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時代蕪湖創新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660854
- 條形碼:9787567660854 ; 978-7-5676-608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時代蕪湖創新故事 內容簡介
為推進蕪湖城市軟實力建設,挖掘傳承地域特色文化,厚植城市內涵底蘊,本書立足蕪湖創新實踐和創新成就,總結蕪湖創新的典型做法和經驗,重點從制度理論、經濟建設、文化繁榮、社會治理、生態建設等重要領域為著力點,以奇瑞、海螺、美的、格力等重點企業的創新實踐為根基,深入挖掘弘揚蕪湖創新文化和創新精神,充分展現蕪湖人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的創新成就和創新實踐,服務全市“雙招雙引”中心工作和吸引創新人才,進一步擦亮蕪湖“創新”名片,探尋蕪湖的創新密碼。
新時代蕪湖創新故事 目錄
一、逐夢年代(20世紀90年代)
二、艱難創業(1995-1999年)
三、快速發展(2000-2003年)
四、荊棘載途(2004年)
五、新的崛起(2005-2007年)
六、轉型試水(2008-2010年)
七、背水再戰(2010-2017年)
八、圓夢新時代(2018年至今)
從“傻子瓜子”到“三只松鼠”
一、一代偉人鄧小平與蕪湖的“傻子瓜子”
二、沒有小平同志,就沒有民營經濟的今天
三、從“吃得飽”向“吃得好”邁進
四、追求品質,促進企業綠色發展
五、“三只松鼠”的紅色文化根系
大江之畔吹響金色海螺
一、技術創新40多年鵬程萬里
二、綠色蝶變突破邊際扶搖直上
三、戰略突破絕云氣負青天
四、組織變革高擎黨建大旗鑄根魂
蕪湖起飛錄
一、飛天夢想落地成真
二、灣j止智造唱響中國
三、乘勢而上謀劃未來
比亞迪回家的故事
一、柴門貴子無為英才
二、濃濃家鄉情拳拳赤子心
三、好事多磨終成事佳期難得自有期
四、瞬間觸動重回故土
五、試水無為無為速度
六、引鳳還巢加快發展
蕪湖機器人家族不得不說的故事
一、被“逼”出來的“中國造”
二、機器人家族人丁興旺
三、“走出去”到歐洲“結親”
四、機器人在與技術工人搶飯碗嗎?
五、上海科創板成功上市
六、機器人與人類共成長
打造一座方特成就一城傳奇
一、從無到有悄然崛起
二、從“東方迪士尼”到“東方奧蘭多”
三、深耕“文化+科技”打造動漫IP
四、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力量
……
蕪湖雕塑公園成長記
打造宜業之城的蕪湖密碼
蕪湖“紫云英”的春天
管好村級微權力推動基層大治理
從“一米陽光”看蕪湖社會治理創新
融動未來
共讀“蕪湖書房”品味“書香蕪湖”
青山碧水醉美蕪湖
“雙聯雙應”基層治理創新蕪湖模式
后記
新時代蕪湖創新故事 節選
《新時代蕪湖創新故事》: 一、柴門貴子無為英才 無為市,是一個英雄輩出、文脈源遠流長的地方。在這里發展壯大的新四軍第七師金戈鐵馬,縱橫大江南北。這里曾涌現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瀾、擂鼓詩人田間等仁人志士。這里誕生出兩位“七一勛章”獲得者——“渡江英雄”馬毛姐和人民音樂家呂其明。 王傳福就出生在這片紅色熱土上。他的父親是一名技藝出色的木匠,曾擔任過大隊書記,一家人以木工手藝活為生。他排行老七,有5個姐姐、1個哥哥和1個妹妹。雖然家里有時吃不飽飯,但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也其樂融融。 平靜的生活因父親病逝而被打破,家境也由此急轉直下。有父親就有依靠,就有溫暖;失去了父親,一家人就失去了靠山。王傳福的5個姐姐先后出嫁,妹妹被寄養,而哥哥王傳方不得已輟學,開始打零工賺錢養家。王傳福、王傳方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的不易,讓王傳福比同齡人更懂得要用功讀書,在為民小學讀書時,村里老人凌井村現任書記朱克宏回憶說,王傳福小時候和村里孩子一同上課、玩耍,但他考試時總比別人成績好,屬于天資聰穎型。 屋漏偏逢連陰雨。兩年后,王傳福在檀樹初級中學即將參加畢業考試時,他的母親又撒手人寰。再次遭受失去至親的悲痛,又因畢業考試缺考兩門課程沒有考上當時包分配的熱門中專,王傳福連遭打擊。 禍兮福之所倚。也許正因為沒有上中專,王傳福才會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否則,他可能會被湮沒在平凡的生活中。當時,面對家庭的困難,王傳福繼續學習的念頭有所動搖,此時哥哥王傳方卻鼓勵他:“再苦再累也要讀書,只有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 1980年,王傳福就讀于無為二中。進入高中后,王傳福開始了住校生活。學業上的困難沒有擊敗他,但有時候“一文錢難倒英雄漢”。每個月末,王傳方的妻子、王傳福的嫂子張菊秀都會給他10元生活費。可有一次,家里實在沒有錢,嫂子挨家挨戶湊到4元多錢交給王傳福,讓他不至于在學校餓肚子。高中老師曾提及他,感慨地說:“王傳福是我教過*努力的學生之一,他每天只睡幾個小時。”王傳福發奮讀書,1983年他以全校**名的成績考上了位于長沙的中南礦冶學院(現為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系,成為當年無為二中唯一考上大學的理科生,也由此成為村里人的驕傲。從此,王傳福由“柴門”成功躍入“龍門”。 長兄如父,長嫂如母。王傳福能夠考上大學,離不開哥哥和嫂子的全力支持。王傳福上大學那天,哥哥將結婚時戴的一塊上海牌手表送給他,嫂子變賣了具有紀念價值的嫁妝——一對金耳環,并將所得全部給他交了學費。后來,王傳方為了更好地照顧千里之外的弟弟,又把家搬到了弟弟的大學所在地長沙,在學校門口擺攤售賣無為板鴨等。 1987年7月,21歲的王傳福大學畢業后進人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攻讀研究生,他把時間和精力投入電池研究中去,1990年畢業后留院工作,工作的第二年,就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一職,是當時單位里*年輕的副處級干部。 至此,對于蕓蕓眾生而言,也許可以躺平了,但王傳福勇于走出舒適區,經歷了人生三次大轉身。每一次轉身,事后證明他的判斷都是正確的。 **次大轉身,下海經商。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王傳福為公司總經理。深圳地屬改革開放*前沿,當時很多人在用“大哥大”,售價高達上萬元,而里面的一塊電池就賣到上千元,而電池,恰好是王傳福的研究專長。更令他振奮的是,在那個時期,世界電池制造大國日本宣布放棄鎳鎘電池的生產制造,這對中國而言是一塊“大肥肉”。王傳福想扔掉手中的“鐵飯碗”下海經商,對于這個舉動,兄嫂勸,表哥呂向陽也勸,但王傳福沒有退縮。*終他得到兄嫂支持,呂向陽也在王傳福融資無路的時候借給了他250萬元的創業基金。1995年辭職后,王傳福創辦比亞迪公司并進入電池領域。歷經與三洋、索尼、富士康商海之戰后,比亞迪公司于2003年成長為全球第二大充電電池生產商,王傳福成了“電池大王”。中國香港風險投資公司匯亞集團董事兼常務副總裁王干芝評價說:“王傳福是我見到少有的非常專注的人,他大學學的是電池,研究生學電池,工作做的還是電池。”正是因為長期專注于電池領域,他才能做出成果。“技術為王,創新為本”,一直是比亞迪公司堅守的理念。 第二次大轉身,跨界汽車制造。2003年1月23日,比亞迪集團旗下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以2.54億港幣(2.69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了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77%的股權。消息傳開,質疑聲四起。有人質疑,為什么外行人要造汽車?為什么不深耕電池行業,不進軍手機、電動車行業?有的基金經理甚至威脅王傳福,如果不聽勸阻執意收購,就將拋售比亞迪的股票。計劃宣布的第二天,比亞迪開市就迎來了基金經理的“洗倉”,股價從18元急跌至14.45元。王傳福曾說:“業界也有一句傳言,‘想害誰就讓誰去做汽車’,做汽車這事不好玩。”2003年,這一年中國盛行一股外行造車風,美的、奧克斯、格林柯爾、波導不約而同進入汽車行業,但很快這些資本都從汽車行業敗退下來,只有比亞迪成功了。比亞迪先后推出F3、F6等經典車型,特別是2008年9月27日,在美國著名投資者“股神”沃倫·巴菲特的加持下,其投資旗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旗下附屬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認購比亞迪2.25億股股份,約占比亞迪本次配售后10%的股份,交易總金額約為18億港元(2.3億美元)。巴菲特的投資傳遞了對比亞迪發展前景和品牌價值的認可,比亞迪由此走上快速發展之路。2009年,王傳福以13億美元個人財富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559位。當年9月28日發布的“2009年胡潤百富榜”,這位“汽車大王”又以350億元身家成為中國首富。比亞迪的成功之路,見證了中國民族自主品牌的發展征程。 ……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