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到處逢人說故鄉》——許石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737648
- 條形碼:9787550737648 ; 978-7-5507-3764-8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到處逢人說故鄉》——許石林 本書特色
本書為許石林“故鄉三部曲”第三部,收錄了許石林近幾年來的散文,從日常中的小事出發,引經據典,以古人的智慧看待今人故事,講述陜北風土人情,弘揚傳統文化。 我之所以這樣不解,是因為我對自己的故鄉,從來沒有什么離開的感覺。我就一直生活在故鄉的氛圍中,就像和我的本家親族、本村鄉親一直生活在一起,斯須未曾游離。 我從來也不理解什么叫“鄉愁”。我沒有鄉愁。因為我從來沒有離開過故鄉,不知道愁什么。 我的狀態常在故鄉,所以,每當觀察現實人與事,總會比照出自己的感受,付諸文字,便有了不間斷的涉及故鄉的文字。因此,給人的感覺是,到處逢人說故鄉。”
《到處逢人說故鄉》——許石林 內容簡介
本書為許石林“故鄉三部曲”第三部,收錄了許石林近幾年來的散文,分為“故鄉回首幾長亭”“客心何事轉凄然”“游子春來折楊柳”“濁酒一杯家萬里”四個大主題,其內容涉及陜北的藝術文化、風俗禮儀、地方語言、社會評論等,向讀者介紹中國傳統的禮儀治理制度和自古傳承的良風美俗,對現當代社會如何弘揚傳統文化提出了建議。散文從日常中的小事出發,引經據典,以古人的智慧看待今人故事,語言犀利卻又不失幽默詼諧。
《到處逢人說故鄉》——許石林 目錄
故鄉回首幾長亭
悼祭之詞 002
日本人抄古詩 006
為什么你對非漢語的名字都高看一眼? 010
文化人才培養無捷徑可走,就像別人無法替你
睡覺一樣 013
“標準答案”—多么淺薄自負! 016
鄉土懲罰 019
蒲城縣的舊對聯 023
客心何事轉凄然
深圳人才公園記 030
你的可悲不只是“有病”,是“有病”還找不到“藥” 032
向地方志學好好說話 036
跋朱拓《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藏秦雙犬瓦當》 039
跋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朱拓《豭豚圖》 041
廉政公園記 042
相隔兩千多年,蒲城人兩次給人類歷史扳了道岔兒 044
口號與詩文 048
多少樓臺煙雨中 051
關學前輩不屑于文字 054
造意無法 良苗懷新—作家許石林書中華歷代
經典讀書箴言展覽 058
到處逢人說故鄉 062
好好過日子、順其自然地寫作 066
貼錢出版家鄉蒲城地方文獻 作家許石林為古籍文獻“延年益壽” 069
游子春來折楊柳
沒有禮尚往來的端午節,什么粽子都沒有靈魂 078
你知道什么是財神? 083
走親戚 086
客胡兒 090
這話父母可以說,兒女不可以說 094
碗為什么是圓的? 097
接地氣與萎靡 100
蒸年饃 105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109
【簡廬筆記】辛丑元宵節數則 116
想起我們村的鑼鼓 120
“城里人”看不懂的就要改、就要廢除? 124
清明風俗 128
吃花 138
挼 142
說實話,陜西人并沒有李敖夸的那么可愛 146
說壽杖 151
鹵泊灘曾經來過大雁 156
禮能讓你“不油膩” 163
濁酒一杯家萬里
譚姐 170
謁張載祠 172
“你唱老漢罵你哩” 175
給陜西戲曲音樂配器的都是什么人 178
勞則善心生 184
秦腔聲色 187
吃相就是命相—為什么人越來越不注意吃相了? 191
一碗褲帶面引發的陜西人之間的激烈互?? 194
鄉村振興,絕不是要培養不勞而獲、好逸惡勞之人 199
你還不如說陜北就是蠻夷、不通王化哩 203
由玉米地遭水災想起“鄉土中國” 207
梁秋燕 212
李想的評論 214
秦腔為什么能激蕩身心、震撼魂魄? 216
秦人說話立言該有的方式 221
京劇界越來越硬,地方戲越來越軟 225
農村老太太與城市女人 228
馬金鳳教科書級的臨場講話 231
記得那時麥收 239
《到處逢人說故鄉》——許石林 節選
在中國人眼里,幾乎無不可食之草木,只是烹飪方法簡易或繁難、配料或平常或珍稀之別。看過一些古人食經,所述盡矣。但大多數只宜供人楮墨神往,不必付諸實操,因為這就像中草藥,并非常識,但明白其中的道理即可。中草藥類古籍所載天下草木之性, 皆可以依其性用而施諸藥用,也是道理在先。 這是中國傳統學問的習慣。古籍中那些文字峻潔優美、描述細致入微的草木,更多的是借草木之用講草木之性、草木之德,應該說屬于理學。 今人賞花以為平常之事,我從小便無此親身經歷,因而至今下意識中覺得賞花對我來說屬于奢僭之事。因為這個意識,賞花也就可有可無。因此,看到觀賞類花木,便如遠觀豪門夸富之游,雖羨慕但意識深處總有一根弦攔著,提醒自己這些與我本無關。與我有關即觀之親切,愛之本分的花木,便是桃杏梨棗石榴蘋果這些常見的果木之花,大概因為見慣了麥苗青、菜花黃,為之自然而生平淡之心,觀之不驚不乍,平淡得幾乎毫不知覺的愉悅,才是我的本分。 猶如體育鍛煉—翻地、鋤草、挖土、拉架子車,這是我本分的勞動,至于與勞動無關的行走、奔跑,那是我羨慕卻從意識深處認為自己若為之,便是非分僭奢享受的了。因此,對于觀賞類花草,觀賞尚且認為奢僭,從未想過吃它。它固然堪入食,但也如上成見,顯然奢僭,想到吃觀賞類花,猶如驅使西施搬磚、強迫楊妃挑肥,近乎淫濫了。 想想故鄉可食之花,無過槐花、榆錢、南瓜花、苜蓿花等數種常見者。我見河南農村人吃桐樹花,桐樹花裹上面粉蒸熟調味吃,覺得很神奇,為什么我老家人沒想到這可以吃? 榆樹在關中已少見了,四十多年來在吾鄉幾乎絕跡。從前是常見的。陜北至今到處都是,長得很好。山西也常見,山西民歌唱:“榆樹樹開花柯枝枝多,你的心眼比俺多。”大概是關中氣候稍微濕潤一些,榆樹因其生長慢、又易生蟲,常常身上淌樹液,招蟻引蟲。而氣溫低的地方則不易生蟲。小時候榆樹是家鄉常見樹,榆樹嫩葉可代桑葉養蠶,青枝可仔細扭下整皮一截,刮去皮梢,吹之有唱聲,似牧笛,這兩樣我都玩兒過。榆錢可食,人植之以備荒。但我小時候也沒有吃過榆錢做的東西,只是捋一把吃著玩兒。聽老人說榆樹皮救過荒。想必是真的。今天榆樹既近乎絕跡,說明吾鄉人已不計較糧食,否則,必使每寸土地不閑,田不輕種,木不妄植,皆有饑荒之預,或有他 用,如種皂角樹以食其芽,洗滌用其果,藥用其刺,至于果仁中晶亮之米,因產量不多,非特留意,則不顧。 洋槐花至今多種植,至暮春開花,可盡情攀折,不用擔心損傷樹木,越折它長得越瘋,它簡直就是用自己的花賄賂人的!洋槐,捋其未全開之花做食,食法不少,常見有拌面粉蒸熟調味,謂之麥飯。另一種是開水燙過,投涼,擰干,切碎拌入肉餡包餃子,也可以與韭菜、豆腐包素餃子,皆美!槐花曬干儲存,用時再水發,摻以別菜,或葷或素包包子,其味也美。北方冬天,人自外歸,熱騰騰吃幾個槐花包子,香極了! 南瓜開花多,擇其喬花,即只開花不坐瓜之花,或不欲留之坐瓜之花,切碎與蔥花同炒,可佐湯面,南方人謂之澆頭。南瓜花可炒雞蛋。南瓜花掛糊油炸,近來才聽說。 我們那里都是紫花苜蓿,南方的黃花苜蓿的花,吾鄉人未必敢吃。 捋苜蓿紫花一捧,洗凈,于盆中加鹽挼爛,以之和面,面要硬,搟得不必太薄,切拃長寬條或菱形面片,煮熟干撈,略調以鹽醬椒醋蔥花,一般人吃這個比平時飯量能增一倍! 枸樹、核桃的絮子,即其花,據說也很好吃,我們那里少見,沒有吃過。 關中人有一個脾性:盡管也很講究吃食,但即使在生活困難時期,也將正經糧食蔬菜和野菜分得很清,不是很用心于吃野菜,也不像現在熱心養生的人那樣,見野菜就驚喜,大呼小叫不已。關中人也知道野菜好吃,卻不把野菜當正經菜。關中人的意識中,有區分正統與非正統的自覺。比如,你說什么花好吃,即使他們接受并嘗試,但也一般不會輕易用花做的東西待客。在待客上,關中人的習慣是保守,一本正經。老 派關中人家里請客吃飯,用野菜或苜蓿花面條,自己心里就過不去,好像日子過得不像樣了似的。從城里到鄉下做客的親友,堅持要吃野菜做的東西,關中人家主婦無奈,遵囑細心做了野菜,客人吃得很香,連連夸贊并道謝,但主婦們會內心隱隱地泛起一種被人格外諒解和照顧的若有若無的悵惘,她會覺得客人沒有在她家正經吃飯一樣。
《到處逢人說故鄉》——許石林 作者簡介
許石林,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會長、深圳市烹飪協會名譽會長、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中華吟誦學會理事、中國古琴學會專業委員會會員。 主要著作:《損品新三國》《尚食志》《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是帶刺的花》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