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學史(全四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815718
- 條形碼:9787553815718 ; 978-7-5538-1571-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經學史(全四冊) 本書特色
1. 撥開兩千多年經學史中的重重迷霧,重塑對中華元典中核心價值觀的信仰。
2. 從價值觀的視域講述中國經學史。作者認為,中華文化的“根”就是“六經”,“六經”所承載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中華文化的“魂”。“六經”去,則學無根;學無根,則民無魂。
3. 抓住三個“典型”,關注文本傳承。把握經學史中的典型人物、典型著作與典型問題,注重對文本傳承的分析,理清經學發展、演變的主要方向、關鍵節點及其背后的社會與思想原因。
4. 規模宏大、視野廣闊、立意深遠。本書以四大編、六十章、120萬字的規模,細致梳理了從先秦到晚清兩千余年的經學及其文本形成、發展與演變的歷史脈絡。
5. 闡微決疑、破譯謎題、創立新說。本書對前人誤解或忽略的問題進行了學術創新和突破。如提出《周易》六十四卦卦名都有其主旨和意義。從思想史和語言學相結合的角度,提出漢語文獻中三個語言體系,即《尚書》為代表的“老古文”,春秋末至清末的“新古文”和晚近的“白話文”。
6. 為哲學史樹立中國范式做準備。作者認為,以西方哲學范式編纂中國思想史料的做法缺少了本土性與中國特色,我們要擺脫西方哲學范式的桎梏,開創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史(或思想史)研究路徑,便需要對中華元典有真切的理解。
7. 兼具學術價值與收藏價值。簡約大氣,鎖線精裝,采用優質環保紙張,印刷精美,適宜閱讀。
中國經學史(全四冊) 內容簡介
本書預計120萬字,包括先秦編、漢唐編、宋明編、清代編。具體的設計思路上分為經學形成史與經學流傳史兩大部分,經學形成史首先要向讀者介紹什么是經,各專經都講什么內容,是一種什么樣的學問,有什么作用,經學是在什么歷史背景下醞釀和形成的,等等。這一部分內容主要體現在本書的《先秦編》。經學流傳史,是講經學在歷史上的發展和演變,以及解釋這種發展和演變的社會思想原因。這一部分內容主要體現在本書的《漢唐編》《宋明編》和《清代編》。
中國經學史(全四冊) 目錄
總目
先秦編
導論:經與經學……………………………………………001
**章中國經學發生的歷史文化背景…………………019
第二章“六經”——傳統之源………………………………037
第三章先秦的經典傳承……………………………………057
——從孔子到荀子
第四章先秦尚書學的再認識………………………………071
第五章先秦詩學新論………………………………………097
第六章先秦禮學綜論………………………………………125
第七章《易經》前史考略……………………………………153
第八章《易傳》解《易》方法析論………………………177
第九章《春秋》大義…………………………………………199
第十章《論語》之“道”…………………………………219
第十一章《中庸》之“中”與“誠”……………………235
——兼談子思疑案與郭店楚簡
第十二章《孟子》之弘道……………………………………253
第十三章《大學》新讀………………………………………275
第十四章“孝道”與《孝經》……………………………297
漢唐編
第十五章論漢代統治思想的選擇………………………317
第十六章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再認識…………………331
——從經學史的分派談起
第十七章漢晉時期的《春秋》三傳之學 ……………… 353
第十八章西漢的詩經學 ………………………………… 379
第十九章齊詩“四始五際”說揭秘 …………………… 393
第二十章漢唐的“三禮之學” ………………………… 413
第二十一章 兩漢的易學………………………………… 439
第二十二章 鄭玄《論語注》敦煌吐魯番殘卷探析…… 467
第二十三章 魏王肅《孔子家語》注本作偽新證……… 499
第二十四章 魏何晏的《論語集解》…………………… 517
——從《論語》傳本到《論語集解》的編撰
第二十五章 王弼易學的除舊創新……………………… 545
第二十六章 漢唐時期的尚書學………………………… 565
第二十七章 孔穎達與《五經正義》…………………… 589
第二十八章 漢唐時期的孝經學………………………… 615
第二十九章 中唐啖助、趙匡、陸淳的新春秋學……… 633
——兼談唐中期新經學的萌生
宋明編
第三十章宋明經學概說…………………………………665
第三十一章慶歷學風及對“二大經”的新解…………677
第三十二章王安石變法與荊公新學……………………703
第三十三章宋明理學與經典詮釋………………………739
第三十四章理學視域下的周易學流派…………………759
第三十五章南宋至元代春秋學的標志性人物…………793
第三十六章宋代詩經學的三大議題……………………831
第三十七章宋元時期的尚書學…………………………855
第三十八章二程對建構理學與四書學的貢獻…………877
第三十九章論理學經著成功的根本原因………………897
——以二程、朱熹的經學著作為范例
第四十章經筵講席的解經典范…………………………921
——作為“帝王之學”的《大學衍義》與《大學衍義補》
第四十一章吳澄對《禮記》的改編……………………955
第四十二章楊慎的經典考據學…………………………977
第四十三章梅對《尚書》傳世本的辨偽……………1007
第四十四章心學的理論邏輯與經學重估………………1035
——以陸九淵、楊簡、王陽明為例
清代編
第四十五章清代經學的演變……………………………1065
第四十六章陳確與王夫之在四書學上的批判立場……1099
第四十七章顧炎武解經的“決疑”特點………………1117
第四十八章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1139
第四十九章儒道分野:胡渭對圖書易學的批判………1163
第五十章乾嘉考據學形成的歷史原因…………………1187
第五十一章惠棟吳派的經學方法論……………………1209
第五十二章戴震的治學經驗與對《孟子》的重新詮釋
…………………………………………………………1239
第五十三章章學誠“六經皆史”論批判………………1259
第五十四章清中后期的禮、理之辨……………………1285
——以凌廷堪禮學為軸心
第五十五章從全面批判到強勢回潮……………………1305
——清初至清中葉象數易學的發展脈絡
第五十六章乾嘉漢學的殿軍——阮元…………………1331
第五十七章陳澧《東塾讀書記》的經學主旨…………1355
第五十八章清代《詩經》詮釋的新方向………………1379
第五十九章清代后期的春秋公羊學……………………1405
第六十章皮錫瑞的“經學十變”說析論………………1439
——兼評皮錫瑞今文經學的歷史觀
后論并記——再談儒學是一種“意義的信仰”…………1465
展開全部
中國經學史(全四冊) 作者簡介
姜廣輝,1948年生,黑龍江安達人,著名思想史家、經學史家,師承侯外廬、邱漢生先生。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現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出版有《顏李學派》《理學與中國文化》《走出理學》《義理與考據》《易經講演錄》《中國文化的根與魂》《新經學講演錄》等著作十余種。主編的《中國經學思想史》獲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和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