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21041
- 條形碼:9787547321041 ; 978-7-5473-210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是一本以馬克思主義美學為中心,兼及東西方美學和美學史研究的集刊,每年出版兩期,系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每一期根據本年度的學術熱點和動態開設相應主題欄目,通過組稿來討論相關議題;緝热莅ǎ厚R克思主義美學原理、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當代美學基本問題、審美人類學等研究領域。本期除“中國式文藝現代化”“國外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悲劇理論研究”等常設欄目外,還開設了“馬克思主義美學史與世界美學”“媒介美學研究”兩個新欄目, 刊發了著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蘭·巴迪歐和斯拉沃熱·齊澤克的專稿,以及劉慧姝教授對氣氛美學的探討等文章。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目錄
創刊25周年紀念號卷首語
“跨文化視野下的氣氛美學”國際會議專稿。
氣氛美學的具身性與環境探析——兼論唐宋士大夫園林的審美氛圍與塑造/劉慧妹
重返生活世界——作為發生現象學美學的氣氛美學及其藝術闡釋/程赟
對環境的錯誤知覺:評蒂姆·英戈爾德的研究及人類學理論中感覺運用的另類指南/[加拿大]戴維·豪斯著,黃筱茜譯
神圣的氣氛:以一座集市中的巴洛克教堂為案例研究/[意大利]伊麗莎白·迪·斯蒂法諾著,曹凌霄譯
中國式文藝現代化研究
創造新音樂的“民族形式”——《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對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音樂美學思想中國化的影響/黃敏學
感性與理性的融通: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生態美學認知路徑/范炯,邵獻平
“文學的政治”在中國語境中的特殊性——以北大歌謠運動與新民歌運動的比較為例/曹成竹,周婷婷
論陜甘寧文學中的“深入生活”實踐/王奎
毛澤東文藝觀的人民性表征及其審美實踐/田重,包大為
專家特稿
哲學與詩歌:在不可命名的點/[法]阿蘭·巴迪歐著,艾士薇譯
非具象藝術的政治含義/[斯洛文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著,邱躍強譯,于琦編校
文化唯物主義與文化理論/[澳]安德魯·米爾納著蘇仲樂韓蕓華譯
國外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評德里達的《馬克思的幽靈》/陸揚
重審“阿本之爭”:“記憶一語言”構型的確立與歧路/丁文俊
斯圖亞特·霍爾身份的海外闡釋與中國啟示/石文婷
后革命視域中南斯拉夫文藝重建與現實關聯的嘗試/張成華
自由間接引語與構建“缺失著的人民”——德勒茲論藝術創作的原則及政治使命/胡新宇
利科的“失去”主體與自身解釋學建構——兼與馬克思主體觀比較/姚亞峰
馬克思主義美學史與世界美學
現狀與問題:馬克思主義美學史的理論問題研究/何信玉,王杰
論馬克思主義美學史的歷史分期/王貝貝,石然
從規訓的感覺到感覺的解放——感覺政治的馬克思主義轉向及其美學意義/廖雨聲
論朗西埃對布爾迪厄的批評——戰后法國哲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政治及審美之爭/季通宙
理想與現實:愛默生與馬克思詩性思維的分途/李珍珍
作為中介的環節:盧卡奇現實主義小說理論/張學麗,楊林
悲劇理論研究
暴力并非總是甜蜜:論特里·伊格爾頓的悲劇觀/丁爾蘇
“悲劇總是一場命運悲劇”:論齊美爾的悲劇觀/盧幸妮
論魯迅對西方傳統悲劇效果論“凈化說”的拒絕/史曉林
媒介美學研究
跨媒介視域下經典社會主義電影及重構的民族性——以《劉三姐》的風景與聲景為中心/羅婷
文化分期的“微觀年表”——論詹姆遜的電影史觀/張雋
聲像蒙太奇與法國電影理論中的感知問題——以麥茨、德勒茲、朗西埃為中心的考察/邵思源
書評與會議綜述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投稿須知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投稿格式
英文摘要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節選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第25卷第2期》: 20世紀初的中國,統治階級掌握著文藝話語,樸素的人民大眾難以在文藝創作中獲得自己真正的表象,處于弱勢地位,因而更多地展現為一種邊緣性的被動角色,抑或處于一種被遮蔽的文藝境遇,人民大眾的歷史主動性和積極作用沒有被文藝真正表現出來。為了使人民在文藝中獲得真正的表象,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及其聯盟作出了有力的探索,當五四新文化力求喚醒“國民性”,當30年代左翼文學倡導“文章入伍、文章下鄉”,他們深感當時人民群眾的文藝素養難以承擔起文學藝術的建構與實現,卻篤信人民群眾是優秀文藝作品的真正來源。因而周揚認為“把原來落后的區域變成文化中心”是當時的現實形勢所賦予文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毛澤東對抽象的文藝概念展開批判,試圖在文藝實踐中實現由藝術本位到人民中心的主題轉換。這種轉變無疑是在現代性審美規劃和文學想象的文藝實踐中凸顯人民性的有益嘗試。 社會主義文藝存在著某種引導文藝創作主體的價值判斷和創作目的,即這般創作可以張揚美的理念,抑或傳導著某種真理。即使是在夾帶技藝的實用性藝術中,如神話敘事所宣稱的女媧造人或普羅米修斯用黏土造人,仍然存有某種關于該藝術活動的真理表征和美的理念。在重塑政治的審美活動中,文藝無疑是一種舉足輕重的表達形式,而在每一次關乎主流傾向的審美判斷中,都不難發現文藝觀中或隱或顯的政治傾向。然而,作為一種觀念,不論是活動前的理論規劃,還是活動中的不斷生成,各種文藝觀都必須加以自省和檢驗,因為在歷史上不乏一些文藝觀,不僅無法為創作主體帶來靈感與頓悟,反而強化了創作前壓抑主體性的束縛,成了與行動意圖相背而行的謬誤。但是,作為謬誤的文藝觀難以通過純粹的思維方式進行甄別,因為這種文藝觀通常掩藏在語詞雜糅的審美幻象之中,只有將文藝與人的流動的具體經驗統一起來,才能使詩歌、文學、美術等在現實生活的生動素材中獲得靈動性。與注定無從證偽的宗教命題不同,文藝創作必然要在審美實踐中加以檢驗,只有寓于受眾主體的此岸經驗的文藝效果才能作為特定文藝觀的檢驗標準,因而作為傳導真理的文藝觀只能在與謬誤的比較、斗爭中獲得存在和發展。 真理是對特定事物及其歷史本質的把握,而謬誤則只能片面甚至無法有效反映事物本質及其內部聯系。然而,文藝觀又與一般意義的觀念有很大差別,主客之間純粹的反映關系已經無法檢驗文藝觀的進步與否。首先,文藝具有實踐性。始終表現為純粹形式的文藝是不存在的。無論是宣稱“歌頌光明者其作品未必偉大,刻畫黑暗者其作品未必渺小”的“不歌功頌德”者,還是“只憑動機,不問效果”的“動機決定論”者,都難以實現20世紀早期現實形勢所賦予文藝的歷史使命。毛澤東的文藝起點就是對閉門造車的或無法回歸現實的抽象文藝觀的拒斥,他認為必須讓“工農兵及其干部”成為文藝服務的對象,才能使文藝在“把握可以實現的未來”中實現自身。其次,文藝具有異在性。文藝是現實狀態的典型、超越與抽象,意味著“在幻想狀態之中對那些無法實現的愿望的實現”,在這種想象中,主體被承諾達到一種內生的和諧狀態。因此,文學和藝術撫慰了由現實不平等原則所造成的創傷、壓迫和不公。自由和幸福的審美訴求宣告了對長久以來不同形態壓迫關系的反抗,賦予藝術創作者及其受眾一種必然的審美救贖。盡管文藝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和許諾存有一定烏托邦的性質,但是在五彩繽紛的文藝體系中,永續不斷的審美理想作為一種存在之浸確實對現實展開了一種持久的審美顛覆。因此,在談論藝術反抗性的時候,維戈茨基坦陳:“它也許永遠不會實現但卻迫使我們去追求生活表面以外的東西!*后,文藝具有公共性。個人的文藝是不存在的。作為社會文明的一種審美姿態,文藝始終都與特定階級的目的聯系在一起,是具有群體價值訴求和利益表達的審美行為。這種公共性是文藝工作者及其受眾群體的集合,它并非完全凌駕于個體審美體驗的律令,而是文藝實踐中階級自覺的基礎。在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文藝實踐中,對歌頌還是暴露的態度選擇如同光明還是黑暗的內容擇取,盡管是如自由、圓滿、理性等某種公共價值所引導的超出個人利益的審美判斷,卻仍然無法突破文化記憶的歷史局限。在毛澤東看來,作為文藝基本出發點的愛不是人類之愛,而是階級的愛。因此,無產階級文藝必須堅持“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堅持“一切危害人民群眾的黑暗勢力必須暴露之,一切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必須歌頌之”的文藝態度,才能使自身真正淬煉為革命文藝。個體對文藝的反應是多元的,無論是文藝創作者還是文藝接受者對既定的文藝作品都會產生不同的解讀和聯想。但是,文藝觀從被塑造出來的那一刻起,就深刻影響著個體審美體驗,激發個體服務于公共的、群體的和階級的歷史運動! ∫罁陨先龡l特征,文藝觀的證實或者證偽幾乎只能經由實踐。如果不經由實踐,文藝觀就是僅僅停留于個體思維的抽象物,就是可以脫離歷史而進行主觀建構乃至任意捏造的文化符號,就是以抽象的公共價值,甚至是誤導人民的審美教條。只有經過實踐,文藝觀才能在藝術家和人民大眾所經驗到的文藝質料中被對象化為典型性的作品,才能在真實的文藝活動中實現和檢驗自身。因此,一種文藝觀是否正確,是否在特定條件下仍然具有現實性,解答其實很簡單,人民大眾喜聞樂見就是成功,不聞不問就是失敗。當然,有的文藝觀在實踐中失敗了,并非因為作品本身的虛假或陳舊,而是由于文藝體驗者對文藝的誤判,尤其是對寓于作品審美價值的理解產生了偏差!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第25卷 第2期:Volume 25 Issue 2 作者簡介
王杰,江蘇無錫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特聘長江學者,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主編、浙江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學術兼職有: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文學專家組成員、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國家社科基地山東大學文藝美學中心兼職教授、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等。已出版《審美幻象研究——現代美學導論》《馬克思主義與現代美學問題》《美學意識形態》(譯著)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