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章 我國的植物與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1
**節 我國植物與生物相互作用研究概況 1
一、發展簡史 1
二、學術隊伍 3
三、學術論文 5
四、學術活動 6
五、小結與展望 7
第二節 抗病小體 9
一、抗病小體的概念 9
二、抗病小體的工作機理 10
三、抗病小體的科學價值 10
四、抗病小體的研究成果 11
第三節 植物-病原菌跨界RNA沉默 12
一、RNA沉默的早期研究 12
二、植物中RNA沉默途徑及功能 13
三、RNA沉默抑制子 15
四、跨界RNAi 16
第四節 抗病性與產量兼顧 16
一、植物抗病性與生長發育平衡的分子機制 17
二、植物抗病性與生長發育平衡的調控策略 18
三、展望 20
第五節 自然環境下的三者互作 20
一、從二者互作到三者互作 20
二、三者互作研究的科學問題 21
三、我國科學家在三者互作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 22
四、三者互作研究的新領域 25
參考文獻 27
第二章 植物與真菌相互作用 37
節 植物病原真菌概述 37
一、植物病原真菌的種類與分布 37
二、植物病原真菌的危害 38
三、植物病原真菌的生活史與生殖方式 38
第二節 植物病原真菌侵染機制 43
一、侵入方式 43
二、擴展方式 44
三、寄主植物對病原真菌侵染的抵御 46
第三節 植物病原真菌組學研究 49
一、植物病原真菌基因組的特征 49
二、植物病原真菌與植物互作的轉錄組學 50
三、植物病原真菌與植物互作的蛋白質組學 52
第四節 植物病原真菌侵染生長及生殖的分子調控 53
一、植物病原真菌侵染生長的分子調控 54
二、植物病原真菌無性產孢的調控及影響因素 55
三、植物病原真菌有性生殖的調控 56
第五節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因子 57
一、真菌植物細胞壁降解酶 57
二、植物病原真菌效應子 59
三、真菌毒素 62
四、真菌激素 64
第六節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過程的信號轉導 65
一、植物病原真菌膜受體介導的信號識別 65
二、植物病原真菌侵染相關的信號轉導 66
第七節 植物病原真菌毒性變異與群體進化 71
一、毒性變異途徑 71
二、病原真菌遺傳多樣性 74
三、群體進化 76
第八節 植物免疫反應及其調控 78
一、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觸發的免疫 78
二、效應子觸發的免疫 78
三、系統獲得抗性 80
四、植物免疫中的活性氧 80
五、植物免疫中的過敏性壞死反應 81
六、病程相關蛋白 81
七、植物免疫中的激素 82
八、植物免疫的轉錄調控 85
第九節 植物與真菌互作的表觀遺傳調控 86
一、DNA甲基化修飾 86
二、組蛋白修飾 87
三、非編碼RNA調控 88
四、展望 90
第十節 植物對真菌病害抗性的遺傳改良 91
一、抗病基因的克隆與特征 91
二、抗病基因的利用 94
三、植物抗病遺傳改良新策略 94
參考文獻 95
第三章 植物與卵菌相互作用 116
節 卵菌概述 116
一、卵菌的分類地位 116
二、卵菌對植物的危害 116
三、卵菌的侵染與傳播方式 117
四、卵菌的寄主范圍 117
五、卵菌的研究進展 117
六、卵菌病害的防控 118
七、展望 118
第二節 卵菌基因組學 118
一、卵菌基因組測序 118
二、卵菌基因組進化 120
第三節 卵菌群體遺傳及多樣性 121
一、群體多樣性的描述及特征 121
二、群體多樣性的時空動態 122
三、群體多樣性的形成機制 124
第四節 卵菌功能基因組分析 126
一、生長與發育 127
二、感知寄主信號與應答 128
三、侵染過程的轉錄調控 130
四、小結 131
第五節 卵菌效應子 131
一、效應子的數量和種類 131
二、胞間效應子的重要特征及主要功能 132
三、RXLR類效應子的功能 135
四、CRN類效應子及其他效應子的功能 137
第六節 植物對卵菌的抗性機制研究 137
一、植物天然免疫系統 137
二、植物免疫受體基因的鑒定和利用 141
三、植物新型抗病途徑的發現及利用 143
四、植物-卵菌負調控因子研究進展 145
第七節 卵菌與植物互作常用研究技術 148
一、疫霉基因編輯與轉化技術 148
二、蛋白質的表達與提取 151
三、蛋白質互作技術 153
四、常用染色技術 155
五、卵菌與植物互作的轉錄組學 156
六、卵菌與植物互作的蛋白質組學 156
七、卵菌與植物互作的其他組學 157
第八節 卵菌與植物互作研究展望 157
參考文獻 158
第四章 植物與細菌相互作用 177
節 植物病原細菌毒性表達和調控 177
一、病原細菌對植物的侵染過程 177
二、細菌毒力因子及其致病功能 182
三、細菌毒力因子表達的調控途徑 194
第二節 植物免疫反應的激發和抑制 209
一、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激發的植物免疫反應 209
二、細菌效應子激發的植物免疫反應 214
三、病原細菌對植物免疫反應的抑制 217
第三節 植物與細菌互作中的信號交流 223
一、細菌群體感應信號對植物基因表達的調控 223
二、植物信號分子對細菌信號系統及其基因表達的影響 225
第四節 基于互作機制的植物細菌病害防控策略 229
一、基于植物免疫反應的抗病轉基因途徑 229
二、細菌群體感應淬滅途徑的鑒定和利用 234
三、植物免疫誘導劑的發掘和利用 236
參考文獻 240
第五章 植物與病毒相互作用 273
節 植物病毒概述 273
第二節 病毒的侵染與傳播 274
一、病毒的侵染 274
二、病毒進入寄主 275
三、病毒的復制和增殖 275
四、病毒在寄主體內的擴散 276
五、病毒的傳播 277
第三節 病毒與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 278
一、致病因子 279
二、抗病基因 280
三、RNA沉默 282
四、植物激素 288
五、細胞自噬和泛素化 291
六、甲基化 293
第四節 病毒與傳毒媒介昆蟲的相互作用 294
第五節 植物病毒-媒介昆蟲-寄主植物的三者相互作用 298
第六節 類病毒與植物的相互作用 300
一、復制 301
二、胞間移動與系統擴散 301
三、傳播 302
四、對寄主的致病性 302
五、寄主的抗病性 304
參考文獻 304
第六章 植物與線蟲相互作用 319
節 植物病原線蟲概述 319
一、植物線蟲重要性 319
二、植物線蟲類型 320
三、線蟲取食位點 321
四、線蟲與植物的互作 322
第二節 植物寄生線蟲基因組研究進展 323
一、完成測序的植物線蟲基因組 323
二、植物線蟲基因組的基本特征 323
三、植物線蟲染色體組變異 324
四、植物線蟲基因的類型及水平基因轉移 325
五、植物線蟲基因組串聯重復序列及其作用 325
六、植物線蟲效應子毒力島效應 326
第三節 南方根結線蟲效應子研究進展 327
一、南方根結線蟲操控RALF-FERONIA信號通路促進寄生 327
二、南方根結線蟲調控氧化還原信號轉導和防衛反應促進寄生 327
三、南方根結線蟲抑制植物免疫反應促進寄生 328
四、南方根結線蟲抑制植物PTI反應促進寄生 329
第四節 禾生根結線蟲效應子及其與水稻互作機制研究進展 329
一、水稻對禾生根結線蟲的抗性和防衛反應 330
二、禾生根結線蟲候選效應子的鑒定 331
三、禾生根結線蟲效應子抑制水稻防衛反應的機制 332
四、禾生根結線蟲效應子激活植物防衛反應的機制 333
第五節 我國重要孢囊線蟲效應子研究進展 334
一、修飾寄主植物細胞壁 334
二、調控寄主免疫防衛反應 335
三、其他致病基因 337
第六節 線蟲抗性基因和防衛反應 338
一、線蟲抗性基因 338
二、非親和性相互作用中的防衛反應 343
三、植物線蟲抗性機制 345
四、展望 346
參考文獻 347
第七章 植物與昆蟲相互作用 360
節 植物與植食性昆蟲的演化歷史 360
第二節 昆蟲對寄主植物的選擇 362
一、寄主的搜尋:嗅覺的作用 364
二、寄主的接觸和試探:味覺的作用 367
三、寄主的取食和利用 369
第三節 植物對植食性昆蟲的防御 370
一、植物的物理防御 370
二、植物的化學防御 372
三、植物化學防御的信號通路 374
四、植物的防御假說 377
第四節 植食性昆蟲對寄主植物的適應 380
一、行為適應機制 380
二、生理適應機制 380
三、解毒和封存 382
四、靶標不敏感性 382
第五節 昆蟲與植物關系演化的幾個重要科學問題 383
一、決定昆蟲寄主植物范圍的因素:營養物質或次生物質 383
二、植食性昆蟲與植物的進化關系:協同進化或順序進化 384
三、植食性昆蟲寄主范圍的演化:從廣到專或從專到廣 386
第六節 總結與展望 387
參考文獻 388
第八章 植物與植物相互作用 399
節 植物化感物質在植物-植物互作中的功能 399
一、植物化感物質的種類及其生物合成 399
二、化感物質的生物合成機制 401
三、化感物質作用于其他植物的分子機制 405
第二節 植物揮發物在植物-植物互作中的作用 409
一、植物揮發物的合成及感受 410
二、植物揮發物在植物間傳遞的抗蟲信號 413
三、植物揮發物在植物間傳遞的抗病信號 415
四、植物揮發物在植物間傳遞的其他信號 417
第三節 寄生植物與叢枝菌根真菌介導的植物-植物相互作用 417
一、寄生植物菟絲子介導的植物-植物相互作用 417
二、叢枝菌根真菌介導的植物-植物相互作用 423
參考文獻 425
第九章 植物與入侵生物相互作用 435
節 植物與入侵生物相互作用概述 435
第二節 植物與入侵生物互作機制 436
一、互利/偏利 436
二、競爭/干擾 437
三、掠奪/瓜分 437
四、協同/組合 438
第三節 植物與入侵生物互作的典型案例 439
一、植物與入侵昆蟲互作 439
二、植物與入侵病原菌互作 442
三、植物與入侵線蟲互作 445
四、植物與入侵植物互作 447
五、外來入侵植物與土壤微生物互作 450
參考文獻 454
第十章 植物-微生物共生 460
節 菌根共生 461
一、菌根真菌的侵染和叢枝結構的發育 462
二、植物和菌根真菌間的早期信號交換 462
第二節 根瘤共生 465
一、根瘤菌侵染植物和根瘤形成 465
二、豆科植物和根瘤菌間的早期信號交換 466
第三節 植物識別來源于菌根真菌和根瘤菌的脂殼寡糖 466
第四節 菌根和根瘤通用共生信號通路 467
一、鈣信號的產生 467
二、鈣信號的解析 469
第五節 植物-微生物共生的轉錄因子 470
一、根瘤共生相關轉錄因子 470
二、菌根共生相關轉錄因子 471
第六節 植物廣義共生微生物——微生物組 471
一、微生物組的形成過程 472
二、微生物組的結構特點 472
第七節 植物與共生微生物組的相互作用 473
一、植物對微生物組的調控作用 473
二、微生物組對植物的有益影響 474
第八節 小結 475
參考文獻 475
第十一章 植物與生物相互作用的農業應用 486
節 植物抗病分子育種應用 486
一、作物抗病基因發掘 486
二、作物抗病基因育種應用 491
第二節 植物抗蟲分子育種應用 493
一、作物抗蟲基因發掘 493
二、作物抗蟲基因育種應用 495
三、Bt轉基因抗蟲作物研發與推廣 497
第三節 植物免疫誘導劑的發掘與應用 498
一、植物免疫誘導劑的研究進展 498
二、植物免疫誘導劑的應用進展 500
三、植物免疫誘導劑的發展趨勢和前景分析 501
第四節 抗病蟲與高產協調分子育種 501
一、植物抗病蟲與生長發育交互作用機制 501
二、抗病蟲與高產耦合育種 503
第五節 生物互作與作物抗性育種的展望 504
參考文獻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