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藝術史學要略 本書特色
該成果的學術創新價值在于,從藝術學學科門類寬闊視角對藝術史學問題作了開拓性研究,在梳理前人各藝術門類史研究成果基礎上論述了跨越各個藝術門類史的一般藝術史學問題,回答了有關藝術史學的定義、屬性、研究對象等基本問題,對藝術史學理論、方法、進路等問題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論述,還將上述藝術史學原理探索沉落到有關改革開放時代初期現實主義和藝術形式思潮研究的實踐之中,實現了藝術史學原理與藝術史學實踐的相互貫通,并首次提出藝術史學是文心在世之象的傳世之學這一新史學主張。
其社會影響在于,以有關藝術史學基本問題的研究結論可以令人信服地表明,藝術史和藝術史學發展對于藝術學學科門類發展具有顯著的基礎性價值,可以為藝術理論、藝術批評及各門類藝術學研究提供來自史學界的有力支持。
其社會效益在于,通過分享藝術史學研究成果,可以激勵藝術學同行充滿自信地開展藝術學研究,還可以召喚年輕藝術學人果斷地繼續開拓藝術史學的開闊前景。
藝術史學要略 內容簡介
《藝術史學要略》是一部有關跨門類藝術史書寫的理論與方法的概要性著述,是一次對以往門類藝術史書寫加以研究、進而叩探普遍性藝術史書寫的初步嘗試。擬從藝術學理論學科視角,總結中外藝術史寫作的豐富多樣的經驗,進而探索跨門類藝術史書寫的可能性、基本要素及其路徑。全書將分析藝術學理論學科的藝術史概念,簡述中國和西方的藝術史書寫歷史與方法,重點考察跨門類藝術史書寫的理論與方法,并就跨門類藝術史書寫要素及路徑提出具體闡釋。藝術學理論學科成立已近十年,但其中的藝術史學科應當怎樣發展,至今眾說紛紜,面臨諸多困難,本書將迎難而上,對藝術史學科的基本問題加以探索。該書將面向高校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學者、師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對此有興趣的其他相關學科專業人士。
藝術史學要略 目錄
一、藝術史與藝術史學
二、藝術史學的含義
三、藝術史學的屬性
四、藝術史學的對象
五、藝術史學的層面 第二章 藝術史學在西方
一、瓦薩里的美術史著作雛形
二、溫克爾曼的美術史開創
三、施萊格爾兄弟的藝術史科學構想
四、黑格爾的藝術史學模型
五、法國學者的文學史書寫
六、藝術史學科的動力
七、藝術史學科與意識形態領導權戰略 第三章 藝術史學在中國
一、古代中國學術傳統與歷史書寫傳統
二、藝術史學在古代中國
三、“美的藝術”觀念傳入后的藝術史書寫轉型
四、現代中國的藝術史學
五、現代中國藝術史學的特點
六、中國現代藝術門類史書寫的動力 第四章 藝術史學理論
一、藝術史學合法性原理
二、藝術史學間性原理
三、藝術史學通變性原理
四、藝術史學科學性原理
五、藝術史學思想性原理
六、藝術史學理論維度之間 中編 藝術史學方法與進路 第五章 藝術史學方法(上):實證型方法
一、藝術史史料學方法
二、藝術史文獻學方法
三、藝術史考古學方法
四、藝術史數據學方法 第六章 藝術史學方法(下):范式型方法
一、藝術史風格及形式分析范式
二、藝術史時代精神分析范式
三、藝術史社會語境分析范式
四、藝術史深層結構分析范式 第七章 藝術史學進路
一、觀念式藝術史
二、專題式藝術史
三、文化式藝術史
四、朝代式藝術史
五、年代式藝術史
六、運動式藝術史
七、風格式藝術史
八、流派式藝術史 下編 藝術史學實踐:改革開放時代初期中國藝術史論略 第八章 改革開放初期的現實主義
一、美術:復蘇與分化
二、文學:面對現代主義思潮
三、戲。涸趯嶒瀾騽〕钡臎_擊中
四、電影:吸納“意識流”等現代思潮
五、通向現實主義的中國品格 第九章 改革開放初期的藝術形式思潮
一、美術創作與理論中的形式潮
二、電影創作與理論中的語言現代化聲浪
三、由創作牽引的文學語言變革
四、通向“戲劇現代化”
五、“新潮音樂”中的形式熱
六、在“舞蹈觀念更新”中發現形式
七、藝術形式思潮、可分離錯覺和跨門共振
八、反思藝術形式思潮
九、通向藝術形式的合理道路 結 語 藝術史學:文心在世之象的傳世之學 主要參考書目 后 記
藝術史學要略 相關資料
《光明日報》2023年5月17日第11版報道 通向跨門類的文心傳世之學——藝術史學要略 現代以來的藝術史學研究已有多年歷史,但其主流仍然是各個藝術門類史學的分門發展格局,如文學史學、美術史學、音樂史學、戲劇史學、舞蹈史學、電影史學等,缺少將這些門類藝術史學融通起來的跨門類藝術史學!端囆g史學要略》嘗試進行具有跨門類藝術史學特點的藝術史學開拓,探索藝術史學基本內涵和屬性,把握其研究對象、原理、研究方法和進路,呈現藝術史學實踐新探索,為學界同行進一步研究藝術史學提供基礎性研究框架。 本成果的主要內容和創新點在于對藝術史學原理、藝術史學方法與進路等藝術史學基本問題進行開拓性探討。涉及藝術史學的中西演變歷程,藝術史學的合法性原理、間性原理、通變性原理、科學性原理、思想性原理等,還就藝術史學的實證型方法以及范式型方法作了系統歸納和分析,將藝術史學原理論述與對于改革開放初期現實主義和藝術形式思潮的藝術史學書寫實踐結合起來,后從中國古典文心論傳統出發就藝術史學提出新見解。 藝術史學是藝術史學科的分支學科之一,是通過研究各藝術門類史編撰歷程而對藝術史本身進行研究的學科。它主要是一門人文學科,同時也可容納或借鑒來自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對象是各藝術門類史編撰所反映的人類藝術史書寫行為的一般規律及其所據以進行的史學基礎、史學方法和史學境界等問題。 這一學科在西方發生和發展的背后動力與歐洲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領導權戰略有密切關系。而中國古代有著自身獨特的史學傳統包括藝術史學傳統,這種獨特的史學傳統建立在中國獨特的學術傳統之上。有關中國藝術門類史著述在清末民初接連出現,是出于新興中國現代大學制度的授課需要。藝術史教材所依托的基本歷史觀并非中國古代歷史觀的自動延續,也非西方歷史觀的簡單照搬,而體現出帶有中西融合特點的現代跨文化交融歷史觀的態勢。中國藝術史書寫行為在深層次上與現代風起云涌的中華民族精神自覺及其傳統重構需要等動因密切相關。書寫中國藝術史的行為歸根到底是在新的現代世界史框架中重建中華民族自我的話語實踐的一部分。 藝術史學原理,包括藝術史學的合法性原理、間性原理、通變性原理、科學性原理、思想性原理等。藝術史學的合法性原理體現在,從藝術學理論作為一級學科而獨立于各個藝術門類學科時起,藝術史及藝術史學就在藝術學學科門類制度中自動地獲得了合法性的學科家園。藝術史學間性原理是指各藝術門類史之間既集束而又保持各自獨立性的相互關聯狀態。藝術史學通變性原理是指基于史學觀念的藝術史學可以揭示藝術現象的通曉變化之理的觀念。藝術史學科學性原理是指通過自然科學式思維方式可以讓藝術史學成為人類科學性知識的設定。藝術史學思想性原理是指藝術史是一種依據對藝術史實的搜集和考辨而產生新思想的學問領域。 藝術史學方法是藝術史研究的手段或路徑,主要有兩種方法形態:一種是藝術史學的實證型方法,即力求確證的藝術史研究方法,包括史料學方法、文獻學方法、考古學方法和數據學方法;另一種是藝術史學的范式型方法,即運用特定學科的理論模式去研究藝術史現象的方式,包括藝術史風格及形式分析范式、藝術史時代精神分析范式、藝術史社會語境分析范式、藝術史深層結構分析范式。 在上述藝術史學原理和藝術史學方法與藝術史學實踐之間的結合上,不妨以改革開放時代初期現實主義和藝術形式思潮為案例而進行嘗試,以此證明跨門類藝術史學研究不只是理論設想,而更具有實踐意義和具體可操作性。 可以從中國傳統出發把藝術史學規定為文心在世之象的傳世之學,據此建立中國藝術史學的系統理論框架。按照中國的文、文心及史家之心等傳統,藝術品應是文心之象在世的符號形式,即藝術品是文心在世之象,是融合天文、地文和人文的文心在世的可感的符號化形式。而藝術史作為藝術史家關于文心在世之象的傳世的言說,就是關于文心在世之象的傳世之“跡”的言說,也即記錄下文心在世之象的傳世軌跡。由此看,藝術史學就是關于文心在世之象的傳世言說的反思之學,即藝術史學是文心在世之象的傳世之學。這樣,藝術史學的核心在于揭示文心在世之象的傳世言說的奧秘。這樣的新認識可以為中國特色藝術史學學科構建提供新的基礎。 本成果以有關藝術史學基本問題的研究結論表明,藝術史和藝術史學發展對于藝術學學科門類發展具有顯著的基礎性價值,可以為藝術理論、藝術批評及各門類藝術學研究提供來自史學界的有力支持,還可以激勵藝術學同行自信地開展藝術學研究,以及召喚年輕藝術學人充滿熱情地繼續開拓中國藝術史學。 (作者:王一川。系202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藝術史學要略 作者簡介
王一川,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學院教授,F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主要領域為文藝理論、藝術理論、美學等。著有《修辭論美學》《藝術公賞力》《藝術學理論要略》《跨文化學的要素》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