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總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55308
- 條形碼:9787030755308 ; 978-7-03-07553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總論 內容簡介
全球科技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正在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為核心快速發展,并不斷改變世界發展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的創新發展,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總論》分為上、下兩篇。其中,上篇旨在從總體上把握我國學科發展的規律和態勢,發現宏觀視角下前沿領域的形成與演變規律,分析我國學科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大跨度的歷史視角中闡述國家戰略需求與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從而更好地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加快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下篇是對本叢書其他37個分冊的摘要的匯總。
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總論 目錄
總序/i
前言/vii
摘要/xi
Abstract/xvii
上篇/1
**章 從自然知識分類到近代科學學科體系的建立/3
**節 歐洲古代到中世紀的自然知識分類/4
第二節 中國古代知識分類系統中的自然知識/7
第三節 近代科學學科體系在歐洲的建立及其外傳/9
第四節 近代科學學科發展的驅動力/14
本章參考文獻/16
第二章 學科在中國的演進及其推動力/18
**節 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1582 ~1911 年)/19
第二節 現代大學制度、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在中國的建立(1912~1949年)/25
第三節 新中國學科體系逐漸建立及探索(1949年至今)/31
本章參考文獻/37
第三章 國家需求驅動下的科學前沿演進/39
**節 從“小科學”到“大科學”:現代科學演進與國家需求/40
第二節 各國政府系統化支持科學前沿探索/43
第三節 美國聯邦政府對學科及前沿領域探索的系統推動/46
第四節 通過整合市場和社會資源推動科學研發/49
本章參考文獻/51
第四章 技術驅動與學科及前沿領域發展的演進/54
**節 技術發展對學科及前沿領域的促進作用——以顯微技術和基因測序技術為例/55
第二節 關鍵共性技術對多學科的使能作用——以納米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為例/59
第三節 大科學裝置對學科知識演進的帶動效應/62
第四節 技術產生的內在邏輯與學科發展的內在技術需求——以病原微生物學科領域為例/66
本章參考文獻/70
第五章 學科及前沿領域演進的未來趨勢/73
**節 科學的組織化趨勢/74
第二節 學科交叉與學科融合/76
第三節 科學方法的整合與發展/78
第四節 科學與社會的融通/83
本章參考文獻/86
第六章 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的現狀與問題/89
**節 中國學科發展總體概況/89
第二節 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發展的驅動因素/100
第三節 中國學科發展面臨的問題/112
本章參考文獻/119
第七章 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發展的形勢與對策/124
**節 新時代的開放創新與國際合作/124
第二節 我國學科與前沿領域發展的重點方向/130
第三節 對策建議/131
文章參考文獻/136
下篇/139
第八章 學科發展戰略研究/141
**節 中國數學2035發展戰略/142
第二節 中國物理學2035發展戰略/145
第三節 中國天文學2035發展戰略/148
第四節 中國力學2035發展戰略/151
第五節 中國化學2035發展戰略/154
第六節 中國納米科學2035發展戰略/156
第七節 中國生物學2035發展戰略/159
第八節 中國農業科學2035發展戰略/162
第九節 中國地球科學2035發展戰略/165
第十節 中國資源與環境科學2035發展戰略/168
第十一節 中國空間科學2035發展戰略/171
第十二節 中國海洋科學2035發展戰略/175
第十三節 中國工程科學2035發展戰略/178
第十四節 中國材料科學2035發展戰略/180
第十五節 中國能源科學2035發展戰略/183
第十六節 中國信息科學2035發展戰略/185
第十七節 中國管理科學2035發展戰略/188
第十八節 中國醫學2035發展戰略/190
第九章 前沿領域發展戰略研究/194
**節 中國人工智能基礎研究2035發展戰略/195
第二節 中國量子物質與應用2035發展戰略/199
第三節 中國基于加速器的粒子物理2035發展戰略/202
第四節 中國合成科學2035發展戰略/203
第五節 中國精準醫學2035發展戰略/205
第六節 中國生物信息學2035發展戰略/208
第七節 中國分子細胞科學與技術2035發展戰略/211
第八節 中國再生生物醫學2035發展戰略/213
第九節 中國生物安全2035發展戰略/216
第十節 中國合成生物學2035發展戰略/219
第十一節 中國基因治療2035發展戰略/221
第十二節 中國地球系統科學2035發展戰略/224
第十三節 中國定位、導航與定時2035發展戰略/227
第十四節 中國深地科學2035發展戰略/231
第十五節 中國工業互聯網2035發展戰略/233
第十六節 中國集成電路與光電芯片2035發展戰略/237
第十七節 中國機器人與智能制造2035發展戰略/239
第十八節 中國高超聲速航空發動機2035發展戰略/241
第十九節 中國先進材料2035發展戰略/245
關鍵詞索引/248
中國學科及前沿領域2035發展戰略總論 節選
上篇 **章從自然知識分類到近代科學學科體系的建立 “學科”(academicdiscipline)是按學術性質和教學科目加以劃分的知識領域及其分支,具體體現在專業研究機構、專業學會和期刊及大學系科專業的劃分中。學科的劃分規定了特定知識領域的問題集和研究范式,因此又具有“規訓”作用。學科及學科體系的確立與發展固然受其待解問題集的大小、重要性和內在知識邏輯等因素的支配,但在不同國家和不同的文明中又會受到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過程。隨著相關知識的積累與發展,古人逐漸出現了對其進行分類的觀念。“軸心時代”以來,無論是西方的古希臘,還是東方的中國,都形成了自己的知識分類體系。及至近代,由于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及科學革命的發生,歐洲的自然知識也開始急劇擴張,并導致其知識分類體系加速變化。隨著近代科學的穩步發展、研究對象范圍的不斷擴大,各種新的學科開始出現,新的科學學科體系逐步形成。此后,當近代科學知識在全球傳播時,歐洲的科學學科體系也流傳到世界各地。 **節歐洲古代到中世紀的自然知識分類 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人們尚無法對自然開展深入的分析與研究,許多認識還停留在籠統直觀的階段。這時候的各種知識都包羅在統一的哲學當中,基本不存在其他獨立的科學。盡管此時人類對自然的探索往往服從于追尋世界本原的哲學目的及對日常經驗的解釋,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開始對自然形成了比較系統的認識。在古代歐洲,古希臘人認為哲學是高于“自由技藝”的知識,是真實客觀的、理性的、超越經驗的,其中也包括自然哲學。古希臘哲學家的自然知識隨著古希臘哲學的發展而變化。他們在討論萬物本原、變與不變等問題之外,還對感官認識和真正的知識(即真理)進行了區分。例如,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對知識進行了等級劃分——越抽象的知識越高級。他認為“感知世界”(visibleworld)包括現實物體及其“影子”,研究它們主要是通過“物理學”(physics)或“自然學”(study of nature),但由此獲得的認識并非真知。只有通過“理智世界”(intelligible world)才可以獲得真知,認知它必須轉向現實物體的“形式”與純粹的“理念”,研究前者主要通過數學(包括幾何學、天文學、算術學與和聲學),研究后者需要通過辯證學(dialectics,后來稱為“**哲學”或“形而上學”)[1]。 作為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年)對知識的分類方式對后世影響*大。他將知識分為三種,即創制技藝(productive art)、實踐知識(practical science)和理論知識(theoretical science)(表1-1)。三種知識對應不同的思維,**種思維對應創制的思維,可創制的東西的本原內在于創制者之中,或為心靈,或為技藝,或為一種能力;第二種思維對應實踐的思維,可實踐的東西的本原同樣內在于實踐者之中,這就是選擇(可實踐的東西和可選擇的東西是同一的知識);第三種思維對應靜觀的思維,無論是自然事物還是數學對象都不是實踐和創制的對象,因而只能進行理論的靜觀。在亞里士多德的知識分類體系中,自然知識也是有區別的,世界本原、宇宙發展和存在的原因等問題屬于形而上學,天文學、光學、力學等屬于數學,運動學、生物學等屬于物理學或自然學。值得注意的是,與其師柏拉圖不同,亞里士多德并不認為數學高于物理學,盡管它確實更抽象。另外,他還指出天文學、光學、和聲學、力學比較獨*,在數學中卻具有更多物理學的特質,是一種“中介科學”(scientiae mediae)[2-4]。 自亞里士多德之后的上千年時間里,歐洲的知識分類體系基本上沒有進一步的發展。中世紀經院學者將神學元素融入亞里士多德的體系中,但已經逐漸搞不清楚“物理學”、“倫理學”或“形而上學”具體指什么了。到了12世紀,圣維克多的休(HughofSt.Victor,1096~1141年)做了一次知識分類的綜合,在亞里士多德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許多細節。圣維克多的休將創制技藝分成邏輯知識與技藝知識,后者包括織造、軍備制造、商貿、農事、捕獵、醫學、戲劇等[5,6]。在此期間,歐洲修道院學校的首要課程是神學,其他課程則主要為“七藝”——不過,學習“七藝”也是為學習神學而做準備的。“七藝”的理念起始于古希臘,成型于古羅馬晚期,到中世紀才成為一種制度化的固定課程。“七藝”包括“三藝”(trivium)和“四藝”(quadrivium)。前者包括辯證法、文法、修辭學,后者包括幾何學、算術、天文學和音樂[7]。 至11~13世紀,歐洲大學開始出現,其主要由文學部(faculty of arts)、神學部(faculty of theology)組成。其中,文學部主要是“七藝”的延續,后來又增設了法學部(faculty of law)和醫學部(faculty of medicine)。當時大學的學科體系是圍繞神學構建起來的,認為神學*好地解釋了世界的起源和規律,所有知識都是上帝賦予的,發現真理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經院哲學的邏輯論證和推理,各學科的研究與教學也都是在神學知識的規范和框架下展開的。之后隨著翻譯運動的進行,亞里士多德及其評注者的著作得以傳入,并進入中世紀后期的大學課程。盡管與基督教神學存在一定的沖突,但是亞里士多德的哲學*終還是被學校所接受。與此同時,世俗王權力量日益增強,文藝復興運動逐漸興起,大學的學科體系也隨著社會的轉型發生著變化,學者們逐漸走出以神學為中心的學科范疇,開始追求關于自然和人類的知識,學科日益豐富,相繼出現古希臘和古羅馬經典、政治學、物理學、自然史、數學等課程,語言文學、詩歌等新學科也進入大學。雖然大學還沿襲著中世紀大學神學、文學、醫學和法學這四大學部的格局,但是出現了大量的古典人文學科。這時也有學者開始反思原有的知識分類體系。例如,基爾沃比(Robert Kilwardby,約1215~1279年)便提出了一個能夠包含全部已知學科的分類體系(圖1-1)。盡管仍可以看到圣維克多的休的影響,但基爾沃比的分類體系顯然更加精密、豐富且全面。不過,14世紀后的歐洲學者的興趣從知識分類轉向了新的邏輯學和物理學問題,直到科學革命時期,知識分類才出現新的變化[8,9]。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