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白先勇典藏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8584
- 條形碼:9787542678584 ; 978-7-5426-785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白先勇典藏集 本書特色
★ 白先勇親自增訂,首次匯齊各時期各體裁經典代表作,約百萬字盡收其中。 依據白先勇親自增訂的篇目,匯齊了早年名作、晚年新篇,囊括所有的短篇小說集《臺北人》《紐約客》《寂寞的十七歲》,長篇小說《孽子》,以及散文集《樹猶如此》,一覽各個時期“社會眾生相”的白先勇代表作。 ★ 新增《臺北人》50周年版新序、短篇小說《Silent Night》 《白先勇年表》 回首名列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的《臺北人》,白先勇撰寫新序——《只是當時已惘然》;《Silent Night》是一篇晚年新作,2018年獲“第五屆郁達夫小說獎短篇小說獎”,首次收入白先勇短篇小說集《紐約客》;白先勇研究專家、南京大學中文系劉俊教授連續多年訂定《白先勇年表》,全景呈現白先勇文學創作之路。 ★ 函套精裝典藏 首印限量簽章 五色苔錦封面紙,函套精裝典藏版,白先勇作者簽名章特別鈐印于其中《臺北人》一冊扉頁。此外,收錄青年白先勇數十幅舊影照片,重溫一個時代的這些人、那些事。 ★ 書名題字大賞 傳遞東方美學 王家衛《一代宗師》、周杰倫《蘭亭序》等御用書法大家董陽孜,親筆題寫五冊書名,一種純東方思維下的新美學創作。 ★ 可掃碼試聽白先勇影視級有聲書館,加贈電影劇本小冊。 可掃碼試聽《臺北人》《紐約客》《孽子》音頻,季冠霖、李野墨等人領銜,多位國家一級演員、配音演員等,耗時不菲,量身制作,給你電影級的收聽體驗。另加贈《zui后的貴族》電影劇本小冊。 ★ 經久流傳,影響三毛、張國榮、林青霞、蔡康永等人。 在越來越多的中文圖書館,白先勇的文學著作屬于“核心收藏”,影響深遠,對下一代作家也有普遍的熏陶濡養意義,并長久被人們虔誠記憶。
白先勇典藏集 內容簡介
永遠的白先勇,永遠的青春版。 精裝版《白先勇典藏集》一函五冊,依據白先勇親自增訂的篇目,匯齊了早年名作、晚年新篇,囊括所有的短篇小說集《臺北人》《紐約客》《寂寞的十七歲》,長篇小說《孽子》,以及散文集《樹猶如此》,附有白先勇文學年表、舊影照片、新增篇目,一覽各個時期“社會眾生相”的白先勇代表作。 從上海到臺北,從臺北到紐約,從百樂門到信義路,從霞飛路到中央公園,時光流轉,世事變遷,不變的是,永遠的中國鄉愁。美到極致,都有些凄涼。從白先勇的作品里,能看到近百年中華文化的時空流轉和社會延遷。 在越來越多的中文圖書館,白先勇的文學著作屬于“核心收藏”,對下一代作家有普遍的熏陶濡養意義,并長久被人們虔誠記憶。 其一,《臺北人》,白先勇短篇小說集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也是一部故國史的折影,一部隨風飄落的人類命數史。永遠的尹雪艷,金大班的zui后一夜,思舊賦,游園驚夢……在異域,“我想家想得厲害。那不是一個具體的‘家’,一個房子,一個地方,或任何地方——而是所有關于中國的記憶的總和”。 其二,《樹猶如此》,白先勇散文集代表作,談同志,談師友,談艾滋,談親情。紀念對人生影響深遠的至友王國祥,三姊先明,人間悲憫,蘊藏波瀾;輾轉桂林、上海、南京、臺北、紐約,文化鄉愁疊加,歸于何處;在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雜志《現代文學》,以文會友,情篤一生。 其三,《寂寞的十七歲》,白先勇早期短篇小說結集,收入《現代文學》時期的小說名篇。金大奶奶,玉卿嫂,青春,月夢,芝加哥之死……小說作者留學赴美前后,環境遽變,而下筆創作不停,成就一系列短篇小說。“那種感覺,似悲似喜,是一種天地悠悠之念”,也因此“驟然間,心里增添了許多歲月”。 其四,《紐約客》,白先勇早年名作、晚年新篇“合璧之作”的一部短篇小說集。一群離開故土、尋夢美國的中國人,匿身熔爐,唯有忘卻身份,做個紐約客,在中西文化的沖擊下,或在困境中掙扎,或在自毀中走向終點。其中短篇《謫仙記》被導演謝晉改編為電影《zui后的貴族》。 其五,《孽子》,白先勇唯此一部長篇小說,多次改編為影視、話劇,入選法國《世界報》1944年以來 100本Z佳小說。關于父子,也關于同志,一群被排斥的青少年,在新公園的掩護下,晦暗又曖昧地活著,在宿命的運數中互相取暖。一個邊緣世界,一個隱秘王國,一出將悲情研磨成金粉的歌劇。
白先勇典藏集 目錄
白先勇典藏集 節選
今年是《臺北人》出版五十周年,五十年間如反掌,半個世紀的歲月就這樣匆匆過去了。隔著這么遙遠的時光,回頭再去翻閱自己的舊作,不禁驚詫,《臺北人》這部書竟承載著濃濃如許的愁緒,滿紙滄桑,不知道是從哪里來的。細細回想,恐怕須得從我童年、少年的經歷講起。 我出生于民國二十六年,七七抗戰爆發的那一年,可謂生于憂患。在山清水秀有如仙境的桂林城市,度過六載不知憂愁的童年。那時我們剛搬進風洞山下東正路的新家,一片大花園接著山腳一溜巖洞,那是我們家的防空洞,日機來轟炸桂林時,我們全家人便躲進風洞山的巖洞里去。花園里遍植桂花樹,都是黃澄澄的金桂,秋天來時,滿園子飄著桂花香。 在我的童年印象里:桂林是碧湛湛清可見底的漓江,漓江兩岸那些綿綿不斷、此起彼落、奇秀拔的山巒,象鼻山、馬鞍山、老人山各具形狀,還有月牙山,山上尼姑庵的老豆腐,山下是花橋,橋頭米粉店里的馬肉米粉,漓江艇仔上的田雞粥,這些桂林美食,小時候吃過再也不會忘記。 民國三十三年,日軍發動“一號作戰”,這是抗戰后期日軍對中國zui猛烈的一次攻擊。桂林機場有美國陸軍航空隊,日軍擔心美機利用桂林機場直接轟炸日本本土,因此制定“一號作戰”計劃之初,便鎖定桂林為頭號攻占目標。是年秋季,日軍二十萬部隊攻打桂林城,桂林全城燃燒,一片火海,我們風洞山下的花園洋房也毀之一炬,把我童年對桂林的美好記憶燒得精光。母親領著白、馬兩家親戚眷屬八十余口,倉皇趕上zui后一班火車,逃出桂林城,加入了湘桂大撤退,抗戰zui大逃亡潮之一。火車上,擠滿難民,火車頂上也坐滿了人。火車穿過許多巖洞,火車頂上的難民一不小心,便被巖石刮下山去,死于非命。火車過載,蹣跚而行,日軍天天追在我們后面,大家緊張萬分。經過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我們終于抵達重慶,逃難中,祖母九十高齡,小弟先敬尚在襁褓中,母親所受的壓力太大,一到重慶,便病倒,從此患上高血壓癥。日軍攻打廣西,廣西受了重創,四分之三的縣市淪陷敵手十一個月,桂林五萬七千多家房屋燒得只剩下四百七十余戶。桂林守軍壯烈犧牲,**三一師師長闕維雍與城共存亡,舉槍自戕。zui后八百多官兵退入普陀山七星巖中,負隅抗,被日軍施放瓦斯毒氣,以及噴火,全數殉難,是為廣西版的“八百壯士”。多年抗戰,廣西軍民死亡二百一十萬。 抗戰艱苦的日子終于走到了盡頭。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晚上我跟家人正在家中院子里乘涼吃西瓜,重慶街上開始此起彼落有一兩下炮竹聲,接著愈來愈大,整個重慶的炮竹沖天而起,全城劈劈啪啪,好像炸了鍋似的,炮竹響了一整晚,收音機里的播音員聲音都哽咽了,宣布:日本投降了,抗戰勝利!我們全家都跳了起來,欣喜若狂。就像杜甫的詩所寫的: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戰后我們全家便歡歡喜喜由重慶飛往南京,這座千年古城,中華民國的國都,多年抗戰,南京是受傷zui嚴重的,南京人民經歷過慘烈無比的大屠殺,三十萬軍民死于日軍的刀槍下。如今抗戰勝利,政府還都南京,南京人民欣喜與興奮之情,難以形容。那時南京城中充滿了勝利的喜悅氣氛。我們從重慶這座黃泥斑斑的山城來到六朝金粉的古都,到處都是名勝古跡,令人目不暇給。在明孝陵,我爬上那些巨大的石馬、石象上照相,在雨花臺,我挖到一枚半透明暈紅起螺紋的彩石,那枚彩石日后變成了我紀念南京的信物。父親帶領我們全家到中山陵謁陵,告慰國父孫中山在天之靈抗戰勝利。我在桂林中山小學念一年級,我們的校歌頭一句便是:我敬中山先生。那時年紀雖幼,可是也明白爬上中山陵那三百多級石階是一項隆重的儀式。在秦淮河畔的百年清真老店馬祥興,我嘗到南京著名的鹽水鴨。我在南京居住的時間很短,但南京的印象卻深深刻在我的記憶里,因為那時南京是我們的國都,而我看到的南京是抗戰勝利后的南京。那一刻,是國民政府在國內外聲譽zui高的時光。 抗戰期間,上海除了八一三保衛戰受了一些損傷,并未遭到兵禍的破壞,戰后的上海仍然是中國**繁榮的國際大城。我在上海住了兩年多,看到了舊上海zui后一瞥的華麗。 國際飯店十四樓的摩天廳、永安公司第七層樓的七重天、大光明戲院樓梯上厚厚的紅絨地毯、美琪大戲院金發碧眼的洋妞帶位員。我在美琪看到梅蘭芳和俞振飛合演的昆曲《游園驚夢》,也在百樂門舞廳門口看過婀娜多姿的舞小姐,姍姍步上石階。還有匯中飯店的嫩羊排,五芳齋的蟹黃面,我一雙童年眼睛好像照相機一樣,把這些上海風情畫一張張咔嚓咔嚓都拍了下來,收在記憶庫里。 可是好景不長,沒有多時,漁陽鼙鼓動地而來。民國三十七年底,徐蚌會戰開打。上海突然變得緊張起來,一夕間,上海繁華落盡,市面一片蕭條,經濟崩潰,通貨膨脹,人們徹夜排長龍到銀行擠兌,到處瘋狂搶購物資。街上鬧學,在我就讀南陽模范小學,我親眼看到對面交通大學的學生,一卡車一卡車被抓走。十二月,我們全家又開始打包準備逃難了。我因生肺病被隔離,一個人住在法租界畢勛路一間法式洋房里。那天,大門一關,我便離開了,在車上只看見我收養的那一頭流浪狗——狼犬來西,一直追在車后,不停地狂吠,好像它知道,它的主人這一去,恐怕再也不會回來了。 我們從上海到南京,從南京的中山碼頭坐船沿長江直下武漢,武漢已進入寒冬,大雪紛飛,我們在父親的華中司令部,住了一陣子,司令部樹上的老鷹都被凍得掉下地來。徐蚌會戰,國民黨軍隊大敗,武漢震動,母親領著我們乘上粵漢鐵路的火車,搖搖晃晃,一直奔向廣州。廣州到處都是北邊逃來的難民,本來我們以為在廣州可以待一段時間,家人還打算把我送到東山培正小學去借讀,才上了兩個禮拜的課,沒想到軍隊南下這么快,廣州也不穩了。于是我們又急急忙忙坐船,逃往香港,我在船上睡了一晚,睜開眼睛,已到了香港的油麻地碼頭,這一離開中國大陸,再要回去已是三十九年后的事了。 我離開大陸時十二歲,在我童年、少年時期,經歷了抗戰、內戰,可以說是成長于戰亂之中,我曾目睹戰爭對于中國那片土地所造成的災難。一瞬間,山清水秀的桂林城焚燒成一片焦土。經歷過倉促上道,逃離的彷徨慌張。當然,我也曾見證抗戰勝利后,南京、上海暫短的榮景,當時還誤以為歌舞升平的太平日子會永遠繼續下去。在我童年、少年的記憶中,充滿了桂林、南京、上海這些城市興與衰的畫面,在我的認知里,民國三十八年那場天翻地覆天崩地裂的歷史大變動,心中總隱隱地埋著一股無法釋懷之痛。這股哀痛,有意無意間也就滲透到《臺北人》這部書里了。《臺北人》是以文學來寫歷史的滄桑。 我的故友柯慶明教授在一篇短文中如此描述我的作品:“它們大半是以華美流利之筆觸,寫《黍離》《麥秀》的當代幽思:寄孤臣孽子去國離家的深情于放浪形骸云雨悲歡的感官際遇。整體說來是一部宣敘不盡、追懷中華古典文化的現代《哀江南賦》長卷;或者竟是本本以‘魂兮歸來,哀江南!’作結的當今《桃花扇》傳奇。真的是點血作桃花,誰解其中味?” 慶明說得很好,《臺北人》的確是我的《哀江南》。 2021年9月12日于臺北
白先勇典藏集 作者簡介
白先勇,1937年生,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劇作家。廣西桂林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文學創作碩士。著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樹猶如此》等,舞臺劇劇本《游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后的貴族》等,近年來撰有父親戎馬生涯傳記,以及傳統文化致敬之作《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白先勇細說〈牡丹亭〉》,致力于中華昆曲的復興與古典名著《紅樓夢》程乙本的重讀與推廣。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