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食味人間成百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76136
- 條形碼:9787229176136 ; 978-7-229-17613-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食味人間成百年 本書特色
編輯推薦: ★ 品味人間煙火,體察時代巨變,感悟世間真情。 ★ 《中國作家》《山西文學》《散文百家》等文學期刊發表佳作。
食味人間成百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非虛構的中短篇合集,由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有名青年作家李燕燕近五年在《中國作家》《山西文學》《紅巖》發表的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六篇非虛構作品《食味人間成百年》《雜病記》《老大姐傳》《師范生》《老廠記》《她們》組成。 本書所選作品曾在《中國作家》《山西文學》《紅巖》等全國知名文學期刊發表,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作者李燕燕為重慶知名青年作家,獲得多項文學獎項,作品上榜數類權威榜單。其作品為紀實文學題材,關注社會現象,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情感飽滿,深入人心。
食味人間成百年 目錄
食味人間成百年 相關資料
【品讀】非虛構展現百姓生活百態——讀李燕燕非虛構作品集《食味人間成百年》 關注非虛構,源于我的職業。我曾經在《重慶晚報》主持過名為“新聞故事”的欄目,每天推出一個普通百姓的不平凡的故事,比如挖煤助學的教師劉連友、“愛情天梯”劉國江徐朝清夫婦、大巴山留守兒童等等。與此同時,我開始關注重慶作家的紀實類作品,于是李燕燕走進了我的視野。 從現實的真實到筆下的真實,新聞與“非虛構”頗有幾分血脈聯系。而屬于文學范疇的“非虛構”,由現實生發而出的枝枝葉葉,尤令我們新聞工作者為之感嘆——因為這些生動的細節,靈動的敘事,被復述的中國故事越發精彩豐富。無疑,李燕燕是其中積極的探索者和實踐者。這位曾經的軍旅作家,在2017年退役正式進入重慶文壇之后,迅速地從一匹突然殺出的“黑馬”進化為重慶文壇紀實文學領域的“領頭羊”。這些年,她的作品有寫絕癥女孩微笑面對命運的《天使pk魔鬼》,有寫底層勞動者的《山城不可見的故事》,有寫進城幫兒女帶孩子老人們的《老漂族》,有寫百姓故事的《社區現場》……沒有“大題材”,沒有轟轟烈烈,甚至談不上紀實領域常見的“典型人物典型故事”,篇篇都在講述“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捕捉普通人身上閃耀著的人性光輝和生命力,于不經意間展示出一種人性美,體現出一位成熟作家的責任感和人文關懷。 李燕燕非虛構新集《食味人間成百年》收錄了6個選自《中國作家》《山西文學》《散文百家》的中篇非虛構作品,品讀后感悟有三,濃濃的煙火氣再次撲面而來。 一是人性之美于復雜多面中呈現。以《食味人間成百年》為例,這是一篇以回憶川西特色美食為線索、主寫各色市井人物的作品。隨著敘事的推動,出現了數十種地域美食,食物的色香味形在文中俱全,隨之十余個有名有姓的人物隨著時代變遷漸次登場,一個個塵世故事依次呈現,在細碎繁雜的家常中再現百姓的生活百態。 在這個作品中,“二舅媽”是作者筆觸所及有特色的人物,也是引發讀者多爭議的人物。初初一看,這個“二舅媽”身上有頗多市井陋習,比如貪圖小便宜,有心機好算計。也因此,大家不喜歡她,她做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會往壞處想,就像她堅持在家弄年夜飯,明明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在別人眼里卻是“商販思維,無利不起早”。與此同時,作者亦用大量筆墨寫了出生鄉野的“二舅媽”與姐姐憑著善于制作川西特色美食“銀絲面”的一技之長,潑辣勇敢地在陌生的城市扎下根。她精明能干、熱情豪放、吃苦耐勞,“那天晚上十六道菜上桌,主食依然是熱氣騰騰、底湯奶白的銀絲面。屋里人人口頭夸贊,說是比大館子弄的還豐盛。”這樣一來,“二舅媽”被還原得格外真實——這就是我們身邊常見的市井普通人,因為生存的壓力,而不得不長出了硬刺和外殼,可這些硬刺和外殼包裹之下,是堅忍頑強的生活意志和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勤勞淳樸。 又如,“醋味濃郁,蓋住了讓人流淚的辣。醋味本真,還原了食物原有的五味雜陳。”作品快要結尾之處的這一點睛之筆,直讓人落淚感嘆。 什么是美?美必須與惡對比,方能展露。什么是光亮?光亮必須由黑暗來襯托,否則我們哪知孰是光亮?什么是美好的人性?那就是歷經生活千錘百煉之后散落的需要仔細發現的一點點碎金。李燕燕的非虛構寫作,正是把這些散落的碎金拾掇起來,敬獻于讀者面前。 二是非虛構文學價值的體現。關于非虛構寫作,作者曾對我說:“我喜歡用這種方式展示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她說,一個社會,法治、教育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愛程度,是彰顯文明的標志。20世紀重要的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有兩個著名論斷:“媒介即是信息”“媒介即是按摩”。我想,作者的非虛構作品算得是一種“心靈的按摩”。以《老大姐傳》為例,鄉親們口中的老大姐是主動住進養老院的孤老,是年輕時“不務正業”的“肄業大學生”和“串串販子”,教育娃兒“不要學她”,但事實上,老大姐這一生,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理想,就如她所說,“人活給自己看,畏畏縮縮枉為人。”世界上,有太多努力活著的人,當我們覺得他人奇特的時候,可能是自我迷失的結果,因而有時,自己選擇放棄的人們會嘲笑別人的戰斗。作者用自己精心選取的特殊題材和人物,用自己獨特的跨文體寫作方式,鼓勵人們“勇敢成為向往的自己”。在《雜病記》中,作者寫了一組她所熟知的田野故事。以雜“病”為主線,重點寫與雜“病”緊緊關聯的人物和事件,并且,以民間視角去看他們。“病”這個字眼,除了痛苦掙扎外,還有更廣闊的含義,蘊藏在社會和田野之中——關于“病”,人皆懼之,其形多樣,苦痛難耐;其義深邃,醫者和田野各自站不同視角、自持不同看法,拋開科學與非科學的孰是孰非,碰撞之間,常?梢娛赖廊诵。綜上,這正是非虛構的文學價值,與社會功能與教化作用息息相關。 三是平視的視角與鮮明的地域特征。作者是個注重寫作視角的非虛構作者,她認為“如果仰視,你因為不熟悉你的寫作對象,而顯得片面;如果俯視,你會過于看輕你的寫作對象。唯有平視,才能深入其中。”所以多年以來,她堅持寫自己熟悉的東西,很少觸及一般報告文學作者渴求的“重大題材”,并且寫作時把“我”主動帶入,去觀察,去思考,去參與。在《食味人間成百年》這部集子里,她參與到了市井的瑣碎中,參與到對傳統文化的尋根追溯中,參與到自己熟悉的那個群體的故事中,參與到自己的女性長輩的喜怒哀樂中,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與平視相對應的,是鮮明的地域特征,這也是作者所熟悉的故鄉和他鄉,她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于是我看到了作品中對于方言的巧妙運用,對于特定地域故事的書寫。非虛構表達真實,自然應該帶著愈加強烈的地域性特征。在我看來,這是非虛構作品能否鮮活生動的一個關鍵。
食味人間成百年 作者簡介
李燕燕,女,1979年10月出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代表作《無聲之辯》《我的聲音,喚你回頭》《社區現場》等。作品連年入選《中華文學選刊》《中國報告文學精選》《21世紀年度報告文學選》等。曾獲第八、九屆“重慶文學獎”,重慶市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解放軍原總后勤部第十三屆“軍事文學獎”,《北京文學》獎,《啄木鳥》年度獎等。作品入選“2020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排行榜”等重要榜單。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