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坦克戰術:從諾曼底到洛林:from Normandy to Lorraine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41174
- 條形碼:9787513941174 ; 978-7-5139-411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坦克戰術:從諾曼底到洛林:from Normandy to Lorraine 本書特色
◆美國AHF杰出寫作獎獲得者、加拿大功勛勛章獲得者親撰,從戰略、戰役法和戰術角度,分析總結二戰盟軍裝甲作戰理論的演變。◆扭轉裝甲研究只見東線戰場蘇軍與德軍的“鋼鐵碰撞”的單一視角,以二戰時期美軍、英軍、法軍與加軍裝甲兵為主要內容,填補二戰時期裝甲研究空白。◆將諾曼底戰役中的各次坦克戰進行整合,聚焦于戰役機動中不同尋常的細節之處,從騎兵角度回顧戰役機動的演進。◆摧毀了一些關于盟軍、德軍和蘇聯的眾所周知的神話,為關于東線裝甲戰略研究的許多書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集中的比較研究思路。◆大量原始文獻資料、親歷者回憶和70余幅原始圖表,增補140余條專業譯注,多面剖析裝甲兵裝備、戰術的發展脈絡。
坦克戰術:從諾曼底到洛林:from Normandy to Lorraine 內容簡介
本書的前半部分深入介紹了美加兩國裝甲戰術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進化和發展,用翔實的史料與縝密的分析,深刻剖析美加兩國裝甲兵裝備、戰術的發展脈絡。本書的后半部分著重眼于美加兩國裝甲部隊在1944年盟軍反攻歐洲大陸后的表現,梳理盟軍裝甲部隊從諾曼底的籬墻到洛林的山林間的血戰歷程。書中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親歷者回憶和數據圖表,為讀者展現了美、加、英、德四方裝甲力量在1944年法國戰場上的戰斗過程與結果。
坦克戰術:從諾曼底到洛林:from Normandy to Lorraine 目錄
前言
作者序
引言
第1章 1918—1930年,騎兵與機械化
第2章 北美洲坦克兵
第3章 打造北美洲裝甲兵:歐洲的影響
第4章 北美洲裝甲兵的誕生:美國與加拿大組建裝甲兵
第5章 打造北美洲裝甲集團軍:從歐洲與北非吸取的經驗教訓
第6章 盟軍在諾曼底的戰略攻勢:“古德伍德”行動
第7章 1944年7月25日,“春天”行動:另一場 “眼鏡蛇”行動
第8章 “眼鏡蛇”行動:布拉德利實施戰役機動
第9章 突破:1944年8月8日,“總計”行動
第10章 戰略突破:“馴服”行動
第11章 執行“恰當任務”的裝甲兵:追擊作戰理論
第12章 巴頓的中尉們在洛林:成熟的運動戰
第13章 “‘虎’死誰手?”:坦克大丑聞
第14章 如果由蘇軍*高統帥部指揮諾曼底戰役
第15章 結論:盟軍戰役法
附錄1 **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協約國坦克
附錄2 歐洲戰區的盟軍裝甲兵部隊
附錄3 M4“謝爾曼”中型坦克
附錄4 美軍與加軍裝甲兵傷亡情況
附錄5 各戰區盟軍坦克損失抽樣調查
附錄6 德軍“虎”式重型坦克對盟軍坦克的穿甲效能表
附錄7 1944年6月6日—7月10日,對諾曼底地區盟軍坦克損失的分析
關于此書
譯后記
坦克戰術:從諾曼底到洛林:from Normandy to Lorraine 節選
截然不同的陸軍:1944年的作戰理論 在諾曼底與法國北部的戰役,為今天參謀學院的學生提出了難以解決的戰術與戰役問題:突破敵軍防線后,在向縱深機動時,猛然發現敵軍裝甲兵遠優于己方,甚至己方直射火力都無法撼動敵軍重型裝甲戰斗車輛。在政治與軍事上,盟軍都對裝甲兵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夠迅速獲取決定性的勝利。如果沒有蒙上陰影,其獲取的勝利將與1940年德軍獲取的勝利相媲美。在此之前,盡管進行了有效的宣傳與熱情洋溢的支援,但西方盟軍的坦克并未產生預期效果。 盟軍裝甲兵看似贏得了戰爭,但除了在北非進行過些許宏大的戰術機動之外,其再未對德軍打出過致命一擊。如果隆美爾能成功進抵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與巴勒斯坦,那么德軍非洲軍獲取的戰略性勝利,必定歸功于德軍裝甲師。在阿拉曼,蒙哥馬利獲取的勝利則是場枯燥的消耗戰,在英軍消耗殆盡之前,就耗干了德軍。德軍撤退到突尼斯的戰略結局,也并不是因為英軍裝甲兵在追擊階段精力充沛的表現,而是因為美英聯軍在隆美爾的后方登陸,迫使其進行戰略撤退,以保衛自己的交通線。在東線,當蘇軍指揮“猛犸”般的坦克進攻并殲滅整編的德軍集團軍時,英軍還在試驗戰役機動集群或限于“喬克縱隊”的坦克突襲與特種空勤團(SAS)對德軍后方的襲擾。蒙哥馬利缺乏奧康納的創造力與性格,未能通過其勝利擴展戰果,只滿足于遵循拿破侖的格魯希元帥的“*佳傳統”——跟隨撤退的敵軍。在突尼斯北部,北非會戰終結于兩條戰線盟軍競速般的進攻中。盡管在*后的時刻得到了1個“虎”式重型坦克營、空軍與步兵的增援,精疲力竭的德軍還是放棄了。 意大利的地形使任何原本意義上的裝甲戰爭都歸于無望—在戰略打擊中以追擊戰進行的戰役機動。盡管地形有明顯的局限性,美軍依然投入了其經驗*豐富的裝甲師——美軍第1 裝甲師。加軍放棄了其坦克兵的核心,批準投入第1 裝甲旅與唯一具備作戰能力的裝甲師——加軍第5裝甲師,到意大利半島。這些裝甲部隊進行了英勇的戰斗,承受了嚴重的損失,披荊斬棘地打通了通往羅馬與意大利北部的道路,卻從未進行過“閃擊戰”時代意義的裝甲作戰。盟軍視其為“步兵坦克”,盡管其以中隊、營或團為單位像古怪而壯麗的騎士那樣發起沖鋒,但依舊是移動速度*慢的部隊。 法國是盟軍裝甲兵*后證明自己的機會。法國地形適于大規模地使用坦克,只要有個掌握先進戰法的指揮官,盟軍的“閃擊戰”就能輕松重演曼施坦因與倫德施泰特的勝利—實際上,甚至能遮蔽蘇軍在東線所獲勝利的光芒。盟軍作戰的順序一目了然:建立灘頭陣地,突破德軍陣地,縱深機動。1944年夏季,盟軍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面對西線德軍10個萎靡的裝甲師,盟軍前景可謂一片光明。 在諾曼底登陸日,盟軍獲得了勝利。然而,美軍執著地在突擊作戰中使用“雙重驅動”坦克,并且在“奧馬哈”海灘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使盟軍的勝利帶上了污點。在諾曼底登陸當天,盟軍未能攻占大多數的預定目標,但仍然獲得了戰略上的成功。隨后3個月,盟軍將為沖出諾曼底灘頭而戰。這場戰役將是盟軍經歷過的*為血腥的戰役。對盟軍中那些推崇裝甲兵的官兵來說,這場戰役也是其*沮喪的時期。我們可以如此概括諾曼底戰役:盟軍取得了*初的勝利,德軍裝甲師堅定的反擊,阻礙了盟軍對勝利的擴展,雙方在灘頭陷入僵局。蒙哥馬利精心策劃了一系列以裝甲兵實施突破的戰略攻勢,屢敗屢戰,*終在法萊斯形成雙重包圍,包圍了德軍2個集團軍,并因此解放了法國與比利時。 蒙哥馬利試圖通過4次戰略攻勢,從灘頭達成突破:“古德伍德”行動、“眼鏡蛇—春天”行動、“總計”行動與“馴服”行動。上述攻勢首先是由英軍與加軍執行 ,隨后是美軍與加軍。這些作戰行動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其被認定為西方盟軍裝甲兵作戰能力的首個例證與*大例證,且完全掩蓋了盟軍裝甲兵隨后的兩次作戰行動:美軍裝甲兵在洛林的作戰與巴頓對德軍阿登攻勢的反擊。突出部戰役(阿登戰役)成了一系列的戰役猛攻,希特勒卻未能獲得戰略勝利;洛林戰役是戰術級別的,卻獲得了決定性的戰役成果。只有諾曼底戰役,為坦克兵指揮官提供了證明裝甲兵能夠決定戰役與戰略走向的機會。同時,這場戰役使較為劣等的裝甲兵對抗在技術上占有極大優勢的裝甲兵。西方民主國家未能生產出與德軍相同質量的坦克,未能創建與德軍相同的作戰理論,成了歐洲會戰的丑聞。 對裝甲兵學員來說,有充分的文獻為這十數場戰斗提供材料,以進行學術反思。其中,有5個重要例證,應予以深思:1.1944年7月,“古德伍德”行動與“大西洋”行動;2.1944年7月,“眼鏡蛇”行動與“春天”行動;3.1944年8月,“總計”行動;4.1944年8月,“馴服”行動與“眼鏡蛇”行動的追殲行動;5.1944年9月,在洛林的阿拉庫爾之戰。這些行動表現了當時盟軍作戰理論的狀態,以及同盟國內部不同國家陸軍不同的文化與技術。 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后,“古德伍德”行動是盟軍向西北歐進行的首場攻勢,以英軍裝甲兵的全體失敗告終。“古德伍德”行動的第二幕——“大西洋”行動,短暫地奪取了至關重要的韋里耶爾嶺(Verrières Ridge)。盡管承諾要恢復攻勢,然而*終敗于德軍的一系列反擊。 “眼鏡蛇”行動與“春天”行動,構成了盟軍在諾曼底的第二次戰略攻勢。“眼鏡蛇”行動隨即受困于灌木籬墻地帶的消耗戰,直到8月初才宣告結束。盡管如此,其仍然實施了成功的裝甲作戰,并引發了德軍在諾曼底的首次戰役級別反擊。“春天”行動的目的是支援“眼鏡蛇”行動,但遭到了慘敗;盡管盟軍掌握著絕對制空權,迪特里希的裝甲兵還是向加軍發起了軍級規模的反擊。 “總計”行動是盟軍的第三次戰略攻勢,旨在補充“眼鏡蛇”行動并殲滅巴黎以西的全部德軍。*初,行動獲得了勝利,隨后就遭到了德軍咄咄逼人的裝甲反擊,并再次印證了盟軍在戰役級別進行集中突破的無能。 “馴服”行動與“眼鏡蛇”行動的追殲行動是盟軍裝甲兵在戰役級別的絕佳之作與戰略級別的拙劣之作。盡管各軍與各師戰果輝煌,然而巴頓的美軍第3集團軍劍走偏鋒的機動與完勝,都為保守的布拉德利所不容。“馴服”行動則是唯一非美軍的盟軍兵力成功進行的戰役機動。*終,波軍第1裝甲師、加軍第4裝甲師與加軍第1集團軍的某支兵力封閉了法萊斯包圍圈。 阿拉庫爾之戰是日臻完善的美軍戰術指揮令人欽佩的例證,其通過運動戰的優勢對抗裝備更好、具備技術優勢的德軍。 另一個純粹的,可用于研究的裝甲作戰例證,是法萊斯圍殲戰之后,英軍與加軍對德軍的追殲作戰,尤其是英軍裝甲兵解放布魯塞爾(Brussels)的戰斗。盟軍初期的行動,尤其是“賽馬場”行動(使英軍攻占卡昂與實施“春天”行動成為可能)與“藍衣”行動(與“眼鏡蛇”行動、“總計”行動同時進行),都是坦步協同戰術的良好例證。“藍衣”行動在諾曼底地區*糟糕的地形上進行,毫無進行機動或取勝的希望。英軍裝甲兵使用不當,導致其陷入灌木籬墻地帶的消耗戰,一直持續到諾曼底戰役結束。與奧馬爾·布拉德利不同,邁爾斯·登普西缺乏資源,蒙哥馬利也不想為這場消耗戰付出沉重的代價。作為格蘭特將軍優秀軍事傳統的*佳繼承者,布拉德利小心謹慎地試探,直到達成突破。蒙哥馬利似乎陷入無所適從之中——加軍極有可能在卡昂以南獲得成功,英軍在中路達成突破的可能性較小。他沒有支持任何一方,*終成了個“愛管閑事的看客”。 盟軍戰略指揮官 蒙哥馬利是否具備戰略思維,是個充滿爭論的問題。審視其在北非與諾曼底之后的行動,就會發現他并不擅長戰役法,而更愿意涉足戰役法之外的事物。蒙哥馬利需要巨大優勢的人力、物力、完全的制空權與規模極為龐大的炮兵,支撐他打一場對陣戰,才能獲取重大勝利。戰斗一直持續到一方耗光了人力或裝備。在北非,這似乎是奏效的。在突破德軍防線階段—亦稱“第三次阿拉曼戰役”,英軍幾乎可悲到無力組織起2 個裝甲師作為追殲兵力,跟隨英軍第8 集團軍進行重點突破,橫掃逃往的黎波里的德意聯軍。作為沙漠戰的宗師,隆美爾要比蒙哥馬利狡猾得多。蒙哥馬利對隆美爾的完勝,是在梅德寧,德軍撞向了英軍反坦克炮的線列陣地,英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蒙哥馬利抵達諾曼底時,已經經歷過井井有條的攻勢,而且對盟軍在意大利的攻勢陷入僵局顯得有些失望。
坦克戰術:從諾曼底到洛林:from Normandy to Lorraine 作者簡介
【作者】 (加)羅曼·約翰·亞里莫維奇(Roman Johann Jarymowycz),美國AHF杰出寫作獎獲得者,前加拿大陸軍上校,資深裝甲戰術教官,于2001年獲得加拿大長期服役勛章和加拿大功勛勛章。擁有軍事史博士學位,曾在加拿大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和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任教,為有關加拿大和諾曼底戰役的當代軍事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譯者】 王法,1985年生于遼寧省鞍山市,法學本科畢業,軍事研究愛好者。現任職于遼寧省盤錦市司法行政系統。生而平凡,但不甘平庸。出版過《二戰盟軍牽引式反坦克炮》《雙塔奇兵——M3“格蘭特”/“李”中型坦克技戰史》《擋車之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軍反坦克戰》《屠虎驅豹——英國“螢火蟲”中型坦克技戰史》《輝煌與泥濘——洛林坦克戰》等多本軍事歷史類圖書,在《海陸空天慣性世界》《現代兵器》《世界軍事》《飛碟探索》《看電影·周刊》《看電影·午夜場》《環球銀幕》等多種雜志上發表過60多篇文章,共逾140萬字。軍事歷史研究的主攻方向為二戰時期北非、西線和太平洋戰場的陸戰,西方盟軍的裝備、人物與戰史。愿以筆為槍,以墨為劍,努力再現那段歷史的烽煙,以饗讀者。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