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全二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206206
- 條形碼:9787573206206 ; 978-7-5732-062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全二冊)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中國哲學研究者、儒學愛好者楊澤波教授認為孟子的性善就是良知。有學者將良知論比作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楊教授這部《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攻克這一難題,總結自己的《孟子》研究諸多成果的一部書。 書中精彩紛呈,但給我留下*深印象的是分析孔孟分歧。在先秦時期,多是"周孔"即周公與孔子并稱。經過宋代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開始"孔孟"并稱。受這種說法的影響,人們往往不自覺地將孔子和孟子視為一體,認為孟子是孔子的好學生,全面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孔子內講仁,外講學,是全面的,一部《論語》里面講學習的很多。而孟子把仁推向良心,良心是我本有之,"求放心"是把丟失的良心找回來,轉向了向內求索,《孟子》里幾乎沒有強調學習的內容。事實上,正是孔孟之間的分歧才引起了后來儒學各派的紛爭。**個起來全面非議孟子心性之學的是荀子,但荀學長期未得到人們的重視。陸王學派直接孟子,向內轉,不重外學;朱熹全面研究了孔子心性學說,加強外學。但朱熹那套道問學的說法過于支離,陸王遂直接師源孟子,大力弘揚心學,到明代反占上風?梢姉罱淌诎押髞"尊德性"和"道問學",心學與理學的分歧還原到孔孟那里,令人耳目一新。
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全二冊) 內容簡介
復旦大學楊澤波教授的孟子研究有三個方面是發前人之未發,而后人很難改易的:一是提出"倫理心境"的概念,對良心進行哲學詮釋;二是創立三分法,打破以往理性、感性二分法,創立欲性、仁性、智性三分法,進而發現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三是以價值選擇關系為核心,還原義利之辨的真精神。 與此相應,本書收入三十七篇文章,分為四類編排。"部之一:以倫理心境解說良心"收錄十章文章,呈現**個方面的成果。"部之二:發現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和"部之三:還原義利之辯的真精神"分別收錄八篇文章,呈現第二個方面和三個方面的成果。"部之四:余論"也收錄十篇文章,呈現我對他人孟子研究的評論。《真幸運,我找到了那個神奇的"三"》是一篇回憶性文章,有一定綜括性,收錄進來以代結語。
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全二冊) 目錄
序言 .............................................................. 3
部之一:以倫理心境解說良心 ....................... 8
一、孔子心性之學的結構 .............................. 9
二、論良心 .......................................................... 20
三、論人性中的自然生長傾向 ............................ 34
四、新“人禽之辨” ......................................... 43
五、仁體與時空 ................................................... 52
六、經驗抑或先驗:儒家生生倫理學的自我辯護 ....... 73
七、“積淀說”與“結晶說”之同異 ..................... 87
八、性善論的方法 ................................ 103
九、性善論的原則 .................................. 133
十、麥金太爾解決休謨倫理難題的貢獻與困惑 ............ 147
部之二:發現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 ............................ 158
一、孔孟心性之學的分歧及其影響 .................... 159
二、“古之圣賢無獨指心者” ............................ 168
三、仁性倫理與理性倫理的分野 ....................... 179
四、孟子達成的只是倫理之善 ........................... 192
五、做好“常人” ........................... 204
六、孟子經權思想新說 ............. 215
七、重提孔孟心性之學分歧的現時意義 ............... 237
八、從道德形上學的建構看孔孟的差異 ............... 247
部之三:還原義利之辯的真精神 .............................. 261
一、從義利之辨到理欲之爭 ....................................... 262
二、孟子義利觀的三重向度 ................................... 274
三、義利詮釋中的“串項現象” ........................... 285
四、公與私:義利詮釋中的沉疴痼疾 ................... 298
7
五、孟子之樂的層級性質及其意義 ................ 310
六、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與踐行 ............................ 318
七、王霸之辨正義 ................................................ 339
八、孟子氣論難點辨疑 ........................................ 371
部之四:余論 ................................ ....................... 383
一、論牟宗三性善論研究 ................................ 384
二、牟宗三道德自律學說的困難及其出路 ............. 405
三、“道德他律”還是“道德無力” ........................ 422
四、理性如何保證道德成為可能? ....................... 435
五、道德代宗教——重提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 445
六、論“理性事實”與“隱默之知” ........................ 458
七、《孟子》的誤讀 .......................................... 474
八、腐敗還是苛求? ............... 484
九、《孟子》,是不該這樣糟蹋的 ......................... 498
十、孟子思想的探微與思考 .................... 513
結語:真幸運,我找到了那個神奇的“三” ............ 525
附錄:作者發表的關于孟子的其他文章存目 .........534
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全二冊) 節選
五、仁體與時空 案:本文是在創作《儒家生生倫理學引論》過程中完成的,刊發于《國際孔孟學刊》第2輯(2019),嚴格說不屬于孟子研究系列。將其收錄進來,是因為它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話題,這就是仁和時空的關系問題。歷史上很少有人將仁與時空聯系起來。而根據我的解讀,這種情況將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觀。因為仁由兩個要件組成,一是倫理心境,二是生長傾向,無論倫理心境還是生長傾向都離不開時間和空間,所以仁始終處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的夾角之中。因為時間和空間是變化的,處于這兩個夾角之中的仁自然也是變化的,所以仁是一個不斷流動發展的過程,絕非僵死不變之物。這種新的理解不僅打破了空頭講仁,將仁視為不變實體的陳舊作法,更有助于檢討西方哲學本體觀念的缺陷,在本體論研究上開辟出一個全新的路向。 仁又稱"仁體",是儒家道德哲學的根基,但歷史上很少有人將仁與時間和空間聯系起來,好像這個道德根本與時空無關,完全不受其影響似的。我則認為,如果打破傳統,對仁體進行新的理論解讀,就會看到仁體含有豐富的時間和空間因素。 一、仁與時空的關系未能進入儒家主流視野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復周禮。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些困難使他明白了,人們明明知道禮而不去做,是因為缺少行禮的內在基礎。為此,他付出極大精力創立了仁的學說,將行禮的基礎置于內在的仁上。"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3.3)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后,仁便成了儒家的核心話題之一?鬃*重要的任務是發現仁,倡導仁,仁與時間的關系問題尚未進入其視野。仁字在《論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但其中并沒有與時間性相關的論述。 這種情況到孟子出現了轉變。孟子為解釋仁是何物,來自何方這兩大問題提出了良心的說法,創立了性善論,仁和良心由此成了同等的概念。為了說明性善的合理性,孟子提出了才的說法。才即草木之初,每個人生而有才。因為才是草木之初,所以它自然可以生長。這一說法與端具有同等的意義。端即端倪,意即頭緒。人初生即有善端,順其方向發展,擴而充之,即可成為圣賢,這同草木之初即有參天的潛能,充其發展,即可成為參天之木是一樣的。孟子的這些說法說明,性善論并不是"性本善論","性善完成論",而是"心有善端可以為善論"。在孟子看來,人的良心本心*初只是仁義禮智之端,只有經過擴而充之,才能成為仁義禮智之完成;當然,心的善端也有不斷完善的趨向,只要好好滋養,不去破壞砍伐,*終也可以達到目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性善是一個過程。既然性善是一個過程,那么這個過程就離不開時間。性善論與時間有著天然的關聯。 可惜的是,孟子這一思想沒有引起后人足夠的重視。漢代儒學研究重于注疏,在義理上進展不大。宋明時期,儒學有了很大發展,再次復興。無論是以伊川、朱子為代表的理學,還是以象山、陽明為代表的心學,對孔子和孟子的思想都有推進,將儒學發展到了新的高度。但是,他們都沒有討論過仁的時間性問題,好像仁與時間完全沒有關聯似的。其中,象山的看法*具代表性。關于良心,他有一個很有名的講法,叫做"墟墓興衰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 人見墟墓便興起悲哀之感,見宗廟即興起欽敬之心。這悲哀欽敬之心是千古不磨不滅的。從哲學上分析,所謂"不磨不滅"就是說良心沒有時間性,不受時間的限制,時間對其沒有意義。象山另一段論述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莫不同也"。 千百世之上和之下,圣人的心是同的,理也是同的,時間對其并不構成任何影響。 空間性的情況略有不同。儒家歷史上對于仁和空間的關系曾有所涉及。孟子在談到圣人之異同的時候有這樣一段論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孟子》8.28) 禹、稷、顏回處事方法不同,但道理卻一樣。禹、稷生于清明之世,禹以為天下有被淹溺的,好像自己被淹溺一樣;稷以為天下有挨餓的,好像自己挨餓一樣,所以他們拯救百姓才如此急迫。顏回生于動亂之世,居于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雖然他們的做法有所差異,但心卻是相同的,都得到了孔子的贊許。如果互換位置,禹、稷、顏回的做法也將一致,不會有什么不同,這就叫做"易地則皆然"。孟子這個說法表達了這樣一個道理:圣人所處具體環境不同,面對問題亦有差異,但心是相同的,并無區別。孟子這一思想與其才的觀念并不一致。按理說,既然善端是才,就說明善性是發展的,具有時間性,既然有時間性,當然就有空間性,因為具體事物的時間總是離不開空間的?赡苁鞘艿疆敃r文化地域觀念比較狹窄的影響,孟子沒有將重點放在這里,而是強調良心相同的一面,即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一思想對后人有重大的影響。以象山為例,象山并不關注良心本心的空間差異性,明言:"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在象山看來,不管哪個地方有圣人出現,心的具體表現都是相同的,沒有原則性分別。這個說法表面上涉及仁與空間性的關系,但重點是強調圣人之心不受空間的限制,不受地域的限制,放之四海而皆準。 這種情況到宋明之后越來越嚴重。為了應對佛教、道教的挑戰,宋儒積極努力為自己的學說尋找可靠的形上根據。濂溪的太極圖說,橫渠的氣論,都是沿著這一方向走的,但其標志還應歸于程顥"天理"概念的提出。"明道嘗曰:'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 程顥頗為自豪地這樣講,可見其對這一概念的重視。"天理"概念的提出,是一塊實實在在的碑石,不僅表明儒家形上意識已經十分清晰,而且尋得的結論也非常明確,這就是"天理"。朱子順著這個路線進一步發展,大講"天理",大講"理一分殊",以確立儒家學理的終極根據,協調這個終極根據與具體萬物的關系。三百年后,陽明在成德路線上與朱子的思路有異,但在堅守"天理"至上性這一點上卻并無二致。宋明時期,以"天理"為核心的儒學形上系統已建構完成。 儒家建構自身形上系統有著深遠的意義,因為只有具備了完善的形上根據,其理論才有完整性,才有力量與佛教、道教抗衡。但以"天理"為核心的這套形上理論也隱含著弊端。在中國文化系統中,天居于*高層面,是一切事物的形上源頭,而根據傳統觀念,天并不具有變化性。董仲舒"天不變道亦不變" 的說法*能表達這一思想。所謂"天不變"其實是說天不具有時間性,不受時間的限制。既然如此,作為其賦予之物的以仁為代表的道德根據,當然也就不變,不受時空的限制。這種思想后來漸漸成為一種定式,以至人們幾乎完全忘記了仁還有時間性和空間性這一回事。 在這個過程中王船山的地位較為特殊;趯λ蚊骼韺W的反思,船山從"生"的角度對人性問題進行了新的思考,指出:"天日命于人,而人日受命于天。故曰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命日受則性日生矣"。 這里*值得關注之處,一是重新恢復了性字生的原義,二是強調了性是日生日成的。既然性日生日成,那么當然就有時間性。船山思想廣受學界關注,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但必須看到,船山所論直接針對的是性,而不是仁,盡管二者密切相關,但畢竟不能劃等號。另外,船山"日生日成"這一說法的理論基礎是氣善論, 而從氣的角度很難有力地說明仁之來源。由于這些缺陷,再加上明末清初特殊的思想背景,船山思想的火花閃耀了一下之后很快就熄滅了,未能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近年來,仁學研究有了較大進步,不斷有重要成果問世。 但這些新成果仍然沒有能夠對仁作出系統的理論說明,更沒有將仁與時間和空間聯系起來。
性善之謎:破解儒學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全二冊) 作者簡介
澤波,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早年積十年之力專攻孟子,著有“孟子三書”(《孟子性善論研究》《孟子評傳》《孟子與中國文化》)。后致力于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著有《貢獻與終結——牟宗三儒學思想研究》(五卷本)《解讀》《焦點再議——牟宗三儒學思想幾個有爭議的問題》。近年來從事儒家生生倫理學的建構工作,著有《儒家生生倫理學引論》《儒學譜系論》。另出版有《中國文化之根——先秦七子對中國文化的奠基》,并在《中國社會科學》等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200余篇。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