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山脈與穹隆/趙鶴翔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21435
- 條形碼:9787521221435 ; 978-7-5212-214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脈與穹隆/趙鶴翔 本書特色
一個走進了張煒作品深處的評論家,論述“山脈式的作家”張煒
山脈與穹隆/趙鶴翔 內容簡介
《山脈與穹隆——張煒論九章》為作者趙鶴翔評論作家張煒的文集,全書共九章。開篇以作家張煒的原生家庭為切入點,結合對張煒本人及其家人的采訪等,詳細介紹了家庭的烙印對作家少年時期性格的影響;從第二章開始至第八章,主要圍繞張煒作品所建構的文學殿堂展開敘述;*后一章以張煒文學現象作結,贊揚了山脈式的作家張煒在個人文學成就面前超凡脫俗的精神高度。
山脈與穹隆/趙鶴翔 目錄
目 錄
001
**章 山海之子少年行
044
第二章 新時期的文學清流
086
第三章 從“蘆青河”駛來《古船》
105
第四章 《古船》——當代文學的豐碑
168
第五章 他心中一直懷著攀登藝術高峰的大目標
186
第六章 張煒文學殿堂的建構棟梁
210
第七章 從巍峨豐碑到高原穹隆
251
第八章 張煒的詩學詩作
293
第九章 張煒文學現象的生成沃壤及靈性神賜
318
代 跋 張煒文學文本主義的自由行與牛馬走
山脈與穹隆/趙鶴翔 節選
**章 山海之子少年行 生命是一條河,條條都有它的源頭。他從哪里走來? 他的童年花朵和少年歌唱留給了森林溪畔。 整個膠東半島的山山水水用蒙太奇的閃回聯袂,記錄了這個少年在膠東半島的浪跡生涯。 他的父輩—— 外祖父:一個懸壺濟世的行醫人,一個令人神往的民主革命斗士,在槍聲和血光中倒下,他雖未親見,那響聲和血光卻留在他幼小的心靈之壁。 父親:雖然與其相擁的日子并不多,一個倍具耐力遠行者的身影,忠于信托的毅然決然,忍辱負重的沉默者的形象,像一座山橫亙在他的胸膛。 叔父:一個教書的先生,還有不便為人所知的身份,父親受他委托挽救過匪狼之穴被法辦的囚者。 父輩們綜合構成給他以陽剛毅然、韌性,默默地忠于心靈的神圣驅使。 他的母輩—— 外祖母:一個大家閨秀,虔誠的基督徒,在民間為稀有的靈眼看穿事物者。 是她養育了他的母親,是她看大了他的大姐。 這三人綜合構成的神圣母性光輝給予作家以不同層面的全方位多側面多棱角的折射,給予了作家潔凈、親和、空靈的人格。 張煒之做人為文,此為源頭活水。 翻開世界文學史,特別是著名作家的評傳,共同證明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每位成功作家的背后,都離不開他們的家庭出身、生命構成、人之初的啟蒙和活動天地、人間的愛情和苦情的烙刻,當然更與后天的學養和勤奮密不可分。 他們所寫出的作品,其中所涉獵的生活場景,筆底人物意象的生成和成長,故事的發生和拓展,以及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在文學史上留下美名,就中的奧秘,你繞過他們的“人之初”是很難探究的。 走進張煒的作品,如果就文本讀他的近兩千萬言的作品,這不單是對讀者嗜書興趣濃烈度的考驗,更是對讀者意志強弱和韌力的考驗,當然也是對作品的藝術魅力的逮力與住力的雙重考驗。 走進張煒的作品,如果說有什么捷徑的話,*好的辦法,就是讓我們先走進他,走進他的童年和少年。 1980年代上半葉,張煒寫出“蘆青河系列”和《古船》,作為“豐碑”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樹立起來的這個期間,筆者曾去過張煒出生地兩次,訪問過張煒令尊大人、慈母、姐姐、弟弟和堂兄。 下面的文字,一些是我從他們的口述得來的,一些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張煒提供的。 更要說明的,筆者長張煒二十三歲,十五歲參加工作由蘇北到山東。1953年做《大眾日報》記者,便開始了在山東大地的行走。張煒出生前三年以及以后的多年,我曾多次采訪過張煒出生地和他少年時浪跡的膠東半島上的那片由大海環抱的起伏群山和大河溝壑。當然,那時那一方的政治和經濟以及人群的生存狀態也是知道的。 早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之前的大革命時期,膠東半島的昆崳山區就有中共地下黨領導人理琦領導的反抗軍閥的斗爭。斗爭雖然失敗了,理琦離開了膠東,卻在膠東地區播下了革命火種。 新中國成立之初所提出的政治經濟任務是,發展生產,醫治戰爭創傷。本人就曾把每月的津貼送給一戶人家一起度日。之后不久,全國范圍內進入“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階段。 對于張煒來說,轉機得益于這樣兩個口號:一個是“要復課鬧革命”;一個是“恢復高考”。 張煒在這兩個口號下,才上了小學和讀了大學。在這個層面上,他既是命運的苦孩子,也是時代的“幸運兒”! 我在古老的齊長城踱步思索,又在稷下學館的墻根尋覓,打撈那許多美好。屢屢令我悵惘:失蹤的豈止于頹垣斷壁,廢圮瓦礫,書聲瑯瑯,爭鳴話語。還有那些殉道者,蒙冤的殉道者,及其對亡靈的詮釋、注解和演繹。解說員的那些陳詞濫調,在失序的框架里卻言之鑿鑿。古老的齊長城內外,綠樹成蔭。齊魯青未了的古國,繁花鋪地,比不上腳下踢出的一片龍山文化蛋殼陶。因為它真實。謊言的全能,及恐懼的手段掩蓋了真相。這是歷史長河的病疴,在裹滿泥漿的文字里,掩蓋了血和淚的酷烈。 我以笨拙的禿筆去描繪,去尋找,在平和的白描和直線的勾畫中,那些神秘而又實實在在的人物又會一個個來到我的筆下,他們一個個或由意象到具象,或由具象升華到意象。我只有不斷地回轉身去,他們才會一個個地清晰顯現,他們再也不被泥漿裹挾。 愛因斯坦曾這樣稱他所熱愛的印度圣雄甘地:“在未來的時代,極少有人相信,這樣一個血肉之軀曾在地球上匆匆走過。” 圣雄人物也好,普遍被人們口樹豐碑的人物也罷,他們曾經這樣風流倜儻,也曾經一度被愚妄潑污。但霧霾畢竟一天天廓清,良知一天天回歸,一些人物的本來面目讓人們看得更為清晰。 給張煒生命強力支撐的三個偉丈夫。
山脈與穹隆/趙鶴翔 作者簡介
趙鶴翔,1933年出生于蘇北銅山貧苦農家。1948年參加工作,1953年開始任《大眾日報》記者,編文藝副刊《豐收》。曾任兗州縣文化局副局長,中共山東省委辦公廳綜合室秘書,《泉城》月刊副主編,濟南市文聯文學藝術創作研究室主任。出版小說、散文、評論集八種。曾獲劉勰文藝評論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