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杭州市文聯文藝精品工程扶持項目:杭州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13744
- 條形碼:9787522513744 ; 978-7-5225-1374-4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杭州市文聯文藝精品工程扶持項目:杭州傳 本書特色
1.一本《杭州傳》在手, 閱盡 明秀月影中雍容閑雅的歷史文化名城、 春風流水中劈波斬浪的創新活力之城、 空濛山色中別有洞天的生態文明之都、 杭州的5000年建城史,8000年文明史。 2.透過杭州這座文化名城的歷史變遷,可以窺見眾生的悲歡與離合; 擁抱這座現代都市的創新活力,可以觸摸到她的躁動與激情的脈搏; 品味這座富庶之城的風物之淳美,還可以共享生態文明之碩果。 這部杭州之傳,讓你讀懂一座城。
杭州市文聯文藝精品工程扶持項目:杭州傳 內容簡介
《杭州傳》是杭州市文聯文藝精品工程扶持項目。 本書以飽含激情的筆觸、寬闊的視野、眾多的人物描寫、感人的故事、豐富的細節,書寫了杭州8000年的文明史、5000年的建城史,再現了曾經的吳越國與南宋都城的舊貌,展現了西湖、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三大世界文化遺產的前世今生和靈魂。透過這座文化名城的歷史變遷,可以窺見眾生的悲歡與離合;擁抱這座現代都市的創新活力,可以觸摸到她的躁動與激情的脈搏;品味這座富庶之城的風物之淳美,還可以共享生態文明之碩果。這是迄今首部杭州之傳,讓你讀懂一座城
杭州市文聯文藝精品工程扶持項目:杭州傳 目錄
序 言 八百里湖山
**章 5000年曙光一晨間
第二章 一個天堂里的雙城記
第三章 湮沒的宋韻輝煌
第四章 穿梭在歷史文化時空
第五章 一條大河里的天城
第六章 龍井,從來佳茗似佳人
第七章 風物長宜放眼量
第八章 西溪且留下
第九章 浸透著江南韻味
第十章 厲害,38歲的活力城市
第十一章 撐起“愛情之都”天空
第十二章 城市的企業家精神
第十三章 擁江,不只是多一個選項
第十四章 走向世界的遼闊
第十五章 站在未來城市門檻
外 一 章 杭州一家人
后 記 發現真實歷史與現實真實
杭州市文聯文藝精品工程扶持項目:杭州傳 節選
第三章 湮沒的宋韻輝煌 在我國,大凡建過古都的地方,不是風水寶地,就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讓人天生有一種優越或嫉妒。為何南宋都城卻是一個例外? 的確,杭州是歷史印記*少的古都,沒有西安那樣令人仰慕的大雁塔和兵馬俑,沒有北京那樣雄偉的長城和故宮,也沒有南京誘人的明長城和夫子廟。 時下的杭州,僅剩下皇城、太廟、御街等幾處遺址而已。原來說臨安的吳越錢王墓保存得較好,沒想到2021年被人從眼皮下盜墓掏空。更可憐的是,地處紹興的宋六陵,也僅留下一片凄美的茶園與幾棵過于蒼老的古柏。 有人經我這么說,忙問這是咋回事?我兩手一攤說,或許誰也說不清,道不明。 一個美麗江南天堂的杭州,你說絕佳美人也好,你說傾國傾城也罷,不知得罪了誰,把一代南宋王朝打入冷宮,什么皇家的尊嚴也統統掃地出門,難道歷史本就這么殘酷? 如果要怪,就怪南宋自己吧!誰讓他把都城建得匆匆,使得許多人對他這段歷史指手畫腳;又是誰讓他消逝得也匆匆,一把大火將整個都城燒成灰燼,使得宋韻成了*后湮沒的輝煌—— 1 說起宋韻光芒,對杭州人來說,必須從吳越王朝說起。沒有錢王歸宋,杭州會有陷入戰亂的危險,至少杭州要比人家落后三五十年。 為了表達感激,為紀念五代時吳越國三代五王,杭州人在西湖邊上專門修建了錢王祠。每次走到那里,我一定要跑進去磕幾個響頭。 自10世紀初,中華大地上開始了一段大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勢力此起彼伏,其中以吳越國統治時間*長,此下經濟也*繁榮。 當時吳越建都杭州,本想與中原有一拼。想不到,吳越國王錢俶到*后,卻主動向大宋納土歸服,“善事中國,勿以易姓廢事大之禮”。錢王歸宋,應該說對中國江南是一個驚天動地之舉,既保護吳越百姓免遭滅頂之災,又進一步夯實了杭州經濟向上的基礎。 還是要問,錢王歸宋到底是怎么回事?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吳越國由錢俶的祖父錢镠創建,建都臨安,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浙江、上海全境,江蘇自鎮江以東地區及福建東北地區。自唐末天下大亂以來,戰火連天,生靈涂炭,臨安人錢镠為保護家鄉,便組織義軍,占兩浙之地,號封吳越王。 當時,竊據四方的割據勢力,有的名義上尊奉中原,暗地里卻圖謀獨立;有的則包藏禍心,企圖擴張勢力、侵擾中原。只有吳越錢王一脈,始終堅持“尊王一統”“善事中國”的正統思想。他始終把中原王朝視為至高無上的正統君主,把自己的吳越國看作是中原王朝治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翹首北望,期盼著中原局勢一旦穩定,自己便率民回歸。 直至臨終之際,盼歸如渴的錢镠給子孫留下遺愿:“凡中國之君,雖易異姓,宜善事之。要度德量力,而識時務,如遇真主,宜速歸附。圣人云,順天者存。又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 此后吳越四代國王皆尊此祖訓,一邊向中原稱臣納貢,從經濟上支持中原的發展;一邊等待中原政局穩定,并默默地做好了納土回歸的準備。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接續正朔,迅速開啟了統一天下的步伐。974年,大宋攻滅南唐,南唐北接中原,南鄰吳越,在宋唐對戰中,吳越國的態度至關重要。為爭取吳越國,南唐李煜親筆致書錢俶:“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酬勛,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李煜想以王權富貴拉攏錢俶,錢俶仍不為所動,以統一大義為重,以個人權位為輕,不僅沒有出兵援救南唐,反而遙遵大宋旨令,派出精銳,夾擊南唐,為天下一統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隨著南唐滅亡,宋太祖邀請錢俶進京。錢俶心里早就抱定了回歸中原的主意,欣然率領妻子孫氏、兒子錢惟濬等親族入宋,并獻上厚重的貢品。宋太祖以殊禮相待,劍履上殿,書詔不名,并賜錢俶之妻孫氏為“吳越國王妃”。宋朝官員反對,認為異姓諸侯王之妻不可獲得“妃”的封號,宋太祖執意賜號,并說:“行自我朝,表異恩也。” 在文武百官的勸阻聲中,宋太祖仍深信錢王的一片赤誠真心,毅然決定送錢俶回國。臨行之前,太祖回贈吳越國大量重禮,并密賜錢俶一個黃錦匣,令他待離京30里后,屏退左右,開匣密觀。錢俶依令開匣一看,密密麻麻,都是宋臣請求扣留錢俶的奏章。他頓時淚流滿面,始知太祖信任之堅、情誼之厚,從此歸服之心愈切。 太平興國三年,錢俶第二次入宋朝覲,見大宋文治武功,臻于鼎盛,鐵桶江山,固若金湯。他深知天下統一的大勢已定、回歸中原的良機已來。 陌上花開,或可緩緩而歸;然投靠明主,又豈容再待時日?為了天下的太平、為了祖宗的遺愿,他毅然放棄吳越王位,將錦繡山川和兵甲將士,全部進獻給宋朝,實現了和平回歸。 吳越的和平回歸,既是民族的大義,也是歷史的必然。吳越與大宋,同文同種,同是一個民族,本就是一家人。從錢镠開始,吳越三代五王,一直奉中原為正統,就是盼望著平穩回歸那一天。吳越歸宋,不存在民族問題,避免了同室操戈的慘劇,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由于和平回歸,吳越軍民無一人死傷,百姓安居樂業,朝野上下一片歡喜,也使得杭州進入了長達千年的歷史興盛期。在隋代以前,當時名為錢唐的杭州只是一個山村小縣。至隋代,“杭州”之名**次出現,至唐代時杭州逐漸發展成東南名城,但其繁華程度始終遠遜于金陵。五代時,由于數代錢王的苦心經營,杭州已繁花似錦,別具風神。 錢王在政治上堅持“善事中國”,為支持中原水運,推動貿易發展,他將杭州打造成一座花團錦簇的名城。至大宋統一天下之際,金陵由于南唐的負隅頑抗而備遭浩劫,揚州、洛陽等地也因割據勢力的爭權奪位而殘破不堪,只有杭州,不僅免遭戰火,而且入宋以后在錢糧賦稅、取才錄士等方面都始終得到了特殊優待,“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從此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南**州”。 對于錢王歸宋,宋太宗也深念其功,因此申誓于山河,發誓永保錢氏子孫富貴。錢俶本人獲得空前的禮遇,隨錢王入京的3000余名錢氏親族,宋太宗讓他們自擇其官,不少人出任節度使、觀察使、尚書、將軍,甚至當上宰相,被授予官職者上千人,不愿任職工作的也都獲得厚賞。錢俶子孫多人成為“尚公主”的駙馬,趙、錢二族通婚不斷。 正因為有了錢王歸宋,中華兒女避免了一場同室操戈的慘劇,兩浙百姓免遭戰火之苦。直到今天,當我們翻開形成于宋初的《百家姓》,朗朗上口的依然是“趙錢孫李”,“錢”能位列姓氏之第二,顯現的是百姓對錢王大功的感激之情。千百年來,錢氏家族福澤深厚,長盛不衰,輩出英才,如近現代的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錢鐘書、錢穆,等等。 以我一孔之見,恐怕錢镠才是百姓心中的英雄,一個保境安民“茍且偷安”的君王,比起秦皇漢武那樣雄才大略的雄主,可能百姓還是更喜歡錢王這樣的“市井之臣”,對不對?
杭州市文聯文藝精品工程扶持項目:杭州傳 作者簡介
張國云,中國作協會員,工商博士、哲學博士、研究員。 已出版文學類青藏三部曲《我的藏區生活》《生命在無人區》《一家人的朝圣》,企業三部曲《企業紀》《資本紀》《智能紀》等近30本。 已出版經濟類金融三部曲《金融戰國時代》《金融的十九張面孔》《金融的十九個棋局》,服務業三部曲《服務崛起》《生產服務》《服務時代》等30多本。 有作品列入大學語文課本。曾獲得第六屆冰心散文獎,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四次浙江文學獎,中國時代藝術文學貢獻獎,被譽為全球高海拔4500米以上“生命禁區”寫書第一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