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軟精裝國學:四書章句集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639195
- 條形碼:9787550639195 ; 978-7-5506-3919-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軟精裝國學:四書章句集注 本書特色
朱子學之有大影響于后代者,當以其所治之四書學為首。 ——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錢穆
軟精裝國學:四書章句集注 內容簡介
《四書章句集注》集儒家經典中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一書,是宋代學者朱熹的代表作,也是南宋以來學術價值尤高、影響尤為深遠的經典著作之一。
軟精裝國學:四書章句集注 目錄
大學章句序 /2
大學章句 /4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序 /14
中庸章句 /16
論語集注
論語序說 /34
論語集注卷一 /37
論語集注卷二 /47
論語集注卷三 /57
論語集注卷四 /70
論語集注卷五 /81
論語集注卷六 /92
論語集注卷七 /105
論語集注卷八 /119
論語集注卷九 /130
論語集注卷十 /139
孟子集注
孟子序說 /146
孟子集注卷一 /149
孟子集注卷二 /157
孟子集注卷三 /167
孟子集注卷四 /177
孟子集注卷五 /185
孟子集注卷六 /195
孟子集注卷七 /203
孟子集注卷八 /213
孟子集注卷九 /222
孟子集注卷十 /230
孟子集注卷十一 /238
孟子集注卷十二 /247
孟子集注卷十三 /255
孟子集注卷十四 /266
附錄
四書章句附考序 /276
四書章句集注定本辨 /278
軟精裝國學:四書章句集注 節選
大學章句 大,舊音泰,今讀如字。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于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親,當作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于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后,與後同,后放此。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妄動。安,謂所處而安。慮,謂處事精詳。得,謂得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后。此結上文兩節之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治,平聲,后放此。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實其心之所發,欲其一于善而無自欺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治,去聲,后放此。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則知所止矣。意誠以下,則皆得所止之序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措之耳。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謂身也。所厚,謂家也。此兩節結上文兩節之意。 右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舊本頗有錯簡,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經文,別為序次如左。凡千五百四十六字。凡傳文,雜引經傳,若無統紀,然文理接續,血脈貫通,深淺始終,至為精密。熟讀詳味,久當見之,今不盡釋也。 康誥曰:“克明德。”康誥,周書。克,能也。大甲曰:“顧 天之明命。”大,讀作泰。古是字。大甲,商書。顧,謂常目在之也。諦,猶此也,或曰審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與我,而我之所以為德者也。常目在之,則無時不明矣。帝典曰:“克明峻德。”峻,書作俊。帝典,堯典,虞書。峻,大也。皆自明也。結所引書,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右傳之首章。釋明明德。此通下三章至“止于信”,舊本誤在“沒世不忘”之下。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盤,沐浴之盤也。銘,名其器以自警之辭也。茍,誠也。湯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其盤,言誠能一日有以滌其舊染之污而自新,則當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間斷也。康誥曰:“作新民。”鼓之舞之之謂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詩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國雖舊,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右傳之二章。釋新民。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商頌玄鳥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言物各有所當止之處也。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緡,詩作綿。詩小雅綿蠻之篇。緡蠻,鳥聲。丘隅,岑蔚之處。子曰以下,孔子說詩之辭。言人當知所當止之處也。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於緝之於,音烏。詩文王之篇。穆穆,深遠之意。於,嘆美辭。緝,繼續也。熙,光明也。敬止,言其無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圣人之止,無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學者于此,究其精微之蘊,而又推類以盡其余,則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無疑矣。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 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 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澳,于六反。菉,詩作綠。猗,葉韻音阿。僩,下版反。喧,詩作咺, ,詩作諼;并況晚反。恂,鄭氏讀作峻。詩衛風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貌。興也。斐,文貌。切以刀鋸,琢以椎鑿,皆裁物使成形質也。磋以 钖(lǜ yáng),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澤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緒,而益致其精也。瑟,嚴密之貌。僩,武毅之貌。赫喧,宣著盛大之貌。 ,忘也。道,言也。學,謂講習討論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恂栗,戰懼也。威,可畏也。儀,可象也。引詩而釋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學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栗、威儀,言其德容表里之盛。卒乃指其實而嘆美之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於戲,音嗚呼。樂,音洛。詩周頌烈文之篇。於戲,嘆辭。前王,謂文、武也。君子,謂其后賢后王。小人,謂后民也。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無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沒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此兩節詠嘆淫泆,其味深長,當熟玩之。 右傳之三章。釋止于至善。此章內自引淇澳詩以下,舊本誤在誠意章下。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猶人,不異于人也。情,實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無實之人不敢盡其虛誕之辭。蓋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訟不待聽而自無也。觀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 右傳之四章。釋本末。此章舊本誤在止于信下。
軟精裝國學:四書章句集注 作者簡介
朱熹 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宋朝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理學集大成者,后世尊稱為朱子。朱熹一生勤于著述,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周易本義》《楚辭集注》《詩集傳》等,后人輯有《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