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與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1677
- 條形碼:9787030741677 ; 978-7-03-07416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與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實踐 本書特色
說明了我國學者率先構建的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學理品質的典型性與普適性。
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與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我國學者自主性構建的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來設計、詮釋和梳理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的若干重要實務;同時,也用這一舉世矚目的重大工程實踐來驗證、檢驗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的科學性與生命力。這樣,本書關于重大復雜工程管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無論是實踐形態、理論內涵還是兩者結合所迸發出的新的管理思想,都具有我們中國重大工程管理思想與實踐的特色與知識變革的風格,同時又深刻而生動地反映出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實踐的思維原則與理論邏輯的深度與韌性,說明了我國學者率先構建的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學理品質的典型性與普適性。
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與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實踐 目錄
上篇 復雜系統管理概論
第1章 管理與復雜的管理 3
1.1 管理的本義 3
1.2 復雜的管理活動 3
1.3 復雜的管理問題 4
第2章 系統與復雜的系統 5
2.1 系統概念的釋義 5
2.2 系統整體的詮釋 6
2.3 復雜的系統 7
第3章 復雜性與復雜系統 9
3.1 屬性與概念 9
3.2 涌現是復雜的系統屬性嗎 9
3.3 復雜的系統屬性的其他嘗試 10
3.4 還原論不可逆是一個新的窗口 10
3.5 復雜性與復雜系統內涵 11
3.6 兩種復雜系統觀的評述 12
第4章 復雜系統思維范式轉移 16
4.1 范式與范式轉移概述 16
4.2 復雜系統思維范式轉移要點 17
第5章 復雜性管理 20
5.1 管理的系統性 20
5.2 復雜性問題 21
5.3 管理復雜性 22
5.4 復雜性管理釋義 22
第6章 復雜系統管理概論 24
6.1 復雜系統管理釋義 24
6.2 復雜系統管理理論概論 24
第7章 復雜系統管理理論科學內涵 26
7.1 復雜系統管理理論的核心概念 26
7.2 復雜系統管理理論的基本原理 26
7.3 復雜系統管理理論的科學議題 27
中篇 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概論
第8章 工程與重大工程語義的詮釋 33
8.1 關于工程 33
8.2 關于重大工程 34
第9章 重大工程管理 35
9.1 工程管理概述 35
9.2 重大工程管理概述 35
9.3 工程管理:從系統性到復雜性 36
9.4 復雜工程系統管理體系結構與認知 39
第10章 重大工程管理理論概述 43
10.1 工程管理中的理論思維與工程思維 43
10.2 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及其理論定位 44
10.3 “走在路上”的重大工程管理理論 46
第11章 重大工程管理理論的形成路徑 49
11.1 復雜性:重大工程管理理論的思維原則 49
11.2 核心概念:理論的話語基礎 49
11.3 基本原理:理論的判斷思維 50
11.4 科學問題:理論的核心內涵 50
第12章 重大工程管理理論的基本概念 51
12.1 重大工程管理理論的基礎性概念 51
12.2 重大工程管理理論的專題性概念 54
12.3 概念體系的邏輯化與系統化 61
第13章 重大工程管理理論的基本原理 65
13.1 復雜性降解原理 65
13.2 適應性選擇原理 68
13.3 多尺度管理原理 70
13.4 “迭代式”生成原理 72
13.5 遞階式委托代理原理 74
13.6 基本原理的邏輯關聯分析 77
第14章 重大工程管理理論的科學問題 80
14.1 重大工程管理組織模式及動力學分析 80
14.2 重大工程深度不確定決策 86
14.3 重大工程金融 90
14.4 重大工程技術管理 95
14.5 重大工程現場綜合控制與協同管理 101
14.6 重大工程復雜性風險分析與控制 105
下篇 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實踐
第15章 復雜思維 降解運作
——港珠澳大橋管理復雜性分析及復雜性降解 115
15.1 港珠澳大橋管理復雜性分析 115
15.2 港珠澳大橋管理復雜性降解 126
15.3 港珠澳大橋管理復雜性分析與降解實踐專題 135
第16章 國情選擇 跨界共管
——“一國兩制三法”下港珠澳大橋的軟法治理 159
16.1 港珠澳大橋“三法”復雜性及軟法治理理論分析 159
16.2 港珠澳大橋“一國兩制三法”背景概述 166
16.3 港珠澳大橋軟法治理概述及必要性分析 170
16.4 港珠澳大橋軟法治理下中央政府的主導作用 173
16.5 港珠澳大橋的軟法治理模式 177
第17章 遞階委托 適應協同——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組織 189
17.1 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組織概述 189
17.2 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組織模式 191
17.3 港珠澳大橋管理組織適應性原理 197
17.4 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組織治理 202
17.5 港珠澳大橋管理組織專題 207
第18章 魯棒原則 科學決策——港珠澳大橋深度不確定決策 212
18.1 港珠澳大橋決策概述 212
18.2 港珠澳大橋決策基本原理 214
18.3 港珠澳大橋決策專題 223
第19章 創新生態 需求牽引—港珠澳大橋技術創新 238
19.1 港珠澳大橋技術創新概述 238
19.2 港珠澳大橋技術創新生態系統 246
19.3 港珠澳大橋技術創新戰略 252
19.4 專題: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技術創新 259
第20章 綜合協調 統籌管控—港珠澳大橋現場綜合控制與協同管理 267
20.1 港珠澳大橋現場概述 267
20.2 港珠澳大橋現場管理基本原理 272
20.3 港珠澳大橋現場質量綜合控制專題 276
20.4 港珠澳大橋現場供應鏈協同管理專題 283
20.5 港珠澳大橋現場綜合防災減災專題 289
第21章 防范為先 減災為本——港珠澳大橋復雜性風險管理 294
21.1 港珠澳大橋復雜性風險管理概述 294
21.2 港珠澳大橋復雜性風險管理基本原理 297
21.3 港珠澳大橋120年質量風險管理 301
21.4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施工風險管理 305
21.5 港珠澳大橋現場風險的應急管理 312
第22章 綠色和諧 責任擔當—港珠澳大橋全景式社會責任的協同管理 322
22.1 重大工程社會責任概述 322
22.2 重大工程全景式社會責任的內涵 324
22.3 港珠澳大橋全景式社會責任的實現原理 327
22.4 港珠澳大橋責任主體的全景式社會責任協同管理 337
22.5 港珠澳大橋社會責任專題:港珠澳大橋HSE 管理體系 339
第23章 智慧賦能 與時俱進—港珠澳大橋信息化管理 346
23.1 港珠澳大橋信息化管理概述 346
23.2 港珠澳大橋信息化管理設計 349
23.3 港珠澳大橋信息化管理實施 354
23.4 港珠澳大橋信息化管理應用成效 361
23.5 專題:港珠澳大橋智能化運維管理 363
參考文獻 367
后記 373
復雜工程系統管理理論與港珠澳大橋工程管理實踐 節選
上篇 復雜系統管理概論 第1章 管理與復雜的管理 1.1 管理的本義 人類為了生存與繁衍,自古以來就在一定環境中打獵捕魚、采集果實、從事種養業和建房修路等生產造物實踐活動。不言而喻,任何生產造物活動都有其目的性,如種植谷類是為了收獲飽腹的糧食、打獵除了獲取肉食還可以用動物的皮毛縫制御寒的衣裳、建造簡單的草棚是為了遮風擋雨等。因此,人類生產造物活動是一類具有明確目的性的活動,這一目的是通過創造對人類有著某種功能的完整的“人造物”來實現的。整體性與目的性就成為人類生產造物活動的基本品質。 在人類生產造物活動中,為使活動過程有序或有效,人們學會了如何籌劃、組織和配置資源、安排和協調活動中各類關系,這類活動稱為管理活動,簡稱管理。人類不可沒有生產造物活動,生產造物活動不可沒有管理。 管理活動既然服務于生產造物活動,而任何生產造物活動既具有特定的目的并且表現為一個完整的過程,那整體性與目的性也是任何管理活動的兩個基本的品質。 1.2 復雜的管理活動 隨著人類生產造物活動的范圍與規模越來越大、涉及的方面越來越多、活動內部的關聯形態越來越多樣性,人們通過各種感覺器官與這些具體現象與事物的直接接觸,在頭腦中產生“簡單的生產造物”與“復雜的生產造物”的直接感受。 我們對“復雜的生產造物”的認識一般要經過以下兩個階段:**階段是人們運用感官對“復雜的生產造物”活動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現象的認識,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點,屬于認識的“生動的直觀”階段;第二階段即運用抽象思維對“復雜的生產造物”活動的內部聯系和本質規律的認識,具有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屬于認識的“抽象的思維”階段,這一階段需要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形式來完成。 我們可以通過對生產造物活動幾個基本要素(如環境、主體、目標)的新的形態與特征來體驗在我們頭腦里是怎樣形成“復雜的生產造物”這一感知的。 不難理解,這些新的形態與特征必然會以不同的方式和機理深刻影響到所對應的管理活動的各個方面中去,從而使服務于該“復雜的生產造物”的管理也變得“復雜”起來,即形成了復雜的管理活動。 換句話說,隨著管理實踐的發展,人們對管理活動也有了簡單的管理與復雜的管理的直觀體驗,對應“復雜的生產造物”的管理活動是復雜的管理。 1.3 復雜的管理問題 從邏輯上講,在復雜的管理活動中,管理環境、主體、組織與目標都會變得復雜起來,必然會導致出現一類復雜的管理問題,反之,如果一個管理活動中沒有復雜的問題,那管理活動也不能認為是復雜的。 復雜的管理活動中的管理問題在總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整合在一起即形成完整的復雜的管理活動中的管理問題體系(圖1.1)。 第2章 系統與復雜的系統 2.1 系統概念的釋義 人類各個領域不斷豐富的實踐讓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事物一般都是具有內部關聯的整體,為了對這一普適性現象的客觀規律進行認識,需要用一個專門的科學術語來定義它,這就是“系統”概念的誕生。以下介紹國內外兩種具代表性的關于系統概念的定義。 1.貝塔朗菲的系統釋義 貝塔朗菲在一般意義下給出了系統的定義,他說系統是“處于相互作用中的要素的復合體”。其中,“要素”的意思是重要(必要)的元素,是指構成一個客觀事物的存在并維持該事物特征的必要的*小單位,它既是組成某個系統必不可少的基本單元,又是系統表現出某種特征的基本原因;“相互作用”可以從一般哲學上理解,即所有形態的關聯、聯系與影響;“復合體”的意思是指要素整合而成的整體,核心含義是合成完整的、統一的集合。 2.錢學森的系統釋義 與人類生存、發展有著*為密切關系的是人造系統,人造系統與自然系統的區別如下:純粹的自然系統先于人類或者完全與人的目的無關;人造系統則是被人創造并且蘊含著人對該系統預期作用的規定性,而這一預期作用正是人所需要的,人造系統的這類作用被稱為系統的功能。 錢學森先生對系統給出了一個包含以上蘊意的定義:系統是由相互作用與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在錢學森的系統概念中出現了“功能”這個詞,這是他將人對人造系統預期作用的規定轉變為人造系統所具有的客觀功效與能力屬性。在系統概念中強調系統的功能屬性,突出了人造系統對人類的實際價值,反映了人造系統與人類更為密切的關系和更重要的意義。從根本上說,人類的發展歷史就是不斷對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系統賦能,并且不斷創造、實現、利用和改進人造系統的歷史,也才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錢學森對系統給出的定義通過人造系統的功能屬性,更符合人類生產造物活動與管理活動的內涵。 2.2 系統整體的詮釋 2.2.1 系統整體的功能內涵 一般地,系統的功能是系統整體行為、性狀、特征、屬性與能力的表征,是主體對人造系統的價值追求。簡單來說,人們之所以設計、創造一個人造系統,就是為了使用、利用它對人有利和有益的功能。所以,在許多語境下,系統的屬性、質性、價值、作用、功能等概念往往具有內涵上的同一性。 隨著對系統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如果把人包括在人造系統的環境之中,那么,系統對人的功能可以看作系統對環境的一種作用,只要系統不是完全封閉的,它與環境之間一定有著某種性質的關聯,這實際上就是環境中的人對系統功能的感受。 綜上所述,在一定的邏輯和秩序的作用下,系統作為一個具有某種功能的完整實體是系統概念中整體的基本意蘊。 2.2.2 系統整體的涌現內涵 前面指出,系統概念蘊含著“由各部分之間按照一定的秩序相互影響聯結而成”的整體,簡單的秩序是一類純粹的簡單疊加,這時的整體也只表現為“量”上的“相加”,而沒有任何其他新的“質”的變化。對系統的這類“整體等于部分之和”性狀,我們用一個簡單的關系式來表達,即1+1=2。 顯然,我們希望系統特別是人造系統能夠在整體層面上出現新的,而它的個別要素或者局部不具有的性狀和功能。這時,系統的整體一定不是簡單的“整體等于部分之和”,我們用另外一個關系式來表達,即1+1>2。這意味著,這時的“由各部分之間按照一定的秩序”一定具有一種驅動系統形成1+1>2新的整體性狀和功能的機理,并由此導致系統在整體上出現了新的“質”。這一新的“質”為什么出現及如何獲得有重要意義的新的“質”等,都是我們研究系統、創造系統和優化系統的出發點與驅動力。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