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賬族往事雜記香山故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821962
- 條形碼:9787546821962 ; 978-7-5468-219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賬族往事雜記香山故園 本書特色
本書既沒有寫轟轟烈烈的事件,也沒有寫聲名如雷的人物,而是用濃濃的親情、恬淡的筆觸,記錄了長輩的家事,以西北古城蘭州中徐氏兄弟及其親屬們的舊事,疊顯了橫跨時空的歷史印跡,令人不禁感慨時代的變遷。徐家的命運,既有其普遍性,而每個人又不乏獨特的個性與經歷。
賬族往事雜記香山故園 內容簡介
全書以作者本人家族的歷史資料為基礎,描寫了先祖、父母等親人的生活、經歷,展現了從1918年至今的一百多年間,蘭州的文化風貌和城市變化,以家族人物命運的起伏為主線,描寫了國內外親人的交流,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示出中國人獨特的文化觀念、命運體驗,多層次、多民族的文化交融在甘肅形成的獨特風貌,以及中國人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在傳統貿易中的體現,還有中國文化審美百年來承襲、更新展示出的巨大生命力。全書文筆細膩,可讀性強。
賬族往事雜記香山故園 目錄
女子中學的禮堂與小學里的天主教堂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穿金條背心的紡織專家
知青情結——“下河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跨越一個世紀的“繡娘”
山色不隨人事改
古中國畫卷中的“悲情王子”
賞心樂事誰家院
一頂美麗帽子的淵源
花兒與少年
列車上的活佛與敏亞姐姐
王世驥歷險記
月出天山
麻嬢嬢與九姨
跳快狐步舞的校長
后記
賬族往事雜記香山故園 節選
銅駝荊棘 “自笑此生余幾許?銅駝荊棘尚關情。” 大約沒有人在出生的時候清楚地知道自己身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時代,將要面對何種風波,生命總帶著一種一廂情愿的熱愛奔赴未來。我外祖父徐齡楷出生在公元1918年,四年之后,他的同胞弟弟出生,不久他的母親過世,家里唯一的支柱他的父親徐老爺在國民政府中任民政科主任。民國時期人口沒有如今這么多,政府部門的設置也不會層層分級,劃出幾大塊,全省的米面糧油、交通往來就管理得差不多了。這位徐老爺的官職是民政科的科長,實權崗位,很忙。據家里人說起來,民國時期的官職可不是清閑職位,打發光陰玩的,得有實在的政績,否則立即就“回家賦閑”去了,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此,徐老爺的工作怠慢不得。他在工作時要行使權力,權力所到之處就有各種人物、達官貴人、學者名流,每天邀請他喝酒吃飯的人排著長隊,不到深夜孩子們是見不到徐老爺的。兩個喪母的幼子為了等到早出晚歸的父親,趴在桌子上睡著了。深夜的舊宅木質窗欞關起來還是不嚴實,有風吹進來,窗戶有吱呀的聲音,像是一種風雨之前的警報,這是一個注定不平靜的時代,兩個年幼的男孩子從他們出生開始,便不是在安逸的環境里。我外婆說起外祖父的幼年時代,一頓大白描,一點也不替我外祖父遮掩,說他“沒人管,野跑慣了”。的確如此,一個忙碌的父親連兒子們的衣食都顧不得,吃飯穿衣都得自己想辦法,因此,從一出生,這兩位兄弟就有一種相依為命的味道,彼此互相照顧。兄弟倆在自己叔父開的小學里下課之后到處閑逛,每天恨不得有些新鮮事好讓精力旺盛的他們玩樂一番。有一天,街上開了“舍粥”的大鍋,吃不上飯的窮人都可以去要一碗粥吃。外祖父和弟弟知道了,好奇得不得了,擠在人群里,因為人小不夠高,前面的大鍋里煮的是什么也看不見。周圍有人說,把碗舉在頭頂上!于是,我外祖父頂著碗,拉著他*親愛的弟弟,只覺得頭頂上“咚”一聲響,碗里降下來一勺粥,弟弟齡垚開心地大笑,跟在哥哥身后跑回家。這哥倆倒不是吃不起飯,自己的父親在國民政府的官職不算低,只是沒有了媽媽,生活起居沒有人照顧,自小少了很多疼愛。家門口總有些賣貨的商販等著,弟弟嘴饞了就去問小販要果子吃,付錢倒是不急,因為徐老爺酒局飯局應酬不斷,自己的兒子都等不到他,別說小販等著要錢了;賴賬也不會,因為徐老爺是政府官員,歷任職務有民政、糧食、稅務等實權部門,跑是跑不掉,攢著小販的錢一起付,還會多給幾個銅板。送貨的人時間長了都知道了徐老爺的名聲,只要送上門的貨都沒有賴賬的,更不要說二公子吃過的果子了。于是,送木材的、送穿衣鏡的,拉了貨坐在門上,二爺爺齡垚還不到上學的年紀,整天在門前溜達,各種好東西先試一遍,有些東西家里未必需要,但貨拉都拉來了,也在前門的石頭臺階上被二位公子觀瞻了多日,那就進來吧,小商小販歡喜不盡,跟著徐老爺進院子里領錢去了。徐老爺因為做官的緣故,講究體面,這個習慣也就遺傳給了兩個兒子。 我外祖父自幼念書好,弟弟淘氣些,總要教導,學校里的老師先教四書五經、古文典籍,老師的辦法是先不管懂得多少,背會了再說。大約是二爺爺齡垚不喜歡這種背書的教學,他念了記不住,倒是教堂里神父說起英文來讓他更感興趣。他的哥哥不僅功課好,做事也認真,不喜歡耍排場亂花錢,兩人一起買東西,哥哥認真地與商販講價錢,多一個銅板都不行。哥哥很執著地讓小販必須降價,才算合了他的心意。弟弟跟在身后不以為然,他*喜歡像父親那樣講排場,吃飯時給點小費才合乎他二少爺的身份。后來時局變化,二公子不但給不起小費,連生活也安排不好,作了一首打油詩,還唱成歌,說“生活困苦,恨不得手指頭變成牙刷”。 幼年閑散的生活很快被一系列的世事沖擊,教書先生們不會放過這些舊宅院里的公子哥,教育他們:“念書,本就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要頭懸梁錐刺股!”這種教育在他們初涉世事的時候就開始了,不僅要“言傳”,還有“身教”,自己的父親受的是封建教育,是“恪盡職守”典范,一生被人稱道為人“勤苦、和藹”。父親有十分完美的“風評”,意思是說,自己的品德自己說了不能算,要親友鄰里來評價,父親為人的標準深刻地影響了大公子齡楷,按照父親的標準,對人的行為準則有明確的標準,諸如“懶惰、欺詐、虛偽、說謊”這些行為外祖父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因為沒有母親的教導,外祖父成了父母的影子,細心地教導著幼弟,“要吃苦,能吃苦”是那個時代對男孩子的基本要求。很多故事講舊社會的公子哥整天玩樂、游手好閑,殊不知我們家的這兩位公子哥讀書努力起來,一般人都不能比。 或者教育和時代的需要是緊密相連的,隨著戰事的爆發,這些在大宅院里長大的公子哥也逐漸長大成人。在徐老爺的觀念里,十五六歲的少年要挑起家里的重擔,一起長大的同伴也都一一開始離家,似乎生為男兒,即使家里有再疼愛自己的母親,再舒適的宅院,也還是要早早出門歷練。那個時代,假如有一位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