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康復醫籍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53816
- 條形碼:9787030753816 ; 978-7-03-07538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康復醫籍選 本書特色
本教材具體強調中醫康復的理論以及應用,探究中醫康復學術淵源、整理古代中醫康復學術成就,挖掘傳統康復方法與技術
中醫康復醫籍選 內容簡介
《中國康復醫籍選讀》以我國中醫康復學發展沿革入手,以源流為切入點,挖掘歷代中醫康復學的理論與實踐相關文獻,旨在擴大讀者的知識范圍,培養讀者閱讀古籍能力、提高中醫康復基礎理論水平,豐富實踐知識,內容包括對歷代醫家、道家、佛家、儒家、武術家等康復相關醫經、醫論、醫案文獻典籍的整理與解讀。本書具體強調中醫康復的理論以及應用,如針灸、氣功、推拿等,挖掘中醫康復臨床技術,了解古代中醫康復學術成就,探討中醫康復學術淵源。
中醫康復醫籍選 目錄
**篇 源流篇
**章 緒論 2
**節 中醫康復學概況 2
第二節 中醫康復學思想概要 4
第二章 中醫康復學學術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8
**節 中醫康復學學術思想萌芽時期——先秦時期 8
第二節 中醫康復學學術思想形成時期——漢晉南北朝時期 10
第三節 中醫康復學學術思想成長時期——隋唐五代時期 12
第四節 中醫康復學學術思想充實時期——宋元時期 13
第五節 中醫康復學學術思想成熟時期——明清及近代時期 16
第二篇 傳統康復療法篇
第三章 針灸療法 22
**節 醫經選 23
第二節 醫論選 79
第三節 醫案選 108
第四章 推拿療法 113
**節 醫經選 114
第二節 醫論選 118
第三節 醫案選 150
第五章 傳統運動療法 154
**節 醫經選 154
第二節 醫論選 157
第三節 典籍選 181
第六章 外治法 193
**節 水療法 193
第二節 泥療法 195
第三節 光療法 198
第四節 熱砂療法 201
第五節 冷療法 201
第六節 磁療法 204
第七節 蠟療法 206
第八節 中藥外治法 207
第七章 情志療法 218
**節 醫經選 218
第二節 醫論選 221
第三節 醫案選 223
第八章 其他療法 227
**節 醫經選 227
第二節 醫論選 229
第三節 醫案選 234
第三篇 歌賦、歌訣、節選篇
第九章 歌賦選 240
**節 針灸歌賦選 240
第二節 推拿歌賦選 249
第十章 歌訣選 253
**節 針灸歌訣選 253
第二節 推拿歌訣選 255
第三節 功法歌訣選 258
第十一章 古代典籍康復內容節選 261
**節 康復理法方術補遺 261
第二節 臨床康復補遺 264
全書PPT二維碼 268
全書思考題答案二維碼 268
參考文獻 269
中醫康復醫籍選 節選
**篇源流篇 **章緒論 **節 中醫康復學概況 一、中醫康復學概念 中醫康復學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研究中醫康復學基本理論、診治方法及其應用的一門學科。中醫康復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中醫學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綜合性學科。它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針灸、推拿、導引功法、中藥、飲食、自然療法、傳統物理因子、娛樂、情志等多種方法,針對病、傷、殘者及其功能障礙,進行中醫康復治療的綜合應用學科。數千年來,在歷代醫家的努力下,中醫康復學不斷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傳承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并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一定影響。 《爾雅 釋詁》記載:“康,安也。”《爾雅 釋言》記載:“復,返也。”我國康復一詞合用可見于《三國志 裴松之注》:“康復社稷,豈曰天助,抑亦人謀也。”康復一詞包含了“復原”、“恢復原來的良好狀弁”、“重新獲得能力”、“恢復原來的權利、資格、地位、尊嚴”等意思。《黃帝內經》提出“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 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正式從醫學角度來討論養生和康復問題,提出了養生康復的通則,即調攝精神與形體,提高機體防病機能和適應外界環境能力,避免外邪侵襲。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康復一詞合意多為恢復平安或健康。康復主要是指疾病的治愈和恢復,精神情志及正氣的復原。明代醫書《萬病回春》記載:“復沉潛診視,植方投劑,獲效如響,不旬日而漸離榻,又旬日而能履地,又旬日而康復如初。”清代醫書《續名醫類案》載:“后見少婦大崩不止 如法調理,康復如常。”此外,“康復”還包含有重新恢復參加社會活動能力的意思。如《舊唐書》曾記載武則天病后得到康復:“上以所疾康復,大赦天下 ”宋代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載:“仁宗服藥,久不視朝。一日,圣體康復,思見執政,坐便殿,促召二府。 ” 中醫康復學植根于具有數千年歷史的中醫學,運用的是傳統技術和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中醫康復學又與現代康復醫學相互滲透、相互補充。中醫康復學是應用中醫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有關的科學技術,使功能障礙者的潛在能力和殘存功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學科體系,其目標在于減輕或消除因病、傷、殘者帶來的身心障礙,促進其功能恢復,使之重返生活,更好地回歸社會。 二、中醫康復學發展簡史 中醫康復理論與技術是伴隨中醫學的醫療活動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已有康復醫療活動。歷代有關傳統康復方法的大量學術內容,都散見于不同時期的各類中醫養生、預防和臨床治療書籍中。 中醫康復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雖然遠古社會生產力低下,但是由于人的本能需要,人類已經開始探求祛病延年的方法。舊石器時代后期,火的應用促就了灸、焫、熨等康復治法。到了新石器時代,先人們已能磨制石器、骨器,而且有砭石、石針的應用,人的壽命也隨之增長。同時,先人們有感于自然萬物,天人相應,隨之有了音樂、歌、舞、導引、體育等康復方法的發端。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局面對醫學領域也產生了巨大影響。《黃帝內經》汲取了中國古代哲學、醫學之長,其中的整體觀、辨證觀、經絡學、藏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的論述,構建起中醫康復基本理論體系。在這一時期還形成了一些專門的康復設施,如齊國宰相管仲就設立了康復機構,專門收容聾啞、精神病和偏癱、肢體運動障礙和畸形等殘疾患者,予以康復調治。 漢晉南北朝時期,傳統康復醫學有了較大的發展。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以及華佗五禽戲,動作簡樸,實用性強,對肢體功能障礙者、慢性病患者和老年病患者,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醫圣張仲景傾畢生之精力,總結了我國東漢以前的醫學經驗,其中也包含了康復醫學方面的成就。他提出的辨證論治原則,既是中醫臨床醫學的理論支柱,也是中醫康復學的指導思想。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頻繁的戰爭及較多的疾病、災難推動了康復醫學事業的形成與進步,這一時期出現了較多相關著作,如我國**部針灸專著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抱樸子》,南北朝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等。此外,官方還為殘疾人設立了養病坊。 隋唐五代時期,古人對康復手段的認識得以提高,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臨床康復經驗。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記載了大量的導引術勢。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專列“食治”一門,對康復營養學有較大貢獻。同時,書中還大量收集了針灸、推拿、藥熨、熏洗、敷貼等多種外治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康復治療的手段。唐代王燾所著的《外臺秘要》可看作我國古代中醫康復技術的一部巨著,書中不但記錄了各類傳統康復技術,還記載了康復方法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此外,官方設立的“坊”也逐漸專科化。 宋元時期,中醫康復學學術思想不斷地得到充實。宋朝是我國古代科技和手工業發展的繁榮時期,印刷業、造紙業和制墨業的繁榮使校訂、梳理、注釋和整理古醫籍的工作成為可能,古醫籍得以大量印刷發行。同時,該時期的銅器加工技術又為針灸的發展提供了針具和針灸銅人。針灸康復學在宋元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有聞名國內外的“針灸銅人”以及相關針灸專著。而金元時期,各醫家根據自身的臨床經驗和心得,形成了各家學術流派及中醫學豐富多彩的學術爭鳴局面,充實、豐富了祖國醫學寶庫內容,促進了中醫學術向前發展。此外,官方比較重視康復機構的建設,所設的安濟坊和養濟院可看作古代康復醫養機構。 明清以來,藥物療法、食療、藥膳等方面發展較快。如張景岳的《景岳全書》,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記載了不少康復方藥。老年康復、養生康復、傷科康復、溫病康復得到了發展。針灸、推拿、導引等傳統康復技術也廣泛應用于臨床。如清代吳尚先所著《理瀹駢文》總結了熏、洗、熨、擦、敷、貼、坐、吹等各類康復外治之法,可看作中醫康復技術的另一巨著。此時期,社會康復事業普遍開展,除官方開設之外,民間也自發慈善資助康復機構。發展到近代,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涉及的外治法種類繁多,如中藥外治、呼吸吐納、導引功法、熨法、灌腸、貼敷、刮痧等。同時,張氏堅持匯通中西醫的主導思想,主張師古而不泥古,參西而不背中,為中西醫結合康復夯實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中醫康復學理論與技術的不斷挖掘整理,以及現代康復醫學技術不斷引入,中醫在康復方面的獨*理論和方法得到系統的整理和總結。在學術研究方面,出版了《中國傳統康復醫學》、《中醫康復學》等專著,創辦了《中國康復醫學雜志》、《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等。中醫康復學專業人才(本科、碩士、博士)的培養已納入國家高等教育體系,學術活動蓬勃開展,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現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不同層次的具有我國特色的康復醫療機構,為病傷殘者提供了較好的康復服務。突出和彰顯我國特色的中醫康復學也迎來了大發展時期。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并實施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實現全民健康”、“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和健身體育廣泛開展”、“加強康復、老年病、長期護理、慢性病管理、安寧療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建設”、“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使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獨*作用”、“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以及“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要求,使全體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質量的、可負擔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健康中國作為國家戰略實施,進一步確立了人民健康在黨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等。因此,康復的價值不僅在于改善個體功能,更在于保障人口健康權利。康復不僅是衛生健康的基本任務,而且也正逐漸上升為全人口健康均衡、以人為本賦權等維度的命題。 總而言之,中醫康復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是整個中醫藥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中醫康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即便在現代康復醫學迅速發展的今天,中醫康復學中的針灸、推拿、導引等傳統康復技術,仍為世界康復醫學所矚目。 第二節 中醫康復學思想概要 一、中醫康復學主要內容 中醫康復學既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又具備自身獨*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一)基礎理論 中醫康復學以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神學說等為基礎,在長期臨床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整體康復、辨證康復、功能康復、預防康復以及綜合康復為基本觀點和核心觀念的理論體系。由于中醫康復醫療的對象主要是身心功能障礙者,包括病殘者、傷殘者和各種急、慢性病患者以及年老體弱者,所以中醫康復學理論基礎還應包括病、傷、殘的機理研究,功能障礙評價和分類研究,功能恢復和代償研究,以及康復醫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等。 (二)康復對象 中醫康復學的適用對象是病傷殘諸證患者,主要包括以下四類人群。 1.殘疾者 殘疾者是中醫康復學治療的主要群體,包括肢體殘疾、聽力語言殘疾、視力殘疾、精神殘疾、智力殘疾等。 2. 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等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具有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這類疾病病程進展緩慢,且大多反復發作,造成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易造成傷殘,影響生活質量和勞動能力,且易增加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對于這類疾病患者,既要控制原發病,又要防止和矯正原發病帶來的功能障礙,還要預防原發病的再次發作。 3.年老體弱者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老年人的機體器官功能逐漸衰退,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中醫康復技術具有延緩衰老,改善年老體弱者身體功能狀弁的作用。 4.急性傷病患者 急性傷病突然發病,癥狀各異,其中部分可導致人體功能障礙,如顱腦損傷可導致癱瘓,脊髓損傷可導致截癱等。對于這類患者如果盡早介入康復治療,肢體功能恢復較好。人體各部分的功能障礙,可以通過綜合協調地應用各種措施得到改善或重建。因此,康復治療應在生命體征穩定后盡早開始,不應局限在功能障礙出現之后,而應在此之前就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止殘疾、殘障的發生。在急性傷病患者中,功能障礙已經發生或尚未發生,一旦存在著導致功能障礙的可能性,則要考慮納入康復對象中。 (三)治療方法 在歷代醫家的努力下,中醫康復方法不斷得到補充,其中包括中國傳統運動療法、針灸療法、推拿療法、中藥療法、情志療法、飲食療法、沐浴療法、娛樂療法、物理因子療法等。如傳統運動療法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和改善精神狀弁;針灸推拿能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扶正祛邪,宣行氣血從而治療疾病,促進身心的康復;中藥療法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指導原則,做到辨證施藥;情志療法內外兼修,形神同治,主要用于情志病變的康復;飲食療法利用食物自身的四氣、五味、歸經及升降浮沉等特性進行辨證施食和辨病施食。這些方法都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在數千年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中醫康復治療的基本手段。與現代康復方法相比,中醫康復方法獨具特色且歷經實踐檢驗,為臨床病傷殘諸證選擇和確定*佳康復方案提供了保證。 二、中醫康復學核心觀念 中醫康復學既不完全等同于康復醫學,也不完全等同于中醫治療學,其具體核心觀念如下: (一)整體康復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由臟、腑、經、絡、皮、肉、津、血、脈、筋、骨、髓及精、氣、神等構成的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形”與“神”在生理狀弁下是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的統一整體,以維持正常而協調的生理活動。在病理狀弁下,人體各部分之間往往也相互影響。可見,形神一體觀是中醫康復整體觀的重要體現。同時,人作為自然萬物之一類,與萬物同樣是天地之氣所生,遵循著自然法則與規律。人不僅是自然萬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