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人:他們的故事和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32634
- 條形碼:9787301332634 ; 978-7-301-33263-4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人:他們的故事和文化 本書特色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它是中國人的根,早已深入國人靈魂,復興中華離不開它的浸潤。當前國內正在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要求講好中國文化故事,該書闡釋中國文化精華,褒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心,積極謀劃未來:如何在當今全球化時代,融合多元文化,創造普世新文化,進而裨益自身,助益世人?
中國人:他們的故事和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分兩大部分,**部分是講故事,首先介紹中國地理環境,然后依時為序講述其歷史沿革;第二部分是品文化,分專題介紹中國主要時期的文化和制度,包括人口、政府、經濟、宗教、家族、藝術、文學和教育。
中國人:他們的故事和文化 目錄
序言
**部分
**章 帝國舞臺:地理因素及其影響
第二章 帝國開端:夏商周(至元前 221)
第三章 帝國形成:秦漢(前 221— 公元 220)
第四章 帝國分裂: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
第五章 帝國繁榮:隋唐(589—907)
第六章 帝國撐持:兩宋(960—1279)
第七章 帝國混融:元朝(1279—1368)
第八章 帝國再造:明朝(1368—1644)
第九章 帝國鼎盛:清朝(1644—1838)
第十章 帝國衰落:西方沖擊下的轉變(1839—1860)
第十一章 帝國自救:西方沖擊下的變革(1861—1893)
第十二章 帝國瓦解:西方沖擊下的轉型(1894—1945)
第十三章 華夏新生:新中國成立(1945—1949)
第二部分
第十四章 人口
第十五章 政府
第十六章 經濟
第十七章 宗教
第十八章 家族
第十九章 藝術
第二十章 文學與教育
結語
譯后記
中國人:他們的故事和文化 節選
謎一樣的中國人 家族制度的存在如此普遍,力量如此強大,勢必影響社會生活。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大家族(家天下),中國人眼中的政府為“父母政府”。理論上,官員(父母)是百姓(孩子)的監管人,兩者關系由感情和責任維系。實際上,“父母”既可以給你一切,也可以拿走你的一 切。家族也是一個保守機構,它由長輩統治,維護舊日理想。顯然,這有利有弊。它既可防止體制解體,也能阻止創新變革。和帝國政治組織及儒家正統思想一樣,家族是中華文明保持相對靜止的主要因素。此外,儒家倫理崇拜祖先,看重家族榮譽,個人主義的發展受到抑阻。中國人組成不同種類的群體生活,對其成員施加不同的限制性影響。現代歐美國家個人主義盛行,古代中國則是個人主義缺乏,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是一個個人難以單獨存在的國家。 中國人重“禮”(講規矩)。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禮”的本質是將心比心,體貼他人。古代典籍(如《禮記》)中有許多禮儀準則,指導人的行為。人們的感情靠禮來滿足,人們的職責靠禮來實現,人們的善惡靠禮來評判,人與人的關系靠禮來維系。千百年來,中國人已將恪守禮節變成一種本能。中國人的禮也不全是發自內心的真實表現,而是帶有很多表演成分,旨在維護既定關系,進而維持社會秩序。中國人規矩繁多,外國人難以理解,表現出來也就顯得無能,故被中國人視為“野蠻人”。中國人的“禮”也表現在“送禮”上,“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期望得到更多回報,因為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人的禮,繁文縟節處,讓人厭惡;溫文爾雅處,讓人舒服。 中國人重“孝”,孝為百善之先;尊養老人是為“孝”,祭祀祖先叫“追孝”,只有自己親生兒子供奉的東西才能享用,加之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習俗,故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之說,也因此養成“重男輕女”習俗,出現童婚早婚、溺死女嬰、買賣婦女等惡俗。 中國人信命,他們常愛說:“這是我的命!”“我就這種命!”他們安分守己,聽天由命,相信天道輪回,一旦因緣際會,高下就可易位,比如突然中舉,突發橫財,突交好運,地位立變,命運改觀。這讓他們能夠容忍社會不平等,等到他們自己或其后代跨入上層,也會愛上社會不平等(享有特權),覺得自己大有面子。 中國人愛面子,他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要臉,樹要皮。”“面子”很難定義。試舉一例。一戶外國家庭的仆人被告知,糖下去得太快了,而糖則由他管理。他認為這是在說他偷糖,因此建議加裝設備來保護糖,以免被偷。主人明知糖不可能被外人偷走,仆人對此也心知肚明,然而,他和他的主人都表現得好像是這條建議起了作用,此后糖再未丟過,仆人的面子也保住了。在古人眼中,面子相當于一個人的尊嚴,所以中國人的面子意識比其他國家表現得更加強烈。在中外條約里關于“不平等”條款引發的沖突中,*讓中國人惱火的是面子上的損失。外國人在與中國人交往時,只要小心維護中國人的“面子”,凡事都合乎“禮”,想做的事情就可以順利完成。不給人面子,是一種無禮之舉。中國人好面子,“君子動口不動手”,他們常會罵上半天,就是不出手,誰要出手有辱斯文。中國人之所以好面子,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比其他民族更愛演戲。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缺少流動,一旦丟了面子就會“寸步難行”。還有一個原因則可能是中國人過于敏感的結果。 中國人非常敏感。他們有著一顆淡漠的靈魂。中國人知足常樂,悠游度日,就像生活在一場甜美的夢中;他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快樂,即使在窮人中間也常能看到歡笑。都說中國人是烏合之眾,像盤散沙,他們自己也常這么說,事實上,他們并不是一顆一顆孤立的沙粒,而是一個一個帶有黏性的沙團(家族)。中國人天生文弱,生怕得罪人,但卻柔而不順,順而不從(耐心接受別人批評,過后一切照舊),口是心非,自行其是。 可能由于好面子和極度敏感,中國人在交往時不喜歡直來直去,而是喜歡拐彎抹角。例如,在傳遞壞消息時,盡可能地隱瞞或間接表達。有時,一個看似很小的動作卻是極具侮辱性。吵架經常語帶暗諷。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中國人會隨機編造各種借口,若你追根 究底,你準會聽到“不知道”/“不清楚”的回答。在官場上,尤其是冠冕堂皇的場合,繞彎子表現得尤為突出。中國人的社交禮儀非常復雜,對不明個中深意的外國人來說,很是令人困惑。 中國人忍耐力超強,許多人家的屋子里都會懸掛一個“忍”字;若不是被逼上絕路,他們絕對不會起來反抗。中國人看重人情世故,各項規章制度的效力也常被人情世故所稀釋。中國是一個規矩繁多的社會,但也是*不守規矩的社會,或者說規矩都是給別人設的,自己人 不用講規矩,更不用遵守。中國社會的規章制度具有很大的融通性,關系到位什么都好說;重形式,輕實質,似乎定下規矩就是為了破壞它,可以說是一種有序的混亂。 中國人一直是一個謎,西方人很難真正讀懂中國人,反之亦然。要破此局,唯有換位思考。中國不缺資源,不缺知識,不缺人才,也不缺資本,但缺少信任,如果做不到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創造出一個信任社會,中國的復興之路就會多生曲折。
中國人:他們的故事和文化 作者簡介
賴德烈(1884—1968),20世紀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耶魯大學傳教史和東方學教授,曾任美國歷史學學會主席和美國基督教學會主席。作者師承19世紀著名漢學家衛三畏,成為近代美國漢學額開拓者和領軍人物(后為費正清及其領導的哈佛學派所接續)。作者治學嚴謹,著作甚豐,本書為其漢學代表作,另有基督教史研究代表作《基督教在華傳教史》和《基督教擴展史》等。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