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海德格爾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28742
- 條形碼:9787100128742 ; 978-7-100-12874-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德格爾傳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中專院校師生《海德格爾傳(現象學文庫)》對于海德格爾早期思想,特別是自1919年他的哲理獨特性形成時開始的、孕育《存在與時間》階段的學說的重視,已經表現在了一些博士論文和學術刊物的論文中。海德格爾與道家之間嚴格意義上的思想聯系,也在逐漸得到它應有的重視。
海德格爾傳 內容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是本世紀*有深遠影響的西方哲學思想家。十幾年來,海德格爾思想在中國學術界的影響也不斷上升。這本傳記從海德格爾人生與其思想的相互關聯角度,介紹并研究了《海德格爾全集》第75卷所提供的重要材料,對于海德格爾早期思想,海德格爾與道家之間嚴格意義上的思想聯系,特別是自1919年他的哲理獨特性形成時開始的、孕育《存在與時間》階段的學說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意在幫助讀者減輕閱讀海德格爾時的困難。
海德格爾傳 目錄
《海德格爾傳》第二版序言
引言
一、人生起點
二、同鄉亞伯拉罕的精神感召
三、大學生涯
四、胡塞爾
五、脫離天主教意識形態
六、1919-1922年:找到自己的思想方向
七、對于亞里士多德的現象學解釋及“那托普手稿”
八、馬堡大學與《存在與時間》的準備
九、《存在與時間》(一)
十、《存在與時間》(二)
十一、《康德書》
十二、思想“轉向”和對中國道家的關注
十三、海德格爾的納粹問題(一)
十四、海德格爾的納粹問題(二)
十五、緣構發生與語言
十六、技藝與現代技術
十七、通過《老子》第11章來理解存在、時間與荷爾德林
十八、接受審查和被禁止教學
十九、翻譯《老子》及其有關問題
二十、海德格爾所理解的“道”
二十一、魂歸鄉土
海德格爾傳 節選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以兩種不協調的方式來處理“時間”。本來,按照這本書的大構架和康德所持的唯理主義原則,時間只是感性知覺的兩個形式之一,其先驗綜合力的來源歸根到底是出自“統覺”或“我思”。但是,由于康德同時也受到休謨經驗主義原則的逼迫,并敏感地認識到人的有限本性,他在“純粹知性概念的演繹”那一部分中,就被演繹本身的要求“拖曳著”走進了一個更原本的時間維度之中。他驚異地發現時間以及構成時間的先驗想象力屬于比感性、知性乃至先驗統覺都更原初的一個構成領域。這雖然是思想本身的需要,但卻與他基本的唯理主義立場格格不入。為此,照康德自己的說法,他雖然在“演繹”這部分“下了*大的功夫”,但卻始終面臨“一項異常困難的任務”。原因就在于這演繹本身的要求會將思想帶到一個讓他所固守的原則不知所措的境地。因此,他不得不在第二版中特意改寫了這部分。通過這個改寫,他鈍化了思想本身的鋒芒,使先驗邏輯和范疇的原則起碼在形式上統一了局面。先驗綜合力的*終來源不再是想象力,而是統覺的先天要求。 海德格爾之所以特別看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版所提供的這個契機,有數重原因。**,“演繹”中的思路如胡塞爾所說的,確實與現象學的“達到事情本身”的努力有相通之處。第二,“演繹”從根底上是一種存在論的探討,運作于先驗邏輯與感覺經驗之間,從而逼出了先驗的想象力這樣一種新的理性功能和時間的本體維度。這種現象學的境界雖然只是一閃現,但比胡塞爾的意識現象學的時間觀在某種意義上要更純粹、更符合“存在與時間”這個主題的要求。實際上,《康德書》所講的“人的有限性”和“先驗想象力”就是海德格爾早期講的“人的實際生活體驗”和“形式指引”在這新的解釋形勢中的反映,并進一步引導到《存在與時間》的“緣在”和“牽掛著的時間性”。第三,康德的思想一直是哲學人士特別是德國哲學界關注的中心,通過重新解釋它,海德格爾才有可能用大家都熟悉的語言和思路來澄清那些對《存在與時間》的誤解。第四,海德格爾本人在寫作《存在與時間》之前和中間,曾從與康德和新康德主義者們的對話中獲得重要的幫助。所以,他的《康德書》亦有重溫以前的思想歷程,并為《存在與時間》提供一個思想上的導論之意。 這樣看來,《康德書》雖然是在解釋《純粹理性批判》,其大思路卻與《存在與時間》相互呼應。《存在與時間》以“緣在”(Dasein)及其“在世間”為引子,逐步揭示這緣在的存在方式和緣構成本性,即“牽掛”(Sorge)和“時間性”。通過這個純時間的視野,“存在”的自身的緣構成(Ereignis)原意才初露端倪。《康德書》則順著康德的思路走,但隨處都加以深化并暴露其存在論的含義。于是人的根本的有限性被視為“演繹”的真正起點,由它引導著去追究對象如何能被給予的條件。這里,人的“有限性”起到了緣在之“緣”的功能,即:因其有限,就必須在此界限之中傳達出對象或世界能夠呈現給人的條件。而且,更重要的是,“有限”(End-Iichkeit)還意味著能自身維持的“終極”(Ende),也就是“緣在”對于海德格爾的含義:“在其存在中是為了這個存在本身而存在。”①所以,康德的“如何可能”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具有“終極”意義的存在論問題,既非概念和表象方法可解決,亦無法再推諉。這樣,一種前概念的維度就被合理地逼出或揭開。“先驗的想象力”就如同“牽掛”那樣,不但要出現于形而上學的根基之處,而且不能只與感性、知性無關痛癢地并列在那里。它必須被突出到一個*中心和*本源的地位才能滿足有限存在者的知覺要求。而這先驗想象力的*純粹和*本真的形態也同樣是“時間”,當然既不是宇宙時間,也不等于胡塞爾的內時間意識,而是被存在論的演繹所要求的那種在所有的內外區分、主客區分之先的時間的純構象。 以這種方式,海德格爾的《康德書》將人、先驗想象力(時間)和存在這三大端緒在存在論的深度上一環套一環地貫穿了起來,它們各自的原義只有在這種相互貫穿和相互揭示中才得以顯現。比如,是先驗想象力而非先驗的主體性構成了人的本質,而這種先驗想象力和時間又只有在人這種根本上的有限存在者那里才有存在論的意義。而且,只有在這種知覺的前概念的邊緣域中,一個世界境域才可能在一切直觀感覺之先就被給予了,而“存在”的問題才找到了一個非主非客、亦主亦客的解釋學情境,并因而得到某種意義上的解決。以這種方式,《康德書》將全部西方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所關切的“為形而上學[和哲學本身]置基”的問題與《存在與時間》所講的那些似乎是全新的思路和詞匯連屬貫通了起來。 ……
海德格爾傳 作者簡介
張祥龍,我國當代著名學者,曾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和中山大學(珠海)等。主要研究領域:現代西方歐洲大陸哲學(以現象學為主),儒家哲學,東西方哲學比較。主要著作:《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從現象學到孔夫子》《西方哲學史講演錄》《儒家哲學史講演錄》等。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