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智慧可以帶我們到哪里:辨喜論智瑜伽(瑜伽奧義叢書)/[印]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21217216
- 條形碼:9787521217216 ; 978-7-5212-172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智慧可以帶我們到哪里:辨喜論智瑜伽(瑜伽奧義叢書)/[印]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 內(nèi)容簡介
《智慧可以帶我們到哪里:辨喜論智瑜伽》是一本印度哲學普及讀物,是印度近代哲學家辨喜的代表作,在他生前就已出版并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辨喜的講解生動精彩、深入淺出,用現(xiàn)代化的語言和思維講透古老的智慧。“智瑜伽”是古印度傳承而來的一種自我提升的方式,意為通過理性的思辨來看待問題、獲取知識,以實現(xiàn)內(nèi)在成長。智瑜伽與通常所說的哲學有著高度的相似,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哲學,它不是只停留在書面上的理論,而是要通過對一系列核心問題的思考——梵、真我、摩耶、一與多——從而超越多樣性、親證絕對者,*終獲得心靈的自由。本書是“瑜伽奧義叢書”的卷二,在辨喜提出的四種瑜伽(智瑜伽、王瑜伽、奉愛瑜伽和業(yè)瑜伽)中居于核心地位。畢竟,真理的光輝才是修行路上的不二指引。
智慧可以帶我們到哪里:辨喜論智瑜伽(瑜伽奧義叢書)/[印]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 目錄
總序?? 1
譯者導讀?? 21
附:關(guān)于“非二元”與“不二論”的辨析??30
★智瑜伽
**章??宗教的必要性?? 3
第二章??人的真正本性??16
第三章??摩耶與幻象??36
第四章??摩耶與神的觀念的進化??54
第五章??摩耶與自由??68
第六章??絕對者與顯現(xiàn)??81
第七章??萬事萬物中的神??97
第八章??親證 109
第九章??多樣性中的統(tǒng)一性 130
第十章??靈魂的自由 145
第十一章??宇宙:宏觀世界 160
第十二章??宇宙:微觀世界 170
第十三章??不朽 185
第十四章??真我 197
第十五章??真我的束縛與自由 214
第十六章??真正的和表面上的人 223
術(shù)語表 249
智慧可以帶我們到哪里:辨喜論智瑜伽(瑜伽奧義叢書)/[印]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 節(jié)選
【第三章 摩耶與幻象】 你們幾乎都聽說過摩耶這個詞。盡管并不完全正確,但它通常被用來指代幻覺、妄想或類似的東西。摩耶理論是吠檀多的支柱之一,因此,恰當?shù)乩斫馑呛鼙匾摹OM銈兡托囊稽c,因為它很可能被誤解。在吠陀文獻中找到的*古老的摩耶觀念指的是對妄想的感覺,但那還不是真正的理論。我們可以找到這樣的段落:“因陀羅通過自己的摩耶設(shè)定出各種形式。”這里“摩耶”一詞指的就是魔術(shù)之類的東西,而我們還發(fā)現(xiàn)其他段落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然后“摩耶”這個詞就從我們的視野中完全消失了,可與此同時,相應(yīng)的觀念卻一直在發(fā)展。隨后出現(xiàn)的問題是:“我們?yōu)槭裁床荒苤烙钪娴拿孛埽俊贝鸢阜浅V匾骸耙驗槲覀兺絼诘剡M行談?wù)摚瑵M足于感官事物,追逐欲望,因此,我們仿佛用迷霧遮蓋了實在。”這里根本沒有使用“摩耶”這個詞,但我們理解了如下想法:我們之所以無知,是因為有一層迷霧出現(xiàn)在我們和真理之間。又過了很久,在*晚的奧義書中,我們又重新遇到“摩耶”這個詞,可這次它發(fā)生了轉(zhuǎn)變,獲得了很多新的含義。理論被提出并重復,還有些其他東西被吸收進來,直到*后摩耶的觀念得到了確立。在《白螺奧義書》中我們讀到:“知道自然就是摩耶,摩耶的支配者就是萬物之主自己。”到了哲學家這里,我們發(fā)現(xiàn)“摩耶”這個詞被以各種方式使用,直到偉大的商羯羅出現(xiàn)。摩耶理論一定程度上也被佛教徒借用,但在他們那里,摩耶變得非常像所謂的唯心論,而這也就是現(xiàn)在通常所謂的摩耶的含義。當印度教徒說世界是摩耶時,人們馬上想到的是:世界是一種幻覺。這種解釋有一定的根據(jù),比如佛教哲學家就是這樣看的,還有些哲學家根本不相信外部世界的存在。但就吠檀多*新的形式而言,它所說的摩耶既不是唯心論也不是實在論,甚至都不是一種理論。它不過是對事實的陳述——我們是什么,我們在周圍看到了什么。 …… 從抽象的東西到日常生活的普通細節(jié),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整個生活都是矛盾的,是存在和非存在的混合物。在知識中也存在這樣的矛盾。只要人們想知道,似乎就可以知道任何事情,可沒走出幾步,就會發(fā)現(xiàn)面前有一堵無法越過的銅墻鐵壁。人的一切行動都處在一種循環(huán)中,無法被超越。*貼近、*親近的問題壓迫著人們,迫使他們?nèi)找共煌5睾魡敬鸢福@是徒勞的,因為人們不能超越自己的理智。然而,這種渴望被深深植入了人們心中。我們還知道,善只能通過自我掌控和自我控制來獲得。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臟的跳動都要求我們做個自私的人。可與此同時,還有超越于我們之上的力量說,只有無私才是善的。每個孩子天生就是樂天派,他們沉浸在金色的夢鄉(xiāng)中。在青年時代,他們會變得更加樂觀。年輕人很難相信有死亡、挫敗或衰退這樣的事情。隨著老年的到來,生命成了一片廢墟,夢想消散在空氣中,人們開始變成悲觀主義者。我們就這樣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被自然推來搡去,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我想起佛陀傳記《普曜經(jīng)》中的一首名歌。經(jīng)中說,佛陀作為人類的救星降生了,但他在宮殿的奢華中迷失了。一些天使到來并用歌聲喚醒他。整首歌的主旨是:我們在不斷變化的生命之河中漂流,從不停留,從不休息。我們的生命也是這樣,無窮無盡而沒有片刻的休息。我們應(yīng)該做什么呢?吃飽喝足的人會是個樂天派,不去談?wù)撊魏瓮纯啵驗檫@會讓他害怕。不要告訴他世界的悲傷與苦難,要告訴他一切都很好。他會說:“是的,我很安全。看看我吧!我有一座很好的房子住,不畏懼饑寒,所以不要把那些可怕的景象呈現(xiàn)在我面前。”但另一方面,還有其他人饑寒交迫而死。如果你去告訴他們說一切都很好,他們可不會聽你的。當這些人身處苦難中時,怎么可能希望他人幸福呢?我們就這樣在樂觀和悲觀之間搖擺不定。 還有關(guān)于死亡的無可逃避的事實。全世界都在走向死亡,一切都會死去。我們的所有進步、虛榮、變革、奢華、財富、知識,都逃不開那個終點——死亡。這是唯一確定的事情。城市出現(xiàn)又消失,帝國崛起又毀滅,行星裂成碎片并化為塵埃,又被其他行星的大氣吹散。因此,死亡一直都存在,沒有開端,是一切的終結(jié),是生命、美麗、財富、權(quán)力和德性的終結(jié)。圣徒和罪人、國王和乞丐都會死去,所有人概莫能外,但對生命的巨大執(zhí)著從未消減。不知為什么,我們就是執(zhí)著于生命,不可能放棄生命。這就是摩耶。 母親在小心翼翼地照顧孩子,她所有的靈魂、所有的生命都被傾注在孩子那里。孩子長大成人,或許會成為一個無賴或野蠻之徒,每天都踢她、打她,可母親還是執(zhí)著于這個孩子。當理性覺醒時,她就用愛的念頭蓋住理性。她幾乎不可能認為這不是愛,不可能認識到這是一種控制了她神經(jīng)的、無法擺脫的東西。無論怎么進行嘗試,她都不能擺脫自己身上的束縛。這就是摩耶。 我們都在追尋金羊毛。每個人都認為這將是自己的。每個有理智的人都看到自己的機會或許只是兩千萬分之一,可大家還是在為它奮斗。這就是摩耶。 死亡日夜繞行在我們的地球上,但與此同時我們都認為自己會永生。曾經(jīng)有人問國王堅戰(zhàn):“世上*奇妙的東西是什么?”他回答說:“我們身邊的人每天都在死去,可人們卻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死。”這就是摩耶。 …… 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摩耶并不是一種對世界進行解釋的理論。它不過是對如下事實的如實陳述:我們存在的基礎(chǔ)是自相矛盾的,無論在哪兒我們都要穿過這個巨大的矛盾。只要有善的地方就一定也會有惡,只要有惡的地方也就一定會有善;只要有生命的地方死亡就會如影隨形;任何歡笑的人都一定會哭泣,反之亦然。事物的這種狀態(tài)是無法被補救的。我們可以真切地想象一個地方,那里只有善沒有惡,我們只會歡笑而從不哭泣。但就事物的本質(zhì)而言,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條件并沒有改變。哪里有讓我們歡笑的力量,哪里也就潛藏著制造眼淚的力量。哪里有制造幸福的力量,哪里就潛藏著讓我們痛苦的力量。 因此,吠檀多哲學既不是樂觀主義也不是悲觀主義。它同時宣稱這兩個方面,并如實地對待事物。它承認這個世界是善與惡、幸福與痛苦的混合物,而增加其中一方就一定會增加另一方。永遠不會存在一個完全善或完全惡的世界,因為這種觀念在語詞上就是矛盾的。我們的分析所揭示的一個重大秘密就是:善與惡并不是兩個既成的、相分離的存在。 …… 摩耶無處不在,這可真糟糕。但我們必須通過它行動。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會在世界完全變好后再開始行動,然后享受歡喜,那就好比一個坐在恒河邊的人說:“當所有水都流到大海后,我再渡河。”我們的道路不是與摩耶同向的,而是與它相反。這里還有另一個事實要了解。我們天生就不是給予大自然幫助的人,而是與大自然競爭的人。我們本是它的主人,卻束縛了自己。這座房子為什么在這兒?大自然并沒有建造它。大自然說,去森林里生活吧;人類卻說,我要建造房屋并與大自然斗爭,而且他們也這樣做了。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與所謂的自然法則不斷斗爭的歷史,而人類*終是有所收獲的。在內(nèi)在世界,同樣的斗爭也在進行,這是作為動物的人和靈性的人之間的斗爭,也是黑暗和光明的斗爭。人*終也會是勝利者,從大自然中開辟出通向自由的道路。
智慧可以帶我們到哪里:辨喜論智瑜伽(瑜伽奧義叢書)/[印]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 作者簡介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又譯“辨喜”,1863—1902),是印度近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他是首位突破禁忌,向西方傳播瑜伽、冥想和吠檀多思想的大師。他的一生短暫而輝煌,用來進行公共活動的時間僅十年,卻留下了卷帙浩瀚的著作,包括文章、書信、詩歌等;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根據(jù)他在各地演講和授課的記錄整理而成的著作。 辨喜和他的思想在全世界產(chǎn)生了巨大的震撼。他在當時的西方受到廣泛歡迎,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東方學家馬克斯·繆勒從他身上了解到東方的智慧,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他的引導下開始慈善事業(yè),大作家羅曼·羅蘭寫道:“每當碰觸這些通過三十年前的書散播出來的話語,我就感受到好像身體觸電那樣的震顫。所有震顫、所有電流一定是從這位英雄的嘴唇中流出的火熱話語所產(chǎn)生!”他在祖國印度被奉為圣人,包括圣雄甘地、圣哲奧羅賓多、首任總理尼赫魯在內(nèi)的很多人都深受他的影響。直到現(xiàn)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關(guān)于他的傳道會或研究中心。 張勵耕,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分析哲學、西方近代哲學。出版譯著有:《維特根斯坦文集·第六卷·心理學哲學研究》《維特根斯坦文集·第七卷·心理學哲學筆記(1948—1950)》,《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卷一為第一譯者,卷二為獨立譯者)。持有瑜伽基礎(chǔ)教學資質(zh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