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李舫散文(作家散文典藏)/李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21084
- 條形碼:9787521221084 ; 978-7-5212-210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舫散文(作家散文典藏)/李舫 本書特色
穿越古今,氣勢雄強,以尋根和守望確證中華文化的磅礴力量。 ——魯迅文學獎授獎詞 李舫的散文創作有三大特色,即大氣、靈動和整體性。李舫的散文中總是貫穿著一股充盈大氣,筆尖回蕩著的那股浩然之氣,如涓涓細流匯成一股洪流,流向長江;同時,她的文筆又如初春融化的雪滴般靈動有節奏;*為難得的是,她的散文創作有一種整體的文學觀和價值觀,作為記者,她用腳丈量過萬里江山,在行走的過程中,她選擇了歷史中的某個時間點作為創作對象,讓瞬間變為永恒,讓時間的切片變成了歷史長河中的精彩一頁。 ——作家、評論家邱華棟
李舫散文(作家散文典藏)/李舫 內容簡介
李舫身為有名的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發表過大量文化散文。本集所選篇章為其歷年經典之作,傾向于歷史與藝術題材,文風深刻厚重,宏闊而超拔,酣暢淋漓地展現中外文明的全景與細節,大手筆梳理歷史文化脈絡,深入思考理想與信念、人類與世界、文明與傳承、時間與空間、歷史與文學、經緯與未來等大命題,尤其濃墨重彩地書寫了時間長河之下中國文化根脈的傳承與變化,抒寫了中華民族葆有的理想和信念。她曾自言:“我對于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以筆為刀、為劍、為玫瑰、為火炬的作家。以一己之力,遙問蒼穹。”這使得她的散文有一種劍指南天的氣概,銳然不可當。
李舫散文(作家散文典藏)/李舫 目錄
目 錄
我們終將抵達的遠方(序) 1
**輯 春雨集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 3
在火中生蓮 15
大道兮低回 26
江春入舊年 39
一蓑煙雨任平生 53
南岳一聲雷 89
山山記水程 103
第二輯 夏露集
能不憶江南 161
長相思,憶長安 173
漂泊中的永恒 186
成都的七張面孔 194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214
天 堂 221
茍利國家生死以 237
第三輯 秋霜集
弗里達:不安的繆斯 253
“藍騎士” 264
“我神智健全,我就是圣靈” 280
賈柯梅蒂:青銅魔法師 298
那色彩仿佛正在吶喊 312
愛丁堡的魔法女俠 322
我的睡眠是長夜的清醒 330
第四輯 冬雪集
良知,導航生命的燈塔 343
驕傲的蘇格蘭 353
愛丁堡城堡:蘇格蘭王冠上的明珠 358
蘇格蘭風笛:高地的天籟之音 365
卡爾頓的春天來了 371
曾記得夏日邂逅 377
彼得·梅爾:永遠的普羅旺斯 385
李舫散文(作家散文典藏)/李舫 節選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 孔子問禮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歷史懸案。這不僅是中國文化史上兩個巨人的對話、中國思想史上兩位智者的相遇,更是兩個流派、兩種思想的碰撞和激發。戰亂頻仍、諸侯割據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會面別有深意;在2500年后的今天來看,亦頗具啟示。 ——題記 公元前500余年的某一天,兩位衣袂飄飄的智者翩然相遇。時間,不詳;地點,不詳;觀眾,不詳。但是,他們短暫的對話,卻留下一段妙趣橫生的傳世佳話。 其中的一位,溫而厲,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長,耳垂肩,深藏若虛,含而不露。這也許是他們的第二次會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2500余年的歲月中,我們將漸漸知曉這場對話對于世界歷史、對于人類文明的偉大意義。 一 他們,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孔子是2500年來儒家的始祖,老子是2500年來道學的濫觴。司馬遷對兩人有過明確考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史記·孔子世家》),“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將去向年長的老子求教。 貴族世家的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盡管他被后世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但身世并不光彩,“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漏,首上圩頂,所以他的母親為他取名曰丘。與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頗為含混,除彌漫坊間的奇聞逸趣外,只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從此一去不復返。 2500年來,人們對他們的會面頗多好奇,也頗多猜測和演繹。《禮記·曾子問》考據孔子十七歲時問禮于老子,即魯昭公七年(前535),地點在魯國的巷黨,這是他們的**次會面。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后行,曰‘禮也’。”《史記》載,他們的第二次相見是在十七年之后的魯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地點在周都洛邑(今洛陽),孔子適周,這一年他已經三十四歲。第三次,孔子年過半百,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地點在一個叫沛的地方。《莊子·天運》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第四次在鹿邑,具體時間不詳,只有《呂氏春秋·當染》簡單的記載:“孔子學于老聃、孟蘇、夔靖叔。”歷史不可妄測,但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這樣的記載雖然未必逼近真實,卻足見后人的善意與期待。 孔子對老子一向有著極大的好奇。我們不妨想象這樣的場景——兩位孤獨的智者踽踽獨行,他們的神情疲倦而詭譎,赫然卓立,沒人理解他們的激奮,更沒人理解他們的孤獨和愁苦。 孔子的弟子曾點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志向,頗得孔子的贊許。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態人情的風俗畫,生命的充實和歡樂盎然風中。陽光明媚,春意歡愉,人們沐浴、歌唱、遠眺,無憂無慮,身心自由,我們似乎從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詩的馥郁。 老子也徘徊在這春末的暖陽中,他看到的卻是不同的景象:“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在他的耳邊,是呼喊聲、應諾聲、斥責聲,世事喧囂紛擾,世人興高采烈,就像要參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臺覽勝,媸妍良善邪惡美麗猙獰,又有什么分別,誰又能夠分辨?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如此憂傷而又抒情的語氣,在老子散文般的敘事中,并不少見。在茫茫人海中,老子反復抒寫自己“獨異于人”的孤獨與惆悵,在“小我”與“大眾”之間種種難以融合的差異中,老子在反思,在猶豫,在踟躕,在審視眾生,在考問自己。這孤獨和惆悵曾吸引過年幼的孔子,而這一次,他想問的是,孤獨和惆悵背后的機杼。 歷史的天空,就在這一刻定格。 一個溫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個智慧狡黠,其文瀟灑峻峭,秋般飄逸。他們是春秋時代的春與秋。2500年前的這一刻,他們終于相遇。司馬遷以如椽巨筆記錄了這歷史的一刻: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妙趣橫生的描畫,讀來令人浮想聯翩。 老子直言不諱。他認為孔子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其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老子聽說,善于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他建議孔子,拋棄他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孔子、對于世人,都是沒有好處的。 寥寥數語,意味雋永。這不僅是中國文化史上兩個巨人的對話、中國思想史上兩位智者的相遇,更是兩個流派、兩種思想的碰撞和激發。戰亂頻仍、諸侯割據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會面別有深意。 孔子問禮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歷史懸案。時光遠去,短暫的四次會面,諸多細節已不可考,其對話卻涉及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所有核心內容。毋庸置疑,孔子的思想就是在數次向老子討教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與此同時,孔子的提問也敦促老子的反思。司馬遷評價老子之學和孔子之學的異同,歷數后世道學與儒學對于他者眼界、胸懷的退縮,悵然若失:“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二 這次問禮對于孔子,是晴天霹靂,更是醍醐灌頂。 孔子辭別老子,沉吟良久,對弟子們感慨:“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能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鳥能飛,魚能游,獸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捕獲,會游的可制成絲線去釣,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而龍,御風飛天,何其迅疾。回味著與老子的對話,孔子說:“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 1600年后,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引用詩人唐子西的話來表達他對這位坦蕩求真、不懼坎坷的君子的崇敬之情:“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老子與孔子性格迥異。老子致虛守靜、知雄守雌,孔子信而好古、直道而行。然而,老子作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作為攝相事的魯國大司寇,兩者自然都有輔教天子行政的職責,救亡圖存的使命將他們聯系在一起。 《春秋左氏傳》評價,春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翻開春秋時期的社會歷史,不難看到其中充斥的血污和戰亂。諸侯國君的私欲膨脹引發了各國間的兼并戰爭,諸侯國內那些權臣之間的爭斗攻殺更是異常激烈,“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大特點,“《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以致“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諸侯割據,禮教崩殂,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墜落,世襲、世卿、世祿的禮樂制度漸次瓦解,各國諸侯假“仁義”之名競相爭霸,卿大夫之間互相傾軋。值此之時,老子的避世、孔子的救世,不可謂不哀不慟也。
李舫散文(作家散文典藏)/李舫 作者簡介
李舫,學者、作家、評論家,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學博士。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曾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