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中國古建筑結構圖鑒(精裝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450198
- 條形碼:9787121450198 ; 978-7-121-45019-8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建筑結構圖鑒(精裝版) 本書特色
楊鉞小友囑我為其大作《中國古建筑結構圖鑒》作序,甚感榮幸! 因機緣巧合認識了遠在云南騰沖的楊鉞,見面不多,不過只要談及中國傳統建筑和營造技藝,他那源自內心的熱愛每每都會感染我。 楊鉞的父親楊恩田先生是資深大木匠師和古建筑設計師,“保山工匠”稱號獲得者。19 歲時,楊鉞拜父親為師開始系統學習傳統木作技藝,三年后再拜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大木匠師尹燦生先生為師。從入行至今,他不僅深入鉆研傳統大木作營造技藝,積極投身家鄉的古建筑營造實踐,還在不懈地探索如何在信息時代實現傳統建筑文化的公眾傳播,這部歷時5 年方積攢成冊的圖鑒即是這樣的嘗試。 傳統營造技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但是其應用施展的機會及生存空間日漸局促,公眾認知仍普遍有限,其保護和傳續依然令人憂慮。像楊鉞這樣的年輕人,接受過正規的建筑專業教育,又拜師學習、接受了完整的匠作訓練,可謂是傳習中國傳統營造技藝*合適的踐行者。希望他的身體力行亦能夠激勵更多的青年人去了解并建立起對傳統建筑文化的感情且愿意投入其中,傳統營造技藝的傳續必會綿延不輟,余韻久長。 ——林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筑歷史與理論教研室主任 歷史因生活延續而偉大,古典建筑因民眾使用而精彩 作為歷史發展見證和實踐智慧的結晶,中國古典建筑不僅具有豐富多樣的空間形態,其特殊的結構體系與建構工藝更是獨樹一幟。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加強特色城鎮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加有效地保護和傳承中國古典建筑獨特的建構技藝及其文化內涵,無疑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 吳良鏞院士曾說:“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存留于建筑之間,融匯在日常生活,具有歷史繼承性和現時影響性。延續建筑的歷史文脈, 對城市發展和居民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建筑歷史文脈傳承的“文化基因”,正是由一座座傳統古典建筑、一個個歷史文化城鎮, 以不同的承載方式匯集而成的。因而每一座古典建筑及其每一個構件,都有其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要留住鄉愁記憶,傳承歷史文脈, 就應結合時代要求,讓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文化需要堅守,遺產需要保護,古典建筑營造技藝更需要傳承 對于不同類型的古典建筑,不論寺觀廟宇,還是樓閣亭塔,也不論其建筑宏闊高大、挺拔俊秀,還是小巧雅致、樸實無華,它們本身就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展示和敘述,向人們傳遞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鄉俗民愁,且每一座真實記錄著民族創造智慧與建構經驗的古典建筑,都展現出建筑文化多樣性特點。如何有效地保護傳承好這種獨有的建構技藝,需要專業人員從不同角度和高度去重新認識中國古典建筑的價值,在堅守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不僅要保護好現有的古典建筑遺存,更要把它當作城鄉未來發展的文化資源來傳承利用。 建立在宋代《營造法式》和清朝《工程做法則例》以及傳統禮制思想基礎上的中國古典建筑,已經形成一套完備的營建制度和方法樣式。而如何去讀懂它、應用它,繼續傳承和發揚它,或許,本書的作者楊鉞,正是秉承對中國古典建筑的深厚情懷,以自幼跟隨父親尋訪古跡、出入工地的實踐經歷,再加上本科、碩士階段對環境藝術設計和景觀建筑設計的系統學習,以其八年多來從業工作中所積累的經驗、知識及實踐為基礎,通過圖解的方式將中國古典建筑“繁復如星的術語,多變靈活的結構”,以一種“講故事” 的敘述表達配上可視化的插畫呈現給讀者;不僅系統地解讀清楚古典建筑梁柱構架及各個構件之間的邏輯關聯,同時還結合匠師制作的工藝流程,把古典建筑營造的整個過程及不同環節生動地展現出來。全書融知識性、專業性和趣味性為一體,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的確體現出作者“在廣大讀者和專業領域之間搭起一座小橋”的心愿與初衷。 ——楊大禹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區別于西方建筑,中國古典傳統建筑從材料的選擇、結構形式到布局方式,都是從“人”的感受出發,追求人性的尺度和美學的。材料上充分遵照木材的性質,優化放大木材的自然性特征,體現中國“天人合一”“順乎自然”的哲學思想。獨特的榫卯結構則體現了令人驚嘆的東方智慧,是中國“陰陽互補,虛實相生”的哲學思想的反映。 這是一本全面介紹中國古典建筑的好書,讓現代的人們能夠真正理解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為更好地發揚和傳承中國古典建筑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幫助。 ——江浩波 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這是一本兼具了趣味性和專業性的古典建筑科普圖書,作者以一線實踐經驗為基礎,運用圖文結合的有趣模式,將復雜的中國古典建筑知識化繁為簡;以一種親切友好的姿態,用講故事的方式為讀者探索中國古典建筑文化、了解古典營造技藝搭建起了一座珍貴的“橋”。 ——張笑楠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設計藝術系主任/ 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博士后、副教授/ 國家文物局文物專家組專家 中國古典建筑經過千百年的融匯、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有的建筑文化,其獨特的建筑結構和營造法式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獨樹一幟。本書以圖示及簡潔精煉的文字詮釋了中國古典建筑的結構、語言和語境關系,對認識和了解古典建筑知識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是建筑專業學生、環境設計師和古典建筑愛好者極佳的參考資料。 ——楊曉翔 云南大學環境藝術設計系主任/ 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古典建筑文化浩如煙海,對于大部分愛好者而言,想要學習往往受制于復雜的術語體系、結構知識。青木的這本書很難得,在摒棄傳統大篇幅文字配圖的形式后,采取了更適合現代讀者的圖解表現手法,將自己數年來的實踐經驗、基礎理論知識和生動有趣的插圖相配合。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展現了一些實際營造過程中的加工場景和流程。這些內容都盡可能降低了讀者的閱讀門檻。對于入門者,傳統文化愛好者而言,這本書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周鼎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文物保護工程責任設計師/《中華民居》雜志主編 法國作家雨果說: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 而在中國,建筑所構建的中華歷史仿佛更加多彩。既有“五架三間新草堂, 石階桂柱竹編墻”的鄉野之風,又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的深宮高臺。中國建筑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秩序、易經規律、詩詞書畫等元素都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體現著中國人的審美價值。在幾千年的演進過程中,有太多的美學觀念和文化意趣值得我們欣賞和傳承。 青木的新書以傳統中國繪畫圖鑒的形式,將原本復雜的古典建筑技藝和建筑思想進行了現代技術下的生動演示,簡明扼要的科普介紹, 大眾化的行文風格,仿佛能夠帶領我們走進一座座祖先的杰作之中。這是一本具有美學深度的用心之作。 ——楊藩 首都師范大學教師/ 藝術科普博主/ 畫家 用通俗簡單而又不失專業性的方法,展現古典建筑復雜的結構和工藝,讓“外行”們也能看懂古典建筑之美。 ——大松逛古建 古典建筑在我們的文明史中舉足輕重,這是一本相見恨晚的古典建筑科普書,內容翔實,配圖豐富,專業且通俗易懂,看完之后想走遍中國所有的古建筑! ——你的馬隊 文化旅游創作者 中國古典建筑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有太多的技藝與文化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傳承。青木的新書以圖鑒的形式將原本晦澀的古典建筑技藝進行了生動演示,是一本可以帶你直觀了解我國古典建筑營造智慧的用心之作。 ——木蟲聊木工 藝術文化創作者 為什么我們中國人的祖先愛用木材蓋房子?難道只因為木材較石料而言更加便于運輸,便于塑形?其實木材在我們祖先的眼中更有著像我們中國人一樣的特性,木材的成長像人一樣都是從小到大,木材的態度像人一樣都是溫潤平和,木材的榫卯組合更像人類社會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然木材作為建筑材料,它的特性、使用方法、組合還有很多種, 推薦大家閱讀這本《中國古建筑結構圖鑒》,它會讓你在了解中國古典建筑的同時,更能夠了解中國古人的建筑智慧及其屬于中國人特有的哲學內涵! ——房博 文化學者 要想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未來的脈絡,首先得有人做總集。今天我們能看到這樣的古典建筑啟蒙讀物,實乃時代之幸! ——朱學士Neo 嗶哩嗶哩知名up 主/ 傳統文化藝術創作者 古典建筑之美在結構,在色彩,也在每個人見到它的當下感受。或許大家會覺得古典建筑離我們很遙遠,觸不可及,但是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從木材選料到工匠加工,如何巧用榫卯和斗拱構建一座古典建筑,如何在結構之上讓建筑更出彩……在這本系統而豐富的書中游歷一番,我想,你必定會對古典建筑更神往。 ——蘇清吾 嗶哩嗶哩知名up 主/ 傳統文化藝術創作者 中國古典建筑在世界古典建筑領域中也一直很有代表性。它們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一座座永垂不朽的豐碑。 我希望中國古典建筑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去除“古”字,繼續發揚光大,亦成為當今乃至未來建筑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形式。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有助于廣大讀者認識古典建筑,發揚古典建筑文化。 ——子夜-鳥 高級古建攝影師
中國古建筑結構圖鑒(精裝版) 內容簡介
本書囊括了作者八年以來在中式古典建筑設計和施工一線的實踐經驗和資料整理的成果。和學術專著不同,這本書并沒有明確的時代界限,因為在古典建筑營造技術的發展歷史中,實際的做法、風格和術語早已互相融合,模糊了時代和地域的邊界。本書采用圖解形式,將三百余張精美的手繪插圖與通俗易懂的文字解析相結合,向讀者系統地講解了每一個古典建筑構件的加工和安裝過程,剖析了一些常見的民間中式古典建筑營造工藝和結構。其中還加入了大量附著于古典建筑上的雕刻、紋樣,以及有趣的典故和民間傳說。 本書適合傳統文化愛好者、藝術從業者、歷史文化研究者、建筑設計師和相關專業的學生閱讀使用。
中國古建筑結構圖鑒(精裝版) 目錄
中國古建筑結構圖鑒(精裝版) 作者簡介
楊鉞,筆名青木丹陽,父親楊恩田為當地著名古建筑設計師。自幼跟隨父親出入工地,尋訪古跡。2014年開始在實踐中系統學習中國古典建筑營造,并就職于騰沖市越州園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從事古建筑設計施工至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