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故事里的藝術史(二)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404800
- 條形碼:9787122404800 ; 978-7-122-40480-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故事里的藝術史(二) 本書特色
作者通過對藝術史的廣泛閱讀與研究,力圖將世界上形式多樣、風格迥異的藝術家與藝術作品都囊括在這部并不宏大的著作之中。作者充分運用了自己妙趣橫生講述故事的能力,讓讀者在故事中受到藝術之感染。一幅幅繪畫、一件件雕像、一個個已逝的藝術風格流派,宛如一幅緩緩展開的畫卷,在字里行間生動浮現了出來。
故事里的藝術史(二) 內容簡介
《故事里的藝術史(二)》延續了《故事里的藝術史(一)》的編寫思路,介紹了古今中外50個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本書以介紹藝術家或與其藝術作品相關的歷史人物為核心,通過深入淺出的文字敘述使晦澀難懂的藝術作品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本書的音頻內容《藝術那些事兒:100個故事里的藝術史》已在“喜馬拉雅”APP播出,播放量上百萬。 《故事里的藝術史(二)》一書語言淺白風趣,脈絡邏輯清晰,圖文并茂,適合熱愛藝術,對藝術博物館、展覽感興趣的讀者。
故事里的藝術史(二) 目錄
01 曇曜五窟 從高鼻深目到秀骨清像:云岡石窟(上) 1
02 北魏的微笑 從高鼻深目到秀骨清像:云岡石窟(下) 9
03 魔幻圣殿 師法自然的“歐洲繪畫之父”喬托 19
04 從藏經洞被盜談起 國家寶藏之敦煌莫高窟 29
05 兩個金匠的角逐 布魯內萊斯基與圣母百花大教堂(上) 39
06 翡冷翠之冠 布魯內萊斯基與圣母百花大教堂(下) 47
07 漢墓里的飛仙夢 探尋洛陽北邙的卜千秋墓 55
08 群星閃耀時 世界**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 61
09 苑召難忘立本羞 閻立本的藝術人生 73
10 那一縷恣意揮灑的光 維米爾藝術的探秘之旅 83
11 繪盡繁華落寞時 大小李將軍的“青綠山水” 93
12 那一抹淡淡的哀愁 “洛可可”先驅華托的“雅宴畫” 103
13 揮毫猶鬼神 “草圣”張旭的浪漫主義書風 113
14 締造“洛可可” 蓬巴杜夫人與布歇 123
15 悲情祭侄書,一腔正氣滿人間 顏真卿 135
16 兩個天才的較量 巴洛克大師貝尼尼與波洛米尼 145
17 “宮花寂寞紅” 周昉筆下的“綺羅人物” 159
18 平安女子圖鑒 日本《源氏物語繪卷》賞 169
19 功名皆一戲,未覺負生平 米芾的筆走龍蛇與云山墨戲 177
20 “春信式”夢幻美人 鈴木春信的“錦繪”浮世繪 185
21 “據說世外有天仙” 漫談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 193
22 愛江山更愛美人 “印度的明珠”泰姬陵 201
23 從“細沈”到“粗沈” 吳門畫派鼻祖沈周的繪畫密碼 209
24 自由引導人民 “浪漫主義的獅子”德拉克洛瓦(上) 221
25 “那個家伙,畫得真好!” “浪漫主義的獅子”德拉克洛瓦(下) 227
26 一生只做一件事 草根畫家仇英的逆襲之路 235
27 給我一場迷幻夢境 拉斐爾前派“三劍客”之羅塞蒂 245
28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印象派之父”莫奈的光影世界 253
29 不羈老蓮 明末陳洪綬的“高古奇駭”畫風 263
30 不羈老蓮(續) 陳洪綬溘逝之謎 271
31 詩和遠方 沒有項圈的瘦狼:高更(上) 279
32 遁逃到另一個世界 沒有項圈的瘦狼:高更(下) 285
33 “一團和氣”話姑蘇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 293
34 走進珍禽異獸與奇花異草的世界 “天真畫派”鼻祖亨利·盧梭 303
35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畫中《西廂記》 317
36 從美男子到流浪漢 被困于地面的碧空之王:莫迪里阿尼(上) 327
37 邂逅珍妮 被困于地面的碧空之王:莫迪里阿尼(下) 335
38 宗室遺孤尋根記 “苦瓜和尚”石濤的自傳式繪事 345
39 一個小便池引起的藝術狂潮 來自“達達主義”領袖杜尚的挑戰 353
40 日間揮筆夜間思 揚州八怪的旗幟:鄭板橋(上) 363
41 千磨萬擊還堅勁 揚州八怪的旗幟:鄭板橋(下) 369
42 追趕生命的人 “暗黑系”天才埃貢·席勒 377
43 幾何圖形之魂 貝聿銘:構造永恒之美(上) 387
44 民族符號活化 貝聿銘:構造永恒之美(下) 397
45 被抽去脂肪的“火柴”人 賈科梅蒂和他的破爛工作室 409
46 民國*炫“中國風” “稚英畫室”的月份牌畫 421
47 “永遠在神秘中徘徊” 圖形大師埃舍爾的視覺探險 431
48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從李叔同到弘一法師 441
49 硬核下的溫柔 安藤忠雄的建筑世界 447
50 奇幻摩登的中國符號 東方變形大師張光宇 457
參考文獻 467
故事里的藝術史(二) 節選
據說公元453年的某一天,北魏的都城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一隊威武霸氣的車馬正行在路中,原來這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溶在御駕東巡。突然,一個身披袈裟的和尚因躲避不及,與皇帝的車隊撞個正著,侍從們正欲發作,文成帝白色的御馬竟然不走了,它用嘴銜住這個和尚布衣袈裟的一角,任憑怎么驅趕都不撒嘴,并抬蹄刨地、發出陣陣嘶鳴。奇怪,難道是“馬識善人”?通靈性的馬能識別誰是佛緣深厚的大善人?這會不會是上天的一種暗示呢?果不其然,經過詢問,原來這個和尚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僧曇曜,正是自己要找的人!沒想到是以這種方式相見,真是佛法高深啊!想當年,祖父拓跋燾接受出身北方高門士族的謀臣崔浩和道士寇謙之的勸諫,下令滅佛。一時間,寺院被毀,僧人被殺,無數佛教經典毀于一旦。其實,說起來,作為興起于大興安嶺的游牧民族,鮮卑拓跋雖用武力征服了大半個中國,但面對先進的漢文化,與其他早期部族一樣,拓跋部把與漢民族相融合寄托在宗教文化的建設上。當時不僅南方有“四百八十寺”,北方也有僧眾兩百萬余、寺院三萬余。據說,太武帝拓跋燾剛即位時,非常推崇佛教,常與各路高僧談笑風生,但這樣的局面沒能維持多久。由于僧侶人數太多,不符合他全民皆兵的理念,又加上兵荒馬亂及儒道釋的沖突,而在一次平息叛亂的過程中,從佛寺中竟搜出大量的兵器和財物,這使懷疑沙門與起義軍勾結的太武帝大為震怒,于是史稱“三武一宗”的中國歷史上**次滅佛運動就這樣發生了。唉,在這件事上,拓跋濬的父親,推崇佛教的太子拓跋晃,與祖父拓跋燾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太子設法延緩政令執行,讓眾多僧人包括曇曜得以逃逸,祖父因此耿耿于懷,幾年后,不知為什么,祖父性情大變,喜怒無常,他殺了三朝謀臣崔浩,逼死太子,*終被一個陰狠狡詐的中常侍所殺,終年45歲。說來也巧,當初在太子拓跋晃的幫助下逃離平城、隱姓埋名的曇曜一直等著重振佛法的這一天(圖1)。作為慧根深厚的高僧,年少出家的他除了精通佛典,對天文、地理、建筑和藝術也有很深的造詣。這次偶遇,正是繼位后的文成帝頒布《修復佛法詔》的第二年。當然,在被文成帝任命為管理全國佛教事務的沙門統后,如何弘揚佛法,使佛像堅不可摧,又不因一時的政治破壞而使經像法物蕩然無存成了曇曜苦苦思索的命題。經過7年的深思熟慮和現場勘查,曇曜建議,在武州山南麓的幽靜之地鑿石開窟,并在窟內雕鑿能體現北魏皇帝容貌的佛像,傳達“佛帝合一”“君權神授”的理念,這與文成帝既借此懺悔祖父的廢佛之過,又為祖先追福的想法不謀而合。于是,建造云岡石窟的宏偉工程就這樣拉開了序幕,而這*早開鑿的五個石窟被后人稱作“曇曜五窟”(圖2)。如今,云岡的第16窟至第20窟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與開鑿在鳴沙山砂巖斷層上的敦煌莫高窟不同,云岡堡武州山質地堅硬的花崗巖使石窟內部豐富的空間層次得以實現,而以石雕代替彩塑,浮雕代替壁畫,總之,這就是一座石頭雕鑿的佛國圣殿。五窟的平面皆為馬蹄形,穹隆頂,一門一窗,窟內雖寬敞,但高度均在13米以上的形體高大、氣勢磅礴的主佛像幾乎占滿了整個空間。第17窟至第20窟的主佛像都著“偏袒右肩式”袈裟,就是衣服從左肩斜披至右腋,右肩覆衣角,右胸及右臂都裸露在外,而位于曇曜五窟*東端的第16窟的釋迦牟尼卻穿著雙領下垂式的中國式的“冕服”,而且只有他沒有脅侍。他赤腳立于蓮花臺上,臉型瘦長,神情英俊,左手輕抬呈說法印,右手上舉施無畏印,肉髻高聳的波浪狀發紋和挺拔健美的身姿襯托出他英姿勃發的帝王風范,據說他象征著文成帝拓跋溶(圖3)。不需脅侍代表他恢復佛法的堅毅決斷,而身上的服飾則是初發心時的僧衣,并非入定后的傳統袈裟。有趣的是,佛像身上鑲嵌有黑色琉璃石,據說與拓跋濬身上的黑痣位置相吻合。第17窟中形體魁梧偉岸、戴寶冠、飾瓔珞的交腳彌勒菩薩,象征著英年早逝的太子、后來被追封為景穆帝的拓跋晃。他束腰收腹、下著長裙,具有濃厚的異域情調(圖4)。第18窟的釋迦牟尼立于低平的蓮花座上,他面相豐圓,身軀偉岸,一手撫胸,一手垂地,似作捫心自問狀(圖5、圖6)。他的袈裟衣紋中雕刻有上千尊禪坐的小佛像,一行行一列列隨衣紋波動舒緩而上下舉折,正斜蜿蜒,這種設計是前無古人的一大創舉。這應該就是滅佛的太武帝拓跋燾,也許“千佛袈裟”是“往生”觀念的體現,把蒙難而終成正果的眾弟子附在太武帝袈裟上以資永念或告誡(圖7)。內壁上層的十大弟子上半身為高浮雕,下半身則完全隱沒于石壁之中,給人一種躍然而出的感覺。他們或手提凈瓶,或拈花微笑,或若有所悟,或喜從心生,神態各異,雕工精湛。尤其是上層北側的弟子摩訶迦葉雖飽經風霜卻面帶微笑,似乎正無比虔誠地聆聽著佛的教誨。雕刻家以簡練的幾大塊面、幾道線刻,就把高鼻深目的印度僧人塑造得出神入化(圖8、圖9)。第19窟的兩位脅侍菩薩分別處于左右兩個小洞中,三洞作為一組,從而成為云岡*大的洞窟。莊嚴肅穆的釋迦
故事里的藝術史(二) 作者簡介
張君,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系。喜馬拉雅青椒計劃百大名師簽約主播,創建“風聲峻”藝術傳播機構。主要從事藝術史與設計史研究。主持并參與多項課題,多篇論文發表于《裝飾》等藝術類專業期刊上。出版專著《故事里的藝術史(一)》,獲浙江省委宣傳部主辦評選的“2020浙版好書TOP30”。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