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失衡的世紀:1820年以來土耳其的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53813
- 條形碼:9787521753813 ; 978-7-5217-538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失衡的世紀:1820年以來土耳其的發展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研究/政府/外貿/投資1. 土耳其和中國有諸多類似之處,都有漫長的歷史,歷史上都是強大的國家,且沒有被殖民統治,所以土耳其發展好與不好的地方,與中國都可以互相借鑒。 2.土耳其是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其增長速度一直居中,是具有代表性的發展中國建,對土耳其經濟史的研究,打破了目前經濟史研究要么關注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要么關注東亞發展中經濟體的傳統。
失衡的世紀:1820年以來土耳其的發展 內容簡介
**本全景式解讀土耳其經濟歷史的書。 無論從人口和經濟規模來看,土耳其一直是優選的發展中經濟體之一,但迄今為止,尚沒有一本關于土耳其經濟歷史的權威著作。該書填補了這是空白,考察了土耳其過去兩百年的經濟增長和人類發展。 該書以全球比較的視角,通過四個時期考察了土耳其的經濟歷史:19世紀奧斯曼時代的開放經濟、跨越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的從帝國到民族國家的過渡、二戰后持續的保護主義和進口替代工業化,以及1980年后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和經濟開放。帕穆克利用人均GDP、貿易、工資、健康和教育指數,分析了土耳其長期經濟趨勢背后的直接原因和深層次原因。 通過對土耳其發展的基本驅動力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可以在更好地理解該國的獨特歷史的同時,為理解過去兩個世紀中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增長模式提供重要見解。
失衡的世紀:1820年以來土耳其的發展 目錄
第二章 自1820 年的經濟增長與人類發展狀況
第三章 奧斯曼帝國的制度與歷史
第四章 改革與赤字: 應對來自歐洲的挑戰
第五章 向外貿和外資開放
第六章 1820—1914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改革
第七章 從帝國到民族國家
第八章 1914—1950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
第九章 二戰后的內向化發展
第十章 1950—1980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
第十一章 新自由主義政策與全球一體化
第十二章 1980—2015年的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革
第十三章 結語
失衡的世紀:1820年以來土耳其的發展 節選
序言 英國在18 世紀下半葉發起的工業革命對西歐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自1820 年以來, 隨著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推進, 全球范圍內的現代經濟發展并不均衡。本書旨在與全球比較的視角探究土耳其在過去兩個世紀中的經濟增長和人類發展狀況。我將以絕對和相對兩個標準探究土耳其的經濟增長和人類發展狀況, 并評估造成該表現的直接原因與深層原因。 本書以多種方式呈現了近幾十年來經濟歷史學研究中的一些主要趨勢。不久之前, 經濟史學家幾乎只注重發達國家的過往,例如西歐國家、北美國家和日本。然而近些年來, 他們越發重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歷史。這些經濟歷史研究會為人們理解發展中國家當前的狀況提供重要參考。在研究過程中, 量化經濟史已經被擴展至發展中國家, 長期經濟數據序列(尤其是GDP 和人均GDP 數據序列) 以及醫療與教育的數據序列也被構建起來。近些年來, 我個人也參與了土耳其乃至更廣泛的中東地區的數據序列構建工作, 在我用比較框架研究土耳其過去兩個世紀發展狀況的過程中, 這些數據發揮了關鍵作用。雖說相比于發達國家的數據序列, 關于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現有數據序列的誤差范圍可能更大, 但是沒有這些數據, 我們便無法準確評估土耳其的發展。此外, 近些年來, 經濟學和經濟歷史學文獻對經濟發展的直接原因和深層原因做了重要的區分。直接原因主要涉及投資、技術累積投入、技術水平和生產率, 深層原因則與更廣泛的環境息息相關, 其中包括社會、政治和制度等因素。書中也會著重強調這一區別, 并試圖在發展中經濟體的背景下研究評估這些深層原因。土耳其的案例能夠為我們研究發展中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史提供重要參考, 有幾個基本原因。土耳其是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在過去兩個世紀里, 土耳其當前疆域內的經濟規模一直位居世界前20 大經濟體和前8 大發展中經濟體之列, 在過去兩個世紀里土耳其的人口和GDP 總量均占世界人口和全球GDP 的大約1%。與此同時, 土耳其的長期經濟表現一直與全球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相近。因此, 與表現突出抑或表現欠佳的國家相比, 土耳其這一更具代表性的案例能為了解一眾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軌跡提供更多參考。然而, 與更為成功的發展中國家相比, 土耳其的長期經濟發展歷程尚未被詳細研究。在任何語種的文獻中, 都還沒有關于土耳其在過去兩個世紀的經濟發展歷史的論述。 土耳其的一大特點在于, 除一戰后其部分領土被短暫侵占之外, 未曾有過被殖民統治的歷史。在一戰結束前, 土耳其當前的疆域是龐大的多民族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現代的土耳其是承接奧斯曼帝國瓦解而興起的國家之一。因此, 土耳其的制度和經濟狀況并未被外部強權帶來的大規模制度變革所主導。恰恰相反,土耳其真正的制度變革是由內發生的, 由政府和精英引領。當然, 土耳其在過去兩個世紀的制度和經濟狀況依然受到外部勢力的一定影響。 土耳其從古至今都沒有大量礦產和石油資源。在19 世紀至經濟大蕭條期間, 土耳其的經濟和出口貿易主要依賴農業生產。伴隨著二戰結束以來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 農業生產在GDP 和總就業人數中的比重逐漸減少, 而工業生產(尤其是服務業) 的比重日益增大。近幾十年, 制造業在出口中的比重超過90%。土耳其政府在過去兩個世紀里嘗試過多種經濟政策。實際上, 在接下來我要定義并詳細研究的四個歷史階段中, 土耳其政府采取的經濟政策與當時世界上推進經濟發展的*常見戰略都是高度一致的。因此, 土耳其自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發展史不但能幫助我們了解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和人類發展的模式, 而且有助于研究這種發展模式形成的直接原因及深層原因。
失衡的世紀:1820年以來土耳其的發展 作者簡介
謝夫凱特·帕慕克,土耳其海峽大學經濟學和經濟史教授。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曾任歐洲經濟史學會主席。出版《奧斯曼帝國貨幣史》等著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