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研英語背單詞20個詞根詞綴
-
>
西班牙語詞根寶典
-
>
美國K-12原版語文課本--初中·下(全12冊)
-
>
流浪地球劉慈欣
-
>
西南聯大英文課 輕讀禮盒版
-
>
英語大書蟲世界經典名譯典藏書系:中國人的精神 (英漢對照)(精選權威版本)
-
>
許淵沖譯唐詩三百首:漢文·英語
俄漢雙向全譯方法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33450
- 條形碼:9787030733450 ; 978-7-03-07334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俄漢雙向全譯方法論 本書特色
譯學研究方法論則具體涉衣譯學基礎研究方法論、譯學應用研究方法論、翻譯歷史研究方法論。
俄漢雙向全譯方法論 內容簡介
如何譯、如何評、如何教、如何管、如何研,分層漸次構成了翻譯實踐方法論、譯學應用方法論和譯學研究方法論三大子系統,三者上下分層,彼此又構成上升與下推的互動關系。如何譯,是翻譯學方法論的基本問題,譯學繞之可形成多側面的第三級具體方法論,包括全譯方法論、變譯方法論、口譯方法論、機譯方法論等。譯學應用方法論涉及領域較多,但主要研究翻譯教學方法論、翻譯批評方法論、翻譯管理方法論。譯學研究方法論則具體涉衣譯學基礎研究方法論、譯學應用研究方法論、翻譯歷史研究方法論。*終成果為10本一套的“譯學方法論叢書”,本書為其中的一本,雙向全譯方法論,針對全譯實踐方法進行全方位的闡述。
俄漢雙向全譯方法論 目錄
總序
序
前言
緒論 1
一、全譯 1
二、俄漢雙向全譯 2
三、俄漢雙向全譯方法體系 3
**章 俄漢雙向全譯矛盾論 5
**節 盾:原文 5
一、原文語形 5
二、原文語義 6
三、原文語用 8
第二節 矛:譯符 9
一、語文符號 9
二、其他符號 10
第三節 全譯形義矛盾 12
一、義一言多矛盾 12
二、義一形多矛盾 13
三、形義雙保矛盾 14
第二章 俄漢全譯轉化論 16
**節 轉化:全譯之軸 16
一、轉移原文之義 16
二、化解形義矛盾 19
第二節 化:全譯之魂 21
一、化的內涵 22
二、化的形式 23
第三章 俄漢全譯極似律 26
**節 翻譯相似律 26
一、似 26
二、求似 28
第二節 全譯極似律 30
一、意似 30
二、形似 31
三、風格似 33
第四章 俄漢全譯七法論 35
**節 全譯策略 35
一、直譯策略 35
二、意譯策略 38
第二節 全譯方法 41
一、七大全譯方法 41
二、七法組合問題 46
第五章 俄漢雙向全譯對應論 48
**節 對應論 48
一、對應機制 48
二、對應理據 52
第二節 對譯論 56
一、對應界定 56
二、對應過程 59
三、對應方法體系 64
第六章 俄漢雙向全譯增減論 75
**節 增減論 75
一、增減機制 75
二、增減關系論 77
第二節 增譯論 79
一、增譯界定 80
二、增譯理據 83
三、增譯過程 85
四、增譯方法體系 89
第三節 減譯論 101
一、減譯界定 101
二、減譯理據 102
三、減譯過程 106
四、減譯方法體系 109
第七章 俄漢雙向全譯移換論 127
**節 移換論 127
一、移換機制 127
二、移換關系論 129
第二節 移譯論 132
一、移譯界定 132
二、移譯理據 133
三、移譯過程 137
四、移譯方法體系 139
第三節 換譯論 157
一、換譯界定 157
二、換譯理據 159
三、換譯過程 165
四、換譯方法體系 169
第八章 俄漢雙向全譯分合論 202
**節 分合論 202
一、分合機制 202
二、分合關系論 206
第二節 分譯論 209
一、分譯界定 209
二、分譯理據 211
三、分譯過程 214
四、分譯方法體系 216
第三節 合譯論 226
一、合譯界定 226
二、合譯理據 229
三、合譯過程 231
四、合譯方法體系 234
參考文獻 245
頗具大用的方法論 250
俄漢雙向全譯方法論 節選
緒論 全譯在俄漢雙語之間有方向性,形成了俄譯漢與漢譯俄兩類。二者有別,但更有共性。探討俄漢互譯規律,首先可歸納出全譯的方法,進而構成方法論體系,并上升至理論高度,便可形成“俄漢雙向全譯方法論。 一、全譯 翻譯慣于求“全,有種完形意識,好比要為維納斯接上斷臂,這是對翻譯的理想追求,多數讀者常以此責“譯。史上一直以全譯(полный перевод)為標桿,潛意識地衡量一切翻譯,如對嚴復的漢譯、對楚科夫斯基(Корне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ковский)和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的俄譯的批評。從翻譯類型看,全譯是*應訓練的基本類型;從翻譯能力看,全譯可為整個翻譯能力奠定基礎。有了全譯文參照,更有助于翻譯能力的全面培養。因此,全譯方法將成為習譯者與從譯者*應重視的**翻譯方法。只有真槍實彈扎實地訓練全譯能力,才可拓展其他翻譯能力,比如摘譯、編譯、譯述、縮譯等變譯能力。 全譯如同y=1/x所呈現的反比例函數圖。譯文如兩條曲線,原文如兩條坐標軸,曲線無限接近x軸和y軸,但永遠不會與其相交。譯文無窮地接近原文,就是不能等同(圖0.1)。 圖0.1全譯原文與譯文關系 俄漢相互全譯是雙向的,均無法達至譯文與原文相等的程度,只能是極似,即譯文無窮盡地逼近原文。在此取哲學意義上的“全,全譯好比靜止,頗似相對運動,譯文無限地逼近原文的翻譯是追求極似的翻譯,換言之,求極似的翻譯稱為“全譯。這種全譯有時并不容易,時常導致譯文殘缺不全。如陜西師范大學趙旭黎博士偶然看到例[0.1]的原譯出現在中國的中小學課本、教材、課外輔導書、名人名言集等,均署名為俄國著名化學家、元素周期表的發現者門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經查,署名應該是俄國作家皮薩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Писарев)。 [0.1]Для того чтобы один человек открыл плодотворную истину, надо, чтобы сто человек испепелили свою жизнь в неудачных поисках и печальных ошибках. 原譯:需要千百萬個人在失敗的探索和悲慘的錯誤中毀掉自己的生命,一個人才能發現卓有成效的真理。 試譯:若要發現卓有成效的真理,得需百人耗盡一生,慘遭挫敗,百折不撓。 原譯將сто譯為“千百萬人,語義上夸大了,未信于原文。испепелить свою жизнь意為“耗盡畢生精力,并非“毀掉自己的生命,原譯語義過重,且錯得要“命! 二、俄漢雙向全譯 俄漢雙向全譯,旨在促進俄漢互譯,基于雙向全譯實踐,俄漢互譯能力于習譯者好比機之雙翼,缺一不可。漢譯外并非外譯漢的簡單逆歸,二者若能互動互學,必將事半功倍。漢外互譯雙向可生雙效,比如外譯漢之后自行回譯,反之亦然;又如俄譯漢之后,可將其譯文又由漢語回譯成俄語,或相反,更能發現兩種語言的特點以及互譯的規律。管新平(2020:155)將這種回譯也稱作“倒譯,“把學過的課文譯成中文,看著中文說英語。一旦動筆翻譯什么問題都暴露了,以為掌握了的東西其實并不牢固,促使我反復‘溫故知新’。例如: [0.2]Это предстоит воплощать в жизнь всё самое прогрессивное и полезное для общества. И говорят у вас в Китае, новые люди приходят на смену старым подобно тому, как одна волна Янцзы набегает на другую. 原譯:他們將落實對社會*有益的、*先進的科研成果。就像中國一句話,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 改譯:這樣,于社會*有益、*先進的科研成果將得以轉化。貴國古話說得好:“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 本例取自俄羅斯第三任總統梅德韋杰夫(Дмитр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Медведев)2008年5月24日在北京大學演講的口譯。面對北京大學的學生,首先要考慮可接受性,注意用語得體,原譯顯出口譯的特色,如“就像中國一句話,不如筆譯“貴國古話說得好得體,用“貴國比“中國更顯身份與尊重。正因為是口語,來不及斟酌,**句便出現了“將落實 科研成果式的翻譯腔,筆譯則可處理為“科研成果將得以轉化。本例還充分地利用了回譯。大國總統來訪要面對*高學府的學生演講,做足了功課。比如,原話引用了《增廣賢文》的“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новые люди приходят на смену старым подобно тому, как одна волна Янцзы набегает на другую),口譯者明了內容,不必過多地進行語際轉換,只需從記憶中檢索、查得,即可說出原有詩句,這也是一種回譯。 翻譯能力本來就應是雙軌制的,當然可以先俄漢再漢俄。雙向雖講求雙重,但可側重。視具體情況或重俄譯漢,以打好基礎;或在俄譯漢基礎上偏重漢譯俄,以滿足翻譯實踐和譯才培養當下之急需。俄漢互譯有共性,也有特性,本書主要討論共性,特點則融入其中,比如漢譯俄可能多做加法,多用增譯,成其一大特色,而俄譯漢則可能多做減法,多用減譯,成其一大特色。 三、俄漢雙向全譯方法體系 基于俄漢雙向全譯的方法論旨在知其譯,但更應知其所以譯,討論全譯之道,說清全譯的理論依據。如前言所述,本書按一條規律、兩大策略、四大機制、七種方法論述,詳見表0.1。 表0.1全譯方法論體系 全譯立于篇章的高度,輾轉于詞句之間,訓練對譯、增譯、減譯、移譯、換譯、分譯、合譯等成套的全譯七法。訓練七法,可體悟全譯發生發展的過程;有此反復訓練,將能習得和學得全套方法,遇到翻譯不會怯生,能較快地發現傳達原文內容的譯法,至此習譯者的全譯意識已初步建立,將來從譯時才不會猶豫,少返工,更能提高全譯的效率。 當然,全譯方法論并不等于全譯全能的獲得,譯無止境,還要靠求學時或實踐中更多的錘煉。 **章俄漢雙向全譯矛盾論 俄漢全譯的矛盾與任何漢外互譯矛盾無異,說到底,翻譯是用譯語將原語信息再次表達的行為,譯語與原文信息是一對矛盾,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節盾:原文 語形、語義、語用分別是語表形式、語里意義和語用價值的簡稱,對全譯的作用各不相同。“譯者對原文的字,要拳打腳踢,離它十丈遠。但對原文的情意、氣勢,要形影不離,這兩點是翻譯要旨,不過要想做到,談何容易。(金圣華,1997:10)這是香港翻譯家蔡思果對翻譯的形象描述,反映了翻譯的語際矛盾。 一、原文語形 原文語形,指原文的外在形式,可簡稱“語形或“形。語形主要是話語的語表呈現形式,多為句子以及由句構成的句群、段和篇,有時也涉及音位、詞素、詞、詞組等語言形式,總之,二者合一,從音位到篇章,構成了語形連續統。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語表形式,而全譯是運用語言手段的言語活動,語際的語表形式既有對應關系,更有非對應關系。例如: [1.1]我不是潘金蓮 Я не Пань Цзиньлянь 本例原文是劉震云的小說名,“潘姓的音位形式是/p/,俄譯時轉寫為音位形式/п/,書寫時則將其大寫為俄語的文字形式П。 [1.2]друг, работающий на заводе 原譯:在工廠工作的朋友 試譯:在廠上班的朋友 本例原文前半部是詞,后半部是詞組,二者合為更大的名詞詞組。原譯改變了形式,構成了偏正詞組,只是語序有變,限定成分前移,試譯將“在工廠工作改為“在廠上班,避免了兩“工的重復。其實還可簡略為“工友,可惜這個譯名已被表“工人義占位。再如: [1.3]俗話說得好,一個人撒米,一千個人在后邊拾,還是拾不干凈。 Верно в народе говорят: ?Когда рассыпается рис, то сколько его ни собирай, все равно что-то да останется?.(Родионова譯) 本例原文是復句,選自劉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蓮》。俄譯為帶說明從句的復句。“一個人撒米是主動句,俄譯為被動句;原文整句與下一句構成數量對比,俄譯卻改用泛指,將人數變作行為“拾的對象的次數(сколько)。 二、原文語義 原文語義,指原文語形所承載的內容,是大腦反映客觀世界的認識,有時簡稱“原義或“義。 (一)語義與語形對應 語義單位常分為義素、義項、義叢、表述與義段(表1.1)。義素是通過一組相關詞語的比較而分析出來的相互區別的語義特征,沒有特定語音形式,偶爾用作全譯單位。若干義素組合成義項,由語素、詞和固定詞組表示,具有固定而獨立的概括性;義叢由幾個義項組成,是自由詞組;表述由簡單句和復句構成;義段由句群表示,語義學研究一般不將其納入語義單位。 表1.1全譯中語里意義與語表形式的對應 其他單位從上文或下文的論述中均不難感悟,在此僅說明義素的翻譯。例如: [1.4]每天下午他踢球,我讀書。 Каждый день после обеда он играет в футбол, а я читаю. 踢球,不言而喻,指踢足球,漢語因“踢含有足字旁,若再說踢足球,便顯得冗余。而譯文俄語,則要將“踢中“用腳撞擊某物的工具義素表示為нога,而且指腳立足的部位,再與球(мяч)組合。可是這一組合并非俄語本源詞語,它所表達的對象成了外來概念,已由英語football表達,俄語將其引進,以示舶來品,則用俄語字母拼寫英語詞,即футбол。由此可見,漢語的“足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