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40407
- 條形碼:9787520540407 ; 978-7-5205-4040-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課 本書特色
親子關系、情緒管理、內驅力、高效學習、青春期 聚焦家庭教育的熱點話題 有理念、有方法、有案例,一套科學實用的家教方案 這樣做父母,孩子*喜歡: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帶著關心與好奇,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教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并用合理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期待…… △當孩子沒有考好,父母能做好陪伴和支持,給孩子賦能,和孩子一起跨過這個人生“低谷”…… △當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時,父母需要與時俱進地去學習,和網絡或者游戲去PK,做那個能夠了解孩子、吸引孩子和滿足孩子心理需求的贏家……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課 內容簡介
教育孩子,任重道遠。如何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且具有優秀品格的孩子,是每個家庭始終在努力嘗試、探索和總結的命題。在為人父母的這條道路上,每一位家長都是新手,都同樣跟孩子—起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在育兒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難題,有焦慮,有矛盾,有糾結,甚至會束手無策。《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課》聚焦家庭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原生家庭、親子關系、情緒管理等16個熱點話題,結合具體的案例和針對性的解決方法,幫助更多家長切實解決家庭教育的困惑,給予他們恰當的幫助和引導。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課 目錄
話題1 營造充滿愛的家庭氛圍
讓愛在家庭中流動起來
不要把負能量傳遞給孩子
三個小技巧應對夫妻育兒觀念沖突
管控好時間,在多重角色間做好平衡
話題2 構建和諧親子關系
正確看待愛的“陰晴圓缺”
科學互動是改善親子關系的核心
親子關系的改變,從認識開始
親子聊天有講究
話題3 多子女家庭的教育之道
給每個孩子“專屬的愛”
手足親情,也需要“刻意”培養
一個三孩爸爸的教育經
讓孩子在平等平常的家庭里自在長大
話題4 走出焦慮,告別內卷
讀懂孩子
呼喚兒童友好價值觀
面對焦慮,何以釋懷
家長真正關切的該是什么
話題5 有趣有益,讓孩子動起來
讓運動喚醒大腦
運動興趣的培養有方法
谷媽媽的雞娃經不可學嗎
不設限更能收獲精彩人生
Part 2 以愛育愛
話題6 用孩子的邏輯,化解孩子的情緒
揭開情緒的“面紗”
做情緒管理型父母
孩子愛發脾氣,家長怎么辦
話題7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孩子的成長內驅力該怎么培養
把學習的責任與收獲還給孩子自己
用愛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話題8 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提升孩子的適應力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適應力
保持平和心態,使孩子順利完成入園適應
常見入園適應問題如何解
話題9 教孩子學會選擇
孩子在“學會選擇”中長大
讓孩子學會主動選擇
心隨“需求”走
話題10 如何對孩子進行“生死教育”
死亡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死亡教育”:不同階段不同方式
父親,從未離開
花香深處有思念
Part 3 轉“危”為“機”
話題11 “叛逆”的孩子,需要父母特別的愛
青春期的“蛻變”和“成長”
青春期沖突,意味著要更好溝通
建設性批評,讓忠言不逆耳
話題12 孩子沒考好,家長該如何面對
讓“負面”事件發揮“正面”價值
“好”的標準誰來定
讓孩子認識到“成長才是生命*好的姿態”
轉“危”為“機”需要教育智慧
話題13 “契約精神”讓孩子受益終身
培養契約精神,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契約,從一張紙變成了一種精神
行為契約,讓青春期與更年期和諧相處
行為契約教養法的三要素
話題14 高效學習有訣竅
高效學習要解決三個問題
全面發展恰能帶來高效學習陶沙
以考攻考有奇效
話題15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家長怎么辦
孩子沉迷手機,原來“根”在這里
自律是人生*尊貴的標配
科學的方法培養自律的孩子
話題16 警惕抑郁,呵護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要做孩子情緒的敏銳覺察者
預防抑郁,從培養自我價值感開始
幫助孩子學會處理各種關系
驅走孩子的“心理霧霾”家長需調整心態
后記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課 節選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課》: 剛剛過去的一年,對于碩士剛畢業的倩倩(化名)來說,是她重新審視家庭關系的一年。 倩倩告訴我,因疫情隔離在家的近半年中,她的父母似乎每天只做兩件事:一是從早到晚無休止地爭吵;二是齊心協力無孔不入地催她結婚。倩倩反問父母:“如果結婚就是像你倆一樣彼此折磨,你們為什么還要把我往‘火坑’里推?” 倩倩自嘲是個“有家不想回的流浪兒”,她很細膩地向我描述父母爭吵的場景,又很冷靜地總結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父母愛我嗎?我覺得是愛的。在物質不富裕的童年,他們把*好的都給了我;我愛父母嗎?當然也愛,每每看到他們似乎又老了一點,我都很心痛。可是,我一點也不愛這個家,這個家,讓我牽掛,也讓我害怕。” 倩倩的故事似乎并不是個例,我身邊不乏這樣的年輕人——他們愛父母,卻不愛回家。這不禁讓我深思,明明相愛的兩代人,為何卻一直生活在陰霾籠罩、嚴寒徹骨的家庭氣候里?為什么他們的家庭沒有陽光普照、風和日麗的溫暖氛圍呢? 從表面上來看,倩倩的苦惱似乎只是因為父母間的爭吵讓她厭煩。其實,究其本質,是父母們的腦袋里“少了一根弦”——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情緒與互動方式決定了“家庭氣候”。生活里的大事小情難免讓夫妻磕磕絆絆,面對沖突與矛盾,如果兩人都“一根筋”——陷在事情本身里,一定要面紅耳赤地辯出個對錯。長久下去,必然會讓整個家庭的“氣候環境”變得不宜居住和生存。 地球上幾乎所有物種的生長,都需要適宜的氣候。在自然叢林,小樹苗*經不起狂風驟雨;在動物群體,幼崽對惡劣環境的抵抗力*差;在人類社會,未成年孩子對父母營造的“家庭氣候”*敏感。 充滿愛與安全感的家庭氣候對孩子至關重要,這不是一句“心靈雞湯”,而是切切實實地影響著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身心健康。 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John Medina在其著作Brain Rutes for Baby(譯本:《讓孩子大腦自由》)中寫道:“實際上,自打孩子降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有研究發現,如果父母關系不和,不到6個月的嬰兒就能發現情況不妙,他們會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壓力激素分泌等生理反應,這和成人面對壓力時產生的生理反應一模一樣。”孩子們可能不理解父母爭吵的內容,但他們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環境中存在的威脅,這是大腦進化而來的生存本能。 父母之間緊張的關系,會讓天生敏感的孩子們處于本能的應激狀態之下,為了應對這種不安全感,身體會分泌大量“壓力荷爾蒙”,比如皮質醇就會滲透進嬰兒或兒童的大腦,長此以往孩子的大腦構造就會發生永久性改變,這將有可能導致孩子長期的行為問題、學習困難和健康問題。 “生物學給了我們一個大腦,生活把它變成了思維。”父母營造的家庭氣候影響著孩子的大腦生理發育,也塑造著孩子與世界交往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身體感受到嚴寒會不自覺地裹緊衣服,心靈經常感受到緊張與不安全的孩子會變得退縮和回避。安全感是孩子們探索世界的基礎,也是未來與他人交往的心理能量來源。 孩子充滿安全感的人格底色,不僅只來自父母育兒的招式,更是一個春風和煦、陽光充沛的家庭氣候的自然產物。 如果“60后”“70后”父母還能通過在物質上苛待自己、優待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他們自我犧牲式的愛,那“80后”“90后”的父母,在物質條件并不匱乏的年代,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愛?如何讓孩子習得愛?又如何讓孩子愛回家呢?我想,答案還在于那根“缺失的弦”。新時代父母更需要把上一輩父母沒有遺傳給我們的“那根弦”重新找回來——要深刻認識到,夫妻的情緒和互動方式決定著“家庭氣候”。面對分歧,除了黑白對錯的爭執,還要能夠跳出偏執,提醒自己保持一份不破壞“家庭氣候”的克制。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也是結婚成家的**素養。當然,你我皆非圣賢,我們都會有時陷入瘋狂,有時焦躁難耐,即便偶爾讓家庭被惡劣氣候籠罩,也要在情緒烏云散去之后,在孩子面前與另一半和好。 “愛”在一見傾心之時可能只是一種本能,但在細水長流的瑣碎日常里,“愛”一定會漸漸變成一種對家人負責的自我克制與選擇。只有讓愛在家庭互動中流動起來,我們的孩子才能在天朗氣清、溫暖舒適的氣候中,安心成長。 ……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課 作者簡介
人民政協報教育周刊,是人民政協報所屬的一個欄目,多年聚焦教育問題、刊發教育專家文稿。人民政協報是全國政協辦公廳所屬事業單位,運營有《人民政協報》、《畫界》雜志,中國政協網、人民政協網和兩微一端等新媒體,以及“有事漫商量”等公眾號、人民政協報數字屏媒體等,成為集“報、刊、網、端、微、屏”于一體、具有鮮明統戰政協特色的中央主流媒體,是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首都文明單位。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