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和平的壯舉(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75343
- 條形碼:9787559475343 ; 978-7-5594-753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和平的壯舉(下) 本書特色
★北大歷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員、知名學者金綱宋史研究數(shù)十年心血之作。既忠實于歷史,考證渲染相得益彰,又評判縝密,不乏真知灼見,敘事宏大廣闊,生動有趣,余味無窮,為解讀歷史提供了一個新范本。 ★揭開一個被鐵蹄與悲情遮蔽的驚艷盛世!用大歷史眼光,解讀宋朝三百年政變、殺戮、征戰(zhàn)、信仰與文明推演的史詩以正史為坯,以野史為料,“復盤”歷史現(xiàn)場眾多詭異難言之處。“文”中帶點野氣,“史”中加了活力。 ★全景再現(xiàn)——真宗趙恒高開低走的帝王人生,大宋帝國命運轉折的歷史故實。天下大治,使五代亂世從此一去不返;澶淵結盟,讓大宋帝國得享百年和平;神道設教,令中原士庶舉國怪誕狂歡。 ★精美裝幀,收藏級品質(zhì)。膜銀卡封面 五色印金:色彩鮮明,呈現(xiàn)金屬光澤,自帶低調(diào)的奢華;鎖線精裝:牢固耐翻,典藏佳品,書架上的格調(diào)擔當;瑞典輕型內(nèi)文紙:耐久不易發(fā)黃,輕盈可攤開,給予完美的閱讀體驗。
和平的壯舉(下)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為講述宋朝歷史的通俗讀物,講述了公元997年至公元1022年的軍政故實。“澶淵之盟”,為中國贏來了百年和平,真正地做到了中原士庶“安居樂業(yè)”,影響中國深巨。但,“和議”之后“萬國來朝”的太平景象并沒有讓真宗開心。當?shù)弥醯ぷ苑Q“北朝”、稱大宋為“南朝”,受到天神保佑時,趙恒意識到,他必須做出一番潑天大事業(yè),才有希望向天下、主要是向契丹,展示大宋帝國的合理性、合法性、正當性,而他,才是“受命于天”的真龍?zhí)熳印T谶@一理念支配下,真宗連續(xù)導演了天帝降書、封禪大典、祭祀汾陰、興建道觀四件“神道設教”大事。在大規(guī)模的“祥瑞”造假伴生下,大宋王朝,舉國若狂,開始了一段史無前例的“大宋夢”時代……本冊為下。
和平的壯舉(下) 目錄
壹 神道設教
亳州判官王欽若
蠲免“天下宿逋”
王欽若一字損大節(jié)
畏妻的王欽若
科場舞弊案
大盜不操矛弧
寇準的廟算
推演天下太平
宋遼諜戰(zhàn)
孫僅出使“得體”
安有子歸父而致疑耶
制度建構和道義推演
神童晏殊
以百姓為念
狂者寇準
王欽若巧言“倒寇”
萬國來朝
“受命于天”與“天人感應”
封禪——太宗的“未竟事業(yè)”
人造天瑞
一壺珠寶搞定當朝宰輔
“神道設教”論
貳 大中祥符
真宗奇夢
“天書”降臨
大酺
“大計固有余矣”
全宋瘋癲
民間助餉
“祥瑞”不斷
社首山設“封祀壇”
天子車駕
又見“天書”
“游戲規(guī)則”不得破壞
真宗告廟
修德以來遠人
真宗鑾駕東行
登泰山齋宿山頂
封禪大典
真宗一人吃素
京師張燈群臣歡宴
汾陰“后土神”之爭
“民意”之下真宗“侈心起”
西祀汾陰
玉清昭應宮
叁 王旦·丁謂
反對派們
大儒孫奭奏疏
真宗的學術成果《解疑論》
真宗不吝賞賜
三司假內(nèi)藏
百姓日用而不知
受命于天
遼闊而頑厚的隔膜
左藏庫大火
江湖妄人說宮禁之事
王旦留守京師
契丹來使“借款”
薦寇準不遺余力
王旦隱忍相位
生民膏血,安用許多?
不信“怪力亂神”
禍害大宋的“五鬼”
財務次官林特
九尾狐陳彭年
劉承珪修訂“秤法”
肆 真宗之死
“神道設教”并未“禍民”反而“惠民”
冒險入溪蠻營寨
景德免稅記錄
天下目為奸邪
丁謂尚禨祥鶴相獻龜
“溜須”典故的由來
不學無術,暗于大理
寇準獻“天書”
耽于“名位”的寇準
“倒寇”同盟軍
大事敗于“不密”
帝國驚天大案
帝國情種
“八大王”之謎
真實的“貍貓換太子”
真宗追封的深意
皇后劉娥“攝政”
真宗駕崩延慶殿
尾聲
皇太子趙禎即位
契丹派使團吊慰
劉太后垂簾聽政
兩宰相廷爭
嚇人的“尚方劍”
雷允恭擅改皇堂位
王曾論“絕穴”
太后“倒丁”立威
王曾“反經(jīng)合道”
“天書”從葬永定陵
玉清昭應宮大火
“神道設教”時代結束
丁謂貶謫崖州
丁謂之量
真宗的后稷事業(yè)
和平的壯舉(下) 節(jié)選
大宋帝國真宗皇帝對“神道設教”的理解,因為王欽若的一番話,開始誤入歧途。他將無信仰的“怪力亂神”誤以為就是“神道設教”,于是,為世間留下了一連串非理性笑柄。 亳州判官王欽若 大宋在“澶淵之盟”以前的真宗咸平年間,可以概言為“李沆時代”,而后是“寇準時代”,到了“后寇準時代”,真宗一朝開始漸漸進入“王欽若-丁謂時代”。這是大宋開始發(fā)生隱秘變化的時代。 先說王欽若。 這位脖子上長了個大肉瘤的“癭相”,事實上做了不少大事,對大宋也夠得上“忠心耿耿”。他在契丹特別囂張的時刻,無論主動或被動,反正到天雄軍去了,成功地守衛(wèi)了豫北、冀南、魯西;在王超動機不明時,設計散去了他的兵眾,為大宋的未來增加了安全系數(shù);在曹利用要去契丹談“和議”時,以為此事不真,寧肯擔上“誤國”的責任,也堅定地“扣留”使團,不使出境;后來他還負責編纂宋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冊府元龜》,為后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經(jīng)典文獻。 他也有重視民生的理念。當初,他在太宗朝中進士后,為亳州判官,同時負責管理當?shù)丶Z倉。這年久雨,谷物往往難干。倉司認為地方納稅交糧太潮而拒收。但百姓納糧,往往遠道而來,一是盤纏有限,二是糧食越放越潮,不免心焦難熬。王欽若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當即下令:全部糧食照收不誤。他的辦法是:**,為這批新收的糧食另外建倉收納;第二,無論中央、地方,支用亳州糧食,不分先后,一律先支放新糧,而不是像往常那樣支放舊糧。這樣,濕谷在發(fā)霉之前就已經(jīng)全部用掉了,解決了霉爛問題。 在這個辦法實施之前,他已上章匯報給朝廷,太宗見到他的奏章,大喜,認為此人有“相才”,就將他從地方判官升職,改判三司,管理國家財政。 當時真宗做開封尹,也聽說了他的這個“事跡”。 后來京畿大旱,太宗下詔,核定受災程度,蠲免開封府附近十七個縣的民租。當時有“飛語”流傳到朝廷,說查驗田畝的官員實際上是收買人心,實際旱情并不嚴重,因此,沒有必要蠲免那么多。太宗聞訊很別扭。御史臺負責糾彈百官,揣測太宗的意思是要勵精圖治,就上奏要求重新審查、核實。于是下詔,要開封府兩邊,東西諸州的官員來查驗京畿十七縣。按規(guī)定,王欽若所在的亳州要查驗開封所屬的太康、咸平兩個縣。亳州太守就派王欽若來做這件差事。別的州縣查驗的結果是:京畿諸縣果然免稅太多,于是全部追回原來蠲免的稅物;但王欽若得出了與人不同的結果。他上奏說:“開封旱情嚴重,但官員只免除了七分租稅,現(xiàn)在請求全部蠲免。”這結果一出,人們不免為他捏一把汗。一個小小的亳州判官,顯然在與朝廷御史臺大員唱對臺戲。不久太宗病逝,真宗踐祚,當即就擢用了王欽若。真宗對輔臣說:“朕那時在做開封尹,查驗旱情一事,朕亦自懼。沒有想到王欽若一個小官,獨敢為百姓伸理,此大臣節(jié)也!” 王欽若之體恤民生疾苦,是事實,千年之后,還是值得表彰。 蠲免“天下宿逋” 風云人物,往往需要機運。狀貌短小的王欽若在真宗面前抓住了不少機運。 此人有詩才,而且氣量不俗,年輕時,曾經(jīng)挨餓,村社有活動,他去觀看,然后向主事者“求祭肉”。人們見他一副瘦小猥瑣的樣子,就問他是誰。他說:“我是秀才。”人又問:“秀才,你有何本事?”他說:“我能作詩。”于是人就讓他作詩。當時沒有紙筆,他就拿了炭枝在豬皮上寫字,其中有詩句道:“龍帶晚煙歸洞府,雁拖秋色過衡陽”。這兩句詩描寫了江南秋天鄉(xiāng)村的暮色風光,確有一種大家渾侖之象,所以后人稱贊此句“有宰輔氣象”。真宗做開封尹時,就曾見過這詩,當下就贊揚道:“落落有貴氣。”后來聽說是王欽若所作,就記下了這個“微時”的秀才,所以踐祚之后,就有意提拔了他。 但后來又有一件事,從中更見他的“宰輔氣象”,但也同時窺見了他的道德短板。 王欽若做了財政官之后,負責催討各地債務。同僚有一位官員名叫毋賓古,此人也有民生理念。有一天,他對王欽若說:“天下向來有很多宿逋,從五代十國以來,歷代都有催討故實。但庶民實在繳納不起,還不起這個債啊!我想上奏皇上,蠲免這些欠賬。”所謂“宿逋”,就是欠繳很久的稅賦或債務。 王欽若口頭上支吾著,當晚就命令手下的干員趕緊統(tǒng)計各地欠稅數(shù)目。第二天一早上朝,他就把奏章遞上去了,要求蠲免“天下宿逋”。 真宗覽奏,大吃一驚。他剛剛踐祚,沒有想到民生如此之苦。于是問王欽若:“先帝難道不知道這件事嗎?” 王欽若做出一派“大臣”的模樣,從容說道: “先帝固知之,殆留與陛下收天下心爾。”先帝當然知道,但是要把這件事留下來給陛下,要陛下以此收攏天下人心啊! 史稱“上感悟”,*終聽從了王欽若的意見。當下蠲免了天下欠租一千多萬石,還因此赦免了被抓的債務“犯人”三千多人。一千多萬石,不是個小數(shù)目。王欽若抓住了真宗富有“愛民”信念、樂于推演“仁政”的特點,極力做成了大宋史上*大一宗“蠲免宿逋”案。但他的一句話,此舉之訴求在“收天下心”,而不是“蘇萬民困”,這就從大義上與圣賢之心有了區(qū)別。說到底,王欽若的“民生”舉措,借用馬克斯·韋伯的說法,就是一種“工具理性”而不是“價值理性”。由計算功利實現(xiàn)的途徑而達致目的的“工具理性”,固然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按照儒學意見,此之謂初心“不誠”“不正”,實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忌。王欽若之所以受到史家詬病的根本原因在此。 王欽若一字損大節(jié) 在這一案例中,王欽若做成了“愛民”“仁政”的大功,但除了初心之“工具理性”令人看透他的人格面貌之外,還要知道,他的這個創(chuàng)意源于毋賓古,也即他剽竊了他人的圣賢思想,以此邀功請賞。 果然,真宗對他“獨敢為百姓伸理”的“大臣”之節(jié)操甚為贊賞,就要提拔他為宰輔,但當朝宰相王旦不同意。 王旦是大宋可與李沆并肩的一等一的名相,看人有洞察力。他已經(jīng)知道王欽若的若干丑陋傳聞,對他的“搶功”行徑深惡痛絕,但他知道真宗正信任此人,不便于多言,于是借助于“祖宗之法”對真宗說: “臣注意到,太祖、太宗兩朝都沒有用‘南人’當國參政。雖然樹立賢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但也需要這個人確實是個賢人才好。臣為宰相,不敢阻攔抑制賢人,但關于王欽若,實在是有公論的。” 真宗這才沒有過早起用王欽若,只讓他做到副宰相——參知政事,一直到王旦死后,才得到大用,做成了執(zhí)政。所以王欽若對人說:“就因為這個王公,我晚了十年當宰相。” 所謂“祖宗之法”,在宋代,一般指太祖太宗時代的習慣法。王欽若是臨江軍新余人(今屬江西)。有一種說法,認為太祖時代有規(guī)矩:不得用“南人”為相。王旦的意見透露出:王欽若口碑不佳。 這個事實證明,真宗看不破他,但有人能看破他。 不但文相王旦能看破他,武將馬知節(jié)也早就看破了他。 真宗喜歡作詩,有一次久旱不雨,忽然下了雨。真宗高興,就寫了《喜雨》詩(一說《喜雪》詩),有內(nèi)侍送到中書和樞密,給文武兩府官員看。 王旦為首輔,看到后,見那詩誤用了旁韻,就裝在袖子里,對同列說:“皇上這詩用錯了一個字,應該改一下再給諸位看。” 王欽若已經(jīng)看過,對王旦說:“這個字不改也通,不影響詩意,可以不改。再說,天子作詩,豈可以用‘禮部格’校對?” 所謂“禮部格”,指的是宋初禮部頒行的《韻略》,后世又稱《禮部韻略》或《景德韻略》(因為頒行于宋景德年間)。該書是從隋代《切韻》而來的簡略本,*初主要適用宋代的科舉考試。
和平的壯舉(下) 作者簡介
金綱 原名李金剛,下過鄉(xiāng),讀過書,曾為北京大學歷史人物研究中心研究員,現(xiàn)為思想史研究獨立學者,出版有《論語鼓吹》等著作。“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一語,常置座右。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