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石玉麟自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9304598
- 條形碼:9787109304598 ; 978-7-109-3045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石玉麟自傳 本書特色
中國工程院組織出版“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叢書,記錄院士們對祖國和社會的豐功偉績,傳承他們治學為人的高尚品德、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他們是科技戰線的功臣,民族振興的脊梁。本書是石玉麟院士的傳記,他的學術成就為中國自然資源學科的發展做出貢獻。
石玉麟自傳 內容簡介
本書以真誠、嚴謹的態度和細膩、翔實的筆觸記敘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玉麟的成長歷程及學習和工作經歷,著重敘述了石玉麟院士從事的科研事業。他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國宜農荒地資源、1/100萬土地資源圖、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與人口承載量等重大研究工程,為我國土地資源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首先提出了資源工程學的理論框架,開辟了資源科學研究的若干新領域;多次參與和主持了新疆綜合科學考察,為西北邊疆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石玉麟自傳 目錄
前言
**章 家世與身世
一、我的祖國
二、我的故鄉
三、石氏家族的變遷
四、關于我的身世問題
五、關于奶娘
第二章 農村生活
一、新舊兩重天
二、抓壯丁
三、我的勞動生活
四、農田勞動
五、文化之鄉
第三章 求學之路(20世紀40年代至1957年)
一、兵荒馬亂中度過了小學階段
二、短暫的小商販生活
三、初中迎來了新中國
四、坎坷而快樂的高中生活
五、舊病復發,共產黨拯救了我
六、經濟來源中斷,共產黨再次救了我
七、積極參加社會活動
八、艱苦奮斗的大學生活
九、難以忘懷的幾位師友
第四章 綜合考察
一、綜合考察的興起與沿革
二、綜合考察類型與發展
三、綜合考察的基本經驗
四、信息技術與系統分析方法在綜合考察中的應用
第五章 從土壤地理學研究到土地資源學研究(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
一、新疆綜合考察(1957—1961年)
二、內蒙古綜合考察(1962—1966年)
三、難忘的師友
四、成家(1963—1966年)
五、“四清運動”與“文化大革命”
六、黑龍江省考察(1976—1978年)
第六章 開拓土地資源學領域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
一、中國綜合農業區劃研究
二、中國宜農荒地資源
三、一幅描繪祖國大地的宏圖——《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的編制
四、中國土地承載力研究
五、土地資源研究小結
第七章 從土地資源研究領域擴展到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
研究領域(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一、從土地資源向自然資源研究領域擴展的歷程
二、新疆資源開發與生產布局研究——第二次新疆綜合考察
三、國情研究
四、自然資源與資源科學
五、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第八章 從資源領域擴展到資源環境保護領域——在中國工程院的日子(2000—2018年)
一、資源環境領域研究的歷程
二、為搶救內蒙古高原生態環境上書國務院
三、轉變“人定勝天”思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
四、關于塔里木河治理問題
五、對減輕沙塵暴影響的幾點看法——在國務院召開座談會上的發言
六、關于新疆開荒問題
七、農業需水與節水高效農業建設
八、生態環境安全分析
九、發展水稻生產,提高農民收入,鞏固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2004—2006年)
十、關于棚戶區與高臺危房改造
十一、“中國農業資源環境若干戰略問題研究”項目(2016—2017年)
十二、在中國工程院親密的師友
第九章 余音(2012年—)
一、《石玉林文集》
二、《歲月補遺》
結語
附錄一 石玉麟大事記
附錄二 石玉麟主要著作和論文
代后記 八十自述
石玉麟自傳 節選
一、我的祖國 讓我的子孫后代,了解我的祖國是中國,它位于亞歐大陸的東端,太平洋西岸,幅員廣闊,陸地面積960萬公里2,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面積第三大國家。 祖國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撫育著占全世界人口1/5的14億人。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總量,中國都可以算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泱泱大國。 我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有3000多年,是世界歷史上*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著56個民族,他們勤勞勇敢,和睦相處,鑄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1911年由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發動和領導的民主革命,推翻了2000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華民國。1949年由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統治與壓迫,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歷經70年的風風雨雨,迄今中國已初步建成了繁榮、昌盛的國家,中華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努力為建設現代化國家而向前邁進! 我希望我的子孫無論遷居何處,都不要忘記你們的根是中國。 二、我的故鄉 我生長在普通的農民家庭,沒有顯赫的家族史,也沒有值得炫耀的家庭成員。但我為生長在文化古城長樂而自豪,為生長在山水秀麗的故鄉而驕傲。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中街村南石(里),我在這里度過了我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時期,讓我終生難忘。 福建省位于中國的東南部,武夷山脈以東,東海之濱,隔海峽與寶島臺灣遙遙相望。靠山面海,八山一水一分田,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森林密布,山川秀麗,物產豐富,文化發達,是我國較文明富庶的一個省份。 福州,有福之州。位處福建省母親河——閩江的下游,近海處,是福建省的省會,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長樂“居者安之”,取長安樂之意。長樂位于閩江的下游南岸出海口,2017年由市改區,為福州市的一個新區。據歷史記載,長樂在唐朝中期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已建縣,古稱新寧縣,縣址即在古槐鄉,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遷到現今的縣址吳航鎮。長樂濱海臨江,江海交界,得水路交通之利。又由于毗鄰省會,經濟、文化比較發達。長樂物產豐富,文化昌盛,有“魚米之鄉”和“鄒魯之邦”“文獻之邦”之美稱。古槐鎮處于長樂區的中部董奉山麓(古為福山,后因有董奉圣醫而改名),古為新寧縣址所在地,曾經(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稱“古縣”,后來才改為古槐。據我父親說古槐是由于縱貫鎮中心的山前小溪——龍溪兩岸長滿槐樹而得名,現槐樹已無存。 古槐西部為山地,東部發源于董奉山脈水系的山前沖積洪積與海相淤積相交叉組成的一塊小平原,是長樂區的一塊農業生產基地,一年兩熟(雙季稻)或兩熟半(加冬作,小麥、大麥、綠肥、蔬菜等),可生長龍眼、荔枝、枇杷、楊梅、香蕉、橄欖、番石榴以及桃、李、杏等亞熱帶與熱帶果樹。古槐鎮是富裕的魚米之鄉,花果之鄉。 中街村是鎮政府所在地,也是以前農村貿易集散地,教育文化的中心。隨著交通、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富裕,中街村逐步失去地方中心的地位,因為古槐離長樂區*遠也只有20~30里”地,*近不到5里地。 P3-5
石玉麟自傳 作者簡介
石玉麟(1936—),土地資源學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曾任中國資源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中國土地資源與區域資源綜合開發研究。在中國首次系統地闡述土地資源的基本理論。 主編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的編制與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提出了土地資源分類系統與統計體系,標志著土地資源科學的形成。 主持了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量等項目的研究,主編了《中國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能力研究》。主編《中國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中國資源百科全書·總論》及資源科學代表作《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綜合卷》和《資源科學》專著。 主編國情研究第2號報告《開源與節約——中國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的潛力與對策》、第8號報告《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構建中國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研究》,提出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安全保障體系的戰略思想。 領導多學科的“新疆資源開發與生產布局”的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提出了完整的開發方案,豐富了區域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曾獲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授予的“中國資源科學成就獎”,2019年獲“中國地理學會科學技術獎——終身成就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