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陳寅恪研究編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205834
- 條形碼:9787573205834 ; 978-7-5732-058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陳寅恪研究編年 內(nèi)容簡介
一、為了便于梳理部勒“義寧陳氏研究”的巨量材料中的重要部分,該書以陳寅恪、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氏家史研究為單元歸納、展示。陳寅恪研究為該書主體,陳寶箴(陳寅恪祖父)、陳三立(陳寅恪父親)、陳衡恪(陳寅恪長兄)研究為附錄。同時又劃分為20世紀80、90年代的前二十年和進入21世紀后的后二十年兩個階段。 二、該書收錄的相關文獻資料,起于1969年10月,截至2021年12月。 三、該書體例,按年月分系相關材料,又分“文章”“著作”兩大類列舉。文章包含“期刊論文”“碩、博士學位論文”“報刊隨筆、雜文”;著作包含譜主本人著作,學者、專家研究專著。對不以譜主為書名的研究著作中的相關章節(jié)、論文亦予以著錄、介紹、評議。并以“按語”形式提示五十余年來“義寧陳氏研究”的主線脈絡,各階段的面貌特征。對重要文章和著作,亦加“按語”予以介紹、評議。 四、考慮到關于陳寅恪研究的文獻資料極多,為有利于讀者檢索,書后附《征引著作目錄》和《人名索引》,方便讀者檢索。 五、五十余年來,海內(nèi)外文化學術界發(fā)表、面世的關于陳寅恪研究及其家族研究、介紹的文章、著作為數(shù)巨大,以有限篇幅,實難巨細不漏,只能擇要介紹。對編者自己判斷認為學術上無見解、材料上無貢獻、學風上有瑕疵的文章、著作均不予著錄、介紹、評議。
陳寅恪研究編年 目錄
陳寅恪與國內(nèi)四十年來學術典范轉(zhuǎn)型關系探析(代序)
陳寅恪研究編年
附錄一:陳寶箴研究編年
附錄二:陳三立研究編年
附錄三:陳衡恪研究編年
附錄四:陳氏家史研究編年
對“陳學”的反思與展望
征引著作目錄
人名索引
后記
陳寅恪研究編年 節(jié)選
《陳寅恪研究編年》: 11月,陳建華在《復旦大學學報》第6期發(fā)表《從“以詩證史”到“以史證詩”:讀陳寅恪(柳如是別傳)札記》。 此文《內(nèi)容提要》: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的文體體現(xiàn)了他一向視語言為自身家園及文化傳統(tǒng)載體的信念,更表明其晚年從“以詩證史”到“以史證詩”的詮釋學轉(zhuǎn)變。一面堅持嚴密精致的科學考據(jù),一面寄托抒情想象,重構晚明文學文化之壯麗畫面,激揚民族精神,使詩、史兩者皆發(fā)揮至極致,遂造就一天壤間不世出之奇作。這一轉(zhuǎn)變也表明他不僅擺脫德國“歷史主義”的影響,而在人文精神上與“浪漫主義”的現(xiàn)代“詮釋學”風云際會。且在主題和方法上,《柳如是別傳》所包括的放逐和文化離散、性別研究、懷舊、邊緣及文化政治、詮釋意識和細讀策略、學科跨際和文類交叉、互文性、雜交性及碎片性等,更預示了“后現(xiàn)代”的多元文化潮流。 本年,戴晉新在臺灣《輔仁歷史學報》第16期發(fā)表《陳寅恪對清代史學的評論及其相關問題》。 此文《內(nèi)容提要》:陳寅恪在《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序》一文中謂“有清一代經(jīng)學號稱極盛,而史學則遠不逮宋人”。此語引起學界許多議論與解釋。或謂陳說甚是,考據(jù)之學本不足以為史學*高成就;或謂陳氏以考據(jù)學概括有清一代之史學,未免失之于以偏概全:或謂陳氏于中國史學向持揚宋抑清之論,例證甚多,此亦一證;或謂陳氏的史學是直承宋賢,與乾嘉諸老關系不大,此亦可證:或謂陳氏的史學在考證方法上不能不受乾嘉諸老影響,只是更上了一層;種種釋論,不一而足。這類討論不僅涉及對陳寅恪學術的認識,也關乎對清代史學的評價,本文就這兩方面牽涉的問題進行討論并申愚見。 本年,首都師范大學賈海燕通過碩士學位論文《陳寅恪先生關隴集團理論解析》。 此文《內(nèi)容提要》:陳寅恪先生的“關隴集團理論”自20世紀40年代提出以來在史學界一直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本文將這種影響力做了量化和具體的考察,并歸納出對陳先生此理論的重要觀點提出質(zhì)疑的幾種不同看法。這些看法都只抓住其理論中語焉不詳?shù)募氈δ┕?jié)來反駁陳先生明確提出的觀點,都違背了陳先生的本意。 本年,首都師范大學寧永娟通過碩士學位論文《論陳寅恪的文化種族觀》。 此文《內(nèi)容提要》:“種族與文化”觀是陳先生治史之核心觀念,他以此觀念為指導研究中國中古史,影響深遠。本文以陳先生隋唐史研究中的三個重要觀點“隋唐制度三源說”“關隴集團說”“河朔胡化說”為例,分析了陳先生“種族與文化”觀在他的隋唐史研究中的應用。探討了陳先生“種族與文化”觀影響深遠的原因主要在于:他抓住了中古時期歷史的主要特點,把中國傳統(tǒng)的夷夏觀念繼承、發(fā)展、擴大,并**次用于歷史研究之中;又因其自身的修養(yǎng)使這種觀念始終貫穿于歷史研究的始終,從而形成了陳先生對中古史系統(tǒng)獨到的認識。 本年,北京師范大學楊樹坤通過碩士學位論文《陳寅恪士族觀探析》。 此文《內(nèi)容提要》:陳寅恪的士族觀在其歷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其“種族一文化”觀一起構成其歷史觀的核心;他從士庶的角度考察中古史,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研究路數(shù)和理論框架,并在中古政治、文化、宗教、思想諸領域有“發(fā)覆”之作或新穎見解;他還是中國現(xiàn)代從事士族研究的先行者,其士族研究在中國士族研究史上有開荒拓基之功。因此研究陳寅恪的士族觀有重要意義。本文**部分闡述士族的概念及陳寅恪對士族的界定;第二部分在爬梳陳寅恪著作的基礎上,按縱向時間順序勾勒出陳寅恪論述的士族圖譜;第三部分按橫向順序闡釋陳寅恪論士族與儒學、宗教、刑律、職官、音樂、城市建設、爭權政治等關系;第四部分總結陳寅恪士族觀的特點、史學意義及缺陷;第五部分分析陳寅恪土族觀形成的原因。 本年,北京大學楊凱通過碩士學位論文《被誤解的“國士”——陳寅恪的“自由”“國家”觀念與悲劇感》。 此文《內(nèi)容提要》:陳寅恪先生作為我國20世紀*重要的歷史學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學術界、思想界被“突然”地“發(fā)現(xiàn)”,并構成當代“文化熱”的重要部分。在大量的評介文字中,人們都將陳寅恪看作一位“自由主義思想家”或者“自由主義歷史學者”。本文通過對陳寅恪1920年代后期所寫的《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等重要文獻進行細讀,力求在陳寅恪的“自由”觀念與當代中國“自由主義”的敘述之間做出恰如其分的區(qū)分。 ……
陳寅恪研究編年 作者簡介
劉經(jīng)富,男,1956年生,江西省修水縣義寧鎮(zhèn)人。現(xiàn)為南昌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江右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專著有《義寧陳氏與廬山》《散原精舍詩文集補編》《陳寶箴詩文箋注·年譜簡編》《陳衡恪詩文集》《陳隆恪分體詩選》《陳寅恪家族稀見史料探微》《陳寅恪家族史料整理研究》《陳三立墨跡選》等。整理、點校明李材《正學堂稿》(“儒藏”重點工程項目子項目)。在《中華文史論叢》《中國典籍與文化》《清史研究》《文史》《文獻》《南昌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多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經(jīng)典常談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