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成效與展望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53885
- 條形碼:9787030753885 ; 978-7-03-07538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成效與展望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自2015年起我國開展的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系統介紹其面臨的經濟社會背景、頂層設計與政策體系、治理進程和成效,全面梳理治理技術與應用,選取我國主要流域典型治理工程進行初步總結,同時通過國際上有代表性的先期實踐展現共性問題與特色經驗,并對下一階段我國城市水體治理方向、目標、理念、路徑等提出展望與建議。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成效與展望 目錄
序
第1章 城市黑臭水體問題與影響 1
1.1 城市黑臭水體概述 1
1.1.1 城市黑臭水體定義 2
1.1.2 城市黑臭水體典型現象 3
1.2 城市黑臭水體的形成 7
1.2.1 水體黑臭成因 7
1.2.2 水體黑臭化演變過程 9
1.3 城市黑臭水體的危害與影響 10
1.3.1 環境與生態危害 10
1.3.2 社會與經濟影響 12
1.4 我國城市黑臭水體總體態勢 13
參考文獻 15
第2章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政策體系與發展歷程 18
2.1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驅動因素 18
2.1.1 生態文明發展驅動 18
2.1.2 人居環境改善驅動 19
2.1.3 新型城鎮化驅動 20
2.2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政策體系 21
2.2.1 國家戰略定位 26
2.2.2 行業政策導向 27
2.2.3 城市示范 31
2.2.4 績效評估 33
2.3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階段與特點 34
2.3.1 流域治理與城市水體治理探索階段 34
2.3.2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階段 36
2.3.3 長效保持與全面普及階段 42
2.4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 45
2.4.1 制度體系 45
2.4.2 現場檢查 47
2.4.3 “十四五”工作部署 48
2.5 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成效評估 49
2.5.1 評估指標體系構建 50
2.5.2 評估原則與要點 51
參考文獻 53
第3章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技術與應用 54
3.1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原理與思路 54
3.1.1 水體治理生態學原理 54
3.1.2 水體治理工程學原理 56
3.1.3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思路 57
3.2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技術體系 60
3.2.1 技術類型與選擇 60
3.2.2 陸源污染控制 63
3.2.3 內源污染治理 68
3.2.4 生態修復技術 68
3.2.5 水動力與復氧技術 71
3.2.6 其他技術 73
3.3 城市水體運行管理技術體系 74
3.3.1 城市水體調查與監測技術 74
3.3.2 城市水環境設施運行維護技術 76
3.3.3 黑臭水體治理效果評估技術 78
3.3.4 優化調度與智慧管理技術 81
3.4 城市黑臭水體系統性解決方案 83
3.4.1 黑臭水體治理原則與方案編制 83
3.4.2 黑臭水體治理技術選擇 84
3.4.3 城市水體治理目標可達性評估 89
參考文獻 92
第4章 我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典型案例 95
4.1 長江經濟帶 95
4.1.1 內江市沱江流域 96
4.1.2 重慶市伏牛溪流域 102
4.1.3 武漢市黃孝河機場河流域 108
4.1.4 上海市蘇州河 115
4.2 黃河流域 121
4.2.1 西安市長安區 河 123
4.2.2 濟南市小清河 126
4.3 東南沿海諸河流域 130
4.3.1 福州市龍津陽岐水系 131
4.3.2 廈門市新陽主排洪渠 137
4.3.3 南寧市那考河 143
4.4 珠江三角洲地區 147
4.4.1 深圳市茅洲河 148
4.4.2 廣州市車陂涌 154
4.5 京津冀地區—北運河上游流域 159
4.6 東北寒冷地區—長春市伊通河 172
參考文獻 178
第5章 城市水體綜合整治典型國際案例 181
5.1 英國泰晤士河 181
5.1.1 污染成因 181
5.1.2 治理歷程 183
5.1.3 政策法規 186
5.1.4 技術方法 188
5.2 法國塞納河 190
5.2.1 污染成因 190
5.2.2 治理歷程 191
5.2.3 政策法規 193
5.2.4 技術方法 194
5.3 德國埃姆舍河 195
5.3.1 污染成因 195
5.3.2 治理歷程 196
5.3.3 政策法規 197
5.3.4 技術方法 198
5.4 美國奧農多加湖 201
5.4.1 污染成因 202
5.4.2 治理歷程 202
5.4.3 政策法規 204
5.4.4 技術方法 205
5.5 日本霞浦湖 206
5.5.1 污染成因 207
5.5.2 治理歷程 207
5.5.3 政策法規 209
5.5.4 技術方法 210
5.6 韓國清溪川 212
5.6.1 污染成因 212
5.6.2 治理歷程 213
5.6.3 政策法規 214
5.6.4 技術方法 215
5.7 國際經驗 216
參考文獻 218
第6章 實踐經驗與反思 223
6.1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經驗 223
6.1.1 用好方 223
6.1.2 施好策 226
6.1.3 配好錢 228
6.1.4 治好污 230
6.1.5 護好河 233
6.1.6 管好水 235
6.2 思考與建議 239
6.2.1 思考 239
6.2.2 建議 240
參考文獻 243
第7章 未來挑戰與展望 245
7.1 黑臭水體整治的新挑戰 246
7.1.1 長效保持和長制久清 246
7.1.2 技術體系化和標準化 247
7.1.3 與海綿城市建設協同 247
7.1.4 抓住機會走出國門 248
7.2 未來展望 249
7.2.1 實施系統性的生態治理 249
7.2.2 轉變為以恢復水生態健康為中心 250
7.2.3 挖掘人文和社會價值 251
7.2.4 推動企業和公眾等多主體參與 252
7.3 結語 252
參考文獻 253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的成效與展望 節選
第1章城市黑臭水體問題與影響 城市水體是人居環境質量和居民生活品位的重要載體及保障。而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導致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城市水環境遭受超過其自凈能力的有機污染,產生了嚴重的水環境污染問題,城市水體普遍出現持續性或季節性黑臭現象,顯著影響城市人居環境,加速區域水資源短缺和水生態環境惡化。城市水體黑臭是一種成因復雜的生物化學過程,致黑致臭污染物眾多,發生黑臭的水質與環境閾值條件的時空差異性大。系統分析城市黑臭水體發展歷程與趨勢、危害影響,充分認識城市水體致黑致臭的成因、過程、機制,是科學預警與防控城市水體黑臭的關鍵。本章重點闡述城市黑臭水體定義、水體黑臭現象的特征,總結水體黑臭成因與演變過程,分析其環境與社會影響。 1.1城市黑臭水體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持續加速,城市逐漸成為承載人口和經濟活動的主要空間形式,居民生活污水、工業廢水以及面源污染給城市水環境、水生態帶來重大影響,加之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不足、排水管網效能低下、水體污染影響復雜等多要素疊加,使得城市水體黑臭問題不斷凸顯。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環境意識增強,對人居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體現為對城市水環境更強烈的“美好生活的需要”。2015年4月16日,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首次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列入國家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的目標要求,明確了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的時間表,全國范圍內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由此拉開序幕。 1.1.1城市黑臭水體定義 為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科學指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開展工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于2015年8月聯合印發《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1],明確了城市黑臭水體的定義、分級與判定標準。城市黑臭水體是指城市建成區內,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和(或)散發令人不適氣味的水體的統稱(圖1-1[2])。 這一定義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限定了城市黑臭水體的地域范圍,即位于城市建成區內,一般是指城市建設用地所達到的界限范圍;二是明確了城市黑臭水體的具體表現,即當水體呈現令人不悅的顏色和(或)散發令人不適氣味時,就可以稱之為黑臭水體。從城市黑臭水體的定義可見,城市黑臭水體位于百姓身邊,看得見、摸得著,與百姓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是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需求的關鍵,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推動城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其治理效果關乎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指南》明確,根據黑臭程度的不同,可將城市黑臭水體分為“輕度黑臭”和“重度黑臭”兩級,分級評價指標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還原電位(ORP)和氨氮(NH3-N)四項指標,具體分級標準見表1-1。分級指標主要采用感官指標而非污染物濃度指標,這樣的設置充分體現了水環境改善要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需要廣泛的公眾參與和監督,這與《指南》中“60%的老百姓認為是黑臭水體就應列入整治名單,至少90%的老百姓滿意才能認定達到整治目標”等要求相輔相成。 1.1.2城市黑臭水體典型現象 我國城市水體的污染問題由來已久,尤其在國民經濟社會高速發展時期,受城鎮化、工業化發展影響,百姓身邊的自然河湖、人工河道大多淪為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的納污通道,黑臭河、垃圾河隨處可見,城市水體原有的水資源供給、排水防澇、休閑娛樂、美化環境等功能逐漸喪失,人居環境質量嚴重下降,群眾反應強烈。《中國環境報》于2015年5月6日刊登徐敏、吳舜澤、姚瑞華等行業專家署名的文章《治理城市黑臭水體難不難?》[3]指出,“據不完全統計,浙江垃圾河、黑臭河共計1.2萬公里,約占總長度的10%;江蘇省城市黑臭水體約占河道總數的20%;河南18個城市有34條黑臭河流,占河流總數的56.7%;廣州市黑臭水體約135個,占河涌總數的58.7%”。這一普遍現象被認為是促成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納入《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重要原因。縱觀我國城市黑臭水體發展和治理歷程,較為典型的案例有上海的蘇州河、江蘇的秦淮河、山東的小清河、廣東的河涌水系、河南的賈魯河等。 蘇州河(上海) 蘇州河在上海市內河長約53.1km,流經嘉定、長寧、普陀、靜安、閘北、黃浦、虹口等中心地帶,河面寬度平均50~80m,河口段*寬約130m。20世紀20年代,上海市人口增多,工業化進程加快,河道兩岸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排入蘇州河,黑臭問題開始出現。1949年后,上海市工業進入高速發展期,蘇州河兩岸工廠、居民急劇增多,水污染問題進一步加劇,水體黑臭現象隨后逐漸蔓延至北新涇、華漕等區域;至20世紀70年代,蘇州河全線黑臭,魚蝦絕跡,與上海市的世界大都市形象形成巨大反差。以武寧路橋斷面為例,1992年主要水質指標化學需氧量(CODCr)、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溶解氧分別是158.36mg/L、62.43mg/L、19.93mg/L和1.31mg/L,外灘蘇州河和黃浦江合流交匯處“黑黃分明”(圖1-2[4])。為避免臭味和蚊蠅困擾,上海大廈封閉了所有面向蘇州河的窗戶,而兩岸居民夏天也不開門開窗[5,6]。當時,蘇州河水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了兩岸居民正常生產生活,成為影響上海市水環境質量的主要問題。 秦淮河(江蘇) 秦淮河古稱龍藏浦、淮水,秦代以后改稱秦淮河,南京城依秦淮而建,依秦淮而興。隨著城市發展變遷,秦淮河干流已全部處于南京市中心城區范圍內,河道長35km,流經江寧、雨花臺、秦淮、建鄴、鼓樓5個區。自20世紀末開始,秦淮河一帶水環境問題日漸顯現,城區內河道逐漸失去原有風貌。據文獻[7]記載,2000年初,外秦淮河水系污水總排放量約為3440萬噸/年,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與工業廢水排放量之比約為2.3∶1;到2006年,劣Ⅴ類水質的河道長度約占流域河道總長的30%,南京市主城區、江寧、溧水、句容等地的居民生活污水和工業企業廢水,以及流域內百余萬畝農田使用的化肥、農藥和鄉村工業廢水成為其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秦淮河逐步惡化的水環境嚴重影響了沿岸居民的正常生活和村鎮農業用水。 小清河(山東) 小清河是山東魯中地區重要排水河道,始于濟南市西部,流經濟南、淄博、濱州、東營、濰坊5市(地)10個縣(市、區),全長237km,承擔著防洪、排水、灌溉、航運、養殖等多重功能。小清河流域工業發達、人口集中,是山東省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期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區人口急劇增加,大量工廠依河而建,小清河成了一條開放的排污溝,且由于無清水水源,每年枯水期長達4個月以上,昔日清澈如鏡的小清河變成了一條小黑河、小臭河。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排是小清河黑臭的主要原因[8],1992年小清河上游1940多家企業中有764家企業常年向小清河排放工業廢水,年排放量達1.2億噸;2000年僅濟南段就有約90%的城市生活污水(約1.2億噸)未經處理直接排入小清河,全流域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近3億噸。1996年,小清河流域多個監測點污染物濃度超地表水Ⅴ類水質標準。雖然經歷了1997~1998年流域治理,但污染趨勢并沒有轉變,2001年干流85.7%的斷面屬劣Ⅴ類水平,水體污染嚴重。更為嚴重的是,沿岸地下水也受到污染,兩岸農田減產,群眾健康和經濟利益受到損害。 河涌水系(廣東) 作為經濟、人口大省以及典型南方的豐水地區,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廣東省水環境污染問題也逐漸顯現。居民生活污水、工業企業廢水排放量不斷增長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排水管網短板的矛盾日益突出,“小、散、亂”企業作坊污廢水、垃圾以及養殖廢棄物直排的問題普遍,加之沿海地區感潮頂托影響,城市水體發黑發臭問題更為顯著。其中廣州、深圳、汕頭、東莞等經濟較發達城市尤為嚴重,如圖1-3所示的嚴重污染的深圳茅洲河。根據文獻[9]記載,“1995年珠江三角洲30條主要河流的水質斷面監測結果顯示,城市河段污染嚴重,東莞運河、深圳河已經達不到Ⅴ類水平。”2000年刊登在《環境》上的一篇文章[10]指出,“目前全省江河、入海河口近岸海域和流經城市的河段水污染均呈加重趨勢 而珠江廣州河段及河涌、深圳河、觀瀾河、江門河、江門天沙河、佛山汾江河、中山岐江河、淡水河、小東江、楓江、練江等水質均受到嚴重污染,問題突出。” 賈魯河(河南) 賈魯河是淮河支流沙潁河的支流,發源于新密市,向東北流經鄭州市,至市區北郊折向東流,經中牟入開封,過尉氏縣、扶溝縣后至周口市入沙潁河,*后匯入淮河,全長255.8km。作為河南省內除黃河外流域面積*廣的河流,自20世紀90年代起,賈魯河就一直存在水環境污染和水體黑臭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工農業發展和人口增加,流域污水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趨勢,尤其是鄭州市內河段,大量生活和工業污廢水經索須河等多個支流*終進入賈魯河。2007年上半年監測數據顯示,索須河八仙橋、賈魯支河107國道橋、七里河入東風渠處、賈魯河干流中牟陳橋、東風渠干流107國道橋5個控制斷面的氨氮濃度變化范圍分別為9.1~58.5mg/L、27.2~42.2mg/L、40.4~41.6mg/L、25.0~38.8mg/L和13.6~48.2mg/L,已遠超劣Ⅴ類水平,是名副其實的城市黑臭水體(圖1-4)。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