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作為互動的藝術:霍華德·貝克爾藝術社會學理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82807
- 條形碼:9787303282807 ; 978-7-303-28280-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作為互動的藝術:霍華德·貝克爾藝術社會學理論研究 本書特色
誰是貝克爾?在社會學領域,貝克爾是芝加哥學派、符號互動論和標簽理論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話題非常廣泛。在教育社會學領域,他著有《白衣男孩——醫(yī)學院的學生文化》《力爭上游:大學生活的學術一面》;在越軌社會學領域,他著有《局外人:越軌的社會學研究》;在社會學方法領域,他著有《社會科學學術寫作規(guī)范與技巧——如何撰寫論文和著作》《社會學家的竅門:當你做研究時你應該想些什么?》《講述社會》《莫扎特如何?謀殺如何?》《證據》等。
盡管貝克爾的研究話題非常廣泛,但卻并不零碎散漫,而是圍繞一個中心思想。他正如以賽亞·伯林提出的“刺猬型”學者:“凡事歸系于某個單一的中心識見、一個多多少少連貫密合成條理明備的體系,而本此識見或體系,行其理解、思考、感覺;他們將一切歸納于某個單一、普遍、具有統(tǒng)攝組織作用的原則,他們的人、他們的言論,必惟本此原則,才有意義”[[英]以賽亞·伯林:《俄國思想家》,彭淮棟譯,26頁,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作為互動的藝術:霍華德·貝克爾藝術社會學理論研究 內容簡介
在藝術社會學發(fā)展目前,霍華德·貝克爾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所提出的藝術界理論影響深遠。本書從藝術理論和社會學理論的雙重視角切入,追溯了貝克爾藝術社會學的社會學根源,闡明了它的藝術理論意義。與此同時,本書開展了一系列比較,以貝克爾的思考為基點,以西美爾、丹托和迪基、阿多諾、布爾迪厄等學者的理論作為對照,凸顯出貝克爾“藝術界”理論的獨特性。貝克爾的藝術社會學以經驗研究為特色,對理解中國當前復雜的藝術現象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作為互動的藝術:霍華德·貝克爾藝術社會學理論研究 目錄
社會學之眼看藝術:貝克爾藝術社會學理論要義
章 從藝術家的個體性到集體性
第二章 符號互動視角中的藝術
第三章 標簽理論:從越軌到藝術
第四章 美學問題的社會性質
第五章 藝術社會學煉金術及其社會批判意義 下編
從藝術哲學到藝術社會學:以貝克爾為中心的比較
第六章 對于藝術的美學與社會學理解:西美爾和貝克爾之學術關系
第七章 藝術哲學的社會學轉向:丹托、迪基與貝克爾的藝術界
第八章 “藝術-社會”學與“藝術-社會學”:貝克爾與傳統(tǒng)藝術社會學的比較
第九章 是一場什么游戲:布爾迪厄的文學場與貝克爾的藝術界之比較 結語 貝克爾的藝術社會學及其中國意義 附錄1 社會學和藝術:霍華德·貝克爾專訪
附錄2 論藝術作品自身
作為互動的藝術:霍華德·貝克爾藝術社會學理論研究 作者簡介
盧文超,男,山東泰安人,哲學博士,F為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入選青年人才,江蘇省333工程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對象,江蘇高校“青藍工程”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兼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理事,中華美學學會青年美學學術委員會理事等。曾赴美國西北大學訪學。 研究領域為藝術社會學、藝術理論與美學理論。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英美文藝社會學思想研究”等課題多項,譯著有《藝術界》《創(chuàng)造鄉(xiāng)村音樂》等多部,在《文藝研究》《文學評論》《社會學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數十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資料《藝術學理論》等全文轉載十余篇次,獲“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優(yōu)秀作品、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等各類獎項多次。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