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醫學免疫學(第四版)(供本科生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8059
- 條形碼:9787030738059 ; 978-7-03-07380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學免疫學(第四版)(供本科生用) 內容簡介
本教材為教育部審定、批準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及科學出版社立項通過的科學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由國內24所高校一線醫學免疫學專業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國內高校醫學本科生的整體現狀與國家醫藥類執業資格考試總體要求精心編寫而成。教材在章節設置、內容編排、圖文配合、版式設計、基礎與臨床結合等方面做了較大改進,章節內容強調重點突出、層次清楚、各章節彼此獨立又互成系統,文字力求流暢、簡明,強調“三基”,使之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全書編排依次為醫學免疫學緒論、免疫器官和組織、免疫分子與免疫細胞以及免疫應答、臨床免疫以及免疫學應用。
醫學免疫學(第四版)(供本科生用) 目錄
**章 醫學免疫學緒論(1)
**節 免疫學概述(1)
一、免疫與免疫學概念(1)
二、免疫的類型(1)
三、免疫系統的功能(3)
四、免疫系統的組成(3)
第二節 醫學免疫學發展史(3)
一、醫學免疫學發展經歷的階段(3)
二、免疫學研究進展與成就概述(5)
第三節 免疫學在生物醫學中的重要地位(7)
一、免疫學與醫學(7)
二、免疫學與生物學(8)
三、本教材基本輪廓(9)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組織(10)
**節 中樞免疫器官(10)
一、骨髓(10)
二、胸腺(11)
第二節 外周免疫器官(12)
一、淋巴結(13)
二、脾臟(13)
三、黏膜免疫系統(14)
第三節 淋巴細胞歸巢與再循環(14)
一、淋巴細胞歸巢(14)
二、淋巴細胞再循環(14)
第三章 抗原(16)
**節 抗原的特性(16)
一、抗原的性質(16)
二、抗原特異性(16)
三、交叉反應抗原與交叉反應(18)
第二節 影響機體對抗原產生免疫應答的因素(18)
一、抗原的理化性質(18)
二、機體的生物學特性(19)
三、抗原進入機體的方式(19)
第三節 抗原的種類及其醫學意義(19)
一、抗原的分類(19)
二、醫學上重要的抗原(21)
第四節 具有抗原樣特性的免疫刺激劑(21)
一、超抗原(22)
二、絲裂原(22)
三、佐劑(23)
第四章 抗體(24)
**節 抗體的分子結構(24)
一、抗體的基本結構(24)
二、抗體的輔助結構(26)
三、抗體的酶解片段(27)
四、抗體的異質性和免疫原性(27)
第二節 抗體的生物學特性(29)
一、抗體的主要功能(29)
二、各類抗體的基本特性(30)
第三節 抗體的制備及其應用(32)
一、多克隆抗體(32)
二、單克隆抗體(33)
三、遺傳工程抗體(33)
四、抗體的應用(35)
第五章 補體系統(36)
**節 概述(36)
一、補體系統的命名和組成(36)
二、補體的合成、代謝和理化特性(36)
第二節 補體系統的激活(37)
一、補體激活的經典途徑(37)
二、補體激活的旁路途徑(38)
三、補體激活的凝集素途徑(39)
四、補體三條激活途徑的比較(40)
第三節 補體激活的調節(41)
一、補體的自身調節(41)
二、補體調節蛋白的調節(41)
第四節 補體的生物學功能及意義(42)
一、補體的生物學功能(42)
二、補體的生物學意義(43)
第五節 補體與疾病的關系(44)
一、遺傳性補體缺陷與疾病(44)
二、補體與感染性疾病(44)
三、補體與炎癥性疾病(45)
四、補體與其他疾病的關系(45)
第六章 細胞因子(46)
**節 細胞因子概述(46)
一、細胞因子的來源(46)
二、細胞因子分類和命名(46)
三、細胞因子受體(47)
第二節 細胞因子特征與生物學作用(49)
一、細胞因子的共同特點(49)
二、細胞因子的生物學作用(50)
第三節 細胞因子與臨床(52)
一、細胞因子與疾病的發生(52)
二、細胞因子與疾病的治療(54)
第七章 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55)
**節 白細胞分化抗原(55)
一、白細胞分化抗原和CD的概念(55)
二、CD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特點(56)
三、免疫相關CD分子的主要生物學功能(57)
第二節 黏附分子(59)
一、黏附分子的類別及其特征(59)
二、黏附分子的生物學作用(60)
三、黏附分子與臨床(61)
第八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及其編碼分子(63)
**節 HLA復合體的結構及遺傳特點(63)
一、HLA復合體的結構(63)
二、HLA復合體的遺傳特點(64)
第二節 HLA分子(65)
一、HLA分子結構(65)
二、HLA分子與抗原肽相互作用(67)
三、HLA的組織分布(68)
四、MHC分子的生物學功能(68)
第三節 HLA與醫學的關系(69)
一、HLA與同種異體器官移植(69)
二、HLA與疾病關聯(69)
三、HLA表達異常與疾病(70)
四、HLA分型的其他應用(70)
第九章 固有免疫細胞(71)
**節 經典固有免疫細胞(71)
一、單核巨噬細胞(71)
二、樹突狀細胞(73)
三、粒細胞和肥大細胞(75)
第二節 參與固有免疫的淋巴細胞(76)
一、自然殺傷細胞(76)
二、固有淋巴樣細胞(78)
三、固有樣淋巴細胞(79)
第十章 固有免疫應答(81)
**節 參與固有免疫的組分(81)
一、屏障結構(81)
二、固有免疫效應分子(83)
三、固有免疫效應細胞(83)
第二節 固有免疫應答的機制與特點(83)
一、固有免疫的識別(83)
二、固有免疫應答的特點(86)
第三節 固有免疫的生物學功能(86)
一、固有免疫抗感染并維持機體自穩(86)
二、固有免疫啟動并參與適應性免疫應答(87)
第十一章 適應性免疫細胞(89)
**節 淋巴細胞的來源與分化(89)
一、T細胞的分化發育(89)
二、B細胞的分化發育(90)
第二節 T細胞(92)
一、T細胞的表面標志(92)
二、T細胞亞群(94)
第三節 B細胞(98)
一、B細胞的表面標志(98)
二、B細胞亞群(98)
第十二章 抗原提呈細胞與抗原加工及提呈(100)
**節 抗原提呈細胞(100)
一、抗原提呈細胞的種類(100)
二、專職性抗原提呈細胞的生物學特性(100)
第二節 抗原的加工及提呈(101)
一、MHC Ⅰ類分子提呈(102)
二、MHC Ⅱ類分子提呈(103)
三、抗原的交叉提呈(104)
四、脂質抗原的提呈(105)
第十三章 適應性免疫應答一: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106)
**節 T細胞對抗原的識別(106)
一、T細胞識別APC提呈的抗原信號(106)
二、T細胞識別抗原的MHC限制性(107)
第二節 T細胞活化、增殖和分化(108)
一、T細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信號(108)
二、抗原特異性T細胞增殖與分化( 111)
第三節 活化T細胞的免疫效應及轉歸 (111)
一、CTL的細胞毒效應(112)
二、Th1細胞介導細胞免疫效應(114)
三、T細胞介導細胞免疫應答的生物學意義(116)
四、T細胞的轉歸(116)
第十四章 適應性免疫應答二: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117)
**節 B細胞對TD抗原的應答(117)
一、B細胞對TD抗原的識別(117)
二、B細胞的活化、增殖與分化(118)
三、活化B細胞在生發中心內的分化與成熟(120)
四、生發中心發育成熟B細胞的轉歸(122)
第二節 初次免疫應答和再次應答產生抗體的特征(122)
一、初次免疫應答產生抗體的特征(122)
二、 再次免疫應答的重要特征及其產生抗體的特征(123)
第三節 B細胞對TI抗原的應答(124)
一、B細胞對TI-1抗原的應答(124)
二、B細胞對TI-2抗原的應答(125)
第四節 B細胞應答的效應(125)
第十五章 適應性免疫應答的特點及其機制(126)
**節 適應性免疫應答的特異性與多樣性(126)
一、BCR、TCR多樣性及其分子基礎(126)
二、BCR、TCR基因重排(127)
三、 BCR、TCR多樣性的產生機制及其生物學意義(127)
第二節 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記憶性(130)
一、T細胞介導的免疫記憶(130)
二、B細胞介導的免疫記憶(130)
三、 免疫記憶細胞來源、分化、作用及維持機制(130)
第三節 適應性免疫應答的耐受性(131)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及特性(131)
二、免疫耐受誘導條件和形成機制(132)
三、免疫耐受的建立、維持和終止(134)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義(135)
第十六章 黏膜免疫(136)
**節 黏膜免疫系統的組成(136)
一、黏膜免疫系統的組織結構(136)
二、黏膜相關淋巴組織(136)
三、黏膜免疫細胞(137)
第二節 黏膜免疫的特點(138)
一、黏膜的解剖學特點(138)
二、黏膜免疫應答特點(139)
三、黏膜免疫耐受(141)
第三節 黏膜共生菌群與微生態平衡(142)
一、共生菌對免疫系統的影響(142)
二、黏膜免疫系統對共生菌產生低應答(142)
三、共生菌與疾病發生(143)
第十七章 免疫調節(144)
**節 免疫調節概述(144)
第二節 分子水平的免疫調節(144)
一、補體的調節作用(144)
二、細胞因子的調節作用(145)
三、激活性受體和抑制性受體的調節作用(145)
第三節 細胞水平的免疫調節作用(146)
一、T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146)
二、抗原提呈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147)
三、NK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147)
四、活化誘導的細胞凋亡與免疫調節(148)
五、獨*型網絡的免疫調節作用(148)
第四節 整體和群體水平的免疫調節(149)
一、整體水平的免疫調節(149)
二、群體水平的免疫調節(150)
第十八章 超敏反應(152)
**節 型超敏反應(152)
一、發生機制(152)
二、Ⅰ型超敏反應的易感因素(155)
三、臨床常見的Ⅰ型超敏反應性疾病(155)
四、Ⅰ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156)
第二節 Ⅱ型超敏反應(156)
一、發生機制(157)
二、臨床常見的Ⅱ型超敏反應性疾病(157)
第三節 Ⅲ型超敏反應(159)
一、發生機制(159)
二、臨床常見的Ⅲ型超敏反應性疾病(161)
第四節 Ⅳ型超敏反應(162)
一、發生機制(162)
二、臨床常見的Ⅳ型超敏反應性疾病(163)
第十九章 自身免疫與自身免疫病(165)
**節 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與分類(165)
一、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165)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類(166)
第二節 自身免疫病發生的相關因素(166)
一、自身抗原相關的誘因(167)
二、機體免疫內環境穩定功能失控(169)
三、遺傳因素(172)
四、其他因素(172)
第三節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損傷機制(173)
一、自身抗體介導的組織損傷(173)
二、自身抗原抗體復合物介導的組織損傷(174)
三、自身反應性T細胞介導的組織損傷(174)
第四節 常見自身免疫病及其防治原則(175)
一、常見自身免疫病(175)
二、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則(176)
第二十章 抗感染免疫(178)
**節 抗感染免疫概述(178)
一、抗感染的固有免疫(178)
二、抗感染的適應性免疫(180)
三、抗感染免疫的共同特征與結局(181)
第二節 機體對不同病原體的抗感染免疫(181)
一、抗細菌感染的免疫(181)
二、抗病毒感染的免疫(182)
三、抗真菌感染的免疫(183)
四、抗寄生蟲感染的免疫(183)
第三節 病原體的免疫逃逸及其機制(184)
一、病原體抗原改變(184)
二、病原體抑制機體抗感染免疫效應(184)
三、宿主遺傳背景及免疫功能狀態(185)
第二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186)
**節 免疫缺陷病概述(186)
一、免疫缺陷病的分類(186)
二、免疫缺陷病的臨床特征(186)
三、免疫缺陷病的實驗室診斷和治療原則(187)
第二節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187)
一、原發性細胞免疫缺陷與聯合免疫缺陷病(187)
二、以抗體缺陷為主的免疫缺陷病(189)
三、補體系統缺陷病(190)
四、吞噬細胞缺陷病(191)
第三節 獲得性免疫缺陷病(191)
一、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192)
二、其他繼發性免疫缺陷病(195)
第二十二章 移植免疫(196)
**節 同種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197)
一、 宿主抗移植物反應(197)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應(198)
第二節 同種移植排斥反應的機制(199)
一、引起移植排斥反應的抗原(199)
二、 參與移植排斥反應的免疫細胞與免疫分子(199)
三、 移植排斥反應中T細胞的同種識別途徑(200)
第三節 移植排斥反應的防治(202)
一、選擇適當的供者(202)
二、移植物與受者預處理(202)
三、免疫抑制治療(202)
四、誘導移植耐受(202)
五、移植后的免疫監測(203)
第二十三
醫學免疫學(第四版)(供本科生用) 節選
**章醫學免疫學緒論 醫學免疫學是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免疫系統對抗原異物的免疫應答機制和規律,免疫應答的生理與病理效應,免疫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診斷、預防和治療的一門學科。醫學免疫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充滿活力的學科,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學科及免疫技術的發展,醫學免疫學已經成為生命科學與醫學的前沿與支撐學科,對揭示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和重大疾病的發病機制及防治、促進生物技術產業整體發展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節免疫學概述 一、免疫與免疫學概念 免疫學是醫學中一門基礎性、支柱性學科, 與生物學等多學科廣泛交叉,亦與眾多疾病的發病機制及防治策略關系密切。如18世紀末,通過從牛痘中制備活疫苗,成功防治天花。人痘和牛痘的發明及應用,推動了人類對微生物致病及疫苗抗病機制的研究,由此促進了免疫學學科的發展。 人類對“免疫”的認識起源于對感染性疾病的抵抗能力,免疫(immunity)一詞由拉丁文“immunitas”衍生而來,其原意是免除稅賦和徭役,引入醫學領域則指免除瘟疫(傳染病)(圖1-1)。現代“免疫”的概念已經超出了抗感染免疫的范疇,其本質是指機體對“自己”(self)和“非己”(nonself)的識別與應答,并清除“非己”異物的生物學效應。在正常情況下,免疫是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性功能。機體識別和清除“非己”(抗原)異物的生理性反應過程稱為免疫應答(immune response),而將引起免疫應答的抗原性異物統稱為抗原。 免疫應答對機體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正常生理情況下免疫功能的發揮可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對機體具有保護作用,但在異常病理情況下,機體識別“自己”和“非己”的功能發生紊亂,則可引發某些病理過程并導致疾病。 早期的免疫學(immunology)主要研究機體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屬于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隨著生命科學研究對刺激與反應基本規律的認識,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已發展成為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的學科。現代的免疫學是研究機體免疫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學科,涉及免疫系統的組織結構,免疫識別、免疫應答、免疫耐受與免疫調節等免疫學基本學科規律與機制,免疫機制在相關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免疫學技術在疾病診斷、治療與預防中的應用等。 二、免疫的類型 根據免疫應答的識別和效應機制及其特征不同,機體的免疫可分為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兩類(見表1-1)。 固有免疫可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直接識別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主要包括革蘭氏陰性菌(G–)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革蘭氏陽性菌(G+)的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和肽聚糖(peptidoglycan,PGN)、某些病毒和真菌成分、細菌 DNA(脫氧核糖核酸)、雙鏈RNA(核糖核酸)等(見第十章)。 2.適應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稱為獲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或特異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為個體在生活過程中接觸特定抗原而產生,僅針對某特定抗原而發生的特異性反應,是在固有免疫無法有效清除抗原后及時產生,一般在抗原入侵后96小時開始起效,此類免疫主要由具有特異性抗原識別受體的T細胞和B細胞承擔,*終清除抗原異物。適應性免疫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初次應答和再次應答(見第十三章、十四章)。其主要特點是:個體后天獲得,具有特異性(specificity)、多樣性(diversity)、記憶性(memory)和耐受性(tolerance)(見第十五章)(圖1-2)。 (1)特異性和多樣性:特異性是適應性免疫應答的基本特征,指特定的免疫細胞克隆僅能識別特定抗原表位(epitope),應答所形成的效應細胞和效應分子(抗體),僅能與誘導其產生的特定抗原表位發生反應。體內存在可識別各種抗原表位的特異性淋巴細胞克隆,其總和稱為淋巴細胞庫(lymphocyte repertoire)。淋巴細胞庫中細胞種類眾多的性質稱為多樣性。 (2)記憶性:參與適應性免疫的T/B細胞初次接觸特定抗原并產生應答為初次免疫應答,可形成特異性記憶細胞。當免疫系統再次接觸相同抗原刺激,記憶細胞可以介導潛伏期短、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的再次免疫應答。 (3)耐受性:在胚胎期,免疫細胞接受特定抗原刺激后,既可產生針對該抗原的特異性應答,亦可導致出生后針對該抗原的特異性不應答,即自身免疫耐受。自身耐受性的維持對機體正常組織細胞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機體對自身組織成分的耐受遭破壞或對致病抗原(如腫瘤抗原或病毒抗原)產生耐受,均可引發相應的免疫病理過程。 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緊密關聯,固有免疫是適應性免疫的啟動因素。固有免疫提供適應性免疫應答所需的活化信號,適應性免疫的效應分子也可促進固有免疫應答。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是有序發生的。外源病原體入侵機體,固有免疫先發揮作用,并同時啟動更具針對性的、功能強大的適應性免疫發揮作用,以徹底清除入侵的病原體,并產生免疫記憶。 三、免疫系統的功能 免疫系統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對機體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正常情況下,免疫功能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具有保護性作用;免疫功能出現異常,可能導致某些病理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免疫系統可概括為以下三大主要功能(表1-2)。 1.免疫防御(immune defence)指機體針對外來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的抵御與清除作用,保護機體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即抗感染免疫。在異常情況下,若應答過強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在清除致病微生物的同時,也可能導致自身組織損傷和功能異常,發生超敏反應。若應答過低或缺陷,可發生嚴重感染。 2.免疫內環境穩定(immune homeostasis) 指機體可及時清除體內衰老或損傷的體細胞,對自身正常成分處于耐受狀態,以維系機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若免疫內環境穩定功能發生異常,則對“自己”或“非己”抗原的識別和應答出現紊亂,從而破壞自身耐受,導致自身免疫病的發生。 3.免疫監視(immune surveillance)指機體免疫系統可識別、清除畸變和突變細胞及病毒感染細胞的功能。若免疫監視功能降低,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與發展,或持續病毒感染。 四、免疫系統的組成 機體負責執行免疫功能的結構和組織成分稱為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從宏觀到微觀,人類和其他高等動物的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組織)、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組成(圖1-3),是機體對抗原刺激產生免疫應答的物質基礎(見第二章)。 第二節醫學免疫學發展史 一、醫學免疫學發展經歷的階段世紀 1.經驗免疫學時期人類觀察到傳染病患者 免疫學是在人類與傳染病斗爭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根據免疫學發展的特點,經歷了經驗免疫學時期(19世紀中葉之前)、經典免疫學時期(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近現代免疫學時期(20中葉至今)。 1.經驗免疫學時期 人類觀察到傳染病患者在痊愈之后可以抵抗該種傳染病再次侵襲,我國來的,根據免疫學發展的特點,經歷了經驗免疫古代醫學家將此現象稱為“以毒攻毒”,由此開始嘗試通過人工輕度感染某種傳染病以獲得對該種傳染病的抵抗力。現存*早的文字記錄見于東晉醫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記載了“取狂犬腦敷之,后不復發”的防治狂犬病的方法,可以說,這是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國際上**次進行了“預防接種”的實踐。16~17世紀我國應用人痘法(variolation)預防天花,并在隨后的時間中不斷進行完善,是我國傳統醫學對人類的偉大貢獻(圖1-4A)。乾隆欽定的《御纂醫宗金鑒》專門設《幼科種痘心法要旨》章節指導種人痘。1689年,俄國人來中國學習痘醫(包括人痘接種及治痘療皰),由此人痘疫苗接種法傳入俄國,后依次傳入土耳其、日本等國家。1717年,在土耳其見識過人痘法的英國駐土耳其大使夫人瑪麗 蒙塔古(Mary Montagu),把人痘接種正式介紹給英國皇室,經過英國科學界驗證后,在英國及其北美殖民地大力推廣,從此英國也開始大面積推廣人痘接種。直到18世紀末,英國醫生愛德華 詹納(Edward Jenner)首先觀察到擠奶女工即使在不接種人痘疫苗的情況下,只要感染了牛痘就不易患天花,然后進行了人體試驗證實接種牛痘疫苗可以預防天花,稱為”vaccination”(拉丁文“vacca”是牛的意思),并于1798年發表了相關的論文,為全球消滅天花奠定了基礎(圖1-4B)。接種牛痘疫苗預防天花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發明,開創了人工主動免疫先河。盡管*終滅絕天花的是牛痘疫苗,但其借鑒了人痘法在痘苗制備、接種、保存及運輸過程中經驗。這一時期人們僅僅認識到感染某種傳染病或接種牛痘疫苗等能夠獲得抵抗該傳染病的能力,嚴格講這個時期主要是免疫概念的初步形成。直到19世紀中葉利用顯微鏡發現了病原菌,人們才認識了其科學性,從此免疫學進入經典免疫學時期。 2.經典免疫學時期19世紀中葉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 科赫(Robert Koch)發現了結核分枝桿菌,提出了病原菌致病概念,并發現將減毒的病原菌接種動物,可預防有毒力的病原體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 巴斯德(Louis Pasteur)等和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 科赫在創立了細菌分離培養技術的基礎上,先后發現了多種病原菌,通過系統地科學研究,利用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學方法獲得了減毒菌疫苗,并將其用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極大地促進了疫苗研制和使用。路易 巴斯德以高溫培養法制備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家兔體內經連續傳代制備了狂犬病疫苗。1897年,英國微生物學家阿爾姆羅思 愛德華 賴特(Almroth Edward Wright)發明了熱滅活傷寒桿菌,制備滅活疫苗預防傷寒的辦法。這些疫苗的發明為疫苗的發展開辟了新局面。 19世紀末俄國學者埃利 梅契尼科夫(Eile Metchnikoff)發現細胞吞噬作用,提出細胞免疫理論。德國學者埃米爾 阿道夫 馮 貝林(Emil Adolf vonBehring)和日本學者北里柴三郎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動物時發現,在被免疫的動物血清中含有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質,該物質被稱為抗毒素,從而研制出白喉抗毒素,開創了人工被動免疫的先河。為此,埃米爾 阿道夫 馮 貝林于190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隨后人們相繼發現了溶菌素、凝集素、沉淀素等能與細菌或細胞特異性反應物質,統稱為抗體,而將能引起抗體產生的物質稱為抗原,從而確立了抗原和抗體的概念。比利時學者朱爾斯 博爾代(JulesBordet)發現了補體及其與抗體協同產生的溶菌作用,上述發現均支持了體液免疫理論。此階段,免疫化學研究獲得重要突破,至20世紀初相繼建立了經典的血清學技術,如德拉姆(Durham)等建立了特異性凝集試驗、克勞斯(Kraus)發現了沉淀反應、朱爾 博爾代等建立了補體結合試驗、卡爾 蘭德施泰納(Karl Landsteiner)建立了檢測ABO血型的凝集試驗等。這一階段獲得了對多種基本免疫學現象本質的初步認識,為隨后對天然免疫耐受的認識和人工免疫耐受的誘導以及克隆選擇學說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在20世紀初,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創始人伍連德為抗擊我國東北鼠疫做出了重大貢獻,他親手實施了中國醫學史上**例病理解剖,在世界上**個提出“肺鼠疫”概念,并讓中國人**次用口罩(被稱為“伍氏口罩”)預防傳染病。 3.近現代免疫學時期人們對抗體產生機制提出了不同的學說:德國科學家埃利希(Ehrlich)在1900年提出了抗體生成的側鏈理論(side chainTheory),也是受體學說的首創者;隨后20世紀40年代化學家鮑林(Pauling)等提出了指令學說,又稱模板學說(templateTheory);20世紀 50年代尼爾斯 杰尼(N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