高統帥部巧妙地利用了希特勒肆無忌憚的野心,這種野心驅使德軍遠遠超出了其能力的極限。1942年夏季和秋季確認并利用軸心國軍隊防御弱點的嘗試屢屢受挫后,蘇軍*高統帥部終于以精心策劃的“天王星”行動做到了這一點,這是蘇軍一系列以星座命名的反攻行動中*重要的一個,旨在擊敗軸心國軍隊,奪取蘇聯人所稱的“偉大衛國戰爭”中的戰略主動權。“天王星”反擊戰期間,紅軍以三個方面軍發起進攻,一舉擊敗、殲滅了兩個羅馬尼亞集團軍的主力,并將德國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半數力量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徹底顛覆了德軍的進攻勢頭。接下來的10周,紅軍實施防御,挫敗了德軍救援第6集團軍的兩次嘗試,粉碎了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匈牙利第2集團軍,重創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并將德國第6集團軍殲滅在斯大林格勒的廢墟中。東線作戰序列中的50余萬德軍士兵被粗暴地抹去,希特勒的盟友們驚恐地見到戰爭態勢突然發生了變化,勝利者陡然淪為被征服者。總之,軸心國在斯大林格勒的慘敗是這場戰爭的轉折點,因為德國及其軍隊再也無法從這場災難中徹底恢復過來。本三部曲的前兩卷描述了這場災難的由來:**卷講述的是德軍攻向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這場虛假的勝利進軍,第二卷敘述的是斯大林格勒城內殘酷的消耗戰,事實證明,這場消耗戰對整場戰役至關重要,一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對于整個戰爭的重要性。前兩卷都大量使用了新近公開的檔案資料,以辨別、佐證、祛除自戰爭結束以來關于這場戰役一直盛行于世的神話。與斯大林格勒戰役相關的神話,是基于既往歷史資料來源自然產生的一種副產品。70年來,德國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廢墟中的毀滅深深地吸引了歷史學家和公眾。盡管這個主題深具魅力,相關著作汗牛充棟,但這場悲劇的諸多原因和事件并不為后人知曉。正如本三部曲前兩卷業已證明的那樣,斯大林格勒爭奪戰只能在德軍整場戰役的背景下加以理解,而這場戰役*初對奪取這座城市并無興趣。侵略者真正的目標是高加索油田,但他們在距離這一目標很近處失敗了。這場失利的廣泛原因幾乎與導致德軍1941年失敗的原因如出一轍:后勤補給線過度延伸、未能集中力量對付單一目標、組織機構越來越復雜、蘇聯紅軍的行動。造成我們集體誤解這場戰役的第二個原因是,交戰雙方的參與者根據他們的記憶撰寫回憶錄,幾乎沒有使用官方記錄。冷戰期間,德國方面的許多記錄似乎不可避免地遺失了,而蘇軍參戰人員,例如瓦西里·崔可夫和格奧爾吉·朱可夫,也僅局限于他們自己的回憶。誤解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第三個原因是,至少在西方,人們普遍接受了關于整場戰爭的德方神話。為自身的失敗尋找借口,甚至以某種合乎邏輯的方式重新編排相關記憶,這是人類的本性,盡管復雜、紛亂的過程得到的是一個過于簡單化的解釋。因此,大多數德軍東線生還者提供的字面真相,實際上是他們為失敗尋找的借口(也許是無意識的)。在這類記述中,德軍生還者記住的是他們的進軍勢如破竹,幾乎沒有遭遇抵抗,直到卷入斯大林格勒被炸毀的各條街道。然后,也只有在此之后,德國人的集體記憶是,笨拙但狂熱的敵人以上百場作戰行動耗盡了他們的實力。待德軍大傷元氣后,蘇軍便以壓倒性攻勢打垮了側翼的羅馬尼亞和意大利軍隊,這才得以包圍并殲滅第6集團軍。這種集體辯解認為,即便如此,如果不是希特勒的胡亂干預和保盧斯令人難以置信的不作為,被圍的第6集團軍仍有可能脫困。本卷的重點在于闡述犯錯的并非希特勒一人,以及紅軍已變得極其強大,第6集團軍虛弱不堪,保盧斯根本無法率部突出重圍,與德軍救援部隊會合。至于德軍失敗和蘇軍獲勝的其他原因,我們留給讀者們探尋,本卷和前兩卷對此都有詳盡的闡述。簡單說來,雖然交戰雙方都付出了極大的勇氣,并遭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痛苦,但紅軍*終勝出,就此開始了收復蘇聯國土的漫長征途。與前兩卷的主題一樣,第三卷以全新的文件證據為基礎,對存有爭議的問題和流傳甚廣的神話加以審視。本卷與前兩卷的主要區別是與這一時期作戰行動相關的疑問和神話的數量問題。簡言之,這段時間的戰斗中充斥著頗具爭議、懸而未決的疑問,*顯著的如下:·是誰提出了“天王星”行動的概念?·“天王星”攻勢為何能贏得勝利?·第6集團軍是否能突出包圍圈,或者被解救?·德軍救援行動為何失敗?·誰該為第6集團軍的敗亡負主要責任?除了各種廣泛的傳統資料來源,本卷還使用了此前從未提供給研究者的兩大類文件資料。**類包括德國第6集團軍作戰日志中的大量記錄,戰爭結束后,這份作戰日志消失不見了,現在已被重新找到并予以出版。第二類是蘇聯(俄羅斯)新近公開的大量檔案資料,其中包括紅軍總參謀部每日作戰概要摘錄;*高統帥部、國防人民委員會(NKO)和紅軍總參謀部下達的各種命令和指示;以及大多數時候都在斯大林格勒城內作戰的蘇軍第62集團軍及轄內各師、各旅的作戰日志。由于持續存在的爭議和神話構成了這一時期的特點,我們認為有必要審慎地將許多文件的英譯本加入本卷,正是根據這些文件,我們得出了自己的判斷和結論。這些文件和另外一些以圖表和表格方式呈現的詳盡證據構成了本卷上下冊的實質。這是對第三卷的補充,也提供了接受、拒絕或僅僅是證實我們的結論所必要的確鑿證據。因此,與前兩卷一樣,本卷提供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后期階段前所未有的細節,以及新的觀點、解釋和評價。本卷只集中于蘇德雙方的策劃和在斯大林格勒周邊實施的作戰行動。具體說來,重點是第6集團軍包圍圈內外的戰斗,包括德軍救援行動的發起和失利;紅軍竭力向奇爾河、頓河和阿克賽河擴大合圍對外正面;頓河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消滅包圍圈內第6集團軍的行動。因此,本卷只對西南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策劃、實施的“小土星”攻勢以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后改為南方面軍)發起的科捷利尼科沃、托爾莫辛攻勢作出簡要敘述。由于紅軍1942年12月下半月和1943年1月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和西部地區發動的攻勢極其龐大,增補的第四卷將闡述本三部曲范圍外的軍事行動。具體說來,包括與斯大林格勒關系不大,但對第6集團軍的*終命運具有重要影響的作戰行動,例如:·西南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打擊意大利第8集團軍的“小土星”行動·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南方面軍)打擊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德國第1裝甲集團軍的科捷利尼科沃和羅斯托夫進攻戰役·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打擊匈牙利第2集團軍的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索希進攻戰役·布良斯克方面軍主力和沃羅涅日方面軍打擊德國第2集團軍的沃羅涅日—卡斯托爾諾耶進攻戰役·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在頓巴斯東部地區打擊“弗雷特-皮科”集團軍級支隊和“霍利特”集團軍級集群的攻勢·外高加索方面軍在北高加索地區打擊德國第1裝甲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的攻勢如果沒有諸多個人和機構的支持,根本無法完成如此龐大的研究工作。在這方面,我們必須再次感謝詹森·馬克,既因為他個人提供的慷慨幫助,也是為了他在澳大利亞悉尼“跳躍騎士”出版社推出的關于斯大林格勒戰術記述的開創性著作。另外還有威廉·麥克羅登,他畢生致力于編寫詳細、準確的德軍戰時作戰序列,與我們分享了他的大量研究成果。對本卷而言*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感謝兩個人,他們的德文和敏銳的戰爭知識被證明是不可或缺的。出色的德國軍事歷史學家羅梅迪奧·格拉夫·馮·圖恩-霍恩施泰因博士慷慨無私地自愿對本卷手稿作出評價。他花了很多時間閱讀這份稿件,并對其各個方面作出評判,指出其中的錯誤之處,確定必要的資料來源,還糾正了我們對德文的頻頻曲解。洛塔爾·蔡德勒博士是一名經歷過戰爭的老兵,他在德軍第168步兵師服役了兩年多時間,兩次負傷,他翻譯了許多頁德國文件,并與我們分享了他的大量筆記和另外一些戰時日記。兩位的慷慨協助都是為了使本卷更加準確、更加客觀。我們對他們的無私幫助深表謝意。一如既往,我們要衷心感謝瑪麗·安·格蘭茨為編輯、校對這份手稿發揮的重要作用。
收起全部↑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蘇德戰爭1942.12-1943.2:終局 上下(全兩冊) 目錄
第二章 西南方面軍沿克里瓦亞河和奇爾河之戰,12月1日—15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抗擊“冬季風暴”行動,12月1日—19日
第四章 頓河、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消滅斯大林格勒包圍圈的戰斗,12月1日—15日
第五章 “小土星”行動和托爾莫辛進攻戰役,12月16日—31日
第六章 “冬季風暴”“霹靂”行動的告終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科捷利尼科沃進攻戰役,12月16日—31日
第七章 斯大林格勒包圍圈,12月16日—31日
第八章 第6集團軍的態勢、初步戰斗和頓河方面軍的計劃,1月1日—9日
第九章 覆滅:**階段,1月10日—17日
第十章 覆滅:第二階段,1月18日—25日
第十一章 覆滅:*終之戰,1月26日—2月2日
第十二章 背景、總結和簡評
參考資料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蘇德戰爭1942.12-1943.2:終局 上下(全兩冊) 節選
第6集團軍1月初面臨的*大問題是彈藥、燃料和作戰兵力嚴重短缺。盡管保盧斯就這三個事項一再向上級抱怨,但缺乏有效的空運,他對物資短缺的問題幾乎無能為力,這些事情只能依靠希特勒和曼施泰因“空軍將加大空運力度”的保證。
但保盧斯可以設法解決兵力問題。雖說缺乏作戰補充兵,但第6集團軍仍有20多萬名德國士兵。12月18日至31日傷亡9991人后,集團軍總兵力從12月18日的211300名未受傷德國士兵降至12月底201309名未受傷、7818名傷兵。德國人認為,這個數字中只有約25000人是作戰士兵。因此,保盧斯解決兵力問題的方案是,降低每4—5名作戰士兵對20—30名輔助人員這種過高的“牙齒-尾巴”比例。在必要情況下,集團軍18萬名輔助人員中的大多數可以接受再訓練,成為作戰步兵或工兵。這只是保盧斯12月30日所下達命令中的一個方面。雖然具體數字不明,但第51軍軍長賽德利茨1月6日下達的一道命令表明,截至當日,他已將4088名輔助人員打造成作戰步兵。 9這就提供了綽綽有余的士兵,完全可以彌補該軍1月份頭9天遭受的損失(參見下文)。因此,如果集團軍轄內各軍如法炮制,第6集團軍1月份的作戰兵力肯定能達到、甚至有可能超過12月底25000名作戰士兵這個數字。
除了增加第6集團軍的作戰兵力,保盧斯和幾位軍長還在12月*后一周和1月份頭9天重組他們的部隊,以應對蘇軍即將發起的進攻。這番重組基本取代了集團軍為支援并維系在南部發起突圍所擺出的姿態,新姿態是為方便整個包圍圈的持續防御。保盧斯12月24日開始這番重組,他把編有第16、第24裝甲師和第60摩步師的第11軍調離第51軍(第11軍一直在第51軍編成內)。此后,施特雷克爾將軍的第11軍負責守衛包圍圈北部防線東半部和至關重要的東北部防線,該防線從博羅德金東延至斯巴達諾夫卡村。這番重組起初將哈特曼將軍的第71步兵師從第51軍轉隸第4軍,但保盧斯隨后撤銷了這道命令,仍把第71步兵師留給賽德利茨軍。賽德利茨也調整麾下部隊,先是從第71步兵師第191團抽調一個營加強第79步兵師,爾后又將遭到嚴重削弱的第79步兵師并入同樣實力不濟但更具規模的第305步兵師。
部隊重組的下一步發生在12月30日12點,保盧斯把海茨將軍第8軍轄下的第376步兵師調給胡貝將軍的第14裝甲軍。 10但是,這一調動的附帶條件是,胡貝必須交換第29摩步師和第376步兵師的防區,從而加強第14裝甲軍從馬里諾夫卡北延至哥薩克墳堆的西部防線。*終,截至1月5日,實力較弱的第376步兵師進入卡爾波夫卡東南面,沿切爾夫連納亞河構設的更強大的防御中,而實力較強的第29摩步師和 第8軍第44步兵師據守集團軍較為脆弱的西部防線。這番措施極大加強了第6集團軍西部防線的防御(參見地圖65和副卷附錄15B)。
第14裝甲軍右翼,第376步兵師的7個“耗盡”營只相當于3個營(1個中等、1個虛弱、1個耗盡),被第29摩步師的5個營(1個強、4個中強)接替。與此同時,第44步兵師防區內的激烈戰斗迫使第8軍從第76和第113步兵師各抽調一個營加強該師,并以第268團第2營①充當第44步兵師預備隊。這些和另一些措施還加強了第6集團軍西部防線的裝甲力量——從12月30日的42輛坦克和19輛突擊炮增加到1月9日的60輛坦克和16輛突擊炮。雖然守衛該防區的作戰營數量略有下降,但戰斗力明顯增強。當然,由于第6集團軍的作戰兵力并未發生變化,一個防區實力的增強意味著另一個防區實力的削弱。在目前情況下,遭削弱的防區是包圍圈南部防線(參見副卷附錄15C)。
第6集團軍防御的*大變化,是將第29摩步師從南部防線的卡爾波夫卡地域調至西部防線,這自然削弱了卡爾波夫卡東南面的防御。至1月9日,第11和第51軍的防御力量基本未發生變化。另外,第6集團軍設法組建起一支小股預備隊,編有第14裝甲師第36裝甲團和第160裝甲營,約18輛坦克,部署在卡爾波夫卡東北方11公里處的杜比寧斯基地域。從這個中央位置,拉特曼上校可以顧及整個包圍圈,以確保保盧斯的命令得到執行。當然,蘇軍1月3日至6日對第8軍第44步兵師的進攻迫使第6集團軍消耗了大部分預備隊,轄內各軍充其量只有些局部預備隊,通常沒有任何預備力量。
第6集團軍竭力克服作戰兵力的短缺時,還必須解決裝甲力量不斷下降的問題,這種下降不僅僅因為戰斗消耗,還源于零配件和燃料的嚴重缺乏。面對這些挑戰,集團軍維修人員奇跡般地保持了裝甲部隊基本完好(參見副卷附錄15D)。基于第6集團軍轄內各軍零星報告的一份統計表明,集團軍裝甲力量從12月24的159輛戰車(122輛坦克和37輛突擊炮)穩步下降至12月28日的147輛(103輛坦克和44輛突擊炮)、1月4日的125輛(94輛坦克和31輛突擊炮)、1月9日的124輛(102輛坦克和22輛突擊炮)。 11這段時期,裝甲力量的消耗少得驚人,這充分證明了集團軍維修體系及維修人員的效能。但到這段時期結束時,燃料和零配件的短缺使第6集團軍的軍長和師長們別無選擇,只能將他們的坦克半埋入地下充當碉堡。更糟糕的是,此時,集團軍預備隊掌握的少量坦克已無法開動。
頓河方面軍1月10日發起進攻后,戰斗消耗導致第6集團軍的坦克和突擊炮數量急劇下降。例如,經過前三天的戰斗,第11軍1月13日晚些時候報告,第16和第24裝甲師的坦克數量從32輛降至9輛,四號坦克只剩1輛。 13第14裝甲軍同樣如此,第3和第29摩步師1月9日分別有22、24輛坦克,11日日終時只剩5、11輛坦克。 14該軍“弗里德里希”戰斗群的5輛坦克想必已在前兩天的戰斗中消耗殆盡。*后,1月12日日終時,第4軍報告,5輛坦克折損3輛。 15此后,燃料的短缺使這些坦克變得無關緊要,因為它們在各自所處的戰場上成為了無法移動的碉堡。
在缺乏坦克和突擊炮的情況下,第6集團軍*重要的武器是無處不在的反坦克炮,既可以對付敵坦克,也可以打擊敵步兵。因此,集團軍密切留意著各師、各軍可用的反坦克炮和88毫米高射炮的數量,事實證明,對付敵人的坦克時,88炮不可或缺。反坦克炮的主要優勢是,不需要大量零配件來保持其可用性,也無需燃料驅動。與坦克、突擊炮的情況一樣,蘇軍1月10日發起進攻前,第6集團軍所有防區內,各個師掌握的反坦克炮數量都很不錯。大致數字是,第6集團軍1942年12月17日共有317門反坦克炮和步兵炮,1943年1月4日有315門,1月9日尚有309門。可是,蘇軍1月10日發起進攻后,反坦克炮和步兵炮的數量降至1月12日和13日的102門左右。 16這種急劇下降反映出蘇軍的攻勢對第6集團軍殘余力量造成的破壞。
第6集團軍1月10日前成功保持住他們的反坦克炮數量,這一事實解釋了蘇軍1942年12月中旬至1943年1月9日難以取得突破并守住已奪取地盤的原因。第8軍(特別是該軍轄下的第44步兵師)反坦克炮數量的嚴重下降也說明了這段時期戰斗*為激烈的地段——具體說來,就是第6集團軍西部防線。不過,以第29摩步師接替第376步兵師的決定彌補了德軍在該地域反坦克炮的損失。但比這些數字更加重要的是,可用的彈藥量決定了反坦克炮的效能,因此,反坦克炮彈短缺是*令人擔心的問題。
頓河方面軍1月10日發起進攻后,第8軍和第14裝甲軍損失的反坦克炮*多。這是因為經過數日激戰,進攻中的蘇軍打垮了這兩個軍的防御,德軍隨之而來的退卻比過去更加無序。但是,后撤中的德軍采取了一切措施挽救他們的反坦克炮。
后勤:補給、口糧和空運再補給
被圍困期間,后勤問題仍是第6集團軍的“阿喀琉斯之踵”。雖然希特勒和曼施泰因一再向保盧斯保證,空運能夠滿足他的需求,但這些承諾落了空。空運交付量依然斷斷續續,主要是運輸機數量不足、飛行條件惡劣、至關重要的塔欽斯卡亞機場丟失數日、敵戰斗機和防空炮火造成的飛機損失所致。即便有足夠的運輸機飛抵皮托姆尼克機場,交付的補給噸位也太少,無法維系第6集團軍(參見副卷附錄15F)。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第6集團軍的記錄表明,1月1日至9日,德國空軍共計620架次飛抵斯大林格勒機場,平均每天69架次。雖然記錄中未指明運抵的噸位數,但日*大運載量只有323噸,日均運載第八章 / 第6集團軍的態勢、初步戰斗和頓河方面軍的計劃,1月1日—9日 447量僅為158噸, 17遠遠低于維持第6集團軍生存的*低需求量。
保盧斯和他的參謀人員向上級匯報了補給的不足,但無濟于事。雖然德國空軍設法組織起飛往斯大林格勒的運輸機編隊,但1月份頭10天,100架次以上的只有一天。這導致第6集團軍與上級部門進行了一場饒有趣味的交談,生動說明了被圍集團軍越來越強烈的沮喪之情。
1月份到來時,第8航空軍以一封簡短的電文向第6集團軍保證:“新的一年里,為正勉力求生的集團軍提供支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18但這并不意味著好兆頭,次日,沒有一架運輸機飛抵包圍圈。1月4日7點,第6集團軍軍需長報告,前一天下午17點至當日晨6點,64架Ju-52運輸機飛抵,運到25立方米物資和107噸食物,其中包括65噸面包。但報告指出,這些補給只夠集團軍的每日面包量和1月4日的午飯口糧配給。
第6集團軍作訓處長在1月5日18點15分發給“頓河”集團軍群的每日報告中提及令人震驚的補給問題:“1月4日17點至1月5日17點,只運抵129噸補給。食物供應和部隊的狀況越來越糟糕。關鍵物資和彈藥的儲備正發生危險的下降。” 20這份報告發出后,保盧斯也發了一封電報給曼施泰因:“補給不足導致要塞的戰斗力逐漸下降……盡管有各種保證,但飛抵的運輸機并未達到足夠的規模。” 211月8日晚些時候,這些交流隨著一份食物情況評估達到高潮,該評估強調了空運的不足: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蘇德戰爭1942.12-1943.2:終局 上下(全兩冊) 相關資料
“格蘭茨是世界*級的蘇德戰爭史學者。”——《軍事歷史》雜志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蘇德戰爭1942.12-1943.2:終局 上下(全兩冊) 作者簡介
戴維·M. 格蘭茨(DAVID M. GLANTZ),被譽為西方研究紅軍在偉大衛國戰爭中表現的首席專家、*高權*,1942年1月11日生于美國紐約州,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畢業于弗吉尼亞軍事學院、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陸軍指揮和總參學院以及國防語言學院等。曾作為野戰炮兵軍官在越南服役,后從事蘇聯陸軍研究工作。1993年以美國陸軍外國軍事研究辦公室主任身份退役,并繼續擔任《斯拉夫軍事研究雜志》的編輯和俄羅斯聯邦自然科學院成員。他筆耕不輟,慧眼所及,不僅涉及蘇聯的軍事理論和戰術,而且特別關注了蘇德戰爭中歷來不被重視的部分,即“被遺忘的戰斗”,獨立編著與合作作品包括《二戰中的蘇聯軍事欺騙》《從頓河到第聶伯河:1942年12月-1943年8月的蘇軍攻勢》《蘇聯的軍事戰略》《巴巴羅薩行動:1941年希特勒入侵蘇聯》《列寧格勒會戰:1941-1944》《哈爾科夫1942》《朱可夫的*大失敗:1942年的火星戰役》《庫爾斯克會戰》,兩卷本《八月風暴》、三卷本《斯大林格勒會戰》、四卷本《1941年斯摩棱斯克之戰》和即將出版的《白俄羅斯之戰:1943年10月至1944年4月間紅軍被遺忘的戰斗》等。由于利用了蘇德雙方一手檔案材料和二手作戰總結,其作品難能可貴地既公正地高度評價了蘇聯人民和軍隊的巨大功績和軍事藝術,又揭露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敗績,其著作不僅在缺乏蘇聯資料的西方,甚至在俄羅斯國內都產生了巨大反響。2015年,他被俄聯邦國防部長紹伊古大將授予“加強軍事合作”獎章。
喬納森·M. 豪斯(JONATHAN M. HOUSE),中校,在佐治亞州巴恩斯維爾的高登學院擔任教授。畢業于漢米爾頓學院,在密歇根大學獲得了歷史學博士學位,服現役時曾在美國境內及韓國擔任指揮和參謀崗位,給參謀長聯席會議做過政治軍事分析,也曾在美國陸軍各軍校中協助指導工作。豪斯中校是《通向諸兵種合同作戰:20世紀戰術、理論和組織綜述》和《軍事情報,1870-1991:研究指導》的作者。
小小冰人,專業軍事歷史譯者。從事二戰史的研究與翻譯十幾年,翻譯戰史類作品近五十部。如:《雪白血紅:一名德軍士兵的東線回憶錄》《亡命排:阿富汗戰爭中的英雄、叛徒、異見者和手足情》《東進:蘇德戰爭(1941-1943)》《焦土:蘇德戰爭(1943-1944)》《空中英豪:美國第八航空隊對納粹德國的空中之戰》《致命打擊:一個德國士兵的蘇德戰爭回憶錄》《普魯士之戰:1944-1945》《諾曼底的六支軍隊:從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地獄之門:切爾卡瑟戰役1944.1-1944.2》等多部暢銷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