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戰爭的原因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23663
- 條形碼:9787208123663 ; 978-7-208-1236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爭的原因 本書特色
★一本關于戰爭根源的重要著作,具有非凡的理論嚴密性和歷史視野。范·埃弗拉推翻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戰爭是由于一個激發好戰性的無政府世界所導致的一種不可避免的結果。 ——《外交事務》 ★該書史料豐富,具有極強的邏輯性。作者指出,現實主義者對于戰爭的解釋可能缺失了權力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否認為進攻比防御更有利。 ——《政治科學季刊》 ★范·埃弗拉的著作肯定將成為戰爭研究領域中的一本重要的書。對于任何一個對戰爭原因抱有濃厚興趣的人而言,該書都值得一讀。 ——《戰略研究雜志》
戰爭的原因 內容簡介
本書對戰爭的原因提出了五點假設,并分別進行分析和論證。一、對危機和戰爭的結果持有錯誤的樂觀主義情緒,或者低估戰爭所需要的成本,容易導致戰爭。二、如果首先有所行動或發起攻擊的一方占有一定的優勢,那么戰爭就容易爆發。三、相對權利的變化容易導致戰爭。四、當對資源的控制使一個國家要去保護其他一些資源時,戰爭更容易爆發。五、征服越容易,戰爭就容易爆發。在我們這個仍然存在戰爭和沖突的世界里,研究戰爭的原因不是為了宣揚戰爭,而是為了避免許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戰爭。
戰爭的原因 目錄
**章 導論
提出問題,為什么出現戰爭
提出論點與答案
現實主義均含義
方法
本書的計劃
第二章 錯誤的樂觀主義:對戰爭來臨的幻覺
錯誤的希望與戰爭
勝利的幻覺
廉價戰爭的錯覺
增加透明度 以防止戰爭
第三章 搶跑:搶先行動的利益和危機的不
穩定性
搶先進攻、搶先動員以及搶先行動的利益
關于搶先行動的利益的后果的假設
對穩定理論的測試
搶先行動的利益的原因及補救
第四章 權力轉移:機會與脆弱性窗口
窗口類型
關于窗口效果的假設
窗口理論的檢驗
窗口的原因及補救
第五章 累積的資源
什么是累積性?
累積性與沖突
累積性的類型
有關累積性的思想及其意義
累積性的未來
第六章 進攻、防御與安全困境
關于進攻占優的效果的假設
條件:進攻性學說和實力何時帶來和平
進攻和防御占優的原因
進攻-防御理論的預測和檢驗
進攻-防御理論能解釋多少歷史?
透視進攻-防御理論
第七章 進攻-防御理論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崇尚進攻的興起:1890-1914年
進攻-防御理論關于歐洲的預測:1890-1914年
進攻-防御理論的證據:1890-1914年
進攻-防御理論及1914年的檢驗
解釋**次世界大戰
第八章 核革命與戰爭的原因
可威懾國家之間的MAD
不受威懾的國家之間的MAD;許多國家之間的MAD
MAD之外的選擇:MARNE、BAD、WORSE以及LISA
革命的兩面性
第九章 結論
附錄:關于權力與戰爭原因的假設
戰爭的原因 節選
《戰爭的原因:權力與沖突的根源》: 2.突襲對于雙方力量對比產生的影響。如果突襲成功了,那么進攻是否改變了力量平衡而變得對進攻方有利了呢?如果是的話,有多大?這是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進攻方攻擊力量的破壞性、目標方軍事力量的脆弱性以及目標方力量積極防御的質量。如果目標力量易受攻擊而且防守很差,進攻方毀滅性的軍事突襲會摧毀比它所預計的還要多的軍事力量。但如果進攻方力量缺乏強大的打擊能力,或如果目標方力量并不易受到攻擊或具有良好的防御能力,進攻方即使完全成功地實施了突襲,進攻方損失的力量也可能比摧毀的還要多。 3.進攻-防御平衡。如果成功實施突襲,并且攻擊朝著對進攻方有利的方向改變了力量平衡,那么現在進攻方是否就能更好地征服他國或防御自身呢?這要看進攻-防御平衡——進攻者能夠征服防御者所需要的力量對比——的作用。 如果進攻強勁,一次成功的突襲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益,因為通過充分利用靠搶先進攻獲得的物質利益,可以保護或侵占大量的領土。反之,如果防御頑強,即使是一次成功的突襲也不會得到多少回報,因為通過充分利用靠搶先進攻獲得的物質利益,能夠保護或侵占的領土很少。如果進攻方征服防御方所需要的物質優勢少于2:1,而一次搶先進攻可以將進攻方與防御方的力量對比從1:2逆轉為2:1的話,那就非常有利可圖。進攻方避免了不安全感且獲得了征服的能力。但如果進攻方需要3:1的優勢才能征服防御方的話,一次將1:2的劣勢扭轉為2:1的優勢的搶先進攻,也并不具有太大的意義。在進攻前后,雙方都能保衛自己且都無法征服對方。 4.搶先進攻者政治損失的大小。搶先進攻方通常因其發起主動進攻而受到政治上的損失。由于搶先進攻,它們往往給自己貼上了侵略者的標簽,從而激起中立國家聯合起來反對它們。123如果這種政治損失不大,軍事上搶先進攻的利益仍舊可以提供總體的搶先進攻的好處。不過,一種大的政治損失甚至會超過大的軍事搶先進攻的利益,從而將軍事上的成功轉變成總體的政治-軍事失敗。這樣的案例經常發生:在突襲中獲取的軍事利益經常會為進攻者自己造成的國際影響和給對立社會造成的激勵效果所抵消。 搶先動員的利益大小受到支配搶先進攻的利益的同樣四種因素的影響。為了提出動員的問題,我稍微調整了一下:(1)突然動員的可行性。軍事力量能夠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進行動員嗎?這受到動員速度和他國對這種動員進行警告的速度的共同影響。(2)動員的規模。相對于未被動員的軍隊,被動員軍隊的力量越大,由對手沒有回應的動員所導致的軍事力量對比轉變就越大。(3)進攻-防御平衡。在一次秘密進行的顯著改變軍事力量平衡的動員中,如果這種改變不能帶來或消除征服或防御的能力,那么這次動員就是毫無價值的。(4)搶先動員所受到的政治損失的大小。 這四種因素中的每一個對于搶先行動的利益都是必需的。缺少任何一個,都不會有搶先行動的好處。如果防御者立刻發現了攻擊者的行動并作出反應,搶先行動不會帶來什么收益。如果軍事力量對比并沒有因為一次成功的突襲而改變,搶先行動也不會帶來什么收益。如果軍事力量對比的變化沒有使征服或防御的實力發生變化,搶先行動也不會帶來什么收益。而且,如果搶先行動所帶來的政治代價超過了它帶來的物質回報,這種行動也不會帶來什么收益。 搶先行動的利益如何才能減到*少呢?如果國家具有強大的情報收集能力,執行開放的軍事政策,并且部署的部隊要花費更長的時間進行動員和成為目標,那么要成功地實施突襲就更為困難。如果國家部署的部隊能經受住突襲的考驗并讓進攻者付出大的代價,突襲對軍事力量對比產生的效果就會受到限制,也就不會部署可能會用于突襲的部隊。通過更多地依靠常備軍而不是預備役部隊,可以限制突然動員對于軍事力量對比形成的影響。軍事上采用防御性姿態可以限制攻擊的力量。 搶先行動的利益有多普遍?記錄顯示真正的搶先行動的利益是少見的,但關于這種利益的幻覺是普遍的。因此,控制實際的搶先行動的利益的措施不如控制這種幻覺的措施更重要。真實的搶先行動的利益在以上提到的四次戰爭中出現過(1904年俄國對日本,1950年美國對中國,1967年中東,1973年中東)。其他著名的突襲造成的只是并不充分的短期效應以及需要彌補的長期的政治代價,或是兩者兼有。迦太基在公元前218年在一次想象中的羅馬進攻之前搶先動手,但在這次戰爭中卻失敗了。英國在1756年七年戰爭開始時實施的海上突襲所得寥寥,僅僅捕獲了兩艘法國船只。125美國1812年試圖在海上對英國進行突襲,結果也是有限的,而且引發了一場徒勞無益的戰爭。126法國在1870年的搶先行動并不能彌補其可悲的軍事準備或是防止其慘敗。沒有人認為俄國在1914年的搶先行動給它帶來很大的好處,但這的確為德國宣傳家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理由,從而說服了德國社會黨支持德國的戰爭計劃。希特勒在1940年的突襲只獲得了短期的收益,但卻導致了其他的中立國家反對它,將攻擊德國的范圍擴大到了全球。他在1941年對蘇聯的進攻就戰術上而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蘇聯卻贏得了這場戰爭。日本對珍珠港的襲擊是一次戰術的成功,但卻是一次政治的災難,激起了美國的反日戰爭。1956年三國共同對蘇伊士運河的進攻導致了全球范圍內的反對,并使其付出了政治上失敗的代價。 因而,搶先行動的利益的問題更多地存在于觀念中而不是現實中。解決方法應該集中于這些錯覺。 ……
戰爭的原因 作者簡介
[美]斯蒂芬·范·埃弗拉,先后在哈佛大學政府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政治學系取得學士與博士學位,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政治系教授國際關系。他的研究重點是:戰爭的原因與預防、美國外交政策、美國國家安全政策以及社會科學方法論。他的著作有:《政治學研究方法指南》、《戰爭的原因——權力與沖突的根源》。此外,他還就民族主義與戰爭的問題、美國在第三世界的干預、美國防務政策以及歐洲未來的國際關系等主題發表多篇論文。他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擔任《國際安全》雜志的執行編輯。 何曜,男,1972年生。先后就讀于復旦大學法律系和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獲法學學士和法學博士學位。2002年9月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關系研究室工作。同年,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繼續從事研究,并與2004年9月完成答辯出站。目前的研究重點包括: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沖突及其解決。曾在《歐洲》、《美國研究》、《世界經濟研究》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并參與翻譯《霸權之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