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培訓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639649
- 條形碼:9787549639649 ; 978-7-5496-396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培訓班 本書特色
七十年代文藝青年眾生相 迷霧般劇情,半個世紀懸念 繼《怪鳥》后,戲劇《培訓班》是傅星“青春書寫”第二部長篇力作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楊揚作序:“有關描寫那一時期年輕人的文學作品,此前讀過不少,但沒有看到像他這樣來書寫的,讓人升起一種悲憫的情感,很長時間難以釋懷。” 附作者自繪插畫10幅
培訓班 內容簡介
1976年初,一群來自各大農場的文藝青年聚集在某藝術院校學習,培訓一年,他們根據“三突出”的創作原則,讀書,編寫劇本,以及排練和巡回演出。學員們的故事紛紛擾擾,懸念迭生,殘酷與溫情交織,夢幻舞臺與生活日常纏繞。人生如戲。時代突變,他們走出了校園,走出了老弄堂里的宿舍樓,走向了沒有臺本的未來。數十年后,小說的主人公蘇威廉撥通了某人的電話。他問,是列寧同志嗎?歲月打撈,就此結案。一切已歸平靜,人生的跌宕和紛爭回轉頭去看,無非是過去與現在,夢與現實的暖昧呼應。
培訓班 節選
世事飄忽,情緒悠長 ——長篇小說《培訓班》讀后 楊揚 在文學世界里,長篇小說是當仁不讓的王者。哪怕不看具體內容,單單望著那厚厚的書脊,就會讓人感受到不凡的氣象。至于那些能夠寫出有文學意味的長篇小說的作者,更是讓人敬佩。我們周圍,偶爾寫一兩個短篇的作者,不計其數,但能夠創作長篇小說的,并不多;至于能夠寫出有文學意味的長篇小說的,更少。所謂長篇,至少是十幾、二三十萬字的一部作品。而所謂有文學意味的長篇,可能理解起來稍稍復雜一點。什么樣的長篇小說才算是有文學意味的呢?我想簡單地說,應該是讀后讓人覺得有點意思的作品,而且,這作品的內容與長篇的篇幅在形式上是相匹配的,不是注水,不是那種硬將一個幾萬甚至幾千字就可以說完的故事,生拉硬扯成十幾、二十多萬字的作品。正是從這一意義上來理解長篇小說,我以為長篇小說是需要較長時間積累的,不是有一點感觸就可以敷衍成篇。這樣的看法,在文學領域基本上是一種共識,它意味著一個能夠寫長篇小說的作者,一般都有較長的積累期,包括文字的準備和生活的準備,沒有這種準備要想一蹴而就,寫出有意思的長篇小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情況有些變化,寫長篇的人越來越多,長篇小說的出版量,從每年幾百部,上漲到幾千部,到了今天,每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到底有多少部,估計一般人根本搞不清楚。如何來評價長篇小說,常常會使一些評論家感到為難,不知道如何來給某部當代的長篇小說定位,以往那種整體性的閱讀,在今天已經不可能了。作品太多,多到無法全部瀏覽,甚至是窺其一角也有點難。至于作品的質量,肯定是良莠不齊。久而久之,人們對長篇的閱讀興趣,由神往、敬仰,慢慢變為有點為難和不感興趣。但這不意味著真正有文學意味的長篇作品消失了,而是說今天要像以往那樣通過個人的閱讀,去發現有文學意味的長篇作品,較之以往,更困難了。 疫情期間,我有幸讀到傅星的長篇小說《培訓班》,有一種特別的觸動。它與眼下許多故事性很強的作品不同,它的主干不是故事,而是人物,一群人,一群“文革”后期從農場抽調到戲劇學院進行培訓的文藝骨干。他們年輕,有文藝細胞,但在那個無所事事的年代,在戲劇學院那樣的培訓環境中,情仇恩怨,跌跌撞撞,學非所學,用非所用,懵懵懂懂,渾渾噩噩,人生幾何,不知所以。作品*后的結局,是隨著“四人幫”的粉碎,形勢大變,培訓班結業,學員各回單位,多少年后,培訓班中沒有一個人留守在戲劇領域。這部作品首先給人的印象是文字極其流暢,我想這應該得力于傅星兄做了一輩子文學編輯練就的功夫。我花了兩天時間,幾乎是一口氣將它讀完。讀完之后,很長時間不能平靜自己。有關“文革”題材的作品,有關描寫那一時期年輕人的文學作品,此前讀過不少,但沒有看到像他這樣來書寫的。他的寫法有點特別,不追求人物、情節的離奇曲折,也不懷舊,追憶激情燃燒的歲月,而是抓住人物情緒、感受來結構小說。這種情緒也不像很多寫“文革”的作品,充滿著憤怒和控訴,而是內斂節制。世事蒼茫,人生幾何。但人生交付的代價,總應該有些留在記憶中的。讀《培訓班》,會讓人升起一種悲憫的情感,很長時間難以釋懷。這是因為人物、故事盡管屬于過去,但你會覺得這些人、這些事,所有人生的困境,有時是相似的,每個人似乎都有可能遭遇。如果誰一不小心,跌入其中,便會遭遇莫名的悲哀。尤其是像戲劇、藝術等領域,一些年輕人自以為有一點藝術細胞或小聰明,想一輩子以此為生,殊不知,一腳踏錯,加之外部形勢的造化,很可能誤入歧途,荒廢了大好的青春。傅雷、曹禺在給自己孩子的信中,都談到過此類困境。我相信,傅星兄年輕時或許也有過這樣的人生耽擱,遭遇過此類困惑。多年后,他以《培訓班》為題,來寫這種人生困境時,心仍有戚戚焉。那個特殊時期的戲劇學院,那些所謂的培訓,回頭看,是多么的可笑啊。《培訓班》中,像蘇威廉、趙青、曉霽這些有藝術才能的文藝青年,誤入其中,無所事事,白白耗費了青春。而像戲文系教師君一、聲樂老師老穆等藝術家,英雄無用武之地,終老于此。威風一時的工宣隊潘師傅和后來成為班長的毛國成,當時似乎很風光,其實是可憐可悲的人物,多少年后無聲無息已經無人記得了。《培訓班》只有人生短短的幾個月,卻讓人們看盡人間戲劇。 傅星在《培訓班》中,有一種看透人生的眼力,但這種眼力不是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小說人物的情緒渲染讓讀者感受到、體悟出來的。作者好像是站在一個比較高的精神層面來看待這些不幸和悲哀,沒有把所有悲哀和不幸歸咎于社會、歷史,而是強調人生有時的確會陷入陰晴不定、陰差陽錯的迷失狀態,外部環境只是加劇了這種悲劇罷了。所以,傅星的《培訓班》是有一些抽象意義的,他無意于重新煽起一些人的仇恨,也不想陷于那種*難過的往事情緒而不能自拔,他是懷有極大的悲憫之情,是以一種同情的態度來展現人世間的某種跌落狀態,甚至在作品中他都不愿提及那些觸目驚心的丑惡的人生表演。或許這是看遍花開花落之后的一種心情,有一點低回,但并不狹隘。作者不愿意與具體的某個人來論辯,而是選擇在回憶中,慢慢隨想過去的時光歲月,展現一點有點特別的生活場景和人物故事,讓后來的讀者自己去體會和評判。盡管傅星在小說中保持著節制和克制,但有時還是心有不甘,尤其是觸及內心的憂傷時,他忍不住要寫寫被老病所困的蘇威廉的阿爺(祖父)、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同學亞雯以及割腕自殺的名演員姜美麗等人物、故事。這些極其平常的普通人的故事,是為了與蘇威廉等人的生活形成對照,一方面是蘇威廉自己在看這些周邊跌落下去的人物,生發出無限的感慨;另一方面是作者在比較蘇威廉與這些同時代人物時,所產生的無限感慨。整部小說似乎有著一種安魂曲式的抒情力度,旋律緩慢而悠長,綿綿不絕。聲音一出現,人物、故事就會跳出來;人物、故事有所動靜,無聲的旋律就會繚繞在字里行間,如泣如訴。這真是非常奇特的閱讀體驗。有不少小說家從自己的創作經驗中感受到長篇小說*重要的是結構。但傅星《培訓班》給我印象*深的,不是結構而是情緒,它一點一點越來越大,像冬天的霧霾,彌散空間。莫非這迷霧一般的情緒就是結構小說的*有力的支撐?也許這是傅星構思這部長篇時特別用心用力之處吧。 是為序,愿將此書推薦給廣大讀者。 2023年新年于滬西寓所 (作者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茅盾研究會會長)
培訓班 作者簡介
傅星 《萌芽》雜志原執行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文創一級,上影集團藝委會成員。著有小說集及長篇《大地的仲裁》《魔幻人生》《八音盒》《怪鳥》《空無一人》。編劇的影視劇有《大上海屋檐下》《老人的故事》《伴你高飛》等十九部。曾獲萌芽創作獎、上海市文學作品獎、上海市青年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電影《伴你高飛》獲第十三屆意大利烏迪內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獎、首屆阿根廷國際兒童及青少年電影節“銀風箏”獎。長篇小說《怪鳥》獲上海作協年度作品獎勵,上全球華語長篇小說年度榜。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