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書法里的中國(九說中國(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83845
- 條形碼:9787532183845 ; 978-7-5321-838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書法里的中國(九說中國(第二輯)) 本書特色
賞鑒書法之美,品讀中華文化。 書法不僅呈現為某種藝術審美形態,而且其深蘊著文化哲學精神。 書法是具有中國哲學意味的藝術。 文化是書法的本體依據,書法是文化的審美呈現。
書法里的中國(九說中國(第二輯)) 內容簡介
本書從漢字與書法的關系入手,對書法的審美、書法的文化身份、書法目前的大家、書法中的印章文化、書法美育以及書法與文化軟實力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討。作者認為,書法藝術,為東方藝術中擁有有哲學氣息的藝術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中國人是審美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書法里的中國(九說中國(第二輯)) 目錄
序 言
一 漢字乃書法之國魂
二 書法法度審美奧秘
三 書法的中國文化身份
四 歷代楷書八大家
五 歷代行書八大家
六 歷代草書八大家
七 書法印章之古雅美
八 書法美育培根固本
九 書法傳播文化軟實力
后 記
書法里的中國(九說中國(第二輯)) 節選
漢字乃書法之國魂 〖BYN〗 漢字不同于其他語言存在的根本特征在于漢字形狀(方塊字)、單音節和多聲調。漢字不僅是漢語的書寫符號世界,更是漢語文化的詩性本源。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漢字的奧秘隱含著東方文化的多元神秘性和歷史象征性。 一、 漢字演變 漢字的長壽使人們總是不經意地要對其進行考古學式的發掘。一般而論,關于漢字的歷史有多種說法:一是認為,獲得學界共識的*早文字是安陽發現的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公元前1200年),而其形成的時代可以上推到距今4500年左右。二是認為,距今約6000年的仰韶文化出土的刻劃符號就是*早的文字(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2500年)。三是認為,漢字具有8000年歷 殷商甲骨文 史。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奧·阿馬薩里的《中國古代文明》認為:“在距河南舞陽縣城北22公里處的賈湖發現的安陽類型的甲骨文時期銘文,距今有7—8千年的歷史”。考古界學術界已達成共識。 世界五大文明發源中的其他四種文字,即埃及圣書、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瑪雅文、印度梵文都先后退出社會舞臺而進入歷史博物館,盡管梵文今天仍被學者所研究,但已不再可能像漢字這樣在當代社會中保持長壽而被廣泛運用。漢字這一古老的“東方魔塊”,在人類進入第三個千紀年的新世紀,仍顯示出日益強健的生命力。 漢字發展的命運充滿了坎坷和悖論,是一個由“神”性到“王”性,再到“罪”性的降解過程。漢字的產生具有神性的光輝。相傳黃帝時,“其史倉頡,又取象鳥跡,始作文字”。《易·系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淮南子·本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也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圣人之意也。”倉頡這位新石器時代的文字創造者與規范者,以“四目”( 不僅有肉體之目,而且具有心靈內視之目;不僅重文字的創造,而且重文字與視覺之象的血脈關系)仰視天地萬象,而使其脫離歷史的慣性與文字相聯成為一種永恒的“銘刻”和全新的“命名”。之所以有“天雨粟,鬼夜哭”之說,恐怕與先民震懾于無與倫比的文字創造所閃現出來的物質與精神、當下與永恒的神奇融合(天人合一)的神秘緊密相關。所以,文字的產生使“造化不能藏其秘”“靈怪不能遁其形”,一切都因神秘的文字而彰顯,一切都因文字的創造而鍥進永恒的歷史縫隙。 倉頡像 文字進入大一統的中國,受到王權思想的支配具有了“王性”。無論焚書的秦皇,還是獨尊儒術的漢武,或是今古文經學之爭,都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文字在王權等級社會中的特殊地位。文字的權力,使得“立言”終于同“立德”“立功”一起,成為超越時間空間、掙脫歷史羈絆和凡俗處境的“三不朽”。只有文字可以為瞬間飄忽的思想鑄造不朽的銘詞。 從漢字本體看,漢字是外方內圓的方塊字,其一字一方格的特點在西周末年就已形成。小篆體長似“長方”,隸書體扁似“扁方”,楷書體正似“正方”。而漢字成篇成碑的章法皆呈現為一個大的方塊形狀。這與中國傳統思維中的陰陽對映、左右平衡、上下對稱為美的思想相關,同時也與天圓地方這一宇宙觀暗合。 人品與書品的交相輝映,使漢字的美化——中國書法作為一種獨特的“徒手線藝術”與“道”相通,從而顯現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奧妙,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的一塊瑰寶。 “漢字禍國論”——“罪性”在歷史的演進中已經成為文字史上的錯誤結論,因而,認真尋繹漢字和漢字美化的書法的真實意義,實在是不可小看的一件事情。 書法是“中國哲學中的明珠”。書法精簡為黑之線條和白之素紙,其黑白二色窮極了線條的變化和章法的變化,暗合中國哲學的*高精神“萬物歸一”“一為道也”。書法是“漢字文化圈”的一種高妙的文化精神活動,走出漢字文化圈以外,比如歐美也寫字,但是它沒有將文字的“書寫”轉變成用柔軟毛筆書寫的高妙的徒手線藝術。正因此,書法成為中國藝術精神上的*高境界——*能代表東方藝術和漢字文化圈的藝術精神。 書法對漢字的再創造,是通過“唯筆軟,則奇怪生焉”(蔡邕)的毛筆。毛筆的枯潤疾徐,線條的鐵畫銀鉤,結構的豪放與精致帶給創作者一種靈感般的神奇情緒,使人體驗這種天風海濤般線條情緒帶來的出神入化的變化,進而使書法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 中國書法發展史是人性不斷覺醒、生命不斷高揚的歷史。人通過審美和書藝實踐,在發展著的社會關系中不斷揚棄過去的歷史形態而完善自身。那種一味反傳統、否定歷史的態度,是對傳統和歷史的解釋學結構缺乏了解的結果。同樣,那種一味固守傳統,不容任何文化轉型和書法藝術范式轉換的固執,也是對世界性文化語境缺乏了解的結果。今天,人們創作和欣賞書法,并非只是懷古之幽思,而是以這種直指心性的藝術,把人還原成歷史、傳統、文化的傾聽者和追問者,使人們沉潛到文化的深層去對話、問答、釋疑。歷史上每一卷書法珍品都是一個人性深度的體現,都向我們敘述那個世界的故事并使我們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我們不是在讀“古董”,相反,當作品向理解它的欣賞者敞開時,它就是將藝術和世界的雙重奧秘展示出來,并指明走向人的精神提升的詩意棲居之路。 中國書法藝術精神的美學追問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精神自覺的歷程。今天,我們被生生不息的文化帶到了21世紀,仍必得追問:為何中國文字的毛筆書寫竟能成為一門極高深、極精粹的藝術?古今法帖名碑所稟有的沉雄灑脫之氣,使其歷百代而益葆宇宙人生凜然之氣的原因何在?逸筆草草、墨氣四射的寫意為何勝過工細排列的布算人為?境高意勝者大多為虛空留白、惜墨如金,論意則點劃不周而意勢有余,其理論依據又何在?甚至,為何中國文化哲學將書品與人品相聯系,講求在書法四品(神品、逸品、妙品、能品)中直觀心性根基?中國書法究竟要在一箋素白上表達何種意緒、情懷、觀念、精神?這盤旋飛動的線條之舞敘述了中國文化怎樣的稟賦氣質?這些問題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精神的奧秘等待著每個書法家和理論家的回答。 我堅持認為:中國書法的文化精神不可或缺。首先,書法藝術有極豐厚的文化歷史意味。看一塊拓片,一帖古代書法,透過那斑駁失據的點劃,那墨色依稀的筆畫,感悟到的不正是中國文化歷史的渾厚氣息么?尤其是在荒郊野嶺面對殘碑斷簡時,那種歷史人生的蒼茫感每每使人踟躕忘返。其次,書法形式作為華夏民族審美精神的外化而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種形式的筆法、墨法、章法同天地萬物的形式具有某種神秘的同構關系。書法在點線飛舞、墨色枯潤中將審美情感跡化、將空間時間化,以有限去指涉無限,并通過無限反觀有限。透過這一切,我們能不感到書家拋棄一個繁文縟節、分毫不爽的現實世界,從自然萬象中凈化出抽象的線條之美、結構之美的那種獨特的意向性和形式感么?而這種抽象美將對現代藝術的發展產生重要的意義。再次,中國書法深蘊中國哲學精神,這就是老子的“為道日損,損而又損,至于無為”“反者道之動”,莊子的“心齋”“凝神”。書家仰觀萬物,獨出機杼,將大千世界精約為道之動、道之跡、道之氣,而使人在詩意凝神的瞬間與道相通,與生命本源相通,使那為日常生活所遮蔽的氣息重返心靈世界。 二、 甲骨文 漢字的誕生,為書法藝術的源起奠定了基礎。漢字是中國書法藝術產生的直接源頭和唯一載體。在漢字的發展史上,從大的方面說,甲骨文、大篆、小篆基本上依據“六書”的原則,屬于古文字。自隸書以后,漢字脫離“六書”,成為單純的文字符號,屬于今文字。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骨上用以記事的文字,又叫“卜辭”“龜甲文”“殷契”等。1899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出土,迄今已累計有十萬余片,現知單字總數約5000個左右,已辨識的約1500字左右。 甲骨文的文字基本符合“六書”,有刀刻,也有書寫,風格各異,意趣不同。盡管有些甲骨文還帶有一些象形的遺痕,但總體上看,筆畫線條已成為主要特征。從甲骨文的字形結構來看,它已經具備了漢字書法空間造型的藝術雛形。漢字是方塊字,無論是先書寫后刀刻,還是直接在甲骨上刀刻,都面臨著如何進行空間造型設計的問題。筆畫線條之間有上下、左右、內外等等各種空間關系,要照顧到筆畫之間的對稱、平衡與和諧。當然,盡管甲骨質地堅硬,刀刻不可能表現出筆畫塊面和線條流轉的效果,其線條的表現力遠非毛筆可比。但從甲骨文的筆畫符號的抽象性和空間構成能力來看,它已經脫離了原始圖畫文字的苑囿,而開始具備了書法造型的一些基本構成要素。 甲骨文的線條已經具有橫平豎直,疏密勻稱等形式美因素。因系用刀在龜甲上刻,所以線條大多為直線,曲線也由短的直線連接而成,筆畫為等粗線,兩頭略尖,線條瘦硬挺拔、堅實爽利,運筆健勁、刀跡遒勁。字體結構疏朗稚拙、雄健宏放,謹嚴中蘊含飄逸的風骨,氣勢不凡。 甲骨文的書法風格的發展大體可劃分為五個時期:盤庚至武丁為**期,字以武丁時為多,大字氣勢磅礴,小字秀麗端莊。祖庚、祖甲時為第二期,書體工整凝重、溫潤靜穆。廩辛、庚丁時為第三期,書風趨向頹靡草率,常有顛倒錯訛。武乙、太丁之世為第四期,書風粗獷峭峻、欹側多姿。帝乙、帝辛之世為第五期,書風規整嚴肅,大字峻偉豪放,小字雋秀瑩麗。郭沫若在《殷契粹編自序》中說:“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后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偉,帝乙之世,文咸秀麗……固亦間有草率急就者,多見于廩辛、庚丁之世,然雖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足知存世契文,實為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甲骨文的章法反映了先民對美的追求,令人嘆為觀止。甲骨文的章法全都是縱無行、橫無列,行中字或大或小,行與行之間參差錯落,上下左右互相呼應,自上而下行氣貫串。尤其是甲骨文朱書、墨書作品,更能看到其運筆的輕重緩急,線條的起落運收,轉折的流暢圓融,字距的疏密相間,章法的天然率真,全篇渾穆樸茂,很有歷史感。可以說,甲骨文標志著中國書法審美意識的覺醒。 三、 金文 金文,即秦漢以前刻在鐘、鼎、盤、彝等銅器上的銘文。古代青銅器銘文的書寫,剛勁古拙,端莊凝重,成為整個銅器之美的有機部分。迄今已發現有銘文的青銅器約8000件,不同的單字約3000多個,已可釋讀的約2000余字。 金文有“款”“識”之分,“款”指凹下去的陰文,“識”指凸起來的陽文。其文字內容大多指涉一種森嚴、威嚇的權力。青銅器起初的紋飾和銘文包蘊著一種恐怖的神秘力量。尤其是商代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在那森然肅然令人生畏的形象中,積淀了一股深沉的歷史力量,呈現出當時的時代精神氛圍。 金文是按墨書原本鑄造的,銘文一般都力求體現出墨書的筆意和美感,因此,金文中包孕著中國自覺形態的書法審美意識。鄧以蟄認為:“鐘鼎彝器之款識銘詞,其書法之圓轉委婉,結體行次之疏密,雖有優劣,其優者使人見之如仰觀滿天星斗,精神四射。古人言倉頡(按: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又作倉頡、皇頡)造字之初云:‘頡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采眾美,合而為字,今以此語形容吾人觀看長篇鐘鼎銘詞如毛公鼎、散氏盤之感覺,*為恰當。石鼓以下,又加以停勻整齊之美。至始皇諸刻石, (西周)《大盂鼎銘文》拓片 金文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筆致雖仍為篆體,而結體行次,整齊之外,并見端莊,不僅直行之空白如一,橫行亦如之,此種整齊端莊之美至漢碑八分而至其極。凡此皆字之于形式之外,所以致乎美之意境也。” 金文之美,美在筆法結體。因為鑄字的底本為用筆墨書,所以有書寫的韻致節奏的自然美:首尾出鋒,平正素樸;又因需鑄造,所以又有整齊均衡的裝飾美:謹嚴精到、端莊凝重。西周金文與商代金文的區別在于,西周金文將商代金文的自由舒展的字形拉長,采取上緊下松的結體以求字體的秀麗感,章法亦由行款自如到勻稱整飭。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指出:“銅器的‘款識’雖只寥寥幾個字,形體簡約,而布白巧妙奇絕,令人玩味不盡,愈深入地去領略,愈覺幽深無際,把握不住,絕不是幾何學、數學的理智所能規劃出來的。長篇的金文也能在整齊之中疏宕自在,充分表現書家的自由而又嚴謹的感覺。殷初的文字中往往間以純象形文字,大小參差、牡牝相銜,以全體為一字,更能見到相管領與接應之美。中國古代商周銅器銘文里所表現章法的美,令人相信傳說倉頡四目窺見了宇宙的神奇,獲得自然界*深妙的形式的秘密。” 金文之美早期以《司母戊鼎》為代表,其形體平腴,筆勢開張,氣象不凡。晚期
書法里的中國(九說中國(第二輯)) 作者簡介
王岳川,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評論家、書法家。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教委會副主任,國際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作者并長期擔任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在央視“中華文明之光”主持《王羲之》《唐代書法》等欄目,其書法作品亦入選多種書法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