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探討共同的價值與目標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476488
- 條形碼:9787510476488 ; 978-7-5104-7648-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探討共同的價值與目標 本書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走向全球領導力理論》(2018,馬丁·阿爾布勞著)一書的姊妹篇。英國社會理論家、全球研究首創者之一馬丁·阿爾布勞在其60年的學術生涯之際、精選的其全球化理論與實踐的重要著作,為本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近10年來,作者重點關注了全球治理與中國的重大議題。本書編者結集的這一時期作者發表的幾乎全部的學術論文、書籍章節、報刊文章、教學、參加國內外學術等會議的講稿、與學者和媒體的對話及訪談,及與中國相關的特殊議題的發言。展示了作者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國脫貧和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等實踐主題等方面與中國學術界、政界、出版界和媒體界雙向交流的成果。為讀者提供了客觀地把握作者在全球與中國語境下的學術思想和觀點,以及對中國如何參與形塑全球社會及其治理的深刻洞見。
中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探討共同的價值與目標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馬丁·阿爾布勞繼《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之后與新世界出版社合作的又一力作,本書全面系統的闡述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框架下,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的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系統地向外國讀者介紹了中國在抗擊新冠疫情、消除貧困、構建“一帶一路”以及全球治理體系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探討共同的價值與目標 目錄
中國社會科學全球化叢書總序言
作者序言
編者序言
致謝
**部分 理論探討
**章 人類命運共同體
1.1 “人類命運共同體”或“我們所有人的命運”——阿爾布勞談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
1.2 關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的十問十答
1.2.1 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未來一段時間主要面臨怎樣的全球性挑戰?
1.2.2 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包容個體和文化的多樣性?
1.2.3 如何推動各種文化背景下的人接納共享理念?
1.2.4 自2013年4月博整亞洲論壇以來,習近平主席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有怎樣的發展?
1.2.5 為推動命運共同體,中國將在未來幾年重點做哪些努力
1.2.6 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價值觀是如何影響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方向的?
1.2.7 未來全球化的本質和影響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1.2.8 如何變革全球治理體制,推動建設真正的命運共同體
1.2.9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民主的未來是怎樣的?
1.2.10 文明、國家和其他組織的差異將如何推動全球社會發展?
1.3 中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訪談演講
1.3.1 馬丁·阿爾布勞接受中國國際電視臺主持人劉欣采訪實錄
1.3.2 作者在北京出版高峰會議上的講話
第二章 全球化理論與實踐
2.1 馬克斯·韋伯:從現代性到全球性——個人回憶錄
2.2 社會、文化變化的全球化時代問題(摘自《社會、文化變化的全球化時代問題》一書)
2.2.1 關于《社會、文化變化的全球化時代問題》一書的基本介紹
2.2.2 編輯沃納·格普哈特撰寫的序言
2.2.3 前言:全球化理論
2.2.4 **部分“經典視角與全球轉變”前言
2.2.5 第二部分“全球社會理論”前言
2.2.6 第三部分“文化之變:新規范”前言
2.3 新全球文化的目標、價值觀和地方沖突
2.3.1 文化自主性
2.3.2 文化差異性
2.3.3 轉文化性
2.3.4 務實普遍主義
2.3.5 可協商身份
2.3.6 統一性
2.3.7 全球文化
2.3.8 全球主義與民粹主義
2.3.9 機構和責任
2.3.10 全球公民
2.3.11 結論:數字化挑戰
2.4 全球化世界的理論和敘事
2.4.1 脫嵌的群體
2.4.2 可協商身份
2.4.3 多形態社會關系
2.4.4 文化自治
2.4.5 全球文化
2.4.6 全球主義與民粹主義
2.4.7 全球公民身份
2.4.8 對機構的質疑
2.5 責任:全球時代的基本概念,認識新集體主義
第三章 中國與全球治理
3.1 全球化條件下的國家團結——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理論基礎
3.2 中國對未來治理的貢獻
3.3 中國的國際領導力能給世界帶來什么
3.4 共同未來的多樣性和合作
3.5 地方發展,全球視野:習近平在浙江
3.6 助力世界
3.7 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思考
3.8 世界能復制中國的民主之路嗎?
3.9 中國社會治理對世界的意義
3.10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的演講
3.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周年之際的演講
3.12 《大使講中國故事》——劉曉明大使講話合集
3.13 “對話思想者”:中國能為當今世界做什么?——對話中國國際電視臺主持人劉欣
第二部分 中國實踐
第四章 “一帶一路”倡議
4.1 阿爾布勞與王義桅教授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對話
4.1.1 “一帶一路”倡議會破壞環境嗎?
4.1.2 “一帶一路”倡議是債務帝國主義嗎?
4.1.3 “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做到公開透明嗎?
4.1.4 “一帶一路”倡議只是地緣政治戰略嗎?
4.1.5 “一帶一路”倡議忽視了發展項目應有的社會責任嗎?
4.1.6 “一帶一路”倡議助長了腐敗政權嗎?
4.1.7 “一帶一路”倡議不屬于新殖民主義嗎?
4.1.8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嗎?
4.1.9 “一帶一路”倡議發展過程中有什么規則目標?
4.1.10 中國的做事方式有什么特別之處?
4.2 后疫情時代,“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景會更好——光明國際論壇對話
4.3 “一帶一路”對全球治理的意義
第五章 中國的脫貧事業
5.1 貧窮之外:《擺脫貧困》書評
5.2 《海外專家談中國扶貧》序
5.3 《嘉言善行:山區校長談教育》:中國鄉村教育家的教育經驗
5.4 實事求是
第六章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6.1 中國英文媒體抗疫合作精神的道德基礎
6.1.1 簡介
6.1.2 西方和非西方對“合作”的解讀
6.1.3 中國哲學傳統中合作精神的道德基礎
6.1.4 概述中國英文媒體報道中的抗疫合作精神
6.1.5 文本分析:中國英文媒體報道中的抗疫合作精神
6.1.6 結論
6.2 新冠肺炎疫情是否終結了全球化
6.3 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6.4 見證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在中國的故事
6.5 聯合國中文日和疫情期間的漢學與漢語
第三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全球化
第七章 中國的學術與社會使命
7.1 社會學全球化過程的中國插曲
7.2 與中國學術界的交流
7.2.1 北京外國語大學
7.2.2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三次研討會摘要
7.2.3 吉林大學
7.2.4 武漢大學
7.2.5 同濟大學:與王鑫教授對話
7.3 與媒體互動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互相理解
7.3.1 中美走向全球化的方式不同
7.3.2 東西問·中外對話——馬丁·阿爾布勞和彭大偉
第八章 走向中國特色的社會理論
8.1 全球社會科學中的中國社會理論
8.2 “精神”作為當代中國一個重要概念
8.2.1 簡介
8.2.2 西方精神與物質的二元劃分
8.2.3 中國人對“精神”的定義
8.3 中西方文化中的“精神”
8.4 書評:世界政治的原則和法律
8.5 關于“誠信”的一些思考
8.5.1 文化視角中的誠信
8.5.2 其他嘗試
8.6 尊重人與人之間“和而不同”至關重要
8.7 全球天下
附錄
1.《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角色:走向全球領導力理論》基本信息
1.1 安東尼·吉登斯所撰寫的前言
1.2 目錄
1.3 其他信息
2.參與“全球中國對話”
2.1 “全球中國對話”簡介及其主題
2.2 在“全球中國對話”上的講話
……
展開全部
中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探討共同的價值與目標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作者馬丁·阿爾布勞,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FAcSS),全球中國學術院榮譽創院院長(2012-2021);德國波恩大學卡特漢堡“法律文化”高研院非駐院高級研究員。1989年成為威爾士大學(卡迪夫)榮休教授前為該校社會理論系講座教授。此后,他在許多機構任訪問教授,其中包括慕尼黑的埃里克·沃格林講席教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華盛頓特區的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以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曾任英國社會學學會會長,主編《社會學》期刊,創刊并主編《國際社會學》期刊。其《全球化時代:國家與超越現代性的社會》(1996年)獲得歐洲阿馬爾菲獎。
編者常向群教授,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FRSA),全球中國學術院創院院士和院長,倫敦大學學院榮譽教授(2015-20);中國南開大學特聘教授。她發表的中英文著述約300余萬字,其代表作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論稿》(2018/1992),《關系抑或禮尚往來:江村的互惠社會支持網和社會創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