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等學校適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37262
- 條形碼:9787101137262 ; 978-7-101-1372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等學校適用 本書特色
1. 在大學生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對培養其成長為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2. 高等院校開設思政特色鮮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十分必要,經過廣 泛調研和多方面比較,復旦大學開設的相關課程被中華書局選為高等教育階段的樣板課程。 3. 2020年本課程入選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目前正在參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迄今已在中國大學MOOC開課7次,選修人數超過2萬人,綜合評價4.9分(滿分5分)。 4. 本書文筆簡練,脈絡清晰,例證豐富,從不同側面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等學校適用 內容簡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大學生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歷史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對培養大學生成長為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等學校適用 目錄
緒論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爭做時代新人 / 1
一、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意義 / 1
二、怎樣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3
**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
**章 先秦時期 / 9
一、從遠古到夏商周 / 10
二、百家爭鳴 / 11
第二章 兩漢時期 / 34
一、黃老學興起與式微 / 35
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 37
三、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 41
四、對經學及讖緯之學的批判 / 44
第三章 魏晉隋唐時期 / 48
一、魏晉玄學 / 49
二、佛教的發展 / 56
三、三教并立 / 61
四、儒學的革新 / 63
第四章 宋元明清時期 / 67
一、程朱理學 / 68
二、陸王心學 / 76
三、實學思潮 / 82
四、乾嘉樸學 / 89
第二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
**章 人格修養 / 93
一、人格修養的意義 / 94
(一)視“道德”為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 / 94
(二)視“修身”為成就外在事功的先決條件 / 95
二、人格修養的潛力 / 97
(一)為仁由己 / 98
(二)人皆可以為堯舜 / 100
(三)涂之人可以為禹 / 103
三、人格修養的目標 / 107
(一)以仁義禮來修身 / 107
(二)成就理想人格 / 111
四、人格修養的路徑 / 114
(一)好學力行 / 115
(二)學思結合 / 118
(三)積習漸染 / 121
(四)師法之化 / 123
第二章 在矛盾沖突中彰顯人格修養的境界 / 128
一、對義與利的取舍 / 129
(一)先義后利 重義輕利 / 129
(二)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 / 132
二、對外界評價的認知 / 135
(一)重視外界評價 / 135
(二)豁達看待外界評價 / 138
三、對人生境遇的覺解 / 139
(一)以“時”的視野理解人生境遇的變化流轉 / 139
(二)與“時”俱進 / 141
(三)知天命 盡人事 / 146
四、對生死價值的反思 / 154
(一)生死自然 / 154
(二)死而不朽 / 157
(三)珍惜生命 / 161
第三章 社會關愛 / 164
一、社會關愛的情感根基 / 165
(一)仁者愛人 / 165
(二)忠恕之道 / 170
二、人際交往的具體規范 / 172
(一)親子關系 / 172
(二)君臣關系 / 180
(三)朋友關系 / 183
(四)一般人際關系 / 188
三、中庸之道的適度調節 / 195
(一)中庸的實質 / 195
(二)達致中庸的關鍵:時中 / 199
第四章 家國情懷 / 204
一、以群為重 心憂天下 / 205
(一)將人視作“群”的存在 / 205
(二)倡導為群體做貢獻 / 209
(三)寓個體價值于群體價值之中 / 211
二、以民為本 濟世安民 / 214
(一)視民心向背為政權穩固的根基 / 215
(二)以民為本的政策導向 / 216
三、以和為貴 和而不同 / 226
(一)“和”的淵源與實質 / 226
(二)人倫關系中的顯現 / 228
(三)政治理念中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 / 230
結語 新時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化認識 / 243
一、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定位的深化認識 / 243
二、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深化認識 / 245
三、關于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路徑的深化認識 / 247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等學校適用 節選
儒學的創立與拓展 儒學的創始人孔子,誕生于公元前551年,他的一生大多在不得志中度過,但是卻懷揣著濟世安民的宏大理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奠基性貢獻。 其一,孔子首倡“有教無類”,為平民子弟接受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驗證。 周朝以前,只有貴族子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此后,伴隨著周朝逐漸衰弱,文化因“禮崩樂壞”而下移,“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學”出現。但在孔子之前,“私學”的規模和影響很有限,是孔子通過廣收門徒把“私學”真正發揚開來,據《史記》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同時,在教育實踐中,孔子總結了一整套教育理念,例如因材施教、學思結合、舉一反三、溫故知新等,至今仍被教育界奉為圭臬。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對中華文化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孔子過世之后,孔子的弟子皆服“心喪”三年,然后才泣別孔墓,子貢居喪更是長達六年之久。孔子的學生和魯國人后來還陸續把家搬到了孔子墓旁,竟多達一百多家,形成了“孔里”。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自茲開啟。 其二,孔子為古代知識分子樹立起道德理想和社會擔當,為培育中華民族的責任感、使命感注入了思想基因。 孔子將“儒”劃分為“君子儒”和“小人儒”,“君子儒”的志向在于參政議政、弘揚仁道,因而要具備弘毅的品質,這就賦予了“儒”以道德理想和社會擔當。孔子告誡學生:“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即告誡學生要有宏大的理想,不要做只圖混飯吃的“小人儒”。這種理想信念貫穿于孔子所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之中,在孔子之前,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某些技能或者掌握文學、歷史、禮儀等方面的某些知識,但孔子卻沒有止步于此,而是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認為道德品行的培養要優先于知識技能的培養。并且更進一步,孔子認為,僅僅是修養好自身的品行還不夠,還要充分發揮個體道德修養的影響力,把倫理道德原則推行天下,影響他人和社會。這種積極入世、心憂天下的價值導向的確立,對培養知識分子階層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擔當意識產生了重要影響。 其三,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學后來發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干。 孔子主要通過以下兩重路向對儒學進行了理論建構。一方面,孔子承襲了西周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潮并將其發揚光大。孔子思想中的人文色彩鮮明,他“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他主張“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中庸》]。秉承著重人輕神的思路,孔子對反映中華文明早期思維成果的“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進行了清理重釋工作,弱化了其中的鬼神術數的色彩,“六經”藉孔子而流傳,亦由孔子而別開生面。另一方面,孔子將夏商周三代禮樂文明中所蘊含的道德因素突顯出來,通過“仁”和“禮”的理論架構將其滲透進人格修養和社會秩序的建構之中。“仁”是孔子為儒學所建構的*高道德范疇,其包含著儒學所倡導的一切道德規范。“仁”的道德修養要在具體的人際關系中才能得以展現,因而當學生問孔子什么是“仁”時,孔子回答說:“愛人。”[ 《論語??顏淵》]“愛”的對象首先指向的是父母兄弟,孔子將孝悌之道設計為仁愛的起點,這在當時注重血緣親情的宗法社會中是合理的,這種設計避免了仁愛的抽象性,賦予了仁愛落實下去的情感根基。并且,孔子并沒有局限于血親之愛,而是以“天下歸仁”為理想,突破了血親之愛的狹隘,將愛的對象指向更大的范圍,從愛親人到愛他人,從愛人到愛物。“禮”是除“仁”之外,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另一個核心理念,在道德修養方面,孔子力倡“克己復禮”,即用“禮”來約束自身行為。孔子所說之“禮”主要指周禮,在孔子之前,周禮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程度,他對周禮的追隨絕非簡單地效仿,他的貢獻主要在于對“仁”與“禮”的關系作了界定,賦予了“禮”這種外在形式以道德實質和道德使命。在孔子看來,“仁”與“禮”是互為表里的關系,“仁”是實質,“禮”是形式。沒有“禮”,仁德不足以養成和保持;沒有“仁”,“禮”便會流于空洞和虛偽。仁禮結合、以仁為質、納禮于仁學視野并使之成為個人綜合修養的一部分,是孔子“禮”論的重要特點。孔子“仁”與“禮”的思想落實到治國理政上,便表現為“為政以德”的思想。在國家治理方面,孔子倡導以德服人,反對暴力強權。在孔子的視野中,能否“為政以德”,是對政治進行價值評判的依據。 總之,孔子通過人文主義和道德理想共同架構起了儒學的骨架,其所創立的儒家學派既理性務實又高懸道德理想。孔子確立了儒學發展的大致方向,提出了儒學大部分核心命題。但是盡管如此,孔子的論述大多停留在“應該如此”的層面,而對“何以如此”尚未深入探究,留下了較大的理論探索余地。加之孔子之后,墨家、法家興起,他們的理論鋒芒皆直指儒學,對儒學造成了較大挑戰,儒學亦必須予以應對。這些理論拓展的任務落到了孔子的后學身上。“孔子的思想存在著多方面的解釋維度,但主要的維度有兩個。一個是以理想主義為主導的仁學維度,或稱內圣學維度;另一個是以現實主義為主導的禮學維度,或稱外王學維度。”[ 宋志明:《中國古代哲學通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第143頁。]孟子和荀子便分別從這兩個緯度對孔子的思想進行了闡發,作為先秦時期儒家*重要的兩位代表人物,他們如同孔子思想的兩翼,從不同路向弘揚和拓展了孔子的思想,并承接住了來自墨家、法家的挑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等學校適用 作者簡介
唐明燕,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研究,在該方向上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一項、上海市社科基金項目一項、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兩項。主持建設的課程“先秦儒家哲學六講”入選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主持建設的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選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國家級一流本課課程(已公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