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中國古代力學知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55162
- 條形碼:9787030755162 ; 978-7-03-075516-2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力學知識 內容簡介
近半個多世紀,中外學者對力學史研究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學者們在研究中發現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發展不同于西方近代經典力學體系,筆者借鑒科技訓詁、發生認識論和原始思維等研究方法,從直覺知識、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等方面對中國古代力學知識進行文本分析,術語、思想探源和力學實踐探討,嘗試建構中國古代力學知識體系。研究發現,中國古代力學知識的產生及傳承與古代傳統思維緊密相連。中國古代傳統思維由直覺思維、類比思維、經學思維、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等多種思維模式融會貫通而成,力學知識正是在此傳統思維框架內發生、發展和傳承下來,因而產生了直觀、生動又實用的中國古代力學知識。多元一體的文化傳統,孕育出不成體系但又獨特的中國傳統力學知識。
中國古代力學知識 目錄
目錄緒論 1一、怎樣認知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1二、前人研究綜述 3**章 中國傳統的“力”概念及其相關知識 13**節 古人對自然現象中的“力”描述 14一、古人對“力”概念的形象描述 14二、古人對“力”內涵的類化抽象描述 19第二節 與“力”相關的其他知識 22一、古人對“力”與“重”關系的認識 22二、古人對“力”與“功”“勁”“運動”關系的認識 25三、“力”的泛化:以王充《論衡 效力》為例 27第三節 小結 28第二章 中國傳統的“勢”概念及其相關知識 31**節 “勢”字之源再考 31第二節 “勢”在自然現象中的概念及變化 34一、古人用“勢”描述與力有關的自然現象 34二、古人用“勢”描述與能量相關的自然現象 38三、古人廣泛用“勢”描述多種客觀存在 39第三節 “勢”在其他領域中的含義及其變化 42一、兵家之“勢” 42二、法家之“勢” 43三、書畫之“勢” 44四、文學之“勢” 46五、古代算術之“勢” 48第四節 小結 50第三章 中國古代對杠桿的直覺經驗和實踐認知 53**節 早期對杠桿知識的直覺認知與經驗表述 53第二節 文獻記載的杠桿知識 55一、《墨經》對于杠桿知識的認識 56二、《荀子》等典籍對于杠桿知識的認識 57第三節 農業生產中的杠桿知識 58一、耒耜和耕犁 58二、其他農業耕作工具 60三、桔槔等提水工具 61第四節 其他傳統手工制作中的杠桿知識 62一、制陶和食品加工 62二、紙、布、酒生產 64三、船舶 65四、建筑領域 66五、水利工程領域 66六、投石機等軍事領域 67第五節 中國古代對杠桿知識的認知與應用特點 67一、杠桿應用始終圍繞著農業生產 67二、杠桿知識的傳承多是民間所為 69三、杠桿知識應用過程就是經驗修正過程 70第六節 小結 71第四章 中國古代描述天體視運動的模型及演化 73**節 磨—輪之喻的提出 74一、東漢王充提出蟻磨之喻 74二、朱子學派提出內外輪之喻 76第二節 明代黃潤玉和王廷相對磨—輪之喻的運用 78第三節 清代梅文鼎和戴震對磨—輪之喻的改造 79第四節 小結 82第五章 《考工記》“成規法”之力學實踐 83**節 今人對“成規法”的理解 83第二節 《考工記》“成規法”的矛盾之處 85第三節 實踐“弓人為弓”之法 85第四節 “成規法”再辯 88第五節 小結 90第六章 宋代測水平技術中的力學實踐 93**節 《武經總要》三個版本所附《水平圖》對比 94第二節 《營造法式》中的“旱平法”分析 98第三節 水準儀設計中包含的力學知識 101一、平衡 101二、鉛垂 103三、浮力及重心 106第四節 小結 108第七章 中國古代生產實踐中計量“功”的方法 111**節 運費計算中功的計量 112一、《九章算術》中的運輸勞費計量 112二、其他典籍中的運輸勞費計量 114第二節 徭役分派中“功”的計量 116第三節 工程營造中“搬運功”的計量 118第四節 小結 121第八章 中國古代傳統射箭術中的力學實踐 123**節 箭矢的形制及其力學性能分析 123一、箭頭的設計及其力學效果 124二、箭桿的設計及其力學效果 125三、箭羽的設計及其力學效果 127第二節 古代箭矢的其他力學性能分析 129一、箭矢的形心與重心及其對射箭效果的影響 129二、箭桿的彈性對箭體飛行的影響 131三、箭體的輕重、長短與弓力的匹配 133第三節 撒弦放箭過程的力學分析 135第四節 傳統射箭術中的彈道學知識 138一、傳統射箭的瞄準方法 138二、弩機的瞄準器及其使用 139三、古人對箭體飛行軌跡的認識 143第五節 小結 146第九章 中國古代筋角弓制作中的力學實踐 147**節 中國古代計量弓力的幾種單位 148一、“鈞”“石”“斗”“斤”“碩”等 148二、“個力”“力”“個勁兒”等 149第二節 中國古代測試弓力的方法 150一、桿秤測量 151二、垂重測試 152三、憑經驗估測 153第三節 傳統弓的力學性能及古人對弓力彈性的經驗認識 153一、傳統復合牛角弓的力學性能 154二、古人對弓體彈性的經驗認識 156第四節 小結 162第十章 關于鄭玄發現“彈性定律”的爭論 165**節 認知方法的更新 165第二節 關于“鄭玄發現彈性定律”的爭議 167第三節 小結 170第十一章 西學東漸中“勢”含義的傳承與演變 171**節 兩次西學東漸中“勢”概念的傳承 171第二節 晚清科技譯著中“勢”含義的演變 180一、力學譯著中的“勢” 180二、電學譯著中的“勢” 186第三節 小結 189第十二章 西學東漸中與“力”相關的概念演變 191**節 “力”與“重”“功”“能”概念的相互關系 191第二節 “力”與“勢力”的關系:以《勢力不滅論》為例 196一、《勢力不滅論》的翻譯背景 196二、《勢力不滅論》中的“力”與“勢力” 198第三節 《勢力不滅論》的術語翻譯 199第四節 小結 202第十三章 晚清力學譯著中的符號系統 205**節 晚清著作中出現的字符符號 205第二節 部分字符代表特殊的意義 207一、“巳”的應用 207二、“己”的應用 209三、“寅、卯”的應用 210四、“甲、乙、丙、丁”的應用 210五、“庚”的應用 212第三節 加不同小標和不加小標的相同字符的應用方法 212一、字符以軸對稱形式出現 212二、字符在下面兩種情況互相對應 213第四節 各譯著圖中的字符還有以下幾種情況 216一、《重學》圖中的字符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216二、字符符號比較 216第五節 小結 217第十四章 晚清譯著中數學符號與物理知識 219**節 運算符號的演變 219第二節 數字表示的區別 220一、數字寫法 220二、小數表示的區別 221三、分數表示異同 221四、角度表示的區別 221第三節 物理量單位制表示的異同 222第四節 解題方式的對比 223一、《重學》和《格物測算》中比例計算比較 223二、《重學》和《格物測算》等式計算比較 225三、《重學》和《格物測算》中的微積分計算比較 226第五節 小結 227致謝 229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