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文化(課程思政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95594
- 條形碼:9787568095594 ; 978-7-5680-955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旅游文化(課程思政版) 本書特色
本教材圍繞中國旅游文化主旨,與傳統旅游文化類教材不同,融入了大量思政元素,根據“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要求,對體現中國文化自信、科學精神的內容進行全面介紹,同時結合旅游熱點方向,如研學旅行,紅色旅游,一帶一路旅游文化等對新時期中國旅游文化進行新的解讀,有一定創新性。
中國旅游文化(課程思政版) 內容簡介
文化為旅游活動注入了靈魂,旅游的起源、演變和發展無不充盈著文化的力量。發展和研究旅游文化,是我們國家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的重要路徑。本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編者長期從事旅游文化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經驗,對中國的旅游文化進行了梳理、歸納和解讀。主要包括中國旅游文化的界定、思政視野下的旅游文化、山岳旅游文化、河流水鄉旅游文化、城市與建筑旅游文化、鄉村旅游文化、紅色旅游文化、研學旅游文化、“一帶一路”與中國旅游文化等內容。
中國旅游文化(課程思政版) 目錄
**章 緒論 /001
一、旅游文化的界定 /001
二、思政視野下的旅游文化 /003
三、學習旅游文化的意義 /006
第二章 山岳旅游文化 /008
**節 山岳旅游的文化精神與政治功能 /008
一、緣起與概念 /010
二、文化精神 /012
三、政治功能 /014
第二節 山岳旅游資源 /015
一、山水兼備的自然景觀 /016
二、氣象季節高質量環境形成的自然景觀 /019
三、名勝古跡、工程、建筑組成的人文景觀 /020
四、體育休閑、民俗文化旅游景觀 /021
第三節 山岳旅游審美文化 /022
一、山岳旅游的哲學與藝術審美原理 /022
二、通用山岳資源旅游審美視角 /024
三、中國古代典型山岳審美思想 /026
第三章 河流水鄉旅游文化 /037
**節 河流水鄉概述 /038
一、定義與特征 /038
二、水文化概說 /042
三、水與旅游活動 /044
第二節 河流水鄉旅游資源的特征與功能 /046
一、河流旅游資源主要案例及功能 /046
二、水鄉旅游資源主要案例 /049
三、環水景觀、河畔與濕地主要案例的旅游文化 /052
第三節 河流水鄉旅游審美文化 /054
一、水的審美哲學 /054
二、有關水的旅游審美文化 /055
第四章 城市與建筑旅游文化 /063
**節 城市旅游文化 /064
一、城市旅游形象 /064
二、城市文脈 /065
三、城市文化地標 /067
第二節 建筑旅游文化 /069
一、中國建筑文化的哲學思想 /069
二、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精神 /073
三、中西建筑文化的對比 /078
第五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文化 /088
**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 /089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要 /089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的關系 /092
第二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里的中國元素和中國故事 /096
一、口頭傳承類非遺案例及其旅游文化 /096
二、節慶類非遺案例里的中國元素與中國文化 /098
第三節 瓷器文化、昆曲藝術與旅游 /101
一、瓷器文化與景德鎮旅游 /101
二、昆曲藝術發展與旅游 /104
第四節 歌舞、繪畫的旅游文化 /108
一、歌舞類非遺的旅游文化 /108
二、繪畫類非遺的旅游文化 /110
第六章 鄉村旅游文化 /114
**節 鄉村旅游文化概述 /115
一、鄉村文化 /115
二、鄉村旅游 /115
第二節 鄉村旅游文化的特質 /117
一、自然性和質樸性 /117
二、滲透性和產業性 /117
三、原真性和鄉土性 /117
四、脆弱性與合一性 /118
五、體驗性和參與性 /118
第三節 鄉村旅游文化的現狀與開發思路 /119
一、鄉村旅游文化的現狀 /119
二、鄉村旅游文化的傳承思路 /120
三、鄉村旅游文化的開發路徑 /120
第四節 中國的鄉村旅游文化典型案例 /125
一、西遞、宏村 /125
二、婺源鄉村旅游 /126
三、甲居藏寨文化旅游發展案例 /129
第七章 紅色旅游文化 /138
**節 紅色旅游文化的概念與功能 /139
一、紅色旅游文化的概念與緣起 /139
二、紅色旅游文化的特質 /142
第二節 紅色旅游文化的開發、保護與傳承 /144
一、紅色文化的旅游開發模式 /144
二、紅色文化在旅游中的開發原則 /148
三、紅色文化在旅游發展中的保護與傳承 /149
第三節 紅色旅游文化典型案例——延安 /152
一、延安紅色旅游資源概況 /152
二、延安紅色旅游文化開發和保護現狀 /152
三、延安紅色旅游文化的價值 /154
四、延安紅色旅游文化開發、保護與傳承的現實意義 /155
第八章 研學旅行文化 /161
**節 研學旅行概述 /162
一、研學旅行的定義及相關概念 /162
二、我國研學旅行的發展歷程 /163
三、研學旅行的屬性 /165
四、研學旅行的文化特質及意義 /166
五、發展研學旅行的原則和方法 /168
第二節 城市、故居、紅色基地研學旅行文化 /172
一、名人故里的研學旅行文化 /172
二、紅色基地的研學旅行文化 /174
三、博物館、工作坊的研學旅行文化 /175
四、工業實踐基地的研究旅游文化 /179
第三節 鄉村與田野研學文化 /180
一、自然資源的研學旅行文化 /180
二、農田、茶園的研學旅行文化 /182
三、考古基地的研學旅行文化 /184
第九章 “一帶一路”與中國旅游文化 /190
**節 “一帶一路”倡議與旅游文化概述 /191
一、“一帶一路”倡議的起源、意義與動態 /191
二、旅游與文明互鑒 /195
三、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旅游合作模式 /199
第二節 中國旅游文化與“一帶一路” /202
一、中國文化的特質與對外交流路徑 /202
二、中國沿線省市的旅游文化與“一帶一路” /206
展開全部
中國旅游文化(課程思政版) 作者簡介
王子超,女,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院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等方面的研究。國家公派劍橋大學訪問學者。在《人民日報》《中國軟科學》等報紙和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專著2部,主編教材2部。
鄧愛民,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旅游研究院院長、旅游管理研究生導師組組長。全國首批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全國首批樣板黨支部書記。湖北省名師及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湖北師德標兵。兼任國家一流專業旅游管理專業首席專家,*高等學校旅游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智庫專家,文化和旅游部智庫專家;湖北省旅游發展決策咨詢委員,湖北省重點學科旅游管理帶頭人,武漢市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文旅部“萬名旅游英才計劃”旅游規劃人才。出版專著16部、*教材10余部,發表論文100余篇。獲省部級獎6項,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余項,主持各級政府和企業委托的旅游規劃課題20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