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大家美育課:昆曲之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95128
- 條形碼:9787544795128 ; 978-7-5447-951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家美育課:昆曲之美 本書特色
詳述昆曲的起源與發展,分析經典戲文與唱段 悉數晚明的文人與文化,領略非遺經典之美蘊 名家云集,顧春芳、劉禎、葉長海等10位知名學者與藝術家帶你領略昆曲之美;10堂課,講透昆曲的方方面面。 書中收錄38幅昆曲劇目版畫與影印本黑白插圖,以及13幅精美彩插,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昆曲尋美之旅。 厘清“中國非遺之首百戲之祖”昆曲藝術的起源與發展,鑒賞名家名曲經典戲文,盡顯中華傳統文化之意蘊。
大家美育課:昆曲之美 內容簡介
“中國非遺之首百戲之祖”昆曲藝術不僅是民族的優秀傳統藝術,承載著美的追求和思考,也是一個走向世界的**品牌。本書主要作者有顧春芳、劉禎、葉長海等戲曲研究專家,從“昆山腔的起源”、“魏良輔對昆山腔的改造”、“昆曲演唱”、“經典戲文分析”、“昆曲傳奇的人文之美”等多方面方面描繪昆曲的美感特性,詳細介紹了昆曲演出歷史、昆曲與晚明文化、昆曲與文人文化等,并分析《西廂記》《長生殿》《桃花扇》《牡丹亭》等經典名作,旨在拉近昆曲藝術和大眾的距離。書中配有古樸典雅的彩色和黑白插圖,充分展示了昆曲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之美的意蘊。
大家美育課:昆曲之美 目錄
大家美育課:昆曲之美 節選
**章 ??昆曲藝術之美 顧春芳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昆曲是我國*古老的戲曲形式之一,被譽為“百戲之祖”,許多地方劇種都受到過昆曲藝術的影響。昆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是中國藝術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戲劇家,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漁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杰出代表。 這一章將會從四個方面對昆曲的美感和特性進行簡要的介紹。首先是昆曲聲腔的起源,昆山腔是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中國戲曲中影響*大的聲腔劇種,早在元末明初(大約14世紀中葉),昆山腔已經作為南曲聲腔的一個流派,在今天的昆山一帶產生了。 魏良輔在《南詞引正》中這樣描述: “腔有數樣,紛紜不類……惟昆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旙綽所傳。元朝有顧堅者,雖離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辭,善作古賦。擴廓帖木兒聞其善歌,屢招不屈,與楊鐵笛、顧阿瑛、倪元鎮為友,自號風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風月散人樂府》八卷,行于世。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昆山腔之稱。”這里提到的楊鐵笛就是鐵崖詩派的楊維楨,倪元鎮就是大畫家倪瓚。《南詞引證》中還提到當時南方地區除了昆山腔之外,還有海鹽腔、余姚腔、弋陽腔、杭州腔等南曲聲腔。而其中昆山腔、海鹽腔、弋陽腔、余姚腔被稱為南曲四大聲腔,在昆山腔興起以前,海鹽腔的影響比較大。徐渭在《南詞敘錄》中說: “惟昆山腔止行于吳中,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聽之*足蕩人。”徐渭的這段話也說明了昆山腔雖然非常優美怡人,但它的流行“止行于吳中”,到了萬歷年間才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的地區,后來流傳到了北京,這樣昆山腔便成了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大的聲腔劇種。 所以說,昆山腔的形成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當時昆山地區的經濟繁榮,明代蘇州下轄七縣一州,是全國屈指可數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人文淵藪之地。二是唐宋以來,昆山本地已流行著各種歌舞技藝,特別是魏良輔還提到唐代宮廷樂師黃旙綽因為“安史之亂”逃亡到了昆山一帶,并在那里傳藝,宮廷雅樂得以在民間傳播。三是北曲的逐漸衰落以及南曲的崛起,而南曲崛起,很大的原因在于顧堅、楊維楨、倪瓚等文人的參與,還包括昆山腔崛起前的吳中曲派中的祝希哲、鄭若庸等人,以及后來的“吳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等文士與文人的參與。文人的參與,對昆山腔的發展,特別是在明初特定的政治歷史條件下,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昆山腔一度被稱為水磨調,為什么會被稱為水磨調呢?主要因為其曲調清麗婉轉,精致纖巧,中和典雅。余澹心在《寄暢園聞歌記》中曾說道: “良輔初習北音,絀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鏤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說的是魏良輔為了鉆研南曲,十年不下樓,終于琢磨出一套新的昆山腔的演唱技巧。 沈寵綏在《度曲須知》中提到過魏良輔對昆山腔的改造,他說: “盡洗乖聲,別開堂奧,調用水磨,拍捱冷板……”魏良輔在嘉靖中晚期完成了對昆山腔的改造,使其成為正宗的昆山腔并延續了六百余年,昆曲也被譽為百戲之祖。 那么魏良輔究竟對昆山腔做了哪些改造呢?可以說沒有魏良輔對昆山腔的改造,就談不上今天的昆曲之美。魏良輔是昆曲藝術走向成熟的關鍵人物,后人尊其為樂圣。魏良輔字尚泉,生于弘治二年,是太倉人。但也有學者認為,他原籍江西,后來寓居太倉縣。他嫻通音律,酷愛唱曲藝術。他對昆腔的改造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貢獻: **,調理腔調和語音的關系;第二,完善和提升曲調的音樂性;第三,兼容并蓄,熔南北區為一爐;第四,完善伴奏場面和樂隊編制。 首先,我們簡單介紹魏良輔如何調理腔調和語音的關系。關于南曲的淵源,徐渭在《南詞敘錄》中認為南曲是“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本無功調,也談不上什么節奏,只是市井村坊流行的小曲,依照“歌永言、律和聲”的古代詩歌與音樂傳統的要求,這樣的村坊小曲難登大雅之堂。魏良輔聲腔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理順腔調和語音的關系,使字音有腔調,字腔和聲腔能夠保持和諧,為此他提出了水磨調的審美標準。他說,曲有三絕: 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也就是說唱曲有三大訣竅,**是字的發音要清晰,第二是腔調要純正,第三是節奏板眼要準確。“曲有三絕”指的就是字腔板三方面的審美標準。魏良輔制定昆山腔腔格的主要語言,依據的是蘇州話,蘇州話是吳儂軟語的典范,語言本身就具有音樂性。他將字清列于三絕之首,認為五音以四聲為主,四聲不得其主,則五音廢矣,所以對字音必須逐一考究“平上去入”。有些字宜于唱平聲,平聲又分為陰陽兩類;有些字宜于唱仄聲,仄聲也分“上去入”,不照規矩唱就會“拗嗓”。所謂拗嗓就是字音與樂音不協調,字清腔純板正的音樂學意義的追求和規范,使得昆山腔盡洗“乖聲”,超越了俗樂和雅樂的鴻溝,成為文人樂于接受的藝術形式。 總之,南北曲字音的問題是非常復雜的曲韻問題,魏良輔做了開拓性的工作,后來經過沈璟、王驥德等人的研究,一直到清代沈乘麐《曲韻璃珠》的出版才基本上塵埃落定。 魏良輔改造昆山腔的第二個方面是完善和提升曲調的音樂性。昆曲曲調的音樂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板眼和腔調。魏良輔認為,“惟腔與板兩工者,乃為上乘”。專于腔調而不顧板眼,或者專于板眼而不合腔調的都脫離了唱曲的要義,魏良輔改革后的昆山腔的板眼格式非常嚴格,每一曲牌的拍數,每一唱字的位置,以及曲牌之間的銜接都有嚴格的規矩,比如《牡丹亭??游園》共有六支曲牌,除引子、尾聲用散板之外,四支上板曲依次為: 【步步嬌】【醉扶歸】【皂羅袍】【好姐姐】。【步步嬌】【醉扶歸】是一板三眼帶贈板的極慢板。【皂羅袍】和【好姐姐】是一板三眼不帶贈板的慢板,魏良輔以協調曲詞和聲腔的關系作為切入點,以腔板兩工為目標,把昆山腔改造成為紆徐婉轉、細膩清雅的聲腔藝術。沈寵綏在《度曲須知》中稱贊這種昆腔新聲,說其“功深熔琢,氣無煙火,起口輕圓,收音純細”,真是很好地概括了昆曲聲腔的美感特點,所以內行欣賞昆腔,不能光聽嗓音是否響亮,而是應該講究聽曲不可喧嘩,聽其吐字、板眼、過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不可以喉音清亮,便為其擊節稱賞。這段話告訴我們先分辨過腔是否得宜,然后才能分辨出唱者水平的高低。所以欣賞昆曲大致需要一種欣賞水墨畫一樣的心態,就像在筆墨間品味出深摯的意趣一樣。 一般來說,老師只能教授*基本的昆腔的規范,至于如何達到*高的演唱和表演境界,就只能依靠演員的天賦和悟性了,這并非老師可以教會的。魏良輔改造昆腔的第三個方面是兼容并蓄,熔南北曲為一爐。我們知道,北曲的風格以遒勁為主,南曲的風格以委婉為主。魏良輔說: “北曲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故詞情多而聲情少;南曲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故詞情少而聲情多。”這是對南北曲差異的令人驚訝的分析。魏良輔早年學過北曲,后來專攻南曲。北方人學好南曲不容易,南方人學北曲有時候也是吃力不討好,要把南北曲的優點融合在一處,各取其長并非易事,魏良輔是在北曲昆唱的基礎上推動并*后完成南北聲腔的融合的。 他走了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呢?簡單來說,魏良輔采用的方法是以基本成形的昆山腔曲唱規范來指導北曲的演唱,同時巧妙地保留了北曲在昆山腔之前的主要聲腔特點,為了實現南北相融,他虛心請教南北曲的各方行家,身邊也曾聚集了張梅谷、謝林泉等優秀的樂師,他甚至還把女兒嫁給了當時因獲罪而從北方發配到太倉縣的一個犯人,這個人名叫張野塘。他為什么要把女兒嫁給這樣一個人呢?因為張野塘不是一般人,此人精通北曲,而當時在昆山一帶還沒有如張野塘這樣精通北曲的演唱和曲學的人。為了認識他,魏良輔曾經專程去聽張野塘唱曲,一連聽了三天三夜,對他大加贊賞,不僅和他結為知己,還把女兒嫁給了他,為的是能夠和他日夜切磋南北曲的融合問題,*終魏良輔在成功構建南北通用的曲率和曲唱規范的同時,保留了南北兩大曲樂體系各自的聲腔特點和演唱風格。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南曲不可雜北調、北曲不可雜南字,也就是讓南北曲保持各自的語音規范,而北曲風格的融入,使柔緩清雅的昆腔,也可以表現英雄意氣和陽剛之美,大大增強了昆腔藝術的表現力,為昆腔進一步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奠定了基礎。 第四個方面是對于伴奏場面和樂隊編制的完善。明代中葉以前,南曲演唱主要采用徒歌的形式,不用絲竹伴奏,樂隊編制并不講究,其他聲腔,比如海鹽腔、弋陽腔、余姚腔也基本不用管弦樂伴奏,而是主要通過鼓板和鑼鼓控制演員的上下場。魏良輔對于昆山腔的改造,沈寵綏在《弦索辨訛》一書中說得很清楚: “昆山有魏良輔者,乃漸改舊習,始備眾樂器而劇場大成,至今遵之。”魏良輔制定的曲唱規范沿用至今,足見其科學性。魏良輔是如何完善樂隊的呢?昆曲演唱用哪些樂器來伴奏呢?北曲伴唱多用弦索,也就是說當時北曲主要采用的伴奏樂器是弦索一類的樂器,而魏良輔沒有直接把當時北曲的伴奏方法移植到南曲中來,他抓住伴奏的兩大功能進行了樂隊的改制: 一是控制節奏,二是襯托旋律。他把控制節奏的任務交給鼓師,鼓師左手執拍板,右手執鼓簽,鼓師居于樂隊的核心,類似于樂隊指揮,由鼓板控制演出的進程又根據南曲聲腔柔緩自由的特性,把主奏旋律的任務交給笛子、簫一類的樂器,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昆曲表演,主奏樂器不是琵琶等弦索類樂器,而是曲笛、笙簫等竹管樂器。昆班中優秀的笛師因為會的曲子很多,所以他們還常常為演員教曲說戲,輔導他們的演唱,魏良輔也沒有完全取消弦索類的樂器,并對弦索類的樂器進行了改造,出現了專門用于昆腔伴奏的曲弦和只有兩弦的提琴,為弦索在昆腔中的作用保留了一席之地。自此,他為昆唱的實踐和曲學的*終完善明確了正確的方向,也確立了他自己樂壇至尊的地位。
大家美育課:昆曲之美 作者簡介
顧春芳,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劉 禎,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 周 秦,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葉長海,上海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傅 謹,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張燕瑾,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專家 周育德,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 叢兆桓,國家級“非遺”文化昆曲傳承人 陳 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孔愛萍,昆曲表演藝術家 【主編簡介】 葉朗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顧春芳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學、戲劇學、電影學。主要學術著作有《戲劇學導論》《呈現與闡釋》《意象生成》《她的舞臺》《戲劇交響》等,著有傳記《我心歸處是敦煌》《契訶夫的玫瑰》,兒童文學《敦煌靈犬》,詩集《四月的沉醉》等。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