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植物與昆蟲的相互作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0113
- 條形碼:9787030740113 ; 978-7-03-074011-3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植物與昆蟲的相互作用 內容簡介
本書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昆蟲與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協同演化,還對相關知識應用于實際做了總結,內容不僅反映了國際上昆蟲與植物關系的研究進展,而且集中展示了國內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全書分四篇共十六章,綜合介紹了昆蟲與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歷史,探討了古昆蟲與古植物、傳粉昆蟲與植物之間的協同演化;重點論述了重要農作物對植食性昆蟲的化學防御,重要農業害蟲對寄主植物的選擇和適應;從多營養級相互作用的角度闡述了新的研究方向,探討了轉基因作物和全球變化對植物與昆蟲的生態關系所帶來的影響。
植物與昆蟲的相互作用 目錄
目錄**篇 昆蟲與植物的關系及其演化**章昆蟲與植物關系研究的回顧和展望 3**節研究歷史:3個階段的劃分 5一、植物與昆蟲相互作用和植物抗蟲性研究的緣起 5二、昆蟲與植物關系研究 3個階段的劃分 6第二節 1910~1979年,植物.昆蟲二營養級研究階段 19一、昆蟲與植物關系學科體系的形成 19二、植物營養物質和次生物質在昆蟲與植物關系中作用的爭論 20三、昆蟲與植物“協同演化”假說的提出和爭論 21四、電生理技術引發的昆蟲嗅覺和味覺研究的突破 23五、植物抗蟲性研究進展 23第三節 1980~2002年,植物.昆蟲.天敵三營養級研究階段 25一、從二營養級相互作用到三營養級相互作用的拓展 25二、植物與植食性昆蟲互作分子機理研究的興起 26三、利用生物技術培育抗蟲品種 27四、昆蟲化學感覺機制與寄主的專化研究 27五、植物與昆蟲相互作用的著作井噴式出版 28第四節 2003年至今,組學時代植物與昆蟲分子互作及多物種互作研究階段 29一、植物抗蟲性分子機理研究 30二、昆蟲對植物的適應性研究 32三、多營養級和多物種相互作用研究 34四、昆蟲與植物的傳粉生物學研究 35五、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提高植物抗蟲性中的利用和挑戰 37六、環境變化對昆蟲與植物關系的影響 38第五節總結與展望 39參考文獻 41 第二章昆蟲與植物相互作用的自然歷史 58**節昆蟲與植物擬態關系的早期演化 59一、翅斑與偽裝 73二、葉狀擬態 79三、小結 86第二節古昆蟲與植物的傳粉關系 87一、形態結構相關的間接證據 88二、孢粉相關的直接證據 103三、小結 111第三節總結與展望 113參考文獻 114第三章傳粉昆蟲與植物的關系 130**節傳粉昆蟲的定義 130一、訪花者和傳粉者 130二、有效傳粉者 131三、傳粉昆蟲的主要類群 133第二節傳粉昆蟲與植物互作演化歷史 136一、起源證據 136二、協同系統發生 137三、傳粉模式多樣性 138第三節傳粉昆蟲與植物的互惠 139一、互惠類型 139二、傳粉昆蟲與植物的互惠不一定是特化的 141第四節傳粉昆蟲與植物的對抗 141一、對抗類型 141二、拮抗可成為傳粉昆蟲與植物關系的演化動力 143第五節傳粉昆蟲與植物的協同演化 145一、協同演化的定義 145二、協同演化的模式 146第六節傳粉昆蟲與植物演化關系的幾個重要科學問題 150一、傳粉昆蟲在植物演化中扮演的角色 150二、傳粉昆蟲和植物的互惠與對抗的轉變 153第七節總結與展望 154參考文獻 155 第二篇植物對昆蟲的化學防御第四章植食性昆蟲取食誘導的番茄防御及其信號通路 171**節番茄的直接防御和間接防御 171一、番茄的直接防御 171二、番茄的間接防御 173三、番茄防御植食性昆蟲取食的信號通路 173第二節系統素的發現和信號轉導 174一、系統素的發現 174二、系統素受體的鑒定 175三、系統素參與的信號轉導 176第三節茉莉酸的合成和信號轉導 176一、茉莉酸的合成 176二、茉莉酸信號轉導 181第四節系統素.茉莉酸在番茄的同一信號通路中發揮防御昆蟲侵害的作用 186一、系統素在植物系統抗性反應中的作用依賴于茉莉酸的生物合成 186二、系統素在植物系統抗性反應中的作用在于調控受傷誘導的茉莉酸的生物合成 187三、茉莉酸是損傷系統抗性反應中長距離運輸的信號分子 187四、系統素.茉莉酸信號通路調控植物的抗蟲防御 188第五節總結與展望 189參考文獻 189第五章水稻對害蟲的化學防御 198**節水稻的主要防御相關化合物及其抗蟲功能 199一、水稻初生代謝物 199二、水稻次生代謝物 200第二節水稻化學防御的調控機理 209一、水稻害蟲激發子與效應子 209二、水稻對昆蟲為害信號的識別 211三、早期信號事件 212四、信號調控網絡 214第三節環境因子對水稻化學防御的影響 223一、生物因子對水稻化學防御的影響 224二、非生物因子對水稻化學防御的影響 226第四節總結與展望 234參考文獻 234 第六章玉米對植食性昆蟲的防御機制 254**節玉米的直接防御 254一、丁布類物質 255二、萜類物質 260三、抗蟲相關蛋白 263四、其他玉米抗蟲代謝物 264第二節玉米的間接防御 264一、綠葉揮發物 265二、吲哚 266三、甲酯類揮發物 267四、萜烯類揮發物 267第三節玉米抗蟲響應的調控機理 269一、玉米對昆蟲取食信號的識別 270二、昆蟲取食誘導的上游信號轉導 270三、昆蟲取食誘導的激素信號通路 271第四節總結與展望 275參考文獻 276第七章棉花倍半萜植保素生物合成與抗蟲反應 285**節棉酚類植保素的生物合成 285一、棉酚生物合成途徑 286二、棉酚生物合成途徑的調控 293三、棉酚生物合成途徑的進化特征 295第二節棉酚與植物.昆蟲互作 297一、棉酚誘導棉鈴蟲解毒酶表達和農藥耐受性 297二、植物抗蟲信號的動態變化 299三、棉鈴蟲效應子干擾植物防衛反應 300第三節植物介導的 RNA干擾抗蟲技術 301一、RNA干擾抗蟲技術的誕生與發展 301二、利用不同 RNA干擾靶點提高棉花抗蟲性 303第四節總結與展望 304參考文獻 305第八章硅對植物抗蟲性的影響及其機制 312**節硅的生物學與生態學 312一、硅在土壤中的分布 312二、硅在植物中的分布 313 三、硅在植物中的功能及其生態學意義 315第二節硅對植物抗蟲性的影響 317一、硅沉積對咀嚼式害蟲的影響 319二、硅沉積對刺吸式害蟲的影響 320三、硅沉積位點和排列方式對害蟲的影響 320四、“質外體阻遏”假說 321第三節硅提高植物抗蟲性的生化與分子機制 322一、硅對植物防御響應的調節 322二、硅對植物抗蟲基因表達的調節 323三、硅對植物防御信號通路的調節 324四、硅對植物抗蟲性的“警備”假說 327第四節硅對植物.害蟲.天敵三級營養關系的影響 328一、害蟲病原微生物 328二、捕食性天敵 328三、寄生性天敵 329第五節影響硅吸收和積累的生物與非生物因子 329一、非生物因子對植物硅吸收的影響 330二、生物因子對植物硅吸收的影響 330三、硅吸收和積累與信號通路的關系 331第六節總結與展望 332參考文獻 332第三篇昆蟲對植物的選擇和適應第九章煙粉虱與其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 343**節煙粉虱對寄主植物的選擇 344一、植物揮發物介導的煙粉虱寄主選擇 344二、其他因子介導的煙粉虱對寄主植物的選擇 344第二節煙粉虱對寄主植物的利用和適應 345一、不同隱存種煙粉虱在寄主植物利用方面的差異 345二、煙粉虱對寄主植物的適應 346三、不同隱存種煙粉虱在寄主植物利用方面差異的分子機制 347第三節寄主植物對煙粉虱的防御和煙粉虱的反防御 347一、寄主植物的物理防御 347二、寄主植物的化學防御 348三、調控植物抗煙粉虱防衛反應的激素信號通路 349 四、煙粉虱的反防御 350第四節環境因子對煙粉虱與植物互作的影響 351一、非生物因子 351二、生物因子 351第五節總結與展望 352一、植物對煙粉虱的識別機制 352二、煙粉虱與植物互作的普適性 353三、煙粉虱與植物互作的進化 353參考文獻 354第十章實夜蛾類昆蟲對寄主植物的選擇和適應 361**節實夜蛾類昆蟲對植物的利用模式 362第二節實夜蛾類成蟲對寄主植物的產卵選擇 365第三節實夜蛾類昆蟲對寄主植物選擇的化學線索 366一、嗅覺線索 367二、接觸性的理化線索 371第四節實夜蛾類昆蟲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嗅覺和味覺 371一、實夜蛾類成蟲和幼蟲的嗅覺感受機制 373二、實夜蛾類成蟲和幼蟲的味覺感受機制 377第五節實夜蛾類昆蟲對寄主植物的適應及其遺傳 378一、幼蟲對寄主植物的適應 378二、廣食性與專食性的遺傳基礎 379第六節實夜蛾類昆蟲寄主植物范圍的演化 380第七節總結與展望 382參考文獻 382第十一章斑潛蠅與寄主植物的關系 392**節斑潛蠅的寄主選擇 392一、斑潛蠅的食性和寄主專化性 392二、斑潛蠅取食和產卵策略 392第二節斑潛蠅依賴植物傳播振動信號 393一、昆蟲依賴植物的振動通訊 393二、斑潛蠅求偶的振動二重奏 394三、介質對斑潛蠅振動信號的影響 394四、植物作為振動信號通道的適應性意義 395第三節植物氣味促進斑潛蠅交配成功 396一、斑潛蠅的性信息素 396 二、植物氣味在斑潛蠅寄主和配偶定位中的作用 396三、植物氣味在斑潛蠅求偶二重奏中的作用 397第四節植物滲出液主導斑潛蠅兩性合作 398一、昆蟲性選擇與食物資源的關系 398二、雌性取食孔對雄性生存的影響 398三、受植物影響的交配策略 399第五節總結與展望 401參考文獻 402第十二章棉鈴蟲對轉 Bt基因作物的抗性 406**節全球 Bt作物種植與靶標害蟲 Bt抗性現狀 406一、Bt作物種植情況 406二、靶標害蟲 Bt抗性現狀 406第二節棉鈴蟲 Bt抗性基因的鑒定及功能驗證 408一、Bt作用模式及抗性機制 408二、Bt抗性基因的圖位克隆 412三、Bt抗性基因的功能驗證 412第三節棉鈴蟲 Bt抗性的檢測技術 415一、表型檢測法 415二、遺傳檢測法 416三、DNA檢測法 416第四節棉鈴蟲 Bt抗性的遺傳多樣性與抗性進化可塑性 417一、遺傳多樣性 417二、抗性進化可塑性 419第五節總結與展望 421參考文獻 422第四篇多營養級相互作用第十三章芥子油苷介導的十字花科植物、害蟲及其天敵的相互作用 433**節十字花科植物芥子油苷的種類及合成 434一、常見的芥子油苷種類 434二、芥子油苷的合成基因和調控路徑 436第二節芥子油苷類化合物對植食性昆蟲的他感作用 437一、芥子油苷作為十字花科植物的抗蟲物質 437二、芥子油苷作為十字花科植物專食性昆蟲的標志刺激物 438三、昆蟲取食誘導的十字花科植物中芥子油苷的變化 442 第三節植食性昆蟲對芥子油苷水解物的嗅覺感受 442一、芥子油苷水解物對昆蟲寄主選擇的影響 443二、昆蟲對芥子油苷水解物的感受機制 445第四節植食性昆蟲對芥子油苷的味覺感受 446一、多食性昆蟲對芥子油苷的味覺感受 447二、專食性昆蟲對芥子油苷的味覺感受 447第五節植食性昆蟲對芥子油苷的生理生化適應 449一、昆蟲的特異解毒蛋白對芥子油苷的水解作用 449二、昆蟲的解毒酶系統對芥子油苷的解毒作用 450三、昆蟲的物理屏障對食物中芥子油苷的阻隔 451第六節芥子油苷對第三營養級的作用 452第七節總結與展望 453參考文獻 454第十四章生物入侵的種間關系:微生物介導的紅脂大小蠹與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 465**節生物入侵中物種間的相互作用 465一、生物入侵中物種間的負相互作用 465二、生物入侵中物種間的正相互作用 468第二節入侵種紅脂大小蠹與伴生真菌的共生關系 469一、紅脂大小蠹的生物學特征及危害 469二、昆蟲與其伴生真菌的互惠共生關系 471三、入侵種紅脂大小蠹與伴生真菌的共生關系 473第三節腸道菌群在紅脂大小蠹克服寄主植物抗性中的作用 475一、紅脂大小蠹腸道細菌和信息素合成 475二、紅脂大小蠹腸道微生物對寄主防御物質的適應 476第四節入侵種紅脂大小蠹.伴生菌.寄主油松的協同進化 477一、信息化學物質介導的紅脂大小蠹 .伴生微生物入侵共生體穩定維持機制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