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合浦漢墓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41387
- 條形碼:9787030741387 ; 978-7-03-07413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合浦漢墓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漢代考古學、廣西地區歷史與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感興趣的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對漢代歷史文化、廣西地區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研究感興趣的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
合浦漢墓研究 內容簡介
合浦是漢代嶺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本書通過對合浦漢墓的系統整理和研究,初步建立本地區科學分期標準,并結合相關的城址,探討其與墓葬的聚落共存關系,為闡述漢代中外文化交流、進一步復原合浦乃至嶺南的漢代社會奠定了研究基礎。本書是系統整理的合浦漢墓研究成果,對挖掘“一帶一路”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以及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資料支撐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
合浦漢墓研究 目錄
內容摘要(iii)
ABSTRACT(v)
緒論(1)
**章 合浦漢墓發掘及研究概況(4)
**節 合浦漢墓歷年發掘概況(4)
第二節 以往研究(11)
第二章 墓葬形制(21)
**節 土墩墓(22)
第二節 土坑墓(23)
第三節 木槨墓(27)
第四節 磚室墓(32)
第五節 合葬墓形式(44)
第三章 出土器物研究(上)(49)
**節 陶器(49)
第二節 銅器(111)
第三節 鐵器(145)
第四章 出土器物研究(下)(149)
**節 金銀器(149)
第二節 玉石器(153)
第三節 玻璃器及其他珠飾(164)
第四節 其他器物(180)
第五章 分期與年代(182)
**節 西漢早期(182)
第二節 西漢中期(184)
第三節 西漢晚期(185)
第四節 東漢早期(186)
第五節 東漢晚期(186)
第六章 合浦漢墓與周邊漢墓的對比(198)
**節 與廣西其他地區漢墓的比較(198)
第二節 與廣州漢墓的比較(202)
第三節 與越南北部漢墓的比較(204)
第四節 合浦漢墓的區域特征(207)
第七章 相關問題研究(211)
**節 墓主身份地位與族屬(211)
第二節 漢墓體現的合浦經濟生活(223)
第三節 漢墓與周臨城址的時空關系(236)
第四節 東漢晚期墓向三國墓的演變(241)
結語(244)
附表(247)
附表一 合浦縣博物館藏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247)
附表二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321)
附表三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藏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326)
附表四 廣東省博物館藏未刊出土文物信息表(341)
參考文獻(343)
后記(350)
插圖目錄
圖1-1 合浦漢墓分布范圍及主要發掘地點示意圖(4)
圖2-1 土墩墓D2平面圖(22)
圖2-2 土墩墓內單體墓葬(23)
圖2-3 A型Ⅰ式土坑墓(24)
圖2-4 A型Ⅱ式土坑墓(24)
圖2-5 A型Ⅲ式土坑墓(25)
圖2-6 B型Ⅰ式土坑墓(26)
圖2-7 B型Ⅱ式土坑墓(27)
圖2-8 B型Ⅲ式土坑墓(28)
圖2-9 A型木槨墓(29)
圖2-10 B型木槨墓(31)
圖2-11 A型Ⅰ式磚室墓(33)
圖2-12 A型Ⅱ式磚室墓(34)
圖2-13 A型Ⅲ式磚室墓(34)
圖2-14 A型Ⅳ式磚室墓(35)
圖2-15 Ba型磚室墓(36)
圖2-16 Bb型Ⅰ式磚室墓(37)
圖2-17 Bb型Ⅱ式磚室墓(39)
圖2-18 Bb型Ⅲ式磚室墓(40)
圖2-19 C型磚室墓(41)
圖2-20 D型磚室墓(42)
圖2-21 E型磚室墓(43)
圖2-22 同穴合葬墓(45)
圖2-23 異穴合葬木槨墓(46)
圖2-24 異穴合葬墓(47)
圖3-1 陶鼎(51)
圖3-2 陶盒(52)
圖3-3 陶壺(55)
圖3-4 陶鈁(56)
圖3-5 陶匏壺(57)
圖3-6 陶溫壺(57)
圖3-7 陶長頸壺(58)
圖3-8 陶壺(59)
圖3-9 陶甕(61)
圖3-10 A型陶罐(62)
圖3-11 B型陶罐(63)
圖3-12 C型陶罐(64)
圖3-13 D型陶罐(66)
圖3-14 E型陶罐(67)
圖3-15 F型陶罐(67)
圖3-16 G型陶罐(68)
圖3-17 H型、I型陶罐(69)
圖3-18 異形陶罐(69)
圖3-19 陶四耳甕(70)
圖3-20 陶雙耳罐(73)
圖3-21 陶四耳罐(74)
圖3-22 陶三足罐(75)
圖3-23 陶折肩罐、四耳折肩罐(76)
圖3-24 陶二聯罐、三聯罐(77)
圖3-25 陶四聯罐(78)
圖3-26 陶五聯罐、六聯罐(80)
圖3-27 陶三足盒(80)
圖3-28 陶四耳展唇罐(81)
圖3-29 陶雙耳直身罐(82)
圖3-30 陶瓿、三足瓿(83)
圖3-31 陶簋(84)
圖3-32 陶樽(85)
圖3-33 陶提筒(87)
圖3-34 陶筒(88)
圖3-35 陶杯(89)
圖3-36 陶燈(90)
圖3-37 陶熏爐(91)
圖3-38 陶釜(92)
圖3-39 陶盂(93)
圖3-40 陶盆(94)
圖3-41 陶碗(95)
圖3-42 陶缽、陶紡輪、陶珠(96)
圖3-43 陶魁、卮(97)
圖3-44 陶案、耳杯、勺(98)
圖3-45 陶井(100)
圖3-46 陶倉(103)
圖3-47 陶灶(105)
圖3-48 陶屋(107)
圖3-49 陶溷、廁(109)
圖3-50 低溫釉陶壺(111)
圖3-51 銅鼎(113)
圖3-52 銅盒、格盒(114)
圖3-53 銅杯(115)
圖3-54 銅缽、簋、碗(117)
圖3-55 銅魁、方匜、卮、盤、盆(119)
圖3-56 銅三足盤(119)
圖3-57 銅壺、提梁壺、長頸壺、鈁(122)
圖3-58 銅壺、盉、三足小壺、扁壺、樽(125)
圖3-59 銅鏡(128)
圖3-60 銅熏爐、燈(130)
圖3-61 銅釜、鍋、甑(132)
圖3-62 銅生活用具(133)
圖3-63 銅兵器(136)
圖3-64 銅井倉灶(138)
圖3-65 銅模型明器(139)
圖3-66 銅鈸、鋪首、扁鐘(142)
圖3-67 銅錢(144)
圖3-68 鐵器(147)
圖4-1 金戒指(150)
圖4-2 金珠(151)
圖4-3 金餅、帶鉤(152)
圖4-4 葬玉(154)
圖4-5 玉帶鉤、玉佩、玉璧(155)
圖4-6 滑石鼎(157)
圖4-7 滑石壺、鈁(158)
圖4-8 滑石器(159)
圖4-9 滑石器、黛石(163)
圖4-10 玻璃杯、碗(165)
圖4-11 玻璃鑲嵌、裝飾品(166)
圖4-12 玻璃裝飾品(168)
圖4-13 A~F型玻璃串珠(169)
圖4-14 G型玻璃串珠(170)
圖4-15 H型玻璃串珠(170)
圖4-16 紅玉髓珠(172)
圖4-17 瑪瑙飾品、蝕刻石髓珠(173)
圖4-18 水晶串飾(175)
圖4-19 琥珀串飾(176)
圖4-20 琥珀印章(177)
圖4-21 石榴子石串飾(178)
圖4-22 綠柱石串飾(179)
圖4-23 綠松石飾品(180)
圖7-1 合浦漢墓出土南越式陶器(215)
圖7-2 合浦雙墳墩D2出土江浙越式陶器(216)
圖7-3 合浦與湖北漢墓出土器物對比圖(219)
圖7-4 楚地和嶺南出土蜻蜓眼式珠(220)
圖7-5 合浦發現的云南生產銅器(221)
圖7-6 寮尾M13B出土海上絲綢之路相關文物(222)
圖7-7 合浦漢代城址與墓葬群空間關系示意圖(237)
圖7-8 城址與墓葬分布關系示意圖(239)
圖7-9 東漢晚期墓與三國墓出土同類陶器演變圖(243)
插表目錄
表1-1 研究資料明細表(9)
表5-1 合浦漢墓分期表(188)
表5-2 合浦漢墓出土甕罐分期表(192)
表5-3 合浦漢墓出土仿銅陶禮器分期表(194)
表5-4 合浦漢墓出土陶模型明器分期表(196)
合浦漢墓研究 節選
緒論 合浦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瀕臨北部灣。東經108°51'~109°46',北緯21°27'~21°55',為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下轄15個鄉鎮。東北與博白縣、東南與廣東省廉江市相鄰,西與欽州市交界,北與浦北縣、靈山縣接壤,南界東西兩段臨海,中段毗鄰其所屬的北海市。臨北部灣的海岸被北海市分隔為東西兩段,總長356千米。全縣有包括南流江等大小河流93條,其中南流江在縣東北部的曲樟鄉流入,在黨江注入北部灣,縣境干流長約100千米。縣境北部為丘陵,南部為臺地和濱海平原,中部為南流江沖積平原。 今合浦縣城一帶先秦時期為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后,置南海、桂林、象郡,合浦屬象郡。漢初為南越國地,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平定此前割據嶺南的南越國,在原地分置九郡:蒼梧(治所在今廣西梧州市)、郁林(治所在今廣西貴港市)、合浦、南海(治所在今廣州市)、交阯、九真、日南(上述三郡位于今越南中北部,*南的日南郡治所西卷縣,即今廣治省東河市)、儋耳、珠崖(上述兩郡位于海南島)。合浦郡,屬交州,“縣五:徐聞、高涼、合浦、臨允、朱盧”②。據譚其驤先生主編的地圖集標示③,徐聞治所在今徐聞縣一帶,合浦治所在今浦北縣南部,高涼和臨允治所分別在今廣東陽春至新興一帶。“朱盧”其研究認為在“博白或玉林”④。從現階段考古發現來看,合浦縣治所應在今縣城附近。 王莽時改合浦郡為桓合郡,改合浦縣為桓亭縣⑤。東漢承襲西漢的建制,朱崖、儋耳已罷。合浦郡仍轄五縣,縣名有所變更,“臨允”更為“臨元”,“朱盧”更為“朱崖”。漢代合浦地域大致相當于今廣西北海市、欽州市的全部和防城港市、玉林市的大部以及廣東省廉江市等地。 合浦為東漢合浦郡郡治,幾無異議,至于是否為西漢的郡治所在地,有兩種意見。其一認為西漢在徐聞,東漢遷至合浦。清《大清一統志》載廉州府“漢為合浦郡之合浦縣,郡治徐聞,后漢為合浦郡治”。道光年間修的《廉州府志》也有“后漢為合浦郡地,時移郡治合浦”的表述②;另一種觀點認為,合浦在漢代一直為合浦郡治所,徐聞為其屬縣。雷堅引《水經注》、《通典》和《輿地紀勝》的有關記載,認為并無徙治之說③。筆者傾向于**種意見。其一,《后漢書》中明確記載:“凡縣名先書者,郡治所也”④,故合浦位于徐聞之前,“合浦、徐聞、高涼、臨元、朱崖”⑤。 《漢書》雖不明確首縣為郡治,但據查至少嶺南其余各郡的首縣,均為郡治,合浦郡大體也不例外。其二,《水經注》載“郁水又東徑高要縣,牢水注之。水南出交州合浦郡,治合浦縣,漢武帝元鼎六年平越所置也”_,雷堅引其記載認為無遷治,但《水經注》是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對于建制沿革方面記載簡略。其三,徐聞和合浦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兩地均發現不少漢墓。從合浦已發掘的眾多漢墓來看,西漢早、中期墓葬數量較少,主要集中在文昌塔墓區,與郡治的地位似不相符,西漢晚期至東漢墓葬數量則遠較雷州半島和徐聞多,且規模普遍較大,隨葬器物豐富,體現出西漢晚期起合浦的繁榮發展,郡治從徐聞遷至此地的可能性極大。 合浦瀕臨北部灣,又有內河與腹地溝通,地理位置優越。隨著中原及周鄰人口遷入以及先進技術的傳入,該地區得以迅速開發,一躍成為漢代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之一,還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對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漢書 地理志》有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倶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景祐、殿本都作‘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合浦現存封土堆的漢墓約1056座,據歷年來各墓區考古勘探與發掘的情況估算,地下漢墓多達上萬座,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好的大型墓葬群之一。1957年以來,文物考古部門發掘的漢墓已達1200余座,出土陶器、銅器、鐵器、金銀器、玉石器等兩萬余件,此外還發現不少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水晶、綠柱石、蝕刻石髓珠、玻璃、琥珀、波斯陶壺等珍貴文物,為復原合浦漢代社會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本書選取今合浦縣行政區域內,年代在漢代紀年范圍內,以漢式文化特征為主的墓葬作為研究對象,在全面掌握基礎資料的基礎上,對合浦漢墓形制和隨葬器物進行考古類型學研究,制定相對科學的形制分類標準,對墓葬形制進行統一劃分;并將出土器物按質地分為陶器、銅器、金銀器、鐵器、玻璃器、玉石器和珠飾等,分析各類器物的演變軌跡。綜合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的類型學劃分,對合浦漢墓進行年代分期研究,建立區域性編年框架。同時運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和歷史文獻法,從墓葬材料出發,力圖探討墓主族屬、復原漢代合浦社會生活、分析墓葬與城址的時空關系等相關學術問題。 **章合浦漢墓發掘及研究概況 **節合浦漢墓歷年發掘概況 合浦漢墓群呈環狀分布在縣城的東、南、北三面,其中廉北、堂排、沖口、廉東、廉南、平田、禁山、楊家山、寮尾、羅屋等村莊較為密集。墓群東西長12.5千米,南北平均寬度5.5千米,總面積約68平方千米,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圖1-1)。 合浦漢墓的發掘始于20世紀50年代,自80年代起,隨著城市基本建設的大量開展,墓葬發掘數量也逐漸增多,據統計,迄今已達1200余座。已發掘墓葬以漢墓居多,也有少量為三國墓、晉墓和南朝墓。 1957年4月,廣東考古人員(合浦時屬廣東)在楊家嶺和廉東鐘屋各清理磚室墓1座,兩墓由斜坡墓道和墓室組成,其中楊家嶺墓出土陶罐、陶壺、銀戒指、鐵匕首;廉東鐘屋墓出土陶盂、陶屋、棺釘、五銖和半兩銅錢等①。 1971年,廣西文物考古工作小組在縣城東南郊望牛嶺發掘一座西漢晚期大型木槨墓,墓葬結構復雜,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其中甬道兩側帶耳室。出土隨葬品豐富,共245件,以銅器居多,還有漆器、陶器、鐵器、玉石器、玻璃器和金器等。根據墓中出土的銅鳳燈、金餅、珠飾品等大量精美的器物以及有“九真府”銘文的陶提筒等推測,墓主人可能是位于現越南境內的九真郡高級官員②。 1972年3月,廣西文物考古工作小組在廉州炮竹廠**倉庫發掘1座磚室墓,該墓由墓道、前室、中室和后室四部分組成,其中前室為橫券頂,中室為穹隆頂,后室為直券頂,中室兩側各帶一側室,墓底呈階梯狀,出土陶長頸壺、樽、熏爐、燈模型、倉、屋,銅刷把、銅耳、印章等,年代為東漢后期③。 1975年秋,中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和廣西區文化局舉辦的考古訓練班在環城公社堂排至埔口間發掘4座西漢晚期墓葬,形制均為帶墓道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其中1座為夫妻合葬墓。這批墓葬隨葬大批兵器和農具,體現了漢代對鞏固邊陲和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視;墓內保存完好的稻谷為廣西首次發現;出土的胡人俑和大量的玻璃、瑪瑙、琥珀等材質飾品,為研究合浦對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資料,也為合浦西漢晚期墓葬提供了分期標準④。 1984年9月,廣西區博物館會同合浦縣博物館在城南凸鬼嶺清理2座西漢晚期墓。兩墓均為夫妻異穴合葬墓,女性墓葬較墓男性埋葬時間晚,墓穴小,隨葬品少,對于研究西漢晚期合浦地區合葬習俗有重要的意義⑤。 1985年3~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會同合浦縣博物館在廉州炮竹廠發掘1座西漢晚期墓葬,為長方形豎穴木槨墓,封土徑47~56米、殘高4.6米。斜坡形墓道,槨室四周填以白膏泥封護。墓道底端有長1.5、寬2.26、深1.4米的南葬坑,內存鐵斧一件。隨葬品以銅器和陶器居多①。 1985年5~7月,區文物工作隊在城南風門嶺和望牛嶺發掘13座墓葬,出土器物300余件。其中風門嶺發掘土坑墓3座、磚室墓5座;望牛嶺發掘土坑墓4座、磚室墓1座。土坑墓中4座為同瑩異穴合葬墓,土坑墓隨葬器物較豐富,以陶、銅器為主,另有滑石器和鐵器,其中風門嶺出土1件銅鑣壺肩部刻有“西于”二字。磚室墓多被盜擾,所余器物不多②。 1986年4月,合浦縣博物館在風門嶺第二麻紡廠發掘10余座古墓,其中M10保存較完整。該墓為穹隆頂合券頂磚室墓,由墓道、前室和兩后室組成,西后室安放尸體,東后室置陶器和銅器,少量器物放在前室,裝飾品出自西后室。出土的金銀器、珠飾品和成套的葬玉器制作精美,報告中年代定為東漢早期③。但有學者認為,墓葬年代應為東漢晚期④。 1987年3月至1988年5月,廣西文物工作隊等單位在縣城東南的文昌塔發掘漢墓175座,有土坑墓和磚室墓兩類。其中土坑墓數量較多,墓穴均為長方形,部分無墓道,帶墓道的有斜坡式、臺階式和斜坡加臺階三種形制。磚室墓形制復雜,平面呈長方形、“凸”字形和“十”字形等。出土器物主要為陶器和銅器。墓群年代為西漢初至東漢時期⑤。 1991年7~8月,廣西文物工作隊在縣城南2千米處的母豬嶺發掘6座東漢時期磚室墓,墓葬規模小,但可清晰分辨出早晚兩期。其中M6為磚壙墓,余為直券頂墓。出土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另有水晶、瑪瑙、琥珀和玻璃珠等珠飾品和銅器、金銀器和石器。從隨葬器物形制來看,M1和M6屬東漢早期,部分器物有明顯的西漢晚期風格;余出土器物較粗糙,應屬東漢晚期⑥。 1990~1996年,合浦縣博物館先后在母豬嶺搶救性發掘10座墓葬,其中5座發表報告,包括木槨墓3座、磚壙墓和直券頂磚室墓各1座。其中木槨墓為西漢晚期,磚壙和磚室墓為東漢晚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