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跨越時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賞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9894591
- 條形碼:9787539894591 ; 978-7-5398-945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跨越時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賞析 本書特色
☆寫給喜愛、渴望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你,你一定會折服于那令人心醉的美。 ☆十種建筑形式,多個經典建筑,帶你充分領略中國古代建筑的藝術風采,提高建筑藝術審美。 ☆解讀文化背景、建筑結構,不僅能獲得更多建筑知識,也能深切地感悟古代匠人高超的建筑造詣。 ☆圖文并茂,設計活潑,讓你直觀地感受中國古代建筑之美。 ☆內容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讀來輕松有趣且收獲良多。 ☆這是一本高顏值、高知識含量的寶藏書籍,值得一讀。
跨越時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賞析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中國古代建筑,對中國古代的城防建筑、園林建筑,以及宮殿、廟宇、民宅、古塔、古橋等建筑的結構、文化背景等進行了詳細解讀,旨在豐富讀者的建筑知識,帶領讀者深刻地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故事。此外,本書還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讓讀者直觀地感受中國古代建筑無與倫比的美。
跨越時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賞析 目錄
**章 中國古代建筑與文化藝術:歷史的積淀
漫話古代建筑
中國古代的建筑觀念
中國古代的審美與建筑
第二章 城防建筑:氣勢雄偉,萬夫莫開
山海關
居庸關
娘子關
嘉峪關
西安古城
平遙古城
第三章 宮殿:金玉交輝,宏偉壯觀
北京故宮
沈陽故宮
西藏布達拉宮
第四章 壇廟:華麗壯美,布局精巧
北京天壇
北京太廟
山東曲阜孔廟
山西解州關帝廟
山西太原晉祠
第五章 陵墓:莊嚴雄偉,寧靜肅穆
秦始皇陵
唐乾陵
明十三陵
清東陵
第六章 寺觀:綿延千年,影響深遠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
河北正定隆興寺
湖北武當山太和宮
山西芮城永樂宮
西藏日喀則薩迦南寺
第七章 石窟:瑰寶珍窟,巧奪天工
敦煌莫高窟
云岡石窟
龍門石窟
天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
第八章 古塔:守望千年閱滄桑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西安大雁塔
蘇州虎丘云巖寺塔
北京妙應寺白塔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少林寺塔林
第九章 園林:妙極自然,宛自天開
頤和園
北海公園
承德避暑山莊
拙政園
留園
退思園
第十章 民居:*是人間煙火情
北京四合院
西北窯洞
安徽民居
福建土樓
第十一章 古橋:長虹千步,宛在水中
河北趙州橋
北京盧溝橋
泉州洛陽橋
潮州廣濟橋
揚州五亭橋
參考文獻
跨越時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賞析 節選
第二章 城防建筑:氣勢雄偉,萬夫莫開 山海關 萬里長城**關 山海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北倚燕山,南臨渤海,自古以來就是軍事戰略要地。隋朝初期,朝廷曾在這一帶設立榆關,因而山海關也稱榆關。 明朝成立初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斷侵擾邊境,為了保障邊防安全,明朝開始加固長城。山海關是明長城東端的起點,因其依山傍海,所以叫作山海關。 山海關地處遼西走廊,是清軍入關的必經之地。明朝為抵御清軍入侵,修建了關寧錦防線,山海關是防線的*后一道關卡。清軍曾多次對山海關發起進攻,都無功而返,這得益于山海關強大的軍事防御體系。 山海關距離明朝都城北京大約280千米,是保衛京師的重要屏障。明宣宗朱瞻基曾在山海關設立兵部分司署,這也是當時明朝兵部唯一一個分設機構,可見統治者對山海關的重視。 明朝文人將山海關譽為“天下**關”,并為其制作了巨型牌匾,掛于山海關東城門之上。 1961年,山海關被列入**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1987年,包括山海關在內的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的山海關作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成為人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人們在這里旅游既能夠放松身心,又能夠學習歷史知識,增進對我國城防建筑的了解。 第七章 石窟:瑰寶珍窟,巧奪天工 敦煌莫高窟 恢宏華麗的歷史卷軸 莫高窟是一座集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創作形式于一體的大型石窟建筑,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大的石窟。莫高窟共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時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莫高窟建成后,隋、唐、宋、元等多個朝代都曾對其進行修繕和擴建,因而莫高窟中的壁畫、彩塑作品體現著不同朝代的藝術風格。 莫高窟的洞窟按照建筑形制的不同可以分為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殿堂窟等。洞窟大小不一,大的高約40米,小的高約1米。洞窟內有彩塑和壁畫,題材以佛教人物、佛經故事為主,不同朝代的藝術創作風格略有不同。 北朝時期,莫高窟的洞窟以禪窟和中心塔柱窟為主,彩塑多為圓塑和影塑。這一時期的人物塑像形體高大、鼻梁高挺,頭發呈波浪狀,帶有鮮明的印度佛像雕塑風格特點。 隋唐時期是莫高窟發展的巔峰時期,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等大型洞窟的數量增多,開始出現大型塑像。這一時期的塑像以圓塑為主,造型雍容華貴,色彩瑰麗,人物風格更加本土化,臉龐圓潤,神情莊重。 從宋朝開始,莫高窟的洞窟少有新建。直至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使這座石窟享譽世界。 九層樓與藏經洞 莫高窟第96窟外層的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這座洞窟始建于初唐,*初為四層,晚唐時期擴建為五層,而現今人們所熟悉的九層樓是1935年擴建的。整棟樓依山而建,飛檐翹角,白壁紅柱,遠觀宏偉,近看精致。 洞窟內有莫高窟**大佛,佛像高約35米,兩膝間的寬度約為12米。佛像為石胎泥塑,利用山體巖石鑿出石像的大體形狀,再用草泥、麻泥等泥質材料做精細雕刻,*后著色。這座石像曾被多次重修,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已經不是石像初刻時的原貌了。 1900年,居住在莫高窟的道土王圓篆在第16窟洞窟內的北側甬道壁上發現了一個小門,門里面有一方形窟室,窟室長寬各2.6米,高3米。窟室內藏有5萬多件文物,包括文書、紙畫、絹畫等。其中文書數量*多。文書有佛經、道經、儒家經典、史籍等不同種類,內容豐富,其中還有一些是孤本和絕本。因為洞窟內藏書豐富,后被人稱為“藏經洞”,現已被編為第17窟。 第十章 民居:*是人間煙火情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要問到哪里能找到老北京城的影子,看到老北京城的風貌,那還得到四合院。四合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彰顯著獨樹一幟的建筑藝術魅力,堪稱中國古代民居建筑的典范,令無數人為之傾倒和贊嘆。 庭院深深四合院 自明朝建都北京開始,四合院就與宮殿、街巷、胡同等一同出現在了北京城,并成為聞名中外的民居建筑。 四合院也叫“四合房”。其中的“四”代表的是四面,即東、南、西、北,“合”是聚合的意思。將四面的房子聚合在一起構成的房屋建筑就是四合院。可見,聞其名,就能知其貌。 四合院大多坐北朝南。整個院落一般由門、廳堂、寢室、廂房、二房等構成,主次有序。四面房子相互之間基本獨立,布局方正,集中體現著“天圓地方”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根據建造格局,四合院有單進四合院、二進四合院、三進四合院和四進以上的四合院。單進四合院*為簡單,四面房屋圍合,只有一個院子,其規模雖不大,但各項功能并不缺失。二進四合院要比單進四合院多一個院子,分為前院和后院,后院是生活起居的重要場所。三進四合院在二進四合院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大,院子分為前院、內院和后院,屬于典型的四合院格局。院落與房屋建筑進一步擴大,就成了四進或四進以上的四合院。 總的來說,四合院布局規整,院落寬敞,一走進去,人們就有一種舒適敞亮的感覺。 細節之處盡顯文化底蘊 整體看上去,北京四合院大氣實用,貌似不注重細節。實際上,北京四合院的建造不僅注重細節裝飾,而且處處彰顯著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房屋的臉面——大門。北京四合院的大門又叫“街門”,十分講究方位,一般開在東南角。大門一般有廣梁大門、如意門、小門樓之分,等級不同,形制也不相同,但裝飾都十分精巧,象征著房屋主人的身份。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精致華麗的垂花門。垂花門可不是四合院的大門,而是分割內院與外院的門,俗稱“二門”。 體形雖小但寓意頗豐的枕石——門墩兒。門墩兒是擺放在四合院大門兩側,起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枕石。別看門墩兒不大,所承載的意義可不少。在古代,門墩兒是等級的象征,看門墩兒就能知道這戶人家是普通百姓還是達官顯貴。另外,門墩兒上雕刻的各類精美圖案,寄托了美好的寓意。 與大門相呼應的墻壁——影壁。走進四合院的大門,首先看到的并不是寬敞的院落,而是設計精巧的影壁。影壁發揮著雙重作用,一是遮擋視線,保護隱私;二是裝飾宅門,寄托美好寓意。
跨越時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賞析 作者簡介
黃海波,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遺產保護、傳統聚落空間形態,對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研究頗深。曾主持和參與傳統村落會里村等多個村落的規劃設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